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改革成就有哪些

龚峰竹 2019-12-21 18:08:00

推荐回答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③综合国力显著增强④国际地位日益攀升⑤人口增长有效控制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等。主要原因:①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③坚持党的领导④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⑤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⑥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等。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辛培兵2019-12-21 19:12:14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一、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从1986年全国人大颁布《义务教育法》起,经过十多年奋斗,到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超过85%,2019年进一步扩大到99%。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也很迅速。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94%提高到99.5%;初中入学率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从不到10%提高到66%;学前教育从很低水平起步,达到44.6%。二、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体制改革重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出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新的部署,阐明了深化教育改革的战略思路。一是更加重视促进教育公平。国家采取转移支付、专项和政策倾斜等方式加大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义务教育法修订,国家加快义务教育免费进程。2019年,对农村义务教育1.5亿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其中780万贫困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2019年,免除全国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并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实施营养工程。二是教育投入体制逐渐完善,政府责任更加明确。把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建立并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总之,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新世纪新阶段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与活力。展望未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改革面临许多重要机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要求到2020年,“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对我国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了新的进展。素质教育逐步进入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各级党委政府和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教育系统的根本任务,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突破性进展。学校体育工作继续加强,“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重视学校美育,加强劳动观念教育,改善农村学校卫生设施条件,加强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黎皇兴2019-12-21 19:56:39
  • 列举一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阶段。以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标志,我国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和基本内容。2、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时,邓小平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地提了出来。3、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全方位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1979年初蛇口工业区设立,到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4、改革开放推动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就在农村和局部地区铺开,农村生产力迅速得到解放,农产品日渐丰富,但城市经济因延续计划管理体制未见大的起色。5、改革开放推动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1978年5月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打破了教条式的理论禁锢,恢复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基石。改革开放40年的重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贺龙龙2019-12-21 18:54:51
  • 医改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包括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提高,卫生医疗队伍自身建设,也包括整个卫生资源扩大以及医疗科技水平的发展等。1.自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卫生事业,增强医疗卫生机构活力,扩大服务提供,缓解供需矛盾。2.战胜非典疫情以后,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高度重视和加强卫生工作,在以往的基础上,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3.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扎实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能力得到提高。传染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断上升。4.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正在形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卫生人员增加约10万人。5.中央和地方政府卫生投入显著增加,200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6594.70亿元,其中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分别占17.1%、27.1%和55.8%。
    连东辉2019-12-21 18:38:19
  •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人真正自觉地开始认识现代化,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全面开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一、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为了全面纠正十年“文革”的错误路线,实行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完成后,如何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地摆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1979年3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P284为此,所有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设计都要把保持社会稳定放在首位,一切有关现代化的方针、政策、方案都要服从于稳定这一最根本的大局。4.必须把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内在地统一起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我们不仅要把眼前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搞好,还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粮,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们不能为谋求一时的发展而以牺牲长久利益为代价。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吸纳和借鉴了世界的和我国的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一条真正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实现了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的全面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社会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之路。时至今日,这一历程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逐渐形成了梯度发展、渐进改革的模式,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总结30年来中国政治体改革发展的成就,反对教条化的沾沾自喜,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经验基础和实践指南,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伟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得到转变,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和增强建国之初,从革命党转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对于如何领导国家的建设毫无经验。由于继续沿袭了战争时期的某些做法,给国家、人民和党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地认识到必须从执政方式上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30年来,这一认识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得以实现。1、执政理念上的变化,为执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思想指导。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的领导,不应当等同于政府和企业的行政工作和生产指挥。党的十三大更明确提出了"应当改革党的领导制度,划清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的职能,理顺党组织与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司法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并且逐步走向制度化,从而确立了执政党领导职能改革和转变的总体原则和方向。这一原则的落实使党的十三大做出了重大的政治体制改革举措,即实行"党政分开"。党的十四大审时度势地重新思考了党政关系这一重大问题。而党的十五大则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将党政关系放在执政党的执政方式这样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深人考察。从十五大提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实现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机统一,以及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体现了对党的执政方式转变的认识上的新突破。2.执政方式实现了科学执政的转变要做到科学执政,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组织和带领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科学制定和实施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科学设计、组织、开展各项执政活动。科学执政内置于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思想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依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成果作为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任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的做出都要依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根据中国的现实状况;科学制度方面,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同时创立、发展和完善了基层民主制度,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科学完善和发展;科学决策方面,注重规范决策程序,健全决策组织和机制,完善决策制度,探索并运用了现代决策理论和科学方法,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决策信息支持系统。3.执政方式实现了民主执政的转变。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民主执政"方式的实现主要体现在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两大方面。30年来,党内民主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很多在党的领导体制方面,集体领导的制度化水平不断提高,实行了常委会的集体决策,加强了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注重发挥集体智慧,听取各方意见。党内民主生活方面,颁布了《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原则》、《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建立健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机制,推进了党内民主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完善了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等党内民主机制,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得到增强。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健全和完善了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在县以上各级党组织设立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了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工作;重视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努力健全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重点加强各级党委全体会议的作用。在党内选举制度方面,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内选举候选人提名方式,扩大了差额选举的比例和直选的范围,丰富了选举的形式。在干部人事制度中的民主方面,规定了选拔任用干部的程序,建立健全了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提高了干部任用的民主化程度。此外,在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方面,中国共产党初步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制约和监督权力、反腐倡廉的制度、机制和办法。这些举措的施行及其成果为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为了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我国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等共同构成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体系。但是由于各项制度的不成熟及其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制度建立的初衷没有得到完全表达,优越性也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挥。因此,30年政治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就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实践经验也证明了社会主义各项政治制度逐步完善,优越性得到了发挥。基层民主制度有较明显发展,推进了基层社会自治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大亮点。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三、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完善五、利益关系得到调整,社会和谐不断显现改革本质上是对利益关系的调整,政治体制改革所针对的是在政治的发展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不利于政治系统正常运转的利益关系。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始终强调利益的单一性和整体性。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原有的利益关系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承认。利益关系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为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30年对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主要围绕协调政治关系这个中心问题展开。1.政治体制改革使党政关系进一步明确,党政分开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针对存在已久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和"权力过分集中"等弊端,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要逐步实行"党政分开"的改革原则和思路。在实践中"党政分开"的主要做法是:第一,党政职能分开。第二,党领导立法工作,但党严格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第三,党管干部,但尊重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任免权并实行分类管理。第四,党的纪律检查部门与政府中的监察部门合署办公,集中查处党风、党纪、政纪问题,不处理法律方面的问题。实行"党政分开",使我国权力结构和领导体制中的党政关系规范化,为全面协调好当代中国的各种政治关系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2.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包括财权与事权从中央向地方的下放,这种关系的调整前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纵向的权力下放,第二阶段重点是进行财权关系的调整,第三阶段是实现分税制。通过三个阶段的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调整,既维护和巩固了中央的权威和领导力,也增强了地方的自主性,焕发了国家的生机。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调整还体现在立法权限由原来中央高度集权的一级立法体制,变为中央和地方二级立法体制;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3.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协调了民族关系,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为国家的富强而奋牛。30年的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主要体现在《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出台和对它的修改上。民族区域自治法》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推动各族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确保了各个民族的参政议政权利、宗教信仰权利、自由使用语言文字权利等;赋子了少数民族更多的权利和政治、宗教自由,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4.通过党风廉政建设改善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加深了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3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党风廉政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不断加强对党组织和党员自身的党风廉政思想的培养,并通过组织建设、制度建没、法制建设以及采取的许多重大措施对腐败问题做出了制度上和体制上的预防和严惩。通过中国共产党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表现出的坚定决心和取得的良好成效,有力地消除了腐败现象给国家和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树立了党和国家清正廉明的形象,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称赞,进一步密切和改善了党群关系.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米国际2019-12-21 18:21:10

相关问答

二戏曲改良运动二十世纪进入下半叶,中国的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戏曲的改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新时期的戏曲改良,也才真正成为一种运动。1950年岁尾,二百一十九位京剧和各地方戏剧种的戏曲艺人相聚北京,参加了新中国召开的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出席了会议,同每一个代表握手,并向七十七岁高龄的京剧艺人尚和玉,川剧艺人张德成,受旧社会迫害、“哑”了三十年的梆子艺人刘喜奎敬酒,三人均落下热泪。会议闭幕,大会郑重宣告:从此废除“旧艺人”的称谓时,全体代表顿时爆发雷鸣般的、时间长达十五分钟的掌声。掌声中,与会者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频临死亡的戏曲,以及赖以为生计的广大戏曲艺人,从此获得了新生!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先后成立了戏曲领导机构“戏曲改进局”和由43位专家和艺术家组成的、顾问性质的机构“戏曲改进委员会”。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了由总理周恩来签发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指示》指出:“戏曲应以发扬人民新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民在革命斗争与生产劳动中的英雄主义为首要任务。与首要任务相符的,应予以鼓励、推广,反之,应加以反对。当前的戏改工作“应以主要力量审定流行最广的旧有剧目”。要“促成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要加强艺人的教育并从艺人中培养戏剧改革的干部。要“改革旧戏班中某些不合理制度”,并“在企业化原则下,采取公营、公私合营和私营公助的方式,建立示范性剧团、剧场,有计划地、经常地演出新剧目,改进剧场管理,作为推进当地戏曲改革工作的据点。⑾这一《指示》的基本内容,被概括成为“改戏、改人、改制”的戏曲改革基本方针。1952年10月6日至11月14日,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全国23个剧种的37个剧团、1600多名演员为大会演出了82个剧目。这是一个空前的聚会,是一次盛大的检阅。这次盛会第一次集中地展示了中国戏曲文化的优秀遗产,振奋了人心,交流了技艺,从而开创了戏曲走向新的繁荣的好局面。从《指示》发布之日至1956年底,全国挖掘出传统戏曲剧目51867个,记录下14632个,整理改编四千余个,上演剧目达一万余个。据统计,全国有专业戏曲作者819人,业余作者587人,以及从事剧目工作的专职人员3061人。昆剧《十五贯》的改编和演出,是这一时期最为杰出的成果。在这一时期,戏曲改革的成就和经验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在此以前,戏曲的改良只是少数团体、少数人的自觉行动。到了这一时期,由于有执政党的领导,戏曲的改良成为了全国戏曲界的整体行动。在这种整体行动中,改革的规模大,行动的速度快,变革的成效也就显著。如全国性的观摩会演,加强了剧种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对促进艺术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戏剧艺术质量大有裨益。第二,将艺术归还给了大众。旧的戏曲,精华与糟粕并存。戏曲文化中的一些糟粕,成为“毒害人民的鸦片”;而一旦成为精品,就被封建统治阶级据为己有,“罩进玻璃罩”,让人民群众“看不懂,不要看,还觉得自己不配看了。国家的政权掌握在人民手中之后,戏曲的改革就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作为剧目取舍的首要标准。同时,由于有了强大的政治力量的扶持,戏曲这一旧的戏剧范型经过改良,成为了当时人民大众宣泄自己情感的艺术形式。第三,戏曲的改革在这一时期注意了“先内容后形式”的精神,使戏剧的主体回归,从而带动了戏曲外在形式的“移步换形”。在改革运动的初期,由于有一部分新文艺工作者加入到戏曲队伍,他们一方面有着用文艺创作去表现生活的激情,一方面又少有旧范型规则的束缚。为了表现新的生活,对戏曲旧的范型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如湖南花鼓小戏《双送粮》,在新文艺工作者的参与之下,戏曲音乐体制出现了专剧专曲的新变化,剧中一曲《浏阳河》传遍大江南北、流播半个世纪,成为了一首流行歌曲。
军事战争上:七次战役基本全胜。对越、对苏、对印、对美等。军事科技上:核弹爆炸成功、火箭卫星上天、神6上天、龙芯的开发研制等等。其余科技上:很多华裔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在某些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水平领先世界,但基础科技水平还是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政治地位上:联合国五大常委之一,随着国力的壮大,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也越来越高。经济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渐渐地使全国人民都富裕起来。社会文化上:虽然教育体制不对,但比建国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种文艺水平越办越高,渐渐地在国际上站稳脚跟。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世博会也在中国举办。影视文化上:这个我就不用多说了吧,国内影视制作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啊,10年前哪儿有这么多丰富的电视节目可看呢?艺术水平也在提高。民间艺术也在保护。体育上:中国的成就太辉煌了,已经连续几届人类奥运会名列前三甲了,中国的优势项目称霸全人类。最近的刘翔、姚明还有冰上项目更是牛比,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响力。逐渐举办世界级别各大体育赛事:奥运会、F1、亚洲会等等非常多。祖国六十年的变化弹指挥间、沧桑巨变,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当今之中国,到处充满勃勃生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六十年来,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华夏儿女们安居乐业。青藏铁路,一条几乎不可能的铁路,中国人民做到了;火车多次提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举国上下一片欢呼雀跃……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壮举!六十年里,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文明古国成为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淹没了许多楼房,淹没了许多人民,却淹不灭中华儿女的爱心;2019年年底,当春节来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阻碍了人们回家的道路,却阻碍不了中华儿女救灾的决心;2019年5月,里氏高达8.0级的汶川大地震一度牵动了世界各地的心,地震震倒了一座座楼房,震碎了一颗颗逝世者家人的心,却震不倒中华儿女突破重重困难的热情。我相信,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会变成小小的烦恼,再小的帮助乘以13亿,会变成大大的扶持。炎黄子孙会手挽手,心连心,克服一切困难!六十年来,中国的航天事业迅速发展,中国在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叔叔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2019年,中国的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飞上太空,到月球上去拜访嫦娥和玉兔;同样是2019年,神舟七号升空,翟志刚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中国的科技技术蒸蒸日上,为发展中的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六十年来,中国建设新农村的脚步越走越快。以前,农村人知识很少,只知道劳作。现在,“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越来越普遍,连许多老年人都发奋学习。农业不仅用上了力气,同时也充分运用上了智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上了中学、大学,成为了建设祖国新一代的智囊团;以前,农村生活是吃不好,穿不暖,过的都是苦日子。现在,农村人的经济能力越来越好,纷纷过上了小康生活。手机、彩电、冰箱……这些曾经连想都不敢想的东西,一样样成为了现实。以前,农村给人的印象是又脏又乱。一下雨,小路便成为了“水泥路”,山上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现在,一提到农村,人们想到的是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青山绿水……改革开放,让农村展现出了勃勃的生机,让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加幸福。我坚信,中国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1、中国天眼,世界最大的望远镜工程于2019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19年9月竣工,工期5.5年。望远镜台址挖掘完工,基地、主动反射面的建造均于2019年内动工。总投资概算为6.67亿元。2、港珠澳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于2019年12月15日动工建设;于2019年7月7日实现主体工程全线贯通;于2019年2月6日完成主体工程验收;于2019年10月24日上午9时开通运营。3、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9年8月16日1时40分,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4、嫦娥工程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2019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1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019年1月14日,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表示,2019年年底前后将发射嫦娥五号。5、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港珠澳大桥--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一带一路--中国探月工程。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山西的巨大变化: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30年来,作为体现地方经济实力的标杆,山西财政总收入节节攀升。1978年,全省财政收入仅19.6亿元,2019年达到1200.5亿元,增长60.1倍,年均增长15.2%。伴随着财政收入规模的强力增长,财政支出规模持续扩大,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新型能源与工业基地建设成就斐然。产业结构升级是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国民经济的重大突破。全省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20.7:58.5:20.8演变为2019年的4.7:60.0:35.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全省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工业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第三产业发展稳步推进。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30年间全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完成5631.6亿元,年均增长18.4%。其中交通运输投资累计完成2080.1亿元,年均增长18.2%。持续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入,使全省基础设施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变。2019年全省公路线路里程数达到11.99万公里,是1978年的3.8倍。四、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立足于内陆省份区位特点,依托资源优势,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方针指引下,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经济技术合作领域。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115.7亿美元,与1990年相比,增长32.1倍,其中出口增长23.8倍。五、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改革开放30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着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幸福生活,共同享受着改革发展的成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增加到2019年的115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02元增加到2019年的3666元,分别增长37.4倍和35.1倍。扩展资料:一、改革开放的30年,是辉煌的30年,巨变的30年,经过30年的发展。山西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但我们也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在全国还是在中部和周边省区中,山西仍属于欠发达省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等方面问题仍然较多,等等。二、30年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30年的巨变得益于改革开放。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实现山西转型、跨越、崛起和建设新基地、新山西的新的发展目标,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当前,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山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新目标,对改革开放又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山西统计信息网-改革开放30年山西在转型、跨越中崛起。
(一)国际收支
一国的国际收支可反映该国对外汇的供求关系。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反映该国对外汇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这会在外汇市场上引起外汇汇率上升,即本币汇率下降。反之,一国的国际收支顺差会导致外汇汇率下降和本币汇率上升。国际收支包括贸易收支、服务收支和资本流动等若干项目。
(二)通货膨胀
根据购买力平价,通货膨胀是影响汇率变动的最重要的基本因素。它影响汇率的传导机制包括:第一,若一国通货膨胀率高于他国,该国出口竞争力减弱,而外国商品在该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强;这会引起该国贸易收支逆差,造成外汇供求缺口,从而导致本币汇率下降。第二,通货膨胀会使一国实际利率下降,推动资本外逃,引起资本项目逆差和本币汇率下降。第三,由于通货膨胀是一个持续的物价上涨过程,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会演变成本币汇率下降预期。在这种预期心理下,为了避免本币贬值可能带来的损失,人们会在外汇市场上抛售本币抢购外汇。而这种投机行为会引起本币汇率的进一步下降。
(三)利率
从短期来看,利率对汇率的影响是极为显著的。它影响汇率的传导机制包括:第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利率上升会吸引资本流入,在外汇市场上形成对该国货币的需求,推动高利率货币的汇率上升。当代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存在大量国际游资,它们对利率的变动极为敏感,所以从短期来看,诱发国际资本流动是利率影响汇率的主要途径。第二,利率上升意味着信用紧缩,这会抑制该国的通货膨胀,在一定时期可以通过刺激出口和约束进口推动该国货币汇率上升。第三,利率上升会抑制该国总需求,特别是严重依赖于贷款的那一部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这会进一步限制进口并从而有助于该国货币汇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