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外交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体育文化军事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推荐回答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山西的巨大变化: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30年来,作为体现地方经济实力的标杆,山西财政总收入节节攀升。1978年,全省财政收入仅19.6亿元,2019年达到1200.5亿元,增长60.1倍,年均增长15.2%。伴随着财政收入规模的强力增长,财政支出规模持续扩大,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新型能源与工业基地建设成就斐然。产业结构升级是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国民经济的重大突破。全省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20.7:58.5:20.8演变为2019年的4.7:60.0:35.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全省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工业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第三产业发展稳步推进。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30年间全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完成5631.6亿元,年均增长18.4%。其中交通运输投资累计完成2080.1亿元,年均增长18.2%。持续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入,使全省基础设施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变。2019年全省公路线路里程数达到11.99万公里,是1978年的3.8倍。四、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立足于内陆省份区位特点,依托资源优势,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方针指引下,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经济技术合作领域。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115.7亿美元,与1990年相比,增长32.1倍,其中出口增长23.8倍。五、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改革开放30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着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幸福生活,共同享受着改革发展的成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增加到2019年的115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02元增加到2019年的3666元,分别增长37.4倍和35.1倍。扩展资料:一、改革开放的30年,是辉煌的30年,巨变的30年,经过30年的发展。山西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但我们也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在全国还是在中部和周边省区中,山西仍属于欠发达省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等方面问题仍然较多,等等。二、30年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30年的巨变得益于改革开放。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实现山西转型、跨越、崛起和建设新基地、新山西的新的发展目标,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当前,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山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新目标,对改革开放又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山西统计信息网-改革开放30年山西在转型、跨越中崛起。
边可斌2019-12-21 19:13:22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了。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这一切只用了30年时间,被称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13亿中国人民。13亿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3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这个季节,正是农村下谷种稻的季节,也是农民三夏大忙的季节。30年前,当拖拉机第一次驶入农村时,农民群众还十分好奇。而现如今,传统的耕作方式正逐渐被轰鸣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所代替,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买拖拉机或汽车,已不再稀奇。而现在在城里,购买轿车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在宽阔的道路上,“大众”“尼桑”等品牌家用轿车正自由地疾驰,体现出了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公民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30年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换上了高档的家庭电器了。试想30年前的夏季,人们只能靠摇着蒲扇来解暑,如今也被空调所替代了。30年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吃饭,加上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极个别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大飞跃,城市基础道路建设、交通设施大大改善,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远门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30年前,人们的娱乐方式非常单一。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发展。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等这些过去属于富人的娱乐项目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大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从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得到较好的诠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成为可能。许多居民家庭没有后顾之忧,不再害怕得病,加之家庭收入和生活条件飞速提高,居民平时从细微之处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从过去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三十年努力拼搏,三十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好,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富足。
龙宏辉2019-12-21 19:37:56
-
1978年以来的3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的30年,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宏观经济指标强劲攀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济大国地位基本确立。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南昌依托全国经济腾飞的东风,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经济在总量突破的同时实现了质的飞跃,在结构调整的同时实现了全面发展,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实现了效益的提升,走出了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南昌特色的发展之路。一、改革开放以来南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为31.9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23.36亿美元,进口总额8.59亿美元。2019年实际利用外资12.31亿美元,实际到位省外内资323亿元。通过对外开放,引入资金、技术、管理理念、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极大地加快了南昌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外向型经济的地位已经是举足轻重、不可或缺。南昌必须不断解放思想,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对外开放的吸引力。
齐明山2019-12-21 18:56:15
-
改革开放30年温州城镇化发展回顾与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抓住历史机遇走出了一条独具地方特色的城镇化路径,其直接表征为城市日新月异,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温州城镇化的做法和经验,是浙江模式和浙江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回顾温州改革开放30年来的城市发展历程,总结经验和教训,分析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将有利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一条更优的、符合地方特色的城镇化路径。1温州城镇化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1.1第一阶段:市域强镇涌现和中心城市恢复建设阶段1998年浙江省已率先作出了实施城镇化战略的重大决策。新世纪是浙江省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开局之年,温州市积极响应省委号召,加大了城镇化推进力度,制定了两个影响深远的纲要文件——《城市化进程纲要》、《温州城镇体系大纲》,核心是构筑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副中心、小城市为骨干、一般建制镇为基础的基本现代化的城镇体系和城市格局,这为城镇化的新世纪发展绘制了蓝图。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八战略”,2019年浙江省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各城市走新型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这为温州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新的科学发展方向。2000年以来,温州城镇化保持持续健康增长、城镇化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水平以年均1.26个百分点的速度显著提升。城镇化数值变化一方面来自2001年的行政区划调整,周边乡镇向中心城区合并,调整后温州市区面积从1082km2扩大到1187.9kmkm2,人口从121万增加到129万;另一方面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快速的经济发展促使温州城市新区建设显现活力,房地产市场不断成熟。房价的快速上扬引发房地产投资热,城市、中心镇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居住人口购房定居。这一阶段温州城市建设框架全面拉开,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引导温州构筑背依大罗山、吹台山、面向东海的大都市框架,指引中心城市由“沿江城市”向“滨海城市”发展。到2019年温州城市建成区面积已经达到170.3km2,初步形成多中心格局。除了继续推进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安心公寓等住房建设,2000年以来温州先后启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滨海园区、轻工产业园区以及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等工业园区建设。大型公建项目、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是这一阶段的重点,通过实施“百项千亿工程”,如深水港、甬台温、金丽温高速公路、甬台温铁路、温州电厂等一系列工程已经完工或取得突破性进展;围绕行政中心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图书档案馆、博物馆、大剧院等大型公建相继建成;进城口及“三沿”环境整治明显改善了城市环境,“百巷万户惠民工程”极大改善了旧城环境。目前温州正在着力对温瑞塘河水系及湿地公园进行系统整治。事实上有序的城市建设得益于系统的规划引导。通过构建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总纲,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基础的规划编制体系,温州目前控规覆盖率已达到85%。2温州城镇化发展经验2.1市场机制的灵活应用温州走在市场化改革的前沿,民营经济和专业市场是温州城镇建设发展的内在动力。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温州民营经济,由于不依附于行政或合作性经济组织,易于突破乡村地域限制,生产要素通过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较高程度满足了农村城镇化的内在要求。这也是改革初期温州一批小城镇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城镇建设经验上,温州良好运用了市场机制解决建设资金紧缺的问题。政府积极施行了“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宏观调控手段,通过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公用事业合理计价,有效引导民间资金以经营性开发模式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建设上发挥作用。据相关数据统计,改革开放前20年,温州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资金已达100多亿元,其中70%以上来源于农民集资,20%来源于集体,国家投入不到10%。2.2依靠综合改革促进小城镇现代化温州积极开展各项小城镇综合改革,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投资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城镇管理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如改革成效显著的农民城苍南县龙港镇,从市级及县级层面分别赋予其人事、计划、财政、工业、城建、户籍、教育等7项县级管理权限,龙港镇结合实际发展需要,整合建立了计划与经济发展、农业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招商、财政和城乡建设管理6个局。通过这些体制改革,龙港镇完善了镇政府的功能,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2.3充分发挥经济强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县域经济是激发温州地区发展的最重要来源,而县域经济的发展,又是依靠一批综合实力强、发展速度快的强镇。经济强镇的形成与发展是温州城镇化进程中的一大亮点,经济强镇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增长极”。这些强镇经济实力强,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而在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方面,往往也具有良好的发展优势,如市域评选出的30个强镇,主要集中在“三沿”即沿海、沿江、沿路地带。随着经济强镇的产业转型升级、规模扩大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和集聚能力的进一步加强,一批现代化的小城市、中等城市将从中孕育。2.4发挥城市规划对城镇发展的有效引导温州城镇化健康发展得益于对城乡规划的重视,通过不断创新,大胆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体系。1988年温州编制的旧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我国最早进行的控制性规划方面的实践探索。为了更好地控制城市土地的有效、有序开发,温州随后首创了三层次的控制性办法,严格把控城市开发。这种做法曾作为典型一度在全国范围推广。进入21世纪以来,温州加强了对城市规划编制、实施监控、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的完善。目前基本建立了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总纲,以控规为核心,以专项规划、分区规划衔接总体规划和控规,以规划研究为导向和补充,以行动规划衔接规划实施,以信息平台为保证的规划编制体系,适应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发展要求。2.5以基础设施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保障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温州通过道路交通、市政园林、公共设施、景观环境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市域除泰顺县外的1小时交通圈以及中心城区多层次、多类型交通网络,为温州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撑;“理山、治水、建绿”以及公共设施等工程,被作为民生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着眼点;市政基础设施则被作为城镇化的最基本保障。3温州城镇化发展的不足3.1未能逾越城镇化发展初期的“低、小、散”困境温州工业化进程主要表现为家庭工业的迅猛发展,城镇化进程主要表现为小城镇的兴起与迅速扩张。有着强烈自下而上需求的自发式特点,由于档次低、规模小、布局散,形成了“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现象。据2003年统计,温州市建制镇为130个,人口为580万人,非农业人口为130.9万人,平均城镇人口为4.46万人,平均非农人口约1万人。经济学家认为建制镇最起码的效益门槛人口在3万~5万人。因此规模过小,造成了城镇综合实力的不足,也难以进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3.2城镇化水平总体上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温州工业发展主要以农村工业化为主体,而城镇化依靠了小城镇和广大农村作为载体,因此工业化没有像多数国家和地区那样带来人口和产业的大规模集中,其结果造成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根据有关部门测算,与国际同等工业化水平国家相比,温州城镇化水平大约滞后了15~20个百分点。首先城镇化与工业化增长存在较大差异,1999-2019年温州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约14%,而城镇化水平年均仅递增1.5%;其次土地政策与用地机制难以走城镇化用地发展要求。产业层次低也制约了产业优化与升级,导致工业发展进程放缓,而“三产”水平不高也是导致城镇化速度不快的重要原因之一。4.温州城镇化发展展望总体上,温州的城镇化经历了体制上的大转换、产业上的大调整、社会上的大进步和素质上的大提高,目前正朝着“新型”健康道路迈进。在这个强调集约、和谐和统筹发展的环境下,温州一方面要促进城镇传统产业向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组织模式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实施都市区规划,以都市化提升城镇化,通过构建温州大都市区来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实现各级城镇功能互补、功能提升。市域范围要积极落实县市域总体规划要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重点扶持中心镇建设,有效发挥其在城乡节点中的作用。在有条件的区域如瓯江流域、温州北部、飞云江流域、鳌江流域重点培育若干小城市,构筑能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增长极。与此同时,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更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主导和带动作用,进一步通过强化交通枢纽功能、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培育现代服务业以及提升中心城市档次和品味,强化和稳固温州的区域中心地位和作用。注释Notes①三层次控制规划法,就是制订“城市土地出让规划和土地分布图”、“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则”、“出让规划设计详图”等3个层次的控制规划。城市土地出让规划和地块分布图,即土地出让投放量控制图,主要是根据城市近期发展规划确定优先建设地段的位置和投放数量的控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则主要指开发性的控制图则,旧城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上一个层次的规划图则,经编制开发性详细规划方案和经济测算,并经多次调整反复后确定,具有指令性的作用。出让规划设计详图,即修建性规划的条件控制图,根据上一个层次图则的有关控制要求,提出单体设计与修建性详规设计的依据,也是申领《建设工程规划建筑许可证》的依据。②1993年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积极开展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的“二次创业”。二次创业是指“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途径,以抓改革、抓管理、抓科技为动力,以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和加强基础设施为重点,实施科教兴市、质量兴市、依法治市、文明建市,力争到本世纪末实现第二次飞跃”。这是继1978年温州施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建设为代表的首次思想解放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这次思想解放,带来了温州市场经济飞速发展。
黄盛毅2019-12-21 18: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