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应该怎么做

龚如升 2019-12-21 17:58:00

推荐回答

1.贸易自由化。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2.生产国际化。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机构网络,大量的金融业务跨国界进行,跨国贷款、跨国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几秒钟内就能实现上千万亿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全球化最新拓展和进展迅速的领域,表现为,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典型代表,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跨国公司巨头通过垄断技术标准的使用,控制了行业的发展,获取了大量的超额利润。
黄玥2019-12-21 18:03:11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我估计,大部分的回答都是以:支持国货为口号的评论。版主这个问题比较尖锐,这既是一个社会性话题也是个人话题。空洞的回答不能解决问题,而相较私人的回答又会引起立场、观点不同的对立。我个人观点,首先,要看自己的经济能力。其次,抛开民族仇恨但不忘国耻。再次,矢志不移不改国籍。
    齐新洲2019-12-21 18:54:15
  • 杰弗里?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9年,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9年克莱门德?蒂斯坦尔.中国的经济发展.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王桂新.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一项人中分布经济学的探索研究.上海:华师大出版社,2003年费洪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徐逢贤.跨世纪难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齐明柱2019-12-21 18:37:31
  • 经济全球化过程无疑会给中国各种现实的或潜在的诸多挑战,但其不可逆转性又意味着像中国这样的全球化后来者要改变其落后面貌,就必须融入该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机遇,奋起直追地赶超发达国家,为此要制定正确的战略:增加综合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要积极支持和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性经济组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努力提高和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经济全球化过程无疑会给中国各种现实的或潜在的诸多挑战,但其不可逆转性又意味着像中国这样的全球化后来者要改变其落后面貌,就必须融入该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机遇,奋起直追地赶超发达国家。恩格斯曾就落后国家在利用传统来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时明确指出:只有“看到怎样把现代工业的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来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时候----只有到那个时候,这些落后的国家才能走上这种缩短的发展过程的道路。中国在这方面有着惨痛的教训。自近代中国人被西方国家强行纳入全球化过程后,曾经坐失了一次又一次改变自己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边缘地位的机会。例如,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使日本和东亚四小龙实现了现代化,而当时的中国远离甚至抵抗了这个全球化过程,造成自身的封闭和僵化而无法从中获益。1978年以后,中国新的现代化领导人面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其为中国所提供的有利外部环境和宝贵发展时机,结束了与世隔绝状态,转变了经济发展模式,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主动加入到了全球化过程中:在经济上以优惠政策吸引外国投资,从而比较顺利地参与到国际分工格局之中;进行了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积极与国际惯例接轨。改革开放使中国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了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技术、信息以及市场。中国的发展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经济‘全球化’的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谁也回避不了,都得参与进去。因此,中国今天在面临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时,只有勇往直前地应对,绝无后退可言。要增加综合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多地代替了政治军事力量的较量。从长远看,一个国家只有加强自身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为此,中国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迅速增加中国的经济实力;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即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为了服从国内提高综合国力的经济发展战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国际战略的重点仍然是服务国内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在国际上广交朋友,在不失原则的前提下尽量避免与他国的冲突;在加入全球化进程时要注意时序问题,即根据自身经济的适应能力来选择加入到不同全球化领域的时间,以尽量减少风险和成本;在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中,注意通过国内的制度安排或影响国际的制度安排来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在资源、基础设施、支柱产业、重要的服务业以及信息技术产业方面国家要掌握主动权,以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对外开放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不对外开放如同不发展一样,只有死路一条。事实证明,只有那些快速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获得了较稳定和快速的增长,反之亦然。可见,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是有利的。即使是依附论的始作俑者普雷维什也指出:发展中国家要谋求经济发展,要像历史上的美国和日本那样由经济体系的边缘变为中心,正确的做法“并不是努力割断与中心的联系,而是明智地利用这个联系”。等问题的强烈愿望。不过,今天的全球化过程不同于19世纪的全球化过程,它不完全以西方为中心,而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即全球化过程与经济区域化趋势并行不悖。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组成了数十个形式各异的区域性经济集团。中国在当今国际经济环境大变换过程中,还基本上被排斥在世界经济规则制定权之外,这与其近年来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经贸发展速度和所拥有的巨大发展潜力极不相称。因此,中国要有原则地尽快加入各种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经济贸易组织,以促使国际的制度安排更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尽量在即将成为其中一员的世界贸易组织中有所作为,因为它仍然是规范与完善国际经贸行动的最重要组织;要力争在APEC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要努力参与和培植地区性经济组织,特别是以台港澳为主体的华人经济圈和东亚经济合作组织,因为区域经济合作能够减少或抵御像亚洲金融危机这样的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努力提高和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包括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是由宏观经济、科技水平、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人力资源等因素构成;企业竞争力是由创新能力、公司治理结构、要素组合方式、相关产业的竞争能力等因素构成。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全球统一市场的形成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最终是企业间的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国家的竞争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为此,在不保护落后的前提下,注意保护民族幼稚工业和提高民族工业的自主发展能力,对境内的外资企业尽量都要实行国民待遇原则,减少甚至取消对外商的优惠政策和特殊待遇;同时,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态势,中国企业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在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和在市场经济规律许可的前提下,积极组建我国的大型企业集团或者跨国公司,开展国际经营,参与国际竞争,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借债在很长时期内一直是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90年代以后外商直接投资逐渐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已成为仅次于美国获得国际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到1996年中国的外债总额约为1288亿美元,其中80%以上是长期债务,总债务偿还占商品和服务出口的百分比仅为8.7%。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债务安全指标,中国对外债务规模合理,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但是,我们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因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资本自由流动加速,其中绝大部分是进行投机性炒作的短期资本,常常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有鉴于此,我们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时,应当立足于内资与合理利用外资相结合,像日本和四小龙进行现代化建设时一样,固定资本投资主要靠内部积累,让整个金融尽量处于“高储蓄率-高投资率-高经济增长率-高储蓄率”的良性态势中;加强政府在利用外债方面的统一管理,以利用中长期外债为主,保持适当的速度和规模,防止形成债务灾难和危机;利用外资应以外商的直接投资为主,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需要,引导外资的投资方向;在资本流动方面切忌不顾国情过度开放,特别要注意谨慎开放资本帐户,控制投机性过强的短期资本的大进大出。总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的进步。中国只要能够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参与程度与自己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承受能力、吸纳能力相适应,保持自己独立自主的发展特色,充分利用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清醒地认识和防范它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与风险,不断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力,那么经济全球化不但不会危及自己的经济安全,反而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黄白莉2019-12-21 18:20:13
  • 经济全球化我国所可能面临的机遇:第一,主要利用国内资源,高度自给自足,转向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保持适度自给率;第二,从封闭型、半开放型市场,转向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快资源、产业市场的开放;第三,从主要利用国内资金,转而更多利用外资和全球资金;第四,从外国较高的关税和较多的贸易壁垒,转向零关税和低成本引进技术设备。从整体说,中国可以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加快实现现代化的目标。面对经济全球化,我认为我国可能面临的挑战有:第一,我国统一的大市场还没有形成,行政分割仍然是资产重组、企业并购、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障碍。许多产业和企业不要说“全国化”,有的连“地方化”、“部门化”都难以做到,要形成我国自己的跨国企业还有许多路要走。这在无形中就增大改革的难度;第二,人才危机的加重;我们过去偏重于人才的培养的确做了不少工作,但人才却大量流向西方,留在我国的也有许多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人才问题的核心,是如何使用人才,创造一个人尽其才、使有才能者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为此,必须进行一场涉及人才自由流动、人才双向选择、人才按质论价、人才有职有权、严惩压抑人才行为的制度革命。还必须进行一场涉及反对论资排辈、反对任人惟亲、反对人才单位所有制、反对人身依附关系的观念革命。而这两个革命能否顺利开展,又取决于国家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能否不断深化。第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市场将进一步开放,但并不是国门大开,不加设防。随着“入世”,改变了的是“游戏”的规则和裁判。我们要知道这是与狼共舞,时刻堤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建好自己的“堡垒”。因此,随着传统保护手段效能的急剧降低,必须代之以其他符合规则的措施和手段,包括技术壁垒、环保壁垒等。第四,积极结构的调整。当前的结构调整,至少应当考虑以下一些重要原则:一,要以市场为导向;二,以企业为主体;三,以科技为支撑;四,要注意发挥我国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资源优势。
    赵香春2019-12-21 18:10:22

相关问答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积极参与趋利避害!引用邓论内容)经济全球化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除了正视和积极参与之外,别无选择。一方面,决不能因为经济全球化可能会给我们带来风险,就置身事外,甘当观潮派。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必须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我们必须树立起全球意识,具有世界眼光,以积极的姿态加入全球化进程,勇当弄潮儿,借助世界经济的舞台,实现振兴中华的大计。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不能对全球化抱盲目乐观的态度,不应把全球化理解为西方强国会自动放弃强权政治和掠夺政策,以为从此便天下太平,世界大同,而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有清醒的估计。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树立积极辩证防范风险的意识,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竞争中增强实力。世界一些小国面临的经济全球化风险决不比我们少,它们能够勇于参与,借势长势,相信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也一定能够趋利避害,化解风险,展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和风采。我们不能因中国是一个大国而妄自尊大,也不能因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妄自菲薄。正确的方针应当是:既要积极、大胆,又要从容、谨慎,抓好机遇,战胜挑战,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中不断拓宽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空间。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影响。正面影响:①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②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国家能富裕起来。③全球化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虽然在这期间存在着增长的风险,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民财富在日益增长,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④由于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经济全球化使每个民族和民族国家都在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中得到自己应得的一份机会。⑤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⑥经济全球化使南北关系长期以来的紧张态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南北经济交往的规模和密切程度空前增强。⑦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⑧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负面影响:①由于民族国家内部和民族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全球化使穷国愈穷,富国愈富,特别是扩大了南北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②经济全球化会造成全球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与破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③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他们往往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国际规则的便利,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便利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例证。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南方国家间经济实力有限,经济结构趋同而缺少互补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使南南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面临挑战。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9654926.html?si=5。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原因:一,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二,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三,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市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因。五,企业经营国际化,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张,起了推动作用。扩展资料: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因素主要有: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2、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传送的成本,打破了种种地域乃至国家的限制,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3、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大大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国际间分工,并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4、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滞胀而减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更加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毋庸置疑,经济全球化并不代表每个国家都能从中受益,它取决于国际制度和规则。在现行的国际制度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经济全球化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给它们带来的利益远多于发展中国家。首先.国际通行的制度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国内规则的特点,不存在与国外规则的严重冲突。其次因为主导着国际制度,发达国家可以使其他国家承担更多的来自内外制度冲突的不确定性和成本,从而转嫁成本,规避风险。再者发达国家通过国际制度、规则极大地发挥了其优势和保护其劣势。最后世界经济中的“集权”效应,由于他们所具有各种优势,使得发达国家能够从全球化中获得远比发展中国家多得多的利益。对于反展中国家而言,就如同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将经济全球化比喻为“一柄双刃剑”一样,对于我们来说,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发展中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使贸易投资自由化,获得过去难以得到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资本、市场、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实现经济“赶超梦想”。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大发展、产业大转移、资本大流动和技术大外溢,对于发展中国家弥补国内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缺口,实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整个经济起飞都是非常有利的。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因此,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挑战。首先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一方面,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和推动者,掌握着主动权,现存的国际经济规则大部分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制定的,有些规则则是在发展中国家缺席的情况下制定的。另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不稳固,市场发育不完备,经济结构相对脆弱,资金匮乏,技术比较落后等,很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产生国内经济波动。第二,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和经济冲击。第三,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尴尬的局面。我们忙着追求经济GDP的增长,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然而经济全球化使越来越多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得我们的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会日益尖锐。造成近年来的沙尘暴肆虐……第四,经济全球化导致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第五,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最大威胁,是它们的国家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国家经济安全受到挑战。对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无论谴责或者回避它都是没有用的。许多的学者强调,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经济的对策,趋利避害,寻求发展,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发展中国家要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包括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观念和体制,积极与国际接轨。
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浪潮,到底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呢?衡量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得失,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研究经济全球化给中国提供了哪些机遇,带来了哪些风险和挑战。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据统计,流人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在改革开放之初1979—1982年累计为11.66亿美元。以后逐年上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底,累计达到44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相关图书额自1993年以来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位。在过去20年,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30%。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事实上,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经给了人们很多启迪和借鉴。第二,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力。第三,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第四,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积极参与,就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为实现各自的利益,采取各种方式,超越空间和社会的限制,不断在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协调认识和行动的发展过程。分析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跨国公司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企业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跨国公司是现代企业的主力军,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与国的经济竞争,正在通过跨国公司实行的全球经营战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在全球范围展开。2.跨国公司进行的国际性投资,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有利条件。国际性投资是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基础。跨国公司的国际性投资,一方面是向全球扩张金融资本、垄断世界市场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是生产国际化、社会化的必然要求。3.跨国公司开展的跨国兼并和收购,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有效手段。跨国公司之间的兼并、收购以及战略联盟,是20世纪后期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是国际经济激烈竞争的产物和结果。二、跨国公司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因考察研究一些著名跨国公司,我们可以发现: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中,一些跨国公司不仅积聚了自身的经济实力,形成了自己的企业品牌,而且培育和铸就了企业价值观。一个著名跨国公司把“追求增长,永不言够”作为企业价值观的生动概括。正是在这种企业价值观的推动下,跨国公司在不停地追求企业发展和增长的同时,积极参与并不懈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跨国公司在这种发展观的驱动下,以增长为根本,把成长作为首要目标,不懈地追求更快更好。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在加快发展、实现自己利益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在本国的资源和市场已经相当狭小的情况下,把自己的资本和过剩的生产能力转移到国外。1.打破界限、获取资源的企业竞争观,驱动跨国公司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全球性的经济竞争,说到底是有效利用全球资源的竞争。2.主动出击、开拓市场的企业营销观,驱动跨国公司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充分利用“两个市场”,特别是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条件。3.不甘现状、渴望变革的企业改革观,驱动跨国公司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变革是创造业绩、加快发展的动力。三、跨国公司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有力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有力推动了生产要素的全球性流动,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重组。有力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促进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原编者按:根据佩尤全球态度民意总数一直在增长。而从1980年开始,这一数字减少了两亿,尽管世界人口总数增加了18亿。这些进步是令人鼓舞的,但是,世界上仍有1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尽管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的态度是积极的,调查显示,世界各国中人们仍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焦虑,关于好工作机会的供给、工作的不稳定性、老年保障和其他的一些有关生活质量的问题。有趣的是,人们倾向于将对这些领域缺乏进步的不满归咎于政府的管理不佳,而不是全球化。世界银行研究显示,仅仅是贸易开放是不会发挥很大作用的,还需要有其他因素作为补充,例如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管制环境、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以及基本服务的有效供给,特别是针对贫困人口的服务。因此在世界上很多地区,改善投资环境就成了一件亟待优先解决的事。世界银行的一项新的举措包括了帮助一些国家,以评估投资环境为目的,对企业进行系统的调查。调查将把投资环境与企业层面上的投资与生产力联系起来,以此确定改革的优先领域。在孟加拉、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对投资环境的调查已于近期结束。调查包括了进行可贸易商品的行业,例如服装、纺织、电子产品、制药等等。被访企业平均拥有75名员工。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政府管理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不足是妨碍生产率和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就是所有南亚国家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我们的调查显示,在中国,因为能源损耗企业将损失2%的销售额,在孟加拉为3.3%,巴基斯坦为5.4%。在许多管制和基础设施问题上,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看起来条件非常不错。例如,一个企业最近的装船货物通过海关需要花多少时间。服装和电子器材企业试图在世界市场上竞争,通常要在固定的水平上进口原料,使得海关的效率非常重要。在中国,一个企业的最近的船载货物能在7天内通关,在印度则需要11天,孟加拉12天,巴基斯坦则长达17天。这样的拖延会增加这些公司的存货量,他们在国际市场上也会变成不稳定的供货商。另一个灵敏的投资环境指示是在一个国家中通条电话线需要多少天。所需天数在各地不等,在中国需要16天,巴基斯坦42天,而在孟加拉等待时间是惊人地长达130天。良好的投资环境虽然不是唯一的因素,却能使一个国家从全球化中受益颇多,创造就业机会从而迅速减少贫困。总的来说,全球化能帮助人们减少贫困,但是,这需要国际和国内行动--包括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准入程度,改善投资环境以及健康和教育服务的有效供应。戴维·道勒是世界银行发展政策主任。上述评论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一定反映了世界银行或其成员国的官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