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服风靡全球,关于西服的历史文化知识有哪些?

桑长春 2019-12-21 18:09:00

推荐回答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中国的学者有三个观点:一是民族虚无主义,认为中国现实的发展可以割裂和历史的联系,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二是复古主义:片面抬高传统文化,用传统的价值观点来看待、衡量、评价现实的实际,否定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本质的区别。三是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投机的运用辩证的否定观,对待传统文化,主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主张用扬弃的观点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是从五四运动以前到中国上古时期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流传到近代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我所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狭义上的传统文化。我所谓的扬弃共有三种选择,而扬弃的思想就是最大限度的避免传统文化带来的僵化和迷失传统所带来的文化解体。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思想的禁锢,从近代的两大陋习:男子束辫、女子缠足中就可见一斑。身体的伤害远不及思想上的毒化,人们的思想已经僵化到连申辩的权利都放弃了,“沉默是金”所带来更多的是奴隶思想。难得糊涂”的思想在文人中也能竞相追捧。从艺术作品中也可以看出来,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国画是山水、花鸟、鱼虫居多,而人物肖像则少的可怜,许多画家用寄情山水来麻醉自己的思想,并非都如孔子所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八股文的兴起更是给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就残缺的思想雪上加霜。人们缺乏的是陈子昂敢于摔琴的精神,“前不见古人后,后不见来者”的感叹也只配陈子昂发出。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到中国现代的油画还是很传统,开放性和独创性的思想很少,而相反的是,西方油画的别出心裁令人叹为观止,像俄国的马列维奇的《白色地面上的黑色方块》。法国马格里特的《这不是一只烟斗》,美国纽曼的《亚当》等作品,给人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开放乃至震撼。这也是我之所以主张拚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使用价值的一个要点。相对于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比如文字的线条美,诗歌的韵律美,骈文的格调美等都能给人以快感的享用。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所带给我们的艺术价值是无与伦比的。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诗歌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能够看到,古代有很多有引自诗经的话语,但是思想有很大改变,其中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曹操在《短歌行》里也引用过。原意是描写爱情,到曹操这里就变成了渴慕人才。虽然它的艺术价值没有改变,但是它的实用价值却大不一样,这也正是扬弃的观点。扬弃不是无为而治,扬弃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兼容并包的胸怀,是一种“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豁达,它给了人们一种精神。它让我们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研究发展之中去。放弃无谓的争端,消除“口水战”,让人们回归到时代中去,与时代发展同步,一个时代应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江山代有才人出”时代在召唤强者的声音。对于文化的包容性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诗人路易斯·辛普森写的《美国诗歌》:“不论它是什么,都必须有一个胃,能够消化橡皮、煤、铀、月亮、诗。就像鲨鱼,肚里盛只鞋子。它必须游过茫茫的沙漠,一路发出近似人声的吼叫。不论它是什么,都必须有一个胃,能够消化橡皮、煤、铀、月亮、诗。就像鲨鱼,肚里盛只鞋子。它必须游过茫茫的沙漠,一路发出近似人声的吼叫”。当然我们也应看到《诗经》中像《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踞。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浦。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等很有现代意识的爱情诗歌。甚至是事隔两千多年还在发生着的事情:人们都有坐公交车或火车的经历,可以设想身边坐着一位漂亮的姑娘,就像一次美丽的邂逅,当然今之车非彼之车。褰裳》中的姑娘就更直接了,当然现代科技的发达完全可以通过电话或短信联系。这是艺术价值的相通性而非使用价值的指导。老子》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人们从中看到的是古人对治国的价值观。现在它应作为艺术品来欣赏,而非当作指导方针来执行。这也是对传统文化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别,就像人们收藏古代的青铜器、唐三彩一类古董,人们关心的并非是它们有没有使用价值:是否可以焚香祭奠,装水盛饭。人们看重的是它们的艺术价值:它们所反映的是时代的印记。对于传统文化研究是应该用这样的价值观作指导的。扬弃告诉人们:人们所需要的是选择道路的聪明者,不是驾驶技术的完备者;对于战争来说最有价值的是战略思想的先进,而非战术的巧妙;同一个汉字的字型在不同的书法作品中各有不同,可是在写法上没有大的变化。针对批判和继承持不同观点的学者,我认为他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批判也是继承,继承也是批判,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很难划清界限。在批判的时候甚至还是用继承下来的方法来进行批判。在继承的时候若是歪曲的继承,结果就变成最大程度的批判。著名篆刻大师齐白石先生,师法秦印,并不效法汉印,也曾刻出“不知有汉”一方很出名的印。可是刀法却取自汉阴的刀法。道教尊《老子》为《道德经》,《老子》中讲的是“道法自然”,而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老,这是在继承《老子》,还是批判《老子》呢?二、在批判与继承的争论中,“口水战”用得最多的就是偷换主题,混淆概念,甚至还夹杂着人身攻击,这些葫芦藤上的葫芦官司能争到几时呢?一旦思想与学术卷入其中就会停滞不前,那么人们争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一部《红楼梦》,评论著作汗牛充栋,我认为即使一万部的评论著作也不能填补红楼梦的空缺。人们的评论是不是多了点儿?为什么总喜欢作出个结论呢?这种思想正是陷进了评论的“怪圈”,把思维固定到一个点上。可是历史上那一部评论著作的价值超出了原著的价值?扬弃是不搞“怪圈主义”,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发展创造。扬弃所放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使用价值,是对传统文化中“规矩”这个包袱的释放。传统文化的规矩不是引导思想,而是禁锢思想。开放式、独创式的思想也正是扬弃所推崇的包容的思想。思想是灵魂,灵魂不可以禁锢。对于那些投机的运用辩证的否定观,对待传统文化,主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观点。我之所以称他们是投机的观点,是因为这种观点不负责任,原因有以下三点:一、这是人人都能想到的观点,但具体怎么划分,“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怎样定义,怎样达成共识?在达成共识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人为定的规矩,来禁锢人的思想;二、在定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标准的时候,由于人的认知关系的问题,必然发生争执,这种争执又返回到批判与继承的争论中,使问题难以得到解决;三、退一万步说,即使划分出来,又该怎样去执行?中国古人徐干在《中论》说:“赏罚者不在于必重,而在于必行,必行,则虽不重而民肃。不行,则虽重而民怠。法律尚且如此,而况乎文化?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一群伟大的智者,像明灯一样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广袤的原野上,需要的是有思想的牧者。对待传统文化要以扬弃的态度,吸收发扬艺术价值,舍弃其使用价值,使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价值成为当代文化中一枝奇葩,来繁荣当代的多元文化,从而更好的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黄益波2019-12-21 18:38:20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跆拳道与武术在技击、养生等方面有着许多的共性。并且可以肯定,武术无论在技击效用上,还是在养生健身性能上,以及承载文化内涵上都要优于跆拳道,武术的发展应该要比跆拳道更具有吸引力与魅力。然而,现实却是反常的,目前武术活动的低迷与跆拳道的火爆恰恰能说明这一点。众所周知,韩国利用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机成功的将跆拳道推入了奥运会,成为表演项目,1992与1996年两届都成为奥运会的表演项目,2000年悉尼奥运会正式成为比赛项目。其能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主要原因是跆拳道竞技化的成功改造,将原来杂乱的技术进规范整理,使跆拳道成为了一个规范的比赛项目,具有规范的比赛规则,规范合理的技术。而经过改造的跆拳道技术对习练者来说简单易学,不需要很长时间就能学得像模像样。推广者大胆摈弃了传统跆拳道中类似表演以及实用性不强的一些不适应竞技的传统内容,而将其最符合现代竞技体育的竞技性最强的对抗内容提炼成科学独立的理论与教学训练体系。所以说,跆拳道竞技化的成功改造是跆拳道风靡世界的重要原因,也是其在我国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符育明2019-12-21 18:21: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