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分别是哪几部?

龙在岗 2019-11-03 16:38:00

推荐回答

情节新颖,不落入俗套刻画人物很有一套真实却让人感动你总可以在其中找到一个或是多个让你难以忘记的人对于亲情的执着、对于友谊的忠诚、对于爱情的忠贞,一切美好的感情都在其中。魔法世界本来就是很多的幻想的天堂而罗琳恰恰创造了这样一个丰富的天堂我们看她的想象也可以放任自己的想象驰骋无论是对现实的逃避,还是对虚幻世界的向往,这种种原因让我们热爱魔法世界,甚至相信它真的存在。快乐悲伤感动幸福你都可以在哈利波特中体味到.。
黄相平2019-11-03 17:01:21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作者虚幻与现实相结合,让大家走入一个魔法的科幻世界.但是最主要的是:它具备现实生活的影子.很多科幻片受到欢迎大多数也是跟它们与生活还可较为联系比如说主人公哈利.波特,他吸引人的除了他的身世,还有就是他自身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和难得的闪光点.我认为这是现实生活学生们在学校的缩影.还有就是韦斯来兄弟两个的活泼可爱但又很调皮的个性为作品增添了不少乐趣,很适合青少年儿童阅读.在科幻世界里还有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也是一大看点,不过显得最为重要的是,它的故事情节,前后连贯不用说.每个人物的个性都不同.让我们看到人物所具有的两面性.比如我在看《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及《哈利.波特与火焰杯》时,都被书中哈利的一些品德所感动,作为一个男孩,本来他是很普通的,但因为他有道伤疤,而显得与众不同,他的朋友应该说很好。唯一的朋友就是罗恩和赫敏,他们一起共患难同进退。在火焰杯中,由于比赛的规则,其实不用担心赫敏他们的安慰,但是他却好像傻有傻脑的似的,依然停留于救援其他人,以致耽误了一会儿比赛;还有一些精彩的故事情节,十分摄人心魂,也显示了哈利,魔法的高超,及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品质。而本人恰恰是因为他的善良爱心而关注的,而我想罗琳写哈利,也正是为了突出这一点,主人公如果没有可爱的地方也就不那么受人们欢迎了。再比如最显著的一点,看过的人都知道他解放了家养小精灵多比,其实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他的善良。在书中他曾经遇到过许多困难险阻,可以说“哈利.波特”是一部历险记。但是他都凭借着顽强的斗争意识而战胜了邪恶。书中他的朋友:罗恩和赫敏也很可爱。罗恩有时挺搞笑的,而赫敏吸引人的是她的智慧和努力帮助朋友的精神。青少年朋友看了,一定也很希望组成这样的三人组,有这样的朋友。多么令人幸福和向往啊!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黄知学2019-11-03 17:00:43
  • 作为一部成人也爱读的儿童书,《哈利.波特》完全具有“魔力故事”所需的各个属性,而且在通感属性上又经过了极其讨巧出奇的精彩处理,最后,又没有被传媒错过,于是全世界就轻易地被区分为麻瓜和巫师……它的风靡,正是美国商业文化全球性蔓延的典型代表。退回到哈利的源头前天———7月21日,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第7部,也是最后一部《哈利.波特与死圣》在全球发行。出版全文。
    黄电锋2019-11-03 16:54:51

相关问答

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前三位分别是《战狼Ⅱ》、《流浪地球》、《红海行动》,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红海行动》。红海行动》是由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政电视艺术中心等出品,林超贤执导,冯骥编剧,张译、黄景瑜、海清、杜江、蒋璐霞等主演的现代化海军题材影片。该片于2019年2月16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制作总成本达5亿元人民币预算,军事装备预算达2亿元人民币。故事以也门撤侨,保护中国侨民利益为背景。索马里海域外,中国商船遭遇劫持,部分船员被海盗杀害,其他人沦为俘虏。蛟龙突击队沉着应对,潜入商船进行突袭,成功解救全部人质。狙击手罗星在追击海盗时不幸被击中脊柱神经,欠缺的位置由顾顺替代。前方路途险恶,蛟龙突击队即将遭遇的,远不止人质营救那么简单,恐怖分子的惊天阴谋即将浮出水面。该片体现出了中国军人的英雄气概与大国崛起的精神气度,把中国军事题材影片推向新的高度。它没有把单打独斗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当作当代中国海军官兵的精神制高点,而是把镜头的焦点对准了集体的力量。其情感逻辑、动作逻辑的精细把控,和现代艺术技术手段的创造性运用,使得整个撤侨和战争场面的宣言,尤其是危急出兵、突围营救人质,最后的追击等场面,拍出了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摄人心魂的震撼效果。
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由空间部分—GPS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三大部分组成。1、空间部分GPS的空间部分是由24颗工作卫星组成,它位于距地表20200km的上空,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每个轨道面4颗,轨道倾角为55°。此外,还有4颗有源备份卫星在轨运行。卫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并能保持良好定位解算精度的几何图象。2、地面控制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由一个主控站,5个全球监测站和3个地面控制站组成。监测站均配装有精密的铯钟和能够连续测量到所有可见卫星的接受机。监测站将取得的卫星观测数据,包括电离层和气象数据,经过初步处理后,传送到主控站。主控站从各监测站收集跟踪数据,计算出卫星的轨道和时钟参数,然后将结果送到3个地面控制站。3、用户设备部分用户设备部分即GPS信号接收机。其主要功能是能够捕获到按一定卫星截止角所选择的待测卫星,并跟踪这些卫星的运行。当接收机捕获到跟踪的卫星信号后,即可测量出接收天线至卫星的伪距离和距离的变化率,解调出卫星轨道参数等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接收机中的微处理计算机就可按定位解算方法进行定位计算,计算出用户所在地理位置的经纬度、高度、速度、时间等信息。扩展资料:一、全球定位系统简介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简称GPS,又称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一个中距离圆形轨道卫星导航系统。它可以为地球表面绝大部分地区98%提供准确的定位、测速和高精度的时间标准。系统由美国国防部研制和维护,可满足位于全球任何地方或近地空间的军事用户连续精确的确定三维位置、三维运动和计时的需要。GPS系统包括太空中的24颗GPS卫星,地面上的1个主控站、3个数据注入站和5个监测站及作为用户端的GPS接收机。最少只需其中3颗卫星,就能迅速确定用户端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及海拔高度;所能收联接到的卫星数越多,解码出来的位置就越精确。该系统由美国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研制并于1994年全面建成。使用者只需拥有GPS接收机即可使用该服务,无需另外付费。GPS信号分为民用的标准定位服务SPS,StandardPositioningService和军规的精确定位服务PPS,PrecisePositioningService两类。由于SPS无须任何授权即可任意使用,原本美国因为担心敌对国家或组织会利用SPS对美国发动攻击,故在民用信号中人为地加入误差即SA政策,SelectiveAvailability以降低其精确度,使其最终定位精确度大概在100m左右。军规的精度在10m以内。2000年以后,克林顿政府决定取消对民用信号的干扰。因此,现在民用GPS也可以达到10m左右的定位精度。二、GPS系统发展历程自1978年以来已经有超过50颗GPS和NAVSTAR卫星进入轨道。GPS系统的前身为美军研制的一种子午仪卫星定位系统Transit,1958年研制,1964年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用5~6颗卫星组成的星网工作,每天最多绕过地球13圈,并且无法给出高度信息,在定位精度方面也不尽如人意。然而,子午仪系统使得研发部门对卫星定位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并验证了由卫星系统进行定位的可行性,为GPS系统的研制埋下了铺垫。由于卫星定位显示出在导航方面的巨大优越性及子午仪系统存在对潜艇和舰船导航方面的巨大缺陷。美国海陆空三军及民用部门都感到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卫星导航系统。为此,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NRL提出了名为Tinmation的用12~18颗卫星组成10000km高度的全球定位网计划,并于1967年、1969年和1974年各发射了一颗试验卫星,在这些卫星上初步试验了原子钟计时系统,这是GPS系统精确定位的基础。而美国空军则提出了621-B的以每星群4~5颗卫星组成3~4个星群的计划,这些卫星中除1颗采用同步轨道外其余的都使用周期为24小时的倾斜轨道。该计划以伪随机码PRN为基础传播卫星测距信号,当信号密度低于环境噪声的1%时也能将其检测出来。伪随机码的成功运用是GPS系统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基础。海军的计划主要用于为舰船提供低动态的2维定位,空军的计划是能供提供高动态服务,然而系统过于复杂。由于同时研制两个系统会造成巨大的费用,而且这两个计划都是为了提供全球定位而设计的,所以1973年美国国防部将两者合二为一,并由国防部牵头的卫星导航定位联合计划局JPO领导,还将办事机构设立在洛杉矶的空军航天处。该机构成员众多,包括美国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交通部、国防制图局、北约和澳大利亚的代表。全球定位系统中新网-GPS25周年从军用到民用。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中国的学者有三个观点:一是民族虚无主义,认为中国现实的发展可以割裂和历史的联系,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二是复古主义:片面抬高传统文化,用传统的价值观点来看待、衡量、评价现实的实际,否定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本质的区别。三是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投机的运用辩证的否定观,对待传统文化,主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主张用扬弃的观点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是从五四运动以前到中国上古时期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流传到近代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我所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狭义上的传统文化。我所谓的扬弃共有三种选择,而扬弃的思想就是最大限度的避免传统文化带来的僵化和迷失传统所带来的文化解体。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思想的禁锢,从近代的两大陋习:男子束辫、女子缠足中就可见一斑。身体的伤害远不及思想上的毒化,人们的思想已经僵化到连申辩的权利都放弃了,“沉默是金”所带来更多的是奴隶思想。难得糊涂”的思想在文人中也能竞相追捧。从艺术作品中也可以看出来,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国画是山水、花鸟、鱼虫居多,而人物肖像则少的可怜,许多画家用寄情山水来麻醉自己的思想,并非都如孔子所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八股文的兴起更是给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就残缺的思想雪上加霜。人们缺乏的是陈子昂敢于摔琴的精神,“前不见古人后,后不见来者”的感叹也只配陈子昂发出。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到中国现代的油画还是很传统,开放性和独创性的思想很少,而相反的是,西方油画的别出心裁令人叹为观止,像俄国的马列维奇的《白色地面上的黑色方块》。法国马格里特的《这不是一只烟斗》,美国纽曼的《亚当》等作品,给人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开放乃至震撼。这也是我之所以主张拚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使用价值的一个要点。相对于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比如文字的线条美,诗歌的韵律美,骈文的格调美等都能给人以快感的享用。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所带给我们的艺术价值是无与伦比的。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诗歌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能够看到,古代有很多有引自诗经的话语,但是思想有很大改变,其中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曹操在《短歌行》里也引用过。原意是描写爱情,到曹操这里就变成了渴慕人才。虽然它的艺术价值没有改变,但是它的实用价值却大不一样,这也正是扬弃的观点。扬弃不是无为而治,扬弃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兼容并包的胸怀,是一种“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豁达,它给了人们一种精神。它让我们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研究发展之中去。放弃无谓的争端,消除“口水战”,让人们回归到时代中去,与时代发展同步,一个时代应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江山代有才人出”时代在召唤强者的声音。对于文化的包容性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诗人路易斯·辛普森写的《美国诗歌》:“不论它是什么,都必须有一个胃,能够消化橡皮、煤、铀、月亮、诗。就像鲨鱼,肚里盛只鞋子。它必须游过茫茫的沙漠,一路发出近似人声的吼叫。不论它是什么,都必须有一个胃,能够消化橡皮、煤、铀、月亮、诗。就像鲨鱼,肚里盛只鞋子。它必须游过茫茫的沙漠,一路发出近似人声的吼叫”。当然我们也应看到《诗经》中像《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踞。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浦。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等很有现代意识的爱情诗歌。甚至是事隔两千多年还在发生着的事情:人们都有坐公交车或火车的经历,可以设想身边坐着一位漂亮的姑娘,就像一次美丽的邂逅,当然今之车非彼之车。褰裳》中的姑娘就更直接了,当然现代科技的发达完全可以通过电话或短信联系。这是艺术价值的相通性而非使用价值的指导。老子》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人们从中看到的是古人对治国的价值观。现在它应作为艺术品来欣赏,而非当作指导方针来执行。这也是对传统文化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别,就像人们收藏古代的青铜器、唐三彩一类古董,人们关心的并非是它们有没有使用价值:是否可以焚香祭奠,装水盛饭。人们看重的是它们的艺术价值:它们所反映的是时代的印记。对于传统文化研究是应该用这样的价值观作指导的。扬弃告诉人们:人们所需要的是选择道路的聪明者,不是驾驶技术的完备者;对于战争来说最有价值的是战略思想的先进,而非战术的巧妙;同一个汉字的字型在不同的书法作品中各有不同,可是在写法上没有大的变化。针对批判和继承持不同观点的学者,我认为他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批判也是继承,继承也是批判,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很难划清界限。在批判的时候甚至还是用继承下来的方法来进行批判。在继承的时候若是歪曲的继承,结果就变成最大程度的批判。著名篆刻大师齐白石先生,师法秦印,并不效法汉印,也曾刻出“不知有汉”一方很出名的印。可是刀法却取自汉阴的刀法。道教尊《老子》为《道德经》,《老子》中讲的是“道法自然”,而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老,这是在继承《老子》,还是批判《老子》呢?二、在批判与继承的争论中,“口水战”用得最多的就是偷换主题,混淆概念,甚至还夹杂着人身攻击,这些葫芦藤上的葫芦官司能争到几时呢?一旦思想与学术卷入其中就会停滞不前,那么人们争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一部《红楼梦》,评论著作汗牛充栋,我认为即使一万部的评论著作也不能填补红楼梦的空缺。人们的评论是不是多了点儿?为什么总喜欢作出个结论呢?这种思想正是陷进了评论的“怪圈”,把思维固定到一个点上。可是历史上那一部评论著作的价值超出了原著的价值?扬弃是不搞“怪圈主义”,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发展创造。扬弃所放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使用价值,是对传统文化中“规矩”这个包袱的释放。传统文化的规矩不是引导思想,而是禁锢思想。开放式、独创式的思想也正是扬弃所推崇的包容的思想。思想是灵魂,灵魂不可以禁锢。对于那些投机的运用辩证的否定观,对待传统文化,主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观点。我之所以称他们是投机的观点,是因为这种观点不负责任,原因有以下三点:一、这是人人都能想到的观点,但具体怎么划分,“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怎样定义,怎样达成共识?在达成共识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人为定的规矩,来禁锢人的思想;二、在定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标准的时候,由于人的认知关系的问题,必然发生争执,这种争执又返回到批判与继承的争论中,使问题难以得到解决;三、退一万步说,即使划分出来,又该怎样去执行?中国古人徐干在《中论》说:“赏罚者不在于必重,而在于必行,必行,则虽不重而民肃。不行,则虽重而民怠。法律尚且如此,而况乎文化?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一群伟大的智者,像明灯一样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广袤的原野上,需要的是有思想的牧者。对待传统文化要以扬弃的态度,吸收发扬艺术价值,舍弃其使用价值,使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价值成为当代文化中一枝奇葩,来繁荣当代的多元文化,从而更好的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一)外汇管制的益处
外汇管制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此后,在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后,“二战”
期间,以及战后初期这几个阶段,有相当一部分的国家实行了外汇管制,或是出于缓解国际收支的
矛盾的目的,或是参战国为了集中外汇以应付战争支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总的趋势来说,资
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是逐渐放宽外汇管制的政策,特别是普遍解除了贸易收支
的外汇管制。
但是,大部分国家对非贸易收支仍维持管制.尤其是对于广大的欠发达国家来说,为了缓解外汇
资金不足的矛盾,谋求自身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国内生产的发展,一直都采取较严格的
外汇管制。由此看来,外汇管制确实有其有利的一面。
(二)外汇管制的弊端
外汇管制也存在不少弊端。对一个国家来说,通过维持本币的定值过高,会导致黑市外汇市场
的出现,致使外汇市场陷入混乱的状态,还可能导致社会的不公平与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外汇管制
对于国际收支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反而可能会造成行政费用加加,助长官僚主义与贿赂的情况
出现。对世界经济来讲,外汇管制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外汇管制下,汇率由政府进行决定,外汇的供求也会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因而在外汇市场
不能进行多边交易,资本也无法自由流通,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的分-裂与解体,这与生产和资本的国
际化显然不相符合。并且严格的外汇管制,会使一国货币不能自由兑换其他外币,各国货币丧失了
可兑换性,无法进行多边贸易,从而缩小了世界贸易的范围。
2.在外汇管制的情况下,汇率往往是靠行政力量规定的,必然导致同国际汇率体系发生脱节的情
况。这对发展国际贸易,建立正常的国际货币关系十分不利。
3.进行外汇管制,手续相当繁多,增加费用提高成本,还容易引起外汇走私与黑市买卖以及不法
的套汇行为,使外汇市场陷于混乱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