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汇进行管制的理由是什么?

龙国富 2020-02-10 19:38:00

推荐回答

外汇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为平衡 国际收支 和维持本国货币 汇率 而对外汇进出实行的限制性措施,或者说,是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 国际结算 和 外汇买卖 进行管制的 国际贸易 政策。这种说法,掩盖了当初各国实施外汇管制的主要意图,从而为推翻外汇管制政策打下了基础。

外汇管制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货币主权,防止外来货币侵犯国家的货币和经济主权。考察战争年代,可以更清除地看到这一点。在战争年代,外汇管制是各国的通行做法。没有外汇管制,敌 对国家拿着纸印的货币,就能买走国内的物资,等于让敌人可以用纸印的货币欠条,就可以拿走我们的战争物资来对付我们了。尤其在西方国家,各国上层流行通婚,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战争时期,对本国丧失信心,选择支持敌国的例子,在历史中比比皆是。

二战前,真正的国际货币是黄金,由于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加上英国政府承诺英镑可自由兑换黄金,在殖民地推广,从而成为当时使用最多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战争发生后, 各国不仅对外国货币进行管制,而且对黄金进行管制,货币不再可自由兑换黄金了。二战前的1930年代,由于发生经济危机,西方各国首先开始了经济战。那个时代,除了西方国家,真正独 立的国家所剩无几,基本都是西方各国的殖民地和名义上独立的半殖民地。因此,西方各国开始的经济战,实际上就是世界范围的经济大战,各国都管制黄金,限制黄金出入境,取消货币可 自由兑换黄金,当时形成了三大货币区,美元区,英镑区和法郎区,这是三国在其统治的殖民地推行自己货币的结果。

严格的外汇管制,首先是将黄金外汇等化为国有,禁止民间持有,民间在进口商品需要兑换外汇时,需要经过政府批准。早在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就发布命令,禁止美国民间持有黄金,由 美国政府统一管理黄金。当时西方各国,包括英国取消货币可自由兑换黄金后,货币都成了法币,普通老百姓早已多次品尝过法币的贬值问题,例如,1924年前后德国纸币的崩溃;美国也 在很长时间里,由商业银行承诺发行可兑换黄金纸币,但是,商业银行容易倒闭,使这种纸币变成废纸,美国也每隔几年就发生大规模银行倒闭事件,使大量钞票变成废纸。因此,在西方 各国对抗时期,无人愿意使用外国的纸币,从而自动屏蔽了外国货币的流入。战后30年,西方各国也一直实施外汇管制,尤其管制作为投资资金的外国货币特别是美元的流入。

现在各国都使用法币,人们都习惯于使用法币。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人们更愿意使用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国家和经济体的货币,但是,带来的问题,就是大家减少使用本国货币,使 货币主权丧失。

欧元的产生,突破了很多传统的概念,尤其对货币主权概念产生了冲击。这是欧元区各国自愿相互融合经济的手段,而且各加入国共同拥有欧元增发的主权,欧元增发收益也由各国共享,这 与殖民地使用殖民国家货币的代用券,是有本质区别的。

在市场机制下,货币主权是国家经济主权中最重要的的权力。当货币主权被外国政府占有,外国政府增印货币,就可以占用我们的各种经济资源,占有我们的资本。我国央行从1995年开始以 外汇储备为发行依据,交出货币增发主权以后,到2004年,仅几年时间,我国开放的28个行业中的21个行业的前5大企业都被外资控制,其原因就在此。让民间持有外国货币,简称外汇 ,等于让渡我们的货币主权,其实际效果相同,同样会导致大量经济资源被他国占有。我国央行鼓励藏汇于民,放松对外国货币的管制,让外国货币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等于放弃货币主权。 即使国家央行今后不再依据外汇储备增发货币,收回货币增发主权,由于外国货币在民间的流通,已经侵蚀了很大一块货币主权,外国资本家一样可以占有我国的经济资源。国民党统治中国 时期,当时美元就可以在国内流通,加上国民党政府滥发货币,当时人们就更愿意储存和使用美元。

其次,要达到维护国家货币主权的目的,我们在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制度下,国家还需要实行对外贸易平衡政策,只持有少量外汇。央行增发货币,主要是购买各种债券,其中购买国债是主 要途径。而政府储备大量外汇,不论是使用财政收入,还是使用国债,都是使用自己的货币,这个货币都来源于央行,都是使用货币购买的外国货币,从而都是导致本国货币成了外国货币代 用券,让渡货币主权。杜绝让渡货币主权的唯一途径是国内没有人和机构持有外国货币。这在现代社会是难以做到的,除非学美国,将我们发行的人民币变成国际货币。但是,我们可以象毛 泽东时代那样,通过外汇管制,只持有少量外国货币,从而减少货币主权被侵蚀。

毛泽东时代,我国实施的是严格的外汇管制,包括外币所有权属于国家,严格禁止外币在我国市场上流通;国家只持有少量外汇,最多时也仅有几亿美元外汇,从而很好地防范了外国货币对 我国经济主权的侵蚀。美国推销货币可自由兑换,是因为美国政府通过军事和经济威胁,让美元成为很多关键物资的贸易结算货币,从而让各国无法在国际贸易中不使用美元,从而在自由货 币兑换下,可以更多地被个人和企业持有和使用,可以侵蚀他国货币主权了。

直到现在,西方各国仍然对外国货币进行一些管制,尤其管制外国货币以投资名义的流入,完全自由的货币兑换是不存在的。在日本和西方各国,外国资本占有比例较低,大都不到10%, 远低于我国。我国出口量60%来自外国资本家,这一比例远大于西方各国。早在六十年代,法国和德国当政者就批评美国贸易逆差下的投资资金,实际是法国和德国贸易顺差,储存在美国 的美元,等于是法国和德国提供的;而且让美国增发美元,就能增加对他们的投资,是经济殖民化。

现在我国号称是外汇管制国家,实际管制水平很低,低于很多西方各国。我国政府官员统计[8],一般贸易已经没有管制,资本项上真正得到管制的不到15%,85%以上领域都基本放开了,只是 西方不承认。央行推行藏汇于民政策,让金融界放开了外国货币的流通,商业银行可以存储外国货币,可以放贷,可以抵押外国货币到银行贷款等等,等于经济体中货币主要使用者企业 之间已经可以使用外国货币做交易工具了。所以,我们的经济主权早已被西方侵蚀,经济产出大都被西方免费拿走。根据中科院一项研究报告, 2011年美国从我国拿走的财富高达3.66万亿美 元,等于当年我国国民产值一半。美国哈佛大学尼尔弗格森教授总结为“中国负责生产,美国负责消费”的经济模式。也就是说,中国实际上早就成了美国的经济殖民地。随着大量 产品出口,我们的资源随之流失,带来的是资源走向枯竭,环境严重恶化,已经给我国人民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了。产生这种后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放弃了货币主权,包括放弃外汇管制, 让外国货币在中国流通。

二战结束后,美国统一了西方,苏联崩溃以后,东欧等国也加入了美国经济体系,成为美国对付中俄的主要工具。中美关系虽然不是处于冷战和热战状态,但是,一山不容二虎, 中国除非甘 心被美国统治。由于中国文化凝聚了世界最多的人口,即使在最穷困羸弱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也能抵挡和挑战美国为首的西方联军,美国必然要象肢解苏联一样,肢解中国,才能彻底消灭 中国挑战美国的潜力。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接受澳大利亚电视记者时说,“如果10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 全世界将陷入非常悲惨的境地”。暗示美国人要维护自己的生活水平,必须遏制中国,防止中国人富裕起来。如果我们象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俄罗斯那样实行货币自由兑换,交出货币主权 ,必然象俄罗斯一样,被美国从内部瓦解我们的金融体系和货币体系,使我们的经济遭受俄罗斯一样的崩溃,给中国人民带来一场经济灾难,导致千百万人死亡,国家内乱和分裂。美国 人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尝试了在朝鲜和越南的热战以及数十年的冷战和封锁,无法战胜我们,只好通过交往来遏制中国,所谓遏制中国战略,仍然是以中国为敌的战略,只是表面上不再宣称 中国是敌人了,其实,美国精英,包括美国现任总统,如小布什,都曾一再公开宣布中国是美国的战略对手,在美国的主流媒体和学术杂志上,经常会有以中国为战略敌人的文章。我们忘记了这一点来制定国策,取消货币管制,搞货币自由兑换,交出货币主权,已经给中国人民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了。

齐春子2020-02-10 19:54:03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济的发展,世界上的大量资本开始流入我国,同时我国的外汇储备开始慢慢上升,但是由于美国政府为了应对自身的债务危机,开始不断的印制美元,导致美元贬值,从而使我国的外汇储备的实际购买力下降,所以我国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发行货币,但是这样做对经济的发展却不是很好,同时到了2012年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开始进入缓和阶段,而美国的经济却开始了复苏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海外资本开始从国内撤资,同时国内一部分先富的人也开始把人民币兑换成美元,来实现财富的转移。

    于是大量的人民币开始流入国外资本的手里,同时央行要把手中的外汇储备兑换给那些资本,导致了自身的外汇储备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国外人民币的空头不断卖出人民币,汇率不断贬值,这时政府只好通过房地产来收拢人民手中的流通货币,同时防止房地产价格下降,让持有房子的人不去变现,然后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来控制国内外的人民币的流动,再不断回购海外的人民币,让人民币的空头资本没有更多的人民币可以卖出,这样才能使汇率稳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同时可以让国内的财富不能向国外转移。

    aolangna2020-02-14 23:00:02
  • 中国经济只是大而不强,很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问题没有解决,经济结构失衡,很容易受到海外热钱的冲击。国外经济不景气,美国大量印钞票刺激经济,美元贬值,为避险热钱大量流入中国,催升中国资产价格(房价),后美国经济开始好转,美国开始考虑升息,美元升值,大量热钱流出中国,中国资产泡沫破裂,受苦的确是老百姓,几十年的积累付诸东流,金融机构面临大量坏账的风险,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社会问题,所以在现阶段,避免国外热钱剪羊毛,加强外汇管制是必然的选择。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制造业完成结构转型,中国经济软着陆,更积极实行走出去的战略,未来外汇开放是趋势,只是这个过程牵扯到的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有政治,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
    管爱国2020-02-10 20:00:02
  • 显而易见的答案反而不太好答。金融风险其实更多的情况下属于中国资本市场,估值高分红低政府干预频繁,鼓励中国人价值投资才要放松外汇管制。美股占全球配置超50%在于其分红高。多分红就自然提高了市场抗风险的能力。并不是几个金融大鳄砸盘就能砸回解放前的。
    齐景发2020-02-10 19:58:05

相关问答

如何做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能力的杨三角》读后感人力资源管理最新研究前沿,就是如何使得人力资源和公司战略统合起来,使得人力资源为战略做贡献。我经常想到一个比喻,企业就是一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轿车,如果我们按照120公里/小时的速度前进,轿车能够平稳行驶;但如果我们按照240公里/小时的速度前进,则只有20%的轿车能够承载如此快的速度而不出问题。作为企业经营者,每个人都希望按照240公里/小时、甚至更快的速度行驶。最终轿车能以多快的速度行驶:一是取决于企业家自己所确定的目标,二是取决于轿车本身的能力。企业是由三部分构成的:人、财、物。财、物是死的,需要由人来运筹。所以,企业能力的核心是人的能力,以及对人的组织和管理。这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核心,也是本书所阐述的重点。本书的中心论点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根据公司战略的要求,如何分阶段地去建设公司的人才储备、能力结构、以及找到忠心、合用的人;第二,如何根据公司战略的变化,调整公司人力资源的构成。难度在于,公司战略可以根据公司内外部经营的情况随时调整,当然更多的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但公司内部能力的建设却没有战略调整的速度快。谁能快速调整自己的组织能力跟随战略的变化,谁就能赢得竞争的胜利。杨国安教授给出了经营业绩的公式:经营业绩=战略*组织能力这个公式深刻揭示了经营管理的难度和内涵。为什么是乘的关系,不是加的关系?如果组织能力等于零,战略即使再强,经营结果也是零。这个公式给我们的启发是:我们必须平衡发展公司的战略能力和组织能力,让这两方面都强。其实这个公式还略显粗糙和简单,战略和组织能力并非独立的两个事物,而是彼此关联。按基于能力的战略的观点,组织能力的建设本身就是战略的一部分。按战略内生性的观点,组织能力建设的过程也有助于公司发现新的战略机会。比如,比亚迪擅长的电池生产能力,让王传福发现自己可以进入电动汽车行业。因为比亚迪的组织能力是他有一大批进行生产线、生产工艺开发的工程师,这些工程师为比亚迪设计了全球独一无二的电池生产线,使得比亚迪的生产过程成本只有日本公司的1/10。而电池的成本,50%是原材料成本,50%是生产线折旧的资金成本,而比亚迪依靠低廉的生产线折旧,就可以迅速打败日本企业,在短短的5年内成为全球电池大王。而今天电动汽车生产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比亚迪能进入电动汽车领域,战略实施、战略选择的关键是比亚迪已经具备的组织能力:即拥有大量的能低成本建造生产线的工程师。除了上述对组织能力引人入胜的阐述之外,本文还提出了“核心员工能力”这个概念。核心员工能力是指针对公司全体员工,围绕公司的战略和文化,影响到组织能力的相关行为和素质。例如:客户导向、团队合作、速度、灵活性等。这个提法很新颖,虽然关于核心价值观的提法由来已久,但如何把价值观转变成员工行为,却是在实践当中很难的一件事情。杨国安在这里提出的观点重要之处不是“核心员工能力”这个概念,而是他清晰地指出核心员工能力的识别、培训、培养是建设组织能力的关键所在。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我们都知道组织能力培养难,但难在哪里?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杨教授一语帮我们点破这个薄薄的迷障,让我们一下子抓住事物的本质。这个观点背后的理论依据是“群体动力学”。我们知道,“群体心理一致”时会产生非常强大的爆发力,会把群体中的个体的潜力完全发挥出来。在那种集体催眠的状态下,即使最柔弱的人都会变成“暴民”。人类历史上无数大革命的经验一次一次验证了这个基本理论。群体心理学也是管理学最新的研究前沿。实际上,这是一本长者所写的书:内容浅显易懂,又满了谆谆教诲。比如,作者特别提到规划人才培养时,要注意平衡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速度:如果企业发展速度持续超过人才发展速度,员工的能力始终跟不上,就会造成管理混乱或者丧失商机;反之,如果超前培养人才,人才有更高的眼界和能力,却在目前的企业找不到用武之地,他就有可能流向更能让他发挥能力的企业,这样,企业就等于是为别人做嫁衣。这本书其实要讲的内容很简单,作者并没有把这本书作为一个学术性的图书来写作,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为中国的企业家提供一种工具。所以,书中举了大量的实例,给出了很多实用性的经验建议。从字里行间也能够看出作者不时迸发出的“实业救国”的呐喊和热情。这些呐喊既是作者的心声,也是正在苦苦探求崛起之路的中国企业家的心声,让双方彼此产生心的共鸣。这大约也是这本书广受企业家和EMBA学员欢迎的一个原因。中国的企业家也正在经历转型,从关注市场营销、到关注经营战略、再到对人才、企业文化和组织能力的关注,杨教授这本书的出现适逢其时。对人充满深切关怀的企业家才是真正优秀的企业家,对人充满深切关怀的企业才能成就基业长青的事业。东方传统文化一直注重对“人”的关怀,这和西方文化重于“理性”、对“器”的关怀是完全不同的。相信21世纪管理学对“人”的回归,东方应该能孕育出自己独特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组织能力的杨三角》这本书是杨国安教授的一种尝试,日本稻盛和夫的《活法》也是另一个成功的尝试。21世纪管理学上,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突破,必然来自于东方文化的孕育,对此,我深信不疑。
因为国际空间站建造的时候,中国的航天水平还不怎么样,而且中国的科技水平也不够能力加入,美国有能力独立建立空间站,中国没有优势加入。原因如下:1、政治原因:当时在提出国际空间站概念的时候,有些国家已经提出了让中国参与其中,但是美国单方面阻止中国参与,最主要是处于政治目的。当时我国领导层也反对加入,彼时正处于经济、科技发展初步阶段,不建议参加入到空间站的建设交流当中,这个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国内的情形是符合的。2、经济原因:此概念出来的时候,我国经济发展缓慢,如果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八十年代末的情况下,很多国家领导人持反对意见。3、军事原因:当时美国认为,中国将来会成为美国全球霸业的潜力对手,尤其是在军事方面,老美认为中国在参加国际空间站建设中,会利用相关技术来发展军事技术,反对中国加入也是对中国警惕和打压。4、科技原因:回过头来看,我国当时的航空航天技术非常的不成熟,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尚不足以支撑国家参与到空间站建设。当然,这也和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技术封锁有关。5、阴谋论:美苏冷战时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两国是处于极度对势的状态,有意思的是国际空间站的主导国家就是美国和苏联。虽说美国当时有能力单独建设空间站,但是需要投入巨大的国家精力和财力,尤其是美苏双方都有自己的技术优势,因此双方一拍即合。而中国并没有自己的优势。
欧盟全称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是一个经济联盟组织,地域为欧洲,主要是把欧洲各成员国经济联系成一体化以发行统一货币以对抗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市场货金融体系。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是欧盟成员但没加入欧元区,瑞士做为中立国也没有加入欧盟。欧盟成员以其较高的科技水平,形成了一套较高的市场准入机制以抵制非成员国尤其是第三世界国生产的低廉的商品入境,比如常说的“欧洲标准”比北美标准还要严格以保护自己成员国的利益。随着中国生产经济水平的提升,欧盟也相应出台了一些针对中国产品的“进口”标准。北约全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抗以社会主义苏联为主导的“华沙军事条约组织”,“冷战”就是指这两大军事组织的全面军事临战对抗。中国在当时“不结盟运动”思想下没有加入“华约”,但中国做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主要国家也自然成为了“北约”的防御目标之一。苏联解体后“华约”也宣告彻底解散,俄罗斯成了北约的头号目标。随着近年来美国以北约安全为由向一些反美国家或组织开战,使得“反资本主义思想”和伊斯兰“原教指主义”在一些国家的流行,纷纷成立了民间形式的反美反北约国家的暴力组织。现在“北约”也开始由冷战对抗转变为保护成员国免受恐怖组织袭击的角色,但其最初的军事政治思想没有改变,美国要求北约成员国及其盟不得向社会主义国家,如中国、古巴、朝鲜等销售涉及军事用途的装备和主要技术。所以可以说欧盟和北约,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以中国为针对目标的,所以中国不可能加入欧盟更不可能加入北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