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平安有什么评价?

龚廉坚 2019-12-21 20:26:00

推荐回答

平安音域宽广,音色高亢嘹亮,曲风多变,抒情类歌曲“干净而温暖,平静而伤感”,摇滚类歌曲”大气而励志,清亮而昂扬”,这种充满正能量的曲风令其成为近年来华语乐坛独树一帜的”暖派“代表。林志炫认为,唱歌的方式有很多种,比较含蓄的表达,便是其中一种。情感表达的最高境界,是唱到最后,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不会滴下一滴。他希望平安这种兼具美感和感情的表达方式,这种柔中带刚、不比蛮力、也不搞歇斯底里的声音路线,能够一层一层地“剥开”大家对听觉的审美。蔡康永赞叹“竟然有人这么会唱歌!”,并且认为平安清亮、柔美、壮阔的嗓音实属罕见。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认为,一个真正的好声音,可以依赖一档节目、一个电视模式而为人所知,但只有能适应更多、更大、不同的舞台,才从此不再只是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而成为真正的好声音。阿根廷前卫摇滚音乐人AndresE.Guazzelli评价:“他的声音超越了语言,我完全不明白歌词内容,但他的歌声却教我兴奋激动不已;天使一般的男高音音色,有时会像皇后乐队主唱,时而轻柔细语,时而高亢嘹亮,他有着绝对控制整首歌曲的能力,而又带着融化你心灵的声调。平安的歌唱是发自内心的,他的歌声能让人感觉到。我希望数以百万计的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欣赏到他的歌声,这是他应得的!”平安在东方卫视《中国之星》节目第九、第十期中演唱的歌曲得到了CRA中美联合评委会评委的高度评价。两届格莱美年度最佳音乐制作人大奖获奖者PeterAsher在现场评价平安的演唱感情深厚充沛,没有丝毫夸张戏剧化的矫情造作,能够突破语言障碍,直击人心,表达出歌曲真正的含义。美国多次格莱美大奖提名者、美国录音艺术与科学学院洛杉矶分会会长MindiAbair对平安高度认可:“你太让我震惊了!你是世界级的,我得说你的天赋如此之罕见,你的声音具有无限可能”。MindiAbair作为美国著名音乐制作人,曾制作过多首美国音乐电台及Billboard爵士榜冠军单曲,还曾担任《美国偶像》固定萨克斯风演奏嘉宾,以及后街男孩、Aerosmith等知名乐队的全球巡演表演嘉宾,她的视野无疑是国际化的。对于平安她不吝赞美之辞,直言可以从平安的歌声中感受到他的情感、力量、态度和音乐追求,并认为平安的声音有着无穷的可能性,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的音乐态度。
齐晨晖2019-12-21 20:57:00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企业评价协会:针对平安客户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判断、比较,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走势做出预测,为公司内部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连亚欣2019-12-21 20:39:51

相关问答

从1994年的税制改革到现在的13年内,我国国民经济连续多年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社会环境特别是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现行税制中一些过去并不显著的问题开始突出,制约了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内资银行业的发展,阻碍了我国内资银行竞争力的提高。总体而言现行银行业税制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税收制度合理性1.税制设计思想偏重保证财政收入,未能充分考虑银行业发展需要。在较长的时间内,由于银行产权全部或部分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与政府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一度作为国家的附属机构存在。这使得政府自觉不自觉地把银行业尤其国有银行当作国家的“钱匣子”对待,银行业税制一直偏重为国家财政服务。站在银行业依靠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大规模进行股份制改造的现在反思过去的税收政策发现,在过去数十年中从银行业获得的有限税收,实际上已经通过注资和不良资产剥离的方式全部回流到银行业的改造中,而且数额还远远不够,需要在今后若干年内动用银行业,甚至其他行业获得的税收收入来消化,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2.税种结构过于依赖营业税,不利于促进金融服务发展和资本流动。现行税种结构中以营业税为代表的间接税占很大比例。由于营业税对营业额征税,同类的金融服务流转一次就要增加一次税收,形成重复征税,导致资金流动次数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有限的利润空间就会转变成税收支出。这阻碍了金融服务市场的活跃,制约了商业银行进行金融服务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促进金融服务发展和资本流动。3.部分税种税基设计不合理、重复征税或税负过重现象突出。1营业税方面。一是对贷款业务以营业额全额计算征收营业税,不允许抵扣相应的贷款资金利息支出,实际税负偏重;二是自用房地产在转让时,不但要按照建筑业税目缴纳营业税,还要以销售额全额按照销售不动产税目征收营业税,造成重复征税。2抵债资产税负方面。在抵入、持有和处置过程中涉及过多税费,具体包括:对房地产抵入时需缴纳契税、印花税,保有期间需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处置时需缴纳营业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土地增值税等税费,购买方还要缴纳一次契税、印花税;对抵入货物在销售时要缴纳增值税且不能进行进项税额抵扣;对抵入无形资产处置时需缴纳营业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税费。过高税费的存在直接降低了抵债物的变现价值,甚至有些抵债物全部处置收入还不足以缴纳处置过程中税费。这既不利于债务企业通过债务重组进行脱困,也打击了银行通过以物抵债方式消化不良资产,加快存量抵债资产处置的积极性。3所得税税基中呆账准备方面。我国相关财务会计标准要求银行根据贷款预计损失提取准备,但在现行银行业税制下,内资银行税前扣除的呆账准备不得超过年末允许计提呆账准备风险资产余额的1%与以前年度税前扣除呆账准备余额的差额;外资银行可以逐年在税前按照年末放款余额计提不超过3%的坏账准备。现行的税前扣除政策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低于人民银行规定的计提比率,无法形成对银行及时、足额计提专项准备的政策激励,不利于银行加速消化不良资产,稳健发展。4.部分业务领域未能及时跟进、存在众多税收空白或模糊之处。1税收政策与财务会计制度差异加大,且滞后于其革新。首先,税法和会计制度的差异不断增加例如固定资产折旧、投资收益等方面,银行和税务机关都要付出很大精力和成本进行时间性差异的计算、纳税调整、台账管理和检查。由于相关资料需要逐级进行累积,导致时间性差异计算和管理复杂,基层办税人员准确按照相关税收政策进行操作的难度较大。其次,税收政策滞后于财务会计制度的变化。例如,2019年1月1日在上市银行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其主要变化是公允价值计量后产生在损益和资本公积中确认的未实现损失或利得,并同时调整资产账面价值”。目前对这种价值变化的税务处理要求暂无规定。2衍生金融业务在国内已经获得蓬勃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四大类产品。现行税制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征税规定还仅限于期货和股票期权方面,对其他金融衍生工具还没有明确规定。3自用房产的房产税税基确定相关规定存在较多模糊之处。首先,房产原值是否应包含房产所在土地的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如果包含,由于土地同时需要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会形成事实上的双重征税。其次,对于部分银行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因资产评估进行价值调整的房产,目前实际操作中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以评估前价值为房产原值;另一种是以评估后价值作为房产原值。究竟应当采取哪一种理解有待明确。如果采用评估后价值,由于股改时普遍评估增值较大,会大幅增加商业银行房产税负担。4在进行呆账准备计提的所得税纳税调整时,缺乏对以前年度税前扣除呆账准备余额的准确定义和具体计算公式,各地税务机关执行标准各异,各银行理解也大相径庭,准确确定纳税调整数额存在困难。5理财产品是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着力发展的新业务之一。由于理财产品多数包含衍生金融工具成分,投资者投资理财类产品获得的收益按照现行税制无法准确界定为属于征收个人所得税范围的利息所得还是其他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所得,导致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难以有效界定,银行承担一定税务风险。5.税收征管存在一定弊端,征管程序有待优化。1财产损失核销的审批材料要求问题。目前,商业银行正常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呆坏账损失、抵债资产处置损失、固定资产非正常报废等损失税前扣除都需要按规定报批,规定报批资料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的经济证明和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等。获取上述材料需要花较多时间和精力,而且有的没有渠道获取资料,有的获取资料的成本支出过高,已经超过税前扣除能带来的税庇效应。此外,还有部分财产损失客观上很难获得税法要求的外部证据,获得批准税前扣除的比例较小,例如对核销的部分银行卡透支损失难以取得法院对债务人的死亡或破产证明等法律文件,基本上无法得到税前扣除批准。2呆账损失的认定问题。现行税制偏重于对法律程序上的要求,大量确实无法收回但法律手续达不到税法要求的呆账损失无法在税前扣除,如商业银行出于资产保全考虑部分呆账损失核销时仅取得法院的中止裁定,按财政部的规定符合呆账损失条件,但按《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要求必须取得终结裁定后才能税前扣除。
最近,险企们都开始披露2019年第一季度的保费收入了。中国平安2019年第一季度做了2529.62亿的保费!对比一下去年第一季度,那会儿平安的保费收入是2110亿,比去年的第一度同比增长了19.88%。怎么样?牛气冲天吧?我隐约感到,这几天网上肯定又会雨后春笋般的出来好多文章,全方位、多视角的怼平安。主要观点可能会是:一,平安卖了这么多保险全靠海量不靠谱的代理人;二,少儿平安福又升级了,这就是在为第二季度的保费做准备;三,平安的广告花了辣么多,都是我们保民的血汗!等等等等??那么平安的产品贵不贵呢?确实贵??全家桶的卖法套路不套路呢?确实套路??可是也的确还有比平安更贵的而且也一样“全家桶”的公司,比如大都会。之所以没人黑大都会,大概是因为只有中国平安覆盖的保民范围最大,最容易引起关注。中国平安,对中国保险行业来说,绝对是旗帜一般的存在。对股民来说,是只好票。对消费者来说,是保险集团里面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最强的。但是,性价比也是他家产品的绝对死穴。代理人队伍的素质,全行业普遍都那样,总不能要求平安就一定好到哪去??我们把一季度这2000多亿的保费收入细看下来,分摊到各个控股子公司,是这么组成的:平安财险632.17亿、平安人寿1823.61亿、平安养老保险65.17亿、平安健康保险8.68亿。做个简单的除法,平安人寿1823.61/中国平安2529.62=72.1%,平安人寿的保费收入,占了第一季度全部保费收入的72.1%!还记得去年好像10月的时候,那会儿平安公布了前三季度的保费收入。刚好也是大盘表现好的几天,呼啦一下子股价就开始往上爬。我记得是在去年7月份的时候注意了下平安,看的时候平安还是50块钱的成本价,等后来三季度保费收入公布了,再注意平安的价格已经在70附近了。然后到了春节前,涨到了80多块,然后开始拉低。然后,今年3月20号年报出来,说归属股东净利润是890.88亿,同比增长42.8%。而咱们国内的证券研究机构们,对平安的业绩预测基本都在730~770亿这个区间,但是最后的结果竟然是890亿,这增长绝对绝对的是超了预期!我以为,股价应该得往80上走了,结果可能是受大盘影响,公布年报的第二天,76.7高开之后就开始低走,就是框框里这根大阴线。大盘影响大概就是最重要的因素,否则这响当当的业绩怎么会支撑不了股价上扬呢?在这四家子公司里,为什么平安人寿的保费绝对碾压其他人?保险这东西,最重要的还是保障但是保障这事儿,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也不是任何一个险种就可以卖给任何一个人。如果您特别有钱,保险能帮忙抵御的很多风险,都可以因为您的特别有钱而忽略不计。比如说,重大疾病保险。我们一般的中产家庭,给经济支柱买50万-100万保额的重大疾病险。目的是为了万一家庭的经济支柱不幸得了癌症或者其他特别严重的疾病,那他肯定是不能工作了。先要治病,然后要恢复,同时还要保证在治疗和恢复的期间,虽然没有经济支柱的收入,全家的生活质量还不能太受影响。如果买了50-100万的重疾,一经确诊钱就能赔付,然后钱到手了想怎么用就是自己的事儿了。但是如果您特别有钱,治疗费用、康复费用对您来说,也就是少买几个包、几块表的事儿,那就真没必要买重疾险。应该把这个机会钱留给普通人??再比如说,突然身故如果发生在一个家庭经济支柱身上,对一个家庭的打击就是灾难性的。那定期寿险、终身寿险,或者其他符合赔付条件的保单可以提供这个经济补偿。对特别有钱的您来说,重要的就是考虑资产长期稳定的保值增值和传承问题。这样的保险产品有没有呢?收益相关的产品、终身寿险+家族信托就可能适合您。寿险子公司保费收入能碾压其他子公司,就是因为分红、投连、万能这样容易出大额保单的,都放在寿险子公司里面了。春节前,有那么几天的时间,朋友圈里面平安的代理人们,都在铺天盖地的刷一个代理人卖出超大单玺越人生的消息,那一单好像是卖了1个多亿。这个叫玺越人生的产品,就是由一个年金险加一个万能险组成的理财性质的保险,一款典型的投资产品。关于这个产品的性价比,网上很多牛人都算过了,收益很低,流动性还差,不过,土豪做资产配置的时候,配一些来保底还是可以的。显然,广东分公司出的那个超大单,就是这种情况。在综合金融服务上,平安这些年的努力没白费。但是,能实现这个宏伟布局,不得不提平安的代理人队伍!马明哲在谈论拥抱互联网的时候,曾经骄傲的说,平安不愁流量,我的线下300万代理人就是流量入口,所以我的流量不输马云和马化腾。果然,平安的金管家、一账通,都是靠着代理人们在线下,一边卖保险,一边拉流量的。所有的产品拉到互联网平台上,互相借力,在销售环节已经很难准确的区分哪一款产品是来自哪一家子公司。代理人们也并不关注,只要按照公司培训的,把“爱和保障”送去千家万户就够了??但!是!去年年底发生了一件事,就是11月22日这天,平安一账通突然上线了几个别人家的产品。比如,同方全球的终身重大疾病保险康健一生,还有泰康的终身重大疾病保险乐安康。要知道,和平安代理人们一直不停推的“平安福”系列比起来,这两个产品的性价比简直都要高到天上了!关于产品对比,网上有很多牛人在做,可以自己查一查。而且这两个产品,是干干净净的终身重大疾病保险,不像平安福打包卖给你一大堆。然后,很快,这些产品就从一账通闪速下架了。据说,是因为这个外部产品上线行为,成功的动摇了很多平安代理人,关于平安产品全世界最好这个信念。当时又正好处在“开门红”战役前夕,动摇军心直接动摇的就是业绩,所以才被撤掉的。我查了一下,发现其实早在2019年1月27号,平安就已经成立了一家自己的销售代理公司—平安创展,只是一直都没有什么大动作。这一次的一账通产品上线,也被扒出来是平安与深圳的一家保险经纪公司合作。只是很奇怪,为什么不是平安把产品放给经纪公司去做,而是把人家的产品拿过来放上了自己的互联网平台?坐拥300万代理人,再分享经纪市场发展的一杯羹,或许是最初的想法把。接下来,平安的战略会怎么走?强大的代理人队伍还能支撑股价增长多久?随着市场的发展,平安未来会不会和友邦台湾公司一样,大批裁撤掉代理人?平安这么强大,作为股民当然希望ta的保费收入越高越好了。但是作为消费者,除了少数的性价比高的产品,其他的我不会选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