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征服南极的是谁,为什么他的这次远征震撼那么大?

黄炼胜 2019-11-03 18:12:00

推荐回答

开发次元世界!征服二次元世界的小说你可以试试有近600章节。
赵香群2019-11-03 18:36:26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是一位英国海军上校。他未能实现自己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的壮志。他的竞争对手罗阿尔德·阿蒙森抢先一个月到达那里。1910年6月,斯科特乘坐“特拉·诺瓦号”启程。途中,他听说阿蒙森也正在前往南极。左图:这幅斯科特的照片是由英国南极探险队队员赫伯特·庞廷拍摄的。不久,庞廷和一部分队员奉命回到基地,留下斯科特和他的10名同伴向南极挺进。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的一队人马离开自己的宿营基地,前往南极。暴风雪使旅行十分艰难。因此,1912年1月3日,斯科特决定只带4位同伴前行,他们是爱德华·威尔逊、享利·鲍尔斯和埃德加·埃文斯、劳伦斯·奥茨。1月17日,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但是,阿蒙森的挪威国旗已经在那里飘扬。他们深感失望,踏上了归途。埃文斯因精神失常死去;奥茨因患严重的冻伤,不愿连累别人,主动要求出去走一圈,在这种环境下,出去只会....剩下的3个人不得不扎营,以躲避恶劣的天气。但3月29日这天,斯科特等3人都死在离开他们的宿营基地几千米处。人们知晓斯科特最后一次旅行的详情,因为他的日记记到了最后一天。1912年11月,一支搜寻队发现了这本日记,以及斯科特等3人的尸体。3人的尸体被就地掩埋,如今于南极冰下的深处。奥茨的尸体始终未被找到。最后的跋涉——斯科特海军上校日记片断1月27日,星期六上午我们是在暴风雪肆虐的雪沟里穿行。该死的雪拱起一道道的波浪,看上去就像一片起伏汹涌的大海。威尔逊和我穿着滑雪板在前边开路,其余的人步行。寻找路径是一件艰巨异常的工作……我们的睡袋湿了,尽管湿得不算太快,但的的确确是在越来越湿。我们渐渐感到越来越饿,如果再吃些东西,尤其是午饭再多吃一点,那将会很有好处。要想尽快赶到下一个补给站,我们就得再稍微走快一些。下一个补给站离我们不到60英里,我们还有整整一星期的粮食。但是不到补给站,就别指望真正地饱餐一顿。要走很长的路,然而,这段路程又无比艰辛……2月1日,星期四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艰苦跋涉。用4小时45分走完了8英里。晚上8点我们还在走。我们只在12月29日才草草吃过一次午饭,当时离开补给站才一星期。按一天三顿计算,我们手里还有8天的粮食,到达下一站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埃文斯的手指头现在情况很糟,掉了两个指甲。是冻伤……2月17日,星期六今天情形很坏。埃文斯睡足一觉以后显得好些了。他像往常一样说自己一切正常。他还是走在原来的位置上,但半小时后他弄掉了滑雪板,不得不离开雪橇。路面情况极为恶劣。后来我们停了大约1小时,埃文斯跟了上来,但走得很慢。半个小时后他的鞋又丢了,我们站在纪念碑岩半腰眺望埃文斯,后来又扎下帐篷吃午饭。饭后埃文斯还是没露面,我们四处张望,看见他在离我们很远的地方。这下我们警觉起来,四个人一齐往回滑去。我第一个来到这个可怜的人身边,被他的样子惊呆了。他跪在雪地上,衣装不整,手套没了,手上结满了冰凌。他眼里射出疯狂的目光。我问他出了什么事,他慢慢地说他也不知道,只说他觉得自己一定是昏过去了。我们扶他站了起来,走了两三步他又倒了下去。他完全被冻僵了。威尔逊、鲍尔斯和我回去拖雪橇,奥茨留在原地照顾他。我们回来的时候,埃文斯失去了知觉。我们把他抬进帐篷后,他依旧不省人事。午夜12点30分,他平静地死去了。2月22日,星期三不用说,我们命定要经历归途中最严峻的时刻了。今天出发以后不久,东南风变得异常猛烈,风狂扫着地面。我们马上失去了本来就模糊难辨的路标。午饭时根本没见到期望中的圆锥形石头路标。但这些倒霉事并没让我们心灰意懒,这的确应该记录下来。晚上,我们喝了一顿马肉做的浓汤,美味可口,真叫人气力倍增、精神振奋……2月26日,星期日现在是夜间,冷极了。我们双脚冰凉地出发了,因为白天穿的鞋袜根本没有晾干。我们谨慎地消耗着食粮,但我们的食物还应当再多一点才够用。我巴望着下一个补给站,现在离我们只有50英里。到了那里,我们就能够带足补给,继续前边的路程了。关于斯科特临死前的书信贴金”。所罗门说,斯科特一行在研究了规模较小的探险活动和历史记录的基础上,估计到了南极洲的天气会十分糟糕。他们因此计划在雪橇上使用帆来增速,以便能够“一路飞奔回家”。所罗门称,这个计划很不错。在斯科特南极之行的几周前,由罗阿尔·阿蒙森率领的挪威探险队已登上南极大陆,他们用的是狗拉雪橇;而斯科特一行使用的是马拉和人拉的雪橇,结果马在严寒中陷入了泥沼。斯科特一行人在抵达南极后,才意识到他们为此行要付出的代价。在返程中,斯科特和他的两名队友在距大本营只有275公里的地方倒下了,而另外两名队友也在此前“先行一步”了。然而,《纽约时报》登载的有关所罗门研究结果的文章引发了读者的来信,该报后来发表了其中几封。信中指出,阿蒙森和他的队友面临的是同样寒冷的天气,他们成功的原因只不过是准备更加充分,因而成为登上南极大陆的第一人。他们此次去南极极点被称为"伟大的悲剧"他们的精神很伟大他们充分表现出一名敢于为人类献身的英雄的精神与对事业的执著和伟大的集体主义.南极探险经过95年前,英国海军上校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带领探险队向南极点发起挑战。遗憾的是,他未能实现自己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壮志,并在返回途中因供给不足在饥寒交迫中全军覆没。95年后,剑桥大学首次向世人公开了斯科特在走向死亡前写给家人的书信,以纪念这位英国探险家。探险英雄斯科特被英国人称为20世纪初探险时代的伟大英雄。1910年6月1日,他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向南极点发起冲刺。当时,挪威人罗阿尔德·阿蒙森也率领着另外一支探险队向南极点进发。两支队伍展开了激烈角逐,都想争取“国家荣誉”。结果阿蒙森队于1911年12月14日捷足先登,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抵达,比阿蒙森队晚了一个多月。不幸的是,在返程途中,南极寒冷天气提前到来,斯科特队供给不足,饥寒交迫。他们在严寒中苦苦拼搏了两个多月,终因体力不支而长眠于皑皑冰雪中。早在最后一次南极远征之前,斯科特就已经是英国的民族英雄。他在1902-1904年间首次进行南极探险,相关游记《发现之旅》曾是英国最畅销的书。而他最后一次南极探险的悲壮故事更是激励了一代代英国人。临终遗书斯科特给妻子凯瑟琳的最后一封信分几天写成,记录了他生命中最后的时光。这位探险家在信的开头写道,他和队友“身体很好,充满活力”。随后,他告诉妻子,“亲爱的,这里只有零下70多华氏度,极其寒冷。我几乎无法写字。除了避寒的帐篷,我们一无所有……你知道我很爱你,但是现在最糟糕的是我无法再看见你——这不可避免,我只能面对”。随着处境恶化,斯科特更加绝望,他在信中劝妻子改嫁:“如果有合适的男人和你共同面对困难,你应该走出悲伤,开始新的生活”。但是,他也告诉妻子,面对死亡,他没有任何遗憾和后悔,“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在生命最后的时刻,斯科特非常挂念当时仅3岁的儿子彼得,他写道:“可能我无法成为一个好丈夫,但我将是你们美好的回忆。当然,不要为我的死亡感到羞耻,我觉得我们的孩子会有一个好的出身,他会感到自豪。他还嘱咐妻子要培养彼得,让他热爱自然,喜欢户外活动。慷慨捐赠这封遗书写于1912年3月,收信人是“我的遗孀”。1913年,人们在斯科特遗体旁发现了它。斯科特的祖母达斯拉·斯科特说,遗书表明斯科特身处绝境时仍充满勇气和斗志,“看着这些字迹,你无法相信它们是在遥远的南极,在严寒中写下的。我热泪盈眶”。这封遗书连同斯科特在探险途中所写的其余300多封信件,已经由斯科特的儿子,已故爵士彼得·斯科特的夫人捐赠给剑桥大学斯科特极地研究所。研究所所长朱莉安·多德斯韦尔说:“我们非常感激斯科特家族;要不是他们慷慨捐赠,斯科特临终前最心酸的家书很容易就会流落到私人收藏家手中。据英国《泰晤士报》11日报道,这些书信将从17日开始首次完整展出,公众可以亲身解读探险家悲壮的心路历程。参考地址:http://www.baidu.com/s?wd=%CB%B9%BF%C6%CC%D8%B5%C4%C8%D5%BC%C7&lm=0&si=&rn=10&ie=gb2312&ct=0&cl=3&f=1&rsp=1————斯科特的日记http://baike.baidu.com/view/186241.htm。
    齐昆明2019-11-03 18:18:32

相关问答

农村大家庭在以前十分的常见,一个大家庭多的有五六个儿女,少的也有三四个,这些儿女通常都是按年龄来排序的,有人在农村听过"老大傻,老二奸,家家有个坏老三"这句老话吗,家中的老大一般比较忠厚老实,老二其实也指的是中间的孩子,中间的孩子比较活泼,机灵,老三指的是最小的孩子,最小的孩子一般无所畏惧,总是调皮捣蛋。老大傻,老大是人们生下的第一个孩子,为人父母刚有了自己第一个宝宝,当然会将全部的爱给老大,即使家庭不富裕的情况下,也要极力满足孩子的各方面需求,所以老大基本在幼年阶段收获很大,不用自己主动去要什么,不用自己考虑怎么得到。家长就会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人一旦外界环境满足了自己各方面的需要,就不用自己再去努力去思考,去花费心思了,最后就会导致老大成年后继续维持这种生活习惯,所以同其他孩子相比,会觉得有些傻。至于老二奸,她们也就意味着在这上面已经有了一个哥哥或姐姐。所以老二如果想要获得东西的话,往往要和哥哥姐姐抢夺。所以这时候老二就要想办法获得想要的东西,那么就不免要动自己的小脑筋。这就是指老二往往会耍自己的小聪明。并不是真正奸诈的行为。家里有个坏老三,这个坏也不是指真正的坏,而是一种调皮,我们都知道老三的辈分小,所以他收到的宠爱也就越多,小时候也就比较的调皮,但是家庭当中也因为有了这个才会更加的有气氛,等到长大后,老三往往就成为了家里的开心果,这就是这句话的真正意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课文写道: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雪特别怕太阳,沟渠里的积雪会给你指点方向。雪化得快的那边是南面还是北面?这是为什么?问题一抛出马上有孩子举手:“雪化得快的是南边,化得慢的是北边。我昨天预习的时候查到的。是的,我同意他的观点,爸爸告诉我,雪化得快的是南边。我们身处平原,平时的生活经验中有这样的积累,这答案看似无可厚菲。但是课文中有特定的地点:沟渠。果真是这样的吗?在我备课的时候我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于是我追问:“课文中写的是沟渠,如果我们把两排课桌中间的过道当作沟渠的话,你看冬天的太阳从南边照射过来,会是怎样的呢?”我在黑板上画了个太阳,又画上了一条东西向的沟渠。一看,很清楚了。沟渠里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的慢的是南方!”对啊,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如果一个疏忽,可能就给孩子造成了知识的错误。如果是山,南坡朝南,确实是南面的雪化得快。屋顶也一样.沟渠,它是下陷的,它的两面同山不一样,沟渠是北坡朝南,从南边射过来的太阳照到的沟渠的北边。沟渠里的积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的慢的是南方!再读读文本,其实课文中的语句就已经对应了。看看哪边的雪化得快,哪边化得慢?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快”对“北”、“慢”对“南”。如果我们把沟渠换成山坡,这一节诗该怎么写?”“如果遇上下雪天,山坡上的积雪可以指点方向,看看哪边的雪化得快,哪边化得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