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

黄燕文 2019-11-03 18:20:00

推荐回答

1.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2.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3.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宣帝时博士增至十二人,王莽当政时又增至三十人。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王莽时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11.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董仲舒汉魏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后来汉明帝刘庄还到太学行礼讲经。12.汉顺帝永建元年公元126年,对太学进行了重修和扩建,费一年时间,用工徒十一万二千人,建成两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所招学生称之为太学生。其后,太学生人数多至三万人。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为了刊正经书文字,刻成有名的熹平石经,树立于太学门外,全国各地来观看和抄录经文者,络绎于途。两汉时太学在培养人才和促进文化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一定的作用。13.但随着政治的腐败,太学生开始参与政治。西汉哀帝时,博士弟子王咸曾聚集太学生千余,以图解救执法不阿的司隶校尉鲍宣。东汉晚期陈蕃、李膺等人反对宦官的黑暗统治,得到太学生的支持和响应,于是太学生也成为宦官打击的对象见党锢,不少与党人有牵连的人遭到禁锢。熹平元年,太学生被宦官逮捕和囚禁的达一千余人。
边剑霞2019-11-03 18:36:33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C试题分析:西汉时期,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他建议兴办太学,用儒学经典教育青年子弟,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赵驰北2019-11-03 18:54:19

相关问答

《谋定三国》《三国之我是路人甲》《三国第一谋士》《三国志之我佐刘备》《重生三国至卧龙传人》《三国之卧龙助理》《三国策之贾诩传》《三国之云台》《蜀汉雄风》《重生三国之我是军师》《终极谋士》《三国神算》《三国之宅行天下》都是写谋士的三国谋士首先界定一下三国谋士。从公元184年黄巾起到281年灭吴止,是为三国时期。三国谋士,是指在三国时期那些为国家立法、行政以及相关决策活动,提供个人智力成果并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所以凡是有谋士带兵打仗做统帅的,也可以算在这个范畴内。参考资料以《三国志》为准,所以某些李儒之流,不在此范畴内;如果有诸葛亮型的,出得厅堂打硬仗下得厨房耍花样的,则可以算作为全能谋士这一社会角色时的作为。谋士代表郭嘉纵观三国众多谋士,灵感比较出色的,当数曹军郭嘉。灵感即预知能力,它对于一个军事家、谋略家都大有用处,如果一个军师、将帅没有灵感,他便会处于被动。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需要此先知能力,说白一些就是判断能力。郭嘉初仕袁绍,但其看出袁绍终成不了大事,遂经荀彧投入曹操麾下。此时,正值曹操唯才是举方针的起始阶段,直到“唯风”渐渐散去,众军之中,郭嘉脱颖而出。曹操在统一北方时,郭嘉频频献计,为统一北方立下汗马功劳。想必大家对郭嘉了解最多的,当数他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郭嘉遗计定辽东”的故事了。周瑜周瑜翩翩君子风,羽扇纶巾,用兵如神。若说统率能力,周瑜也是出类拔萃。周瑜统领的水军——众所周知,一艘艘蒙冲,在周瑜的指挥下神速如绝影、赤兔;一座座楼船,在周瑜的统领下,攻如千军万马,守亦固若金汤,可谓为江东之虎。只惜天妒英才,年仅36岁的公瑾与世长辞。司马懿说到三国的兵法,就不得不提司马懿。大家都知道,他是孔明的宿敌,与孔明六番斗法,令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司马懿老谋深算,官场如战场,他深明此理,装聋作哑骗曹爽,隔岸观火看大将军帐下内乱,仲达无疑都是最大获益者,可谓老谋深算。庞统早年便以“凤雏”诸葛亮诸葛亮可能是大家在三国中最熟悉的一个谋士,神乎其神的军事才能,出类拔萃的内政、外交能力堪称完美.实则正史之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被夸大的,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虽不是像大家想想中的神乎其神,但也不差.值得骄傲的就是第一次北伐出祁山,三郡都反叛魏国.可惜,马谡无能.内政外交都是大师级的人物.可以说在三国上比军事才能比诸葛亮强的很多,但比起政治、外交才能,谁能与丞相争锋?最后说说综合性的谋士,即以上四者全部涉及,并不是特别精通,但综合运用之最者。个人认为是陆逊,但伯言并不擅长内政,以致卷入政变忧郁而死;第二推选吕蒙,但同样是内政问题,他是一个不太考虑后果的典型主战派;第三当属荀彧,但他只是纸上谈兵虽然谈的比赵括和马谡都强的多,但他毕竟没有上过战场,经验不足。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羊祜,大家可能对他感到很陌生,但他却是吴晋时期最出色的豪杰,有勇有谋,长髯飘飘,颇像关云长,力争东吴,但由于挚友陆抗是陆伯言之子是东吴主帅,故多番手下留情,最后托付杜预灭吴大任,一战功成,虽然病故,但仍无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