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回答
比去年6月国有股转让审核解冻至年末的获批家数增长了66%,其中,不但在2000、2001年就已上报的转让协议在去年年底获得集中批复,而且对新近上报的转让协议的批复也在提速,从协议签署到获得财政部审批的时间间隔大大缩短。可以预见,今后几年内,国有股权转让将高潮迭起。3.受让主体多元化,民营企业成为股权转让主体。国有股权转让的受让主体呈多元化趋势,国有资本、上市公司、民营企业和境外资本纷纷成为国有股权受让的主体,其中民营企业占了受让国有股的大头。在45家股权转让案例中,有10余家公司国有股权受让方仍为国有资本,如湖北兴化的大股东由中国石化变更为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天津汽车的大股东由天津汽车集团变更为一汽集团,其余30余家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转让给民营企业,如上海华馨入主健特生物、中路集团入主ST永久等。外资与管理层收购虽现身于国有股转让,目前还没有形成气候。但一些外资机构已开始关注国有股权转让,随着对外开放的进程加快,外资也必将成为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受让的主体之一。去年10月份,深发展发布公告称,经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美国新桥投资集团获准收购公司部分股份,并作为国外战略投资者开始进入。11月1日,证监会、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发布《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为外资收购国有股权扫除了障碍。三、国有股转让存在的问题1.国有股转让的价格。关于国有股的转让价格,目前仅有一个大致的原则,而没有一个经典权威的计算公式。财政部在给相关上市公司的国有股转让批复中强调,转让价格由双方根据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合理确定,但最终成交价格不得低丁•每股净资产。也就是说,目前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是有关部门给出的定价底线。目前,明确转让价格的60多家公司的平均转让价格为每股2.52元,与这些公司加权平均净资产每股2.36元相比高出0.16元,溢价率约6.8%。尽管目前对资产的评估大多按国际惯例执行,但操作起来还是弹性太大,具体到每个省市、每个企业、每项资产,到底值多少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检验价格合理与否的底线只是不低于每股净资产。2.国有股转让的方式。目前国有股转让的案例中一般采用场外协议的方式,通过谈判与评估,最后形成转让价格,这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转让成本,促进了转让的成功率,但弊端也非常明显,与透明、公允和转让收益最大化难以调和。而且现行协议转让政策相对比较“宽容”,从实践中看,国有股低价转让有可能留下道德风险以及诱发“圈钱”行为,国有股转让的方式难免引起争议。不过,有些地方尝试国际招标、进人产权交易所公开竞价方式和企业经营者与员工受让国有股权等多种形式。3.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这种缺位现状,客观上为国有股的贱买贱卖提供了可趁之机。协议转让价格高与低,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关系重大,按道理,国有股以越高的价格转让,对出售方越有利。然而,国有股所有者缺位的缺陷,导致了卖方往往轻易同意以接近每股净资产值的价格出售。如此看似公平的交易程序,产生的却是不公平的成交价。国有资产究竟实现了保值增值还是流失,不少业内专家对国有股转让过程中的定价问题表示担忧。
龚小虎2019-11-03 17:58:44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评估是形式,意义不大。至于是否会分配利润以及一切你说的,不是由个人绝定,取决与公司的实际控制者。简单来说,如果公司是你的,那公司事务只有你有发言权,包括是否让利与股东。
齐晓兰2019-11-03 19:00:42
-
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一般需要履行公开挂牌-转让程序,也就是进场交易。批准权“看B的母公司是否授予了出资人的职责,若是,母公司。
赵飞雪2019-11-03 18:36:02
-
这样是不是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这个问题要从什么是“国有资产流失”的判定来考虑。如果国有资产流失仅指不少于原始资本或净资产价值,上述做法不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因为损失的仅是溢价部分,即挂牌价格有可能超出原始投资或净资产;而经评估后的净资产是实际价格,即平价出售。丙从公司带走的财产只要甲乙丙协商一致即可,没有第三方硬性规定。这个假定有问题,因为不论增资还是撤资,都要有审计报告作为工商变更的必报文件,甲乙丙可以协商一致,会计师事务所能一致吗?程序过程中,涉及的参与者越多,越难一致。如果甲乙丙串通,丙撤出时带走较少资金,实质上就是把股权低价转让给甲乙。这个前提好像很难成立。因为上述涉及一个行为,即“股权转让”,而国有股权交易必须到交易中心挂牌。这个问题有点绕,也许我没理解正确。感觉像是反辩方在找辩词。
连亚臣2019-11-03 18:18:02
-
如果是国有企业,只要是股权变动就必须要进行资产评估,具体的依据就是《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国有企业处置废旧固定资产都需要进行评估何况是股权,而且企业尚未正式运营都是费用不代表所有者权益不发生变化,会计的原则是历史成本,而评估则是评估基准日重新构建的成本,两者是有差异的,而且评估不仅可以用成本法,如果未来收益可以可靠得到,也可以用收益法。
齐新文2019-11-03 18: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