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管理体制的作用效果

赵鸿天 2019-12-21 18:20:00

推荐回答

1.集中信贷审批权,资金向大中城市汇集,有效控制了信贷风险。据调查,国有金融机构县级行一般无贷款审批权,地市级分行根据其经营管理水平、效益指标、不良贷款比例及所在地区经济状况,被授予不同的权限。如工商银行西安营业部最高单笔审批权可达0.7亿元,铜川市与商洛地区单笔审批权为0.2亿元,个别行由于历史原因未被授予审批权。同时资金向大中城市汇集。目前,西安市的存款、贷款各占全省的59%、57%左右。2.贷款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倾斜,信贷资金使用效率明显提高。调查发现,国有商业银行退出的行业是供销社、农资公司和一些中小企业等,而投向信息产业、交通、能源、纺织、高新技术产业及学校医院等。3,建立综合信用评级制度,增强授信工作的科学性。各国有商业银行为了控制贷款风险,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类型设置不同的偿债能力、财务效益、资金营运和发展能力等指标,每个指标下设若干量化指标或非量化评价指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再对每个贷款企业进行综合评分,并据评分结果授予其不同的信用等级及相应的授信额度。由贷款审查委员成员对每笔贷款提出意见记录在案,作为贷款出现风险后应承担责任的凭证,并明确了贷款业务流程各个环节有关人员的责任,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车建仁2019-12-21 19:38:03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和管理:1、全面落实清收管理责任。要按照“全面清理,见底见责,优劣搭配,全额到人,责任落实,挂钩考核”的总体要求,将每一笔不良贷款分清放款责任和清收管理责任,严格落实到每一位信贷人员,并制定相关奖惩办法,确保了每笔不良贷款有人管、有人收。2、彻底进行不良贷款的风险排查。逐笔清查不良贷款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否明确、债务人还款意愿和能力、债务人是否有有效资产、资产的处置可行性、责任追究、清收履职等情况。将不良贷款分为“可以收回、通过努力可以收回、暂时无法收回”三个类别,通过全面排查,摸清底数,分析不良成因,全面掌握不良贷款的风险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清收计划,形成一份完整、翔实的分析报告。3、完善不良贷款台账监测。进一步做好分类建立重点户清收台账、逐人建立清收考核台账,逐户制定清收处置预案,逐项落实清收计划,逐个下达清收任务,做到贷款管理分配到人,清收责任落实到人,绩效挂钩考核到人。4、充分发挥专班力量清收。信用社主要应采取组成清收小组集中攻坚等措施攻克不良贷款大户,清收保全好信贷资产。特别是风险资产经营管理部应进一步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积极开展“三级一百户”不良贷款、依法起诉贷款和置换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工作,重点督促人民法院加大胜诉未结案件的执行力度。5、灵活清收村组不良贷款。村组集体的特点是贷款额度大,拖欠利息多,跨度时间长,因而清收难度很大。在这类贷款的清收上,联社应要求信用社与村组干部搞好关系,主动向党政领导汇报反映信用社不良贷款现状和存在的困难,充分利用城郊村组土地出让、开发等契机,进一步加大对村组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工作的力度。6、进一步强化贷后管理清收。加强信贷员贷后管理履责情况的落实检查,对每笔不良贷款要求信贷人员严格执行按月按季检查到位,收不到现金的收贷款。
    齐晓晶2019-12-21 19:57:22
  • 在管理信贷业务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将风险意识落实到信贷业务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在拓展信贷业务过程中更要贯穿风险调整收益的思想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业是一个经营风险、批发信用的行业其风险远大于其他服务行业一家商业银行因经营不善形成的风险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更是远远大于任何一个企业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商业银行的经营就是在风险与收益之间作出决策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在追求高回报、高效益、高速发展中往往隐藏着巨大风险一方面风险具有隐蔽性现在没有风险并不意味着将来没有风险;另一方面风险又具有迁徙性、流动性风险迁徙的“祸水”往往从管理水平较高的银行转移到管理水平较低的银行作为企业商业银行的经营充满着风险和变数受各种因素、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商业银行发展信贷业务不可避免地要面对风险在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业务是信贷业务为了竞争和追求高额回报商业银行在高速发展信贷业务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不良资产这是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最大风险近几年中国启动了商业银行股份化改制一手注资一手剥离不良资产使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但这并非源于体制上的根本改善贷款基数的迅速扩张以及贷款的长期化趋势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银行监管的相对缺失也局部放大了金融风险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原因剖析中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虽然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良资产率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仍然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深入分析可以发现银行机构管理信贷风险的能力仍然薄弱银行信贷业务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操作风险1.内部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是银行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的主要成因由于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历史上商业银行按行政区划设置带来的地域性政府管理政府色彩浓厚导致一些信贷业务内控程序在商业银行不同区域或不同层级呈现出非标准化特征缺乏统一规范的衡量标准行政化、人为因素过多增大了信贷风险隐患2.监督不力、责任认定不到位是信贷操作风险严重的另一个原因为加大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力度商业银行内部及外部监管机构组织了大量现场检查但这种检查多是自上而下运动式的、就事论事式的专项检查而非内在性的和制度化的检查由于这种检查不能从体制上查找原因并加以整改缺乏持续跟进的责任认定、追究机制诸多问题屡查屡犯的现象难以从根本上消除3.关键岗位制约制度执行乏力是信贷业务操作风险产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商业银行的制度中对一些关键岗位有明确界定但这些制度执行起来并不顺畅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制度的执行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借口而大打折扣从目前看认真分析每一笔不良贷款主要有贷款前调查风险、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抵押担保风险、贷款使用中的风险、清收中的法律障碍、受偿中的风险、处置风险等等从考核、发放、管理整个过程梳理分析半数以上是由道德因素造成的虽然形成的风险不同但原因相似就是贷前调查不彻底贷中审查不严格、贷后跟踪不深入甚至存在寻租行为或者因为个人的私利而放纵风险真正由于不可抗力造成风险还是很少其原因还是没有从信贷管理体制上贷款审批上建立个人负责制基础上的集体决策制实际上是无人负责制以前在我们的银行中都是一把手说了算这使得一把手蕴涵了非常大的道德风险贷款的决策至一家银行的兴衰成败都维系在一个人的道德和智慧上4.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防范权责不对称导致风险控制滞后一方面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依然严重银行间将借款人往往利用这种信息沟通不畅在多家银行获得远远超过其自身承债能力的授信导致各家银行竞相通过放松担保条件等手段进行竞争既不利于信贷市场竞争环境又增加了银行经营风险处置方面各商业银行间缺乏互换平台和制度规范一旦借款人出现总是各自为政出现了风险不能站在共同维护金融安全的高度上仅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压贷、置换等简单处置措施甚至出现对外发布虚假信息骗取他行信贷资金后自己抽逃的行为最终使系统性风险加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内部信息依然存在不对称的问题首先在授信过程中信息不对称调查员只反映借款人合规性信息而对借款人所存在的风险提及较少决策者只是在调查员提供的信息上分析决策无法掌握借款人的风险信息从而在贷款发放时难以对贷款风险全面掌握、客观评价和有效控制随着授信业务的进一步集中这种矛盾更加突出其次公司类贷款部门、零售类贷款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此种情况在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授信中突出存在再次目前信贷管理的风险识别与衡量体系仍以主观型、经济型和指标型为主银行授信与各项财务数据特别是资本规模、销售收入、利润、银行负债之间存在着强正向相关关系因此银行数据识别不到位造成信息缺失5.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要求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完全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机制有待完善以及金融生态环境也不利于商业银行控制操作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许多商业银行内部重视业务发展、轻视风险管理的认识倾向严重风险管理文化缺失也是操作风险形成的重要诱因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机制信贷业务需要商业银行承担风险、控制风险并在风险管理中获得收益不断提升控制风险和管理风险的能力是商业银行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形成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1.树立审慎经营、持续规范的发展观念以审慎经营、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落实商业银行的发展观念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管宏观环境如何变化坚持制止以牺牲信贷资产质量为代价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全面协调保证信贷业务发展与自身的调控能力和管理能力相适应;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保证短期发展服从长期发展的要求切实把握好发展的节奏真正做到对股东、银行、客户、员工负责审慎经营的本质是要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将资本、效益和风险综合平衡的经营理念落实到信贷业务管理活动中实现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根本转变;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紧紧围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来制定实际的信贷业务发展战略明确资产经营理念、市场定位、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并持之以恒、贯彻到底促进信贷业务保持平稳、持续、健康发展2.彻底变革信贷管理方式努力实现从单纯速度向与效益相统一转变从粗放管理向规范集约管理转变;树立风险与收益相平衡风险与资本相匹配的理念坚持信贷业务高速度、高效益、高质量发展3.加快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步伐从体制上严防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的产生要尽快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视会制度引进国内外战略不断优化组织体系建立科学的信贷决策体系和风险管理体制建立审慎的会计财务制度和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关键是建立权利制衡机制对审贷权利加以制约同时强化外部监督的透明4.进一步完善风险防范体系一方面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降低支行贷款审批权限实行支行首贷户审批零权利;另一方面设立风险管理部、放款中心建立科学的授信业务流程同时从政策制定、指引授信、方案设计、行业授信、余额限制、项目进入与退出指引等方面加强对授信业务的管理使管理关口前移5.对信贷业务“三查”制度细化升级将信用风险度量尺度从传统的以担保抵押为主转变到以客户现金流量分析和还贷能力的判断、预测为主同时,全面落实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强化高管层及员工风险防范意识,逐级签订风险责任状,成功的构筑有效的“信贷风险防火墙”6.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信贷综合管理通过系统对业务的前期调查、复查符合、审查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业务分析、档案管理都设定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将信贷政策的制度固化到相应的计算机系统中如果违章操作系统会自动拒绝避免了人为因素7.要努力争取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呼吁尽快完善与金融业有关的法律体系打击债务人恶意逃债的行为保护债权人利益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诚然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控制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一系列外部条件的支持也有待改善因此在信贷管理中应树立审慎经营、持续规范的发展观尽快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晰、有效制衡的内部管理架构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形成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
    龙少飞2019-12-21 19:13:30
  • 作者:江其务周好文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03ISBN:704014022版次:1包装:平装开本:大32开页数:460页字数:560千印张:1第一章 绪论一、银行信贷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关系二、中介和市场的关系三、信贷资金运动与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建设战略四、银行信贷管理制度演进与学科发展沿革五、经济后转轨时期的银行信贷管理创新六、关于本书的体系结构和内容安排第二章 商业银行信贷体系第一节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一、经济体制转轨中的商业银行体制特征二、商业银行的组织体系三、商业银行机构的设置和管理四、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及其特征第二节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来源和运用一、信贷资金来源结构和渠道二、信贷资金运用结构和渠道三、银行信贷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地区分布第三节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来源与运用的结构分析一、银行体制和结构与“超贷”和“存差”现象二、银行系统“存差”的总量和结构三、银行系统“存差”并不是资金的闲置四、银行“存差”现阶段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重要基础五、统筹兼顾调整信贷收支结构第四节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循环与周转一、信贷资金循环周转过程二、信贷资金循环周转的特殊性三、信贷资金循环周转的客观要求第五节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任务和内容一、信贷管理与交易成本二、信贷管理的基本任务三、信贷管理的近期重点四、信贷管理的内容第三章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规则第一节 信贷管理信息不对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一、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二、贷款的道德风险及其防范第二节 银行信贷管理原则一、安全性原则二、流动性原则三、盈利性原则四、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原则的有机配合第三节 贷款管理规则一、中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特殊性二、贷款管理当事人三、贷款管理要素四、主要贷款方式五、贷款营销机制六、贷款授权授信管理体制七、审贷分离和分级审批八、贷款管理责任制第四节 存款管理规则一、存款种类二、存款业务管理的新变化三、存款业务风险与存款保险制度四、存款的成本可控性、稳定性和对称性原则五、存款管理操作规定第四章 银行贷款公司客户的资金需求与供给第一节 现代企业制度一、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企业资金构成和周转指标一、企业资金构成二、企业资金周转指标第三节 企业的资金需求一、销售增长导致的资金需求二、生产经营周期变化导致的资金需求三、固定资产投资引起的资金需求四、其他原因引起的资金需求第五章 公司客户的财务报表分析第六章 公司客户贷款的操作流程与技术支持第七章 公司客户贷款的结构和运作管理第八章 个人消费贷款第九章 个人消费贷款的结构与运作管理第十章 贷款风险管理第十一章 银行信贷营销管理第十二章 开发性贷款管理主要参考文献。
    齐明弘2019-12-21 18:56:24
  • 建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信贷文化美国、日本和韩国的经验表明,当文化与其他产业形成共栖、融合和衍生的良性互动关系时,将形成强大的经济竞争力。因此,构建优良的信贷文化成为商业银行在未来发展和竞争中的现实抉择。1、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和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信贷业务和管理中,人才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我国商业银行同国外相比,人才相对不足,尤其是风险管理的高级人才相当匮乏,这制约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强化与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及执行效果。解决这一问题,要构筑以人为本的理念,健全贷款责任制度。一方面应加紧人才的引进,充实风险管理的各个阶层,不能因为种种原因降低信贷岗位专业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要提高现有职工素质,强化风险管理意识,通过以老带新、奖惩制度等方式明确信贷工作岗位责任制。这样,就能建立一支优秀的队伍,再配以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不良贷款的产生将会更难,而其清收将会更易。2、应突出体现责任意识、质量意识、风险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对信贷风险的敏感性,将风险意识贯穿于所有信贷人员的自觉行动中去。培育团队精神要把其宗旨、内容、形式、载体等具体化。在员工中树立敬业精神与大局观念,营造互信、协作的氛围,消除各自为战、缺乏沟通或配合所带来的弊端。建设信贷管理文化要着重建立与信贷文化的内涵与要求相统一的、科学的规章制度。把文化中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等“软约束”,融入到硬性的规章制度中,增强全员防范信贷风险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米天明2019-12-21 18:40:06

相关问答

编制银行贷款报表,一般把握好以下12个财务指标,对企业做贷款有利。1、净资产与年未贷款余额比率。必须大于100%。2、资产负债率。必须小于70%,最好低于55%。3、流动比率。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通常该指标在150%~200%较好。4、速动比率。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通常该指标在100%左右较好,对中小企业适当放宽,也应大于80%。5、担保比例。企业应该把有损失的风险下降到最低点。一般讲,比例小于0.5为好。6、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应为正值,其销售收入现金回笼应在85~95%以上。7、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支付采购商品,劳务的现金支付率应在85~95%以上。8、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一般讲,如果主营业务收入每年增长率不小于8%,说明该企业的主业正处于成长期。如果该比率低于-5%,说明该产品将进入生命末期了。9、应收账款周转速度。一般企业应大于六次。一般讲企业应收账款周转速度越高,企业应收账款平均收款期越短,资金回笼的速度也就越快。10、存贷周转速度,一般中小企业应大于五次。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存货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11、营业利润率,该指标表示全年营业收入的盈利水平,反映企业的综合获利能力。一般来讲,该指标应大于8%,当然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综合获利能力越强。12、净资产收益率,目前对中小企业来讲应大于5%。一般情况下,该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回报越高,股东们收益水平也就越高。
信用社贷款主要是以农村信贷为主,办理农村信用社贷款一般情况下会要求贷款人在农村信用社区域内有固定的住所、贷款人必须是农村家庭的户主、贷款人没有不良信用记录,具有良好的个人信用,再者农村信用社贷款主要用于农业、林业、牧业或渔业等农业声场经营。在所在的农村信用社提交申请书,并提供相应的有关资料,只要通过信用社贷款机构对你的调查,,信用社会上报相关部门贷款人的资料进行审批,等到审批通过后,信用社会跟你签订贷款合同并办理相关手续,之后贷款人就只要等待信用社放款了。农村信用社贷款需要手续:1、有合法的身份证明,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本地常住居民;2、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信用良好,有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3、有合法有效的购买住房的房屋买卖合同、协议以及贷款社认可的其他证明文件。4、有所购住房全部价款20%含/40%含以上的资金作为购房首期付款。5、有本社认可的资产作为抵押或质押,或和有本社认可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自然人作为保证人。6、城市信用社要求的其他条件。扩展资料目的要求第一条为提高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信贷服务水平,增加对农户和农业生产的信贷投入,简化贷款手续,更好地发挥信用社支农作用,根据《贷款通则》等有关法规和规定,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信用社以农户的信誉为保证,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第三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第四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使用农户贷款证。贷款证以农户为单位,一户一证,不得出租、出借或转让。发放管理第十条对已核定贷款额度的农户,在期限和额度内农户凭贷款证、户口簿或身份证到信用社办理贷款,或由信用社信贷人员根据农户要求到农户家中直接发放,逐笔填写借据。第十一条信用社要以户为单位设立登记台账,并根据变更情况更换台账。贷款证的记录必须与信用社的台账保持一致。不一致时,以借据为准。第十二条对随意改变贷款用途、出租、出借和转让贷款证的农户,应立即取消其小额信用贷款资格。第十三条贷款发放后,信贷员要经常深入农户,了解和掌握农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贷款使用情况,加强贷后管理。信贷员要对提供给资信评定小组的考察材料真实性负责。农村信用社贷款政策-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具体条件。
辑框架分析方法,对项目各个阶段进行衡量,以判断项目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验证方法则是利用必要的监测和监督手段,对验证指标所反映的项目状况进行检验,以判断其真实性。重要的外部条件是指在特定的状况下,项目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如资源供应条件、自然环境容量、社会对项目的反应等。通过横向分析,可以对项目在每一阶段的基本状况、具备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及后果、面临的问题和风险因素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价。在逻辑框架分析方法中,这种逻辑关系被称为水平逻辑关系。逻辑框架分析方法中的垂直逻辑关系和水平逻辑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互相支撑,缺一不可。通过垂直逻辑关系,在对项目各个层次的状况进行分析时,需要水平逻辑关系予以详细说明,而水平逻辑关系的分析,则验证了项目在某一个层次上的真实状况,并对下一个层次所需的前提条件进行了判断。通过这两种逻辑关系的分析,对项目不同层次状况变化的因果逻辑关系进行全面分析。在构建投资项目的逻辑框架图时,仍然要遵循投资项目全过程和全方位分析、评价和管理的原则。从投入到产出,直至项目的长远和宏观影响,分析项目全过程,在全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均要对项目建设必备的相关条件以及面临的内外部问题和风险进行分析,然后运用逻辑框架分析方法,对项目全貌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评价,设计必要的管理方案。逻辑框架分析方法适用于项目周期的每一个阶段,包括前期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运营阶段。各个阶段逻辑框架分析所起的作用和发挥的功能都是一样的,差别之处在于:前一个阶段的逻辑框架分析构成了后一个阶段逻辑框架分析的基础。前期阶段的逻辑框架分析,带有强烈的预测作用,而在准备阶段,项目决策已经完成,项目全过程的一部分已经成为现实,后续部分仍然有待实现,此时的逻辑框架分析,既带有对现实的总结,又带有对未来的预测。前后各个阶段进行连续的逻辑框架分析,就构成了对项目的全过程分析。欧盟在其对外援助项目中,要求每一个项目的每一个阶段都通过编制逻辑框架图来进行分析,而且必须对上一阶段进行总结,对下一阶段进行预测,由此构建投资项目的周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