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张瑞敏如何领导收购美国GE家电?

黄皎霰 2019-12-21 18:30:00

推荐回答

当时的海尔已经家喻户晓,走在了中国白电行业的前列了。那时候中国刚加入了WTO,唱衰言论啊阴谋论啊甚嚣尘上。很多人担心大量的国外商品和外资企业涌入中国,会给中国的产业带来灾难。对于这种言论,张瑞敏嗤之以鼻。他坚信“与狼共舞才能成为狼”,在西方企业的竞争下谋生存求发展,才能把中国产品从真正意义上变成世界品牌。张瑞敏不希望海尔像大多国企一样,贴牌生产,沦为外资企业的代工厂。张瑞敏放弃了肉眼可见的利润,宣布建立美国海尔工业园,设计中心放在了洛杉矶,将营销中心设在了纽约,直接在当地招聘200多名员工,消息一出,许多媒体大肆批评张瑞敏此举鲁莽。外界认为,中国的优势在于广阔的市场和廉价的人力成本。反其道而行之无疑是在以己之短博人之长。可张瑞敏依旧孤注一掷。面对外界的质疑,他咬牙回应“海尔一定要竖起自己的牌子,坚决不代工一台设备。那之后,海尔在美国市场长达八年的亏损。即使是亏损,张瑞敏也深知,一个在当地响当当的品牌,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这种荣誉感和骄傲感,才是中国制造的骄傲,海尔就是中国制造的骄傲。
齐月华2019-12-21 19:14:42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张瑞敏说过,新时代中国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如果用一个词来定义就是引领。这句话适用于任何一个企业家,一个企业家是否被人们记得,不是因为他有多少资产,财富达到多少,而是他传递给人们时代的启示有多少。张瑞敏也是这么做的,他的人单合一改变了过去中国要从过去学习和模仿国外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并且带领中国管理模式走向引领世界管理舞台的中心,人单合一在国际管理术语都是汉语拼音——rendanheyi。
    齐春泽2019-12-21 19:58:03
  • 这必须提人单合一啊。国际管理界公认的模式有美国的福特模式和日本的丰田模式,这两个模式都是伴着技术生产大改变而出现的,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后企业是跟在国外企业后面学习,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现在互联网转型物联网,产品要满足于个性化需求,张瑞敏早有远见地在2019年提出了人单合一模式,这种组织模式能解决企业转型物联网大规模定制的要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参观海尔后都说,人单合一可能是物联网成功的关键。
    龙小语2019-12-21 19:39:03
  • 张瑞敏1949年1月5日出生,山东省莱州市人1984年12月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1995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97年12月获香港《亚洲周刊》1997年度杰出华裔成就奖1999年出任董事局主席1999年12月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30位最受尊敬的企业家”,名列第26位2000年5月改任首席执行官最成功的经验以变制变,变中求胜最深刻的教训永远兢兢业业,永远如履薄冰最大的遗憾很多别人想做而没做到的事,我们做成了,但也有很多我们想做的事却无法做成最重要的转折1984年,由青岛家电公司副经理改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德鲁克的管理著作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杰克·韦尔奇海尔集团CEO"海尔现象"让国人为之感奋,同时也触发了海内外传媒对"海尔真相"的深层次探究与揣度。任凭风吹浪打,海尔岿然不动。外界评论,海尔到美国去风险太大,张瑞敏则以斩截的语气回应,"如果不去风险更大!"海尔还是那个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一举一动无不透着"领袖群伦"的味道。1949年1月生于青岛。文革”中属“老三届”,“顶班”父亲当了工人。历任班组长、车间主任、厂长、家电公司副总经理。1984年临危受命,接手海尔。初到任时,为了借钱给工人过春节,与有钱的朋友豪饮,大醉。这年春节,工人领到了工资,每人还有5斤鱼。也是1984年,张瑞敏第一次出国。在德国超市,他看不到一种“中国制造”的商品。主人为了取悦这位年轻的中国商人,盛赞起中国的烟花来。他高兴不起来,只觉得心里在流血:十亿中国人哪,怎么直到今天还在吃老祖宗“四大发明”的老本!就从这时起,他开始了“残酷”的跋涉,再也没有“好日子”过了。80年代中期,“出口创汇”成为中国企业们家的目标,同时也成为一种时髦。张瑞敏不愿意人云亦云赶时髦,他的想法明显地与众不同,比较超前。他为海尔确定的主导方向是:“为创国际名牌而出口。因为在他看来,出口和创国际名牌完全是两回事。如果一味地借用别人的牌子,不创自己的牌子,或者大量地倾销原料和半成品,低价换取外汇,即使出口量很大,也没有任何意义。出奇终于使张瑞敏制胜。如今,海尔产品已全线进入美、德、日、法、澳等经济发达国家。电冰箱在德、美是亚洲出口第一;洗衣机出口日本第一,空调器出口欧盟第一。在大规模出口发达国家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迎刃而解,经销商纷纷上门争夺海尔产品的经销权。1997年2月,世界最大的家电博览会在德国科隆举行,海尔占了中国展位的一半。引起轰动的不是这件事,而是我们在会上向12个国家的经销商颁发海尔产品专营证书。张瑞敏说起当时的情景时不无兴奋,“在照相留念时,我们坐在前排,几十个外国经销商手持专营证书,站在后面。连一位中央领导在海尔看到这幅照片时也感慨不已:“不要看中国人在前面坐着,坐着才意味着真正站起来。包括英特尔总裁葛洛夫在内,一些国外的企业家曾经诚恳地分析过中国的企业现状。他们认为:华人这个民族对财富几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但华人似乎对组织的运作缺乏足够的热情与关注。在这方面,张瑞敏无疑是个例外。对于组织的运作,他是超乎寻常的热情与关注。中国从80年代初引进日本的管理,但并不成功,重要之点是只注重形式,忽视了思想和内容。他说。当年,他第一个抡起铁锤,砸烂质量有问题的冰箱,轰然砸醒了员工: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他的海尔创造了OEC管理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精髓=海尔管理模式。他把实现管理的“最高层次自主管理”作为自己的目标,说:“海尔的管理并不是为了达到某个数字标准,而是提升整个企业的凝聚力,增强每个职工的责任感。1995年5月,成立近80年的松下电器公司首次带着自己的企业文化来中国交流。这家公司的参事薄信兴听了海尔的企业文化介绍,参观了空调器厂。在紧张整洁有序的生产现场,工人们全神贯注的工作状态、墙上各种精细的统计报表、职工合理化建议箱、攻关揭榜栏等等使他大为震惊:“在海尔这样的企业介绍松下的管理,我感到紧张和信心不足……松下得加油干,不然就赶不上海尔了!”都说,海尔的成功是因为有了一个张瑞敏。而了解海尔的人往往又有一个相同的结论:只要张瑞敏在海尔,海尔就尽可放心。可张瑞敏却说:“并非如此。我在海尔与海尔一定健康发展不能简单划等号。你可能把企业做上去,你又可能把它做垮,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种事例不单中国,在世界上也举不胜举。一着不慎,企业就可能垮在自己手上。也就是这个原因,他只能让自己永远不停地跋涉着。对于张瑞敏,工商界有三个疑问:一、张是“老三届”加上三年业余学习,没有学院派背景,哪来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超人的智慧?二、与有颇多微词的诸多企业领导人大相径庭,张在上下内外,人缘极佳,几乎是没有争议的人物,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三、张也是八十年代创业,九十年代崛起,好多人都倒下了,为什么张这么稳,这么“长寿”?张瑞敏读了不少书,是企业家中少有的“饱学之士”。他还写得一手好文章,逻辑严谨,文字颇佳。海尔是海”——张瑞敏曾以此为题著文,抒发了“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博大情怀,也显露了心中拥着惊涛骇浪,雷霆万钧的非凡气魄。他时时事事就是这么一个人:静而不止,智而不诈,勇而不刚,诚而不僵;他所驾驭的海尔就是这么一个企业:不跟“热点”,不凑热闹,不追求“轰动效应”,不朝令夕改,静处从容,无所畏惧,直面市场。海尔学不了。好多考察过海尔的人都这么说,“因为海尔有个张瑞敏,张瑞敏是唯一的。唯一的”张瑞敏,其全部秘密就在于:他是一个集古今智慧的思想者,一个儒化的企业家,一个有东方式修养的现代人。海尔现象"让国人为之感奋,同时也触发了海内外传媒对"海尔真相"的深层次探究与揣度。任凭风吹浪打,海尔岿然不动。外界评论,海尔到美国去风险太大,张瑞敏则以斩截的语气回应,"如果不去风险更大!"海尔还是那个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一举一动无不透着"领袖群伦"的味道。
    齐晓星2019-12-21 18:57:45
  • 上面的得有一万字了吧?我来总结一下吧。张瑞敏的创业历程跟海尔肯定是无法分离的。1984年,张瑞敏35岁。一年后,别人都忙着下海经商,而他,却在青岛电冰箱总厂里举起了锤子,锤烂了76台质检不合格的电冰箱,却也把一个濒临破产的烂厂给锤上了正轨。张瑞敏冒着风险给员工树立的“产品质量就是生命”的信念,终于在4年后开花结果。那一年,海尔的产品拿下了全国质量金奖。卧薪尝胆10年,海尔从一家新兴企业走到了中国白电行业的前列。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际,不同于大多国企贴牌生产、沦为外资企业的代工厂,张瑞敏宣布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立美国海尔工业园。海尔一定要竖起自己的牌子,坚决不代工一台设备。张瑞敏深知一个在当地响当当的品牌,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这种荣誉感和骄傲感,才是中国制造的骄傲。曾经备受欺凌的海尔家电,终于能在国际市场上强势崛起。曾经引领潮流的外国资本,如今却反被张瑞敏吞并。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张瑞敏在不断并购的同时,输出了来自中国独创的管理经验:人单合一。一定程度上正成为全球潮流。
    黄睿哲2019-12-21 18:41:42

相关问答

1、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没能在官方统计数据中得以充分暴露,使经济管理部门无法及时做出应对从今年起,纳入统计局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企业起点标准已由以往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万元提升到2000万元。这意味着工业统计调查更多是向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倾斜,有可能导致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现实经营困境,无法在统计中得到充分体现,甚至有被人为忽视的风险,大部分为民营企业的中小企业虽不能在工业产值和经营利润等指标上与大型企业相比拟,但作为吸纳就业的支柱,其所创造的社会效益不仅不应在工业统计调查中被忽略和抹杀,反而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2、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极其“吝啬”央行货币政策在有效抑制流动性过剩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资金压力,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难度加大。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综合成本上升幅度至少在13%以上,远远高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保障压力加大也是困难之一。电力供应“淡季不淡”,电力供应紧张趋势较上年往往提前出现,面对经营压力,小企业积极寻求出路,但融资难却是拦路虎。调研发现,部分小企业拟通过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应对成本压力。如购置新的机器设备或提高生产自动化来降低人力的支出等。但进行这种产业升级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小企业自有资金不足以满足这样的支出和扩张。而银行对小企业贷款的坏账容忍度极其有限,使小企业资金时时处于紧绷状态,造成经营困难。3、统计报表未能反映原材料库存周期等重要指标原材料的库存大小、库存周期、季节性原材料物品、原材料的运输距离这些情况没有在统计数据上进行体现,而他们又是直接关系企业生存命脉的重要指标。经过调研,比如我县的牛寨乡黄瓜罐头厂等企业,原材料属于季节性物品,库存较大,导致资金链紧张,企业经营困难。在中小企业贷款难、资金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降低存货成本逐渐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对中小企业而言,显得尤为重要。中小企业只有找出适合自己的库存管理策略,才能在市场上求生存、谋发展。所以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履行职责,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主动上门,深入困难企业了解情况,及时发现解决倾向性、苗头性问题,高度重视企业稳定工作。要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加强协调配合,及时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提高效率。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促进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要加强对中小企业运行监测预警分析,适时发布产品供应、生产能力、在建规模、发展趋势、价格变化等信息,为中小企业做好信息服务,引导社会投资,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缓解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与统计数据之间的反差。
张瑞敏:我们去年以50多亿美金兼并了GEA。现在我们面临着两大挑战。第一个我们虽然在实力上超过了它。因为1992年,它们当时准备兼并海尔,当时提出的是在中国找一个非常有潜力的企业,选中了海尔。但是,我们谈了2个多月,没有谈成,我们没有同意它的兼并。张瑞敏:没有想到,24年之后,我们反而兼并了GEA。也就是说当时我们的规模是小的,不可比,但我们现在的规模已经远远超过它。兼并需要两个因素,重要的因素就是你的实力本身要够强,它是重要因素,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能不能在兼并之后实现了“1+1大于2”,这位记者提的,大部分在这个问题上解决不了。我们解决的是在实力上超过它,管理模式学习它,输出海尔的管理模式。张瑞敏:原来GEA是全世界都学习的榜样,现在我们把人单合一模式输出到GEA,当时他们对这个有怀疑。有几百名高管和我见面,当时有一个高管问你兼并我们了,怎么领导我们,意思就是当时是学习我们的。我说你应该把定位搞清楚,我是你的股东,但不是你的领导和上级,你的领导和我的领导是同一个人,就是用户。转变观念,我们必须为用户服务。张瑞敏:因此,他们接受了人单合一的模式。到现在为止,可能是美国大企业里唯一一个打破层级制,采用自主管理,变成一个自主的创业团队。虽然现在做的不够好,但效果已经显现出来。今年1-9月份,他们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速度比过去同期增长了2-3倍。我觉得我们将来一定要让中国模式成为最好的模式。中国模式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