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回答
购买信托产品需要的流程与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信托产品购买门槛信托产品投资门槛基为100万起,但信托法规定:100-300万的个人投资者不超过50个人。信托产品购买条件1.有一定全文。
黄真浩2019-12-21 20:22:33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银行有,我这边也有。无锡这里,10万门槛的,银行方面100起步,有的银行300万起步,银行只做百万级别以上的。全文。
黎盛勇2019-12-21 19:59:35
-
规避理财险中的误区的技巧:提示一: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不应仅关注投资收益率,而要对产品风险、投资周期、投资用途、担保增信等方面做深入的了解。且应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客观评估,选择符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财产品,不能一味追逐高收益,而忽视了金融产品的风险属性。提示二:发行机构是否持有正规金融牌照,这点非常重要。如今,“假冒伪劣”现象已经开始向投资理财领域渗透,金融消费诈骗屡见不鲜。投资者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去选择持有正规金融牌照的机构销售的产品,强化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掉入黑理财的陷阱。提示三:应具备分散投资的意识,注重科学投资理念而不盲目操作。应将投资资金按照风险分散的原则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制定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金融产品配置比例。在同一风险级别中,也应合理分散投资于不同品种不同品牌的金融产品,不应把全部资金投资于单一产品。
连丽钦2019-12-21 19:41:04
-
信托资产管理规模破十万亿指日可待,因其高收益,但政府完全有可能还不起钱的。因为,地方政府不是中央政府。在美国,底特律城市都破产的。中国地方政府的负责总额保守估计也在20万亿以上。政府的税收70%是要交中央的,除了卖地外,地方政府似乎难以找到财政收入来源。我们的经济陷入泥潭,实体经济挣不了几个钱的。政府给老百姓打白条,拖着不还钱的新闻并不是没有。盐城市政府就被媒体曝出拖欠老百姓借款长达13年!最近也曝出了“武汉市政府每天偿债1亿”、“杭州市政府不卖地没钱发工资”、“江苏将陷入债务噩梦”等新闻。中融2019年、2019年都大量发行地方政府背景项目,那是因为这2个年头,中央有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到了2019年,李克强政府上台,对地方投资持谨慎态度,没有新版4万亿。中融也就全面停止了发行地方政府背景项目。此外,中融发行的地方政府背景项目,有一个内部发行制约:那就是当地老百姓必须买够一半,外省客户才可以认购。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如果地方政府不还钱,当地老百姓会先去找政府麻烦,给地方政府施加还款压力。其实地方政府背景的项目,硬伤往往很大:一是缺乏有价值的抵押物,而是每届政府都想借钱扩大GDP,对偿还上届政府的债务意愿不强。但老百姓不了解这些。我国第一个延期兑付的信托产品——中信信托三峡全通的项目就是政府背景的,由国企做担保。当然,我们也不能对政府项目持排斥态度,这样又走入另外一个极端。我们要说的是,投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以便概全、因噎废食。误区之五:只追股票质押类产品股票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交易,变现上比较便利,尤其是流通股做质押的。所以,股票质押的融资成本往往比较低。很多投资者因此认为,股票质押的产品比较安全。这其实是一种误会。2019年底,超日太阳能董事长倪开禄跑路传闻可苦了信托公司。因为,超日太阳能把全部的股票都质押给了信托公司。老板跑路传闻,说明其偿还能力出现问题,其股票里面跌去63.69%。一旦融资方不能及时还钱,股票也变得没有价值,成为拿在手上的鸡肋。尤其是一些轻资产行业,到时候真的成了“纸上富贵”,股票想卖也卖不不出去了。其实大家可以问问自己:“一旦融资方不能及时还款,你更愿意手里拿着地理位置好的房子呢还是股票呢?”另外,股票质押的投资产品,其融资成本通常比较低,过去只有信托公司可以经营这块业务,融资成本要在12-13%之间,资金的收益率还是比较高的;而券商卷入以后,这块业务基本被银行理财资金池对接了,融资成本也就7%左右,实在谈不上什么好的投资品种了。误区之六:只选交易对手强的产品有些投资者对于交易对手的实力过于看中,认为企业实力越强,项目就越安全。其实,交易对手的实力在信托风控里面只是一个重要标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标准。应该说,交易对手实力越强,其对项目是否盈利的判断能力通常也精准一些,自身的盈利能力也强一些。但不可否认的是,交易对手太强,其负债率也往往越大,因为他们要做的事情太多了,盘子大了风险也大了。有些个别的企业甚至到了资不抵债的边界。但这些,仅看其总资产、销售额是看不出来的。另外,交易对手太强也有硬伤。比如,信托公司对风险管理的要求,他们往往很难接受。我所了解的中融的风控里面有几个重要的因素,如对项目公司的绝对控股地位、对资金的封闭性管理等等,交易对手太强往往就谈不下来。这样信托资产容易被挪用,如果企业负责多了,还款往往没有保障。此外,交易对手太强,其议价能力也比较强,融资成本就比较低,资金的回报率也就低了。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的融资渠道比较广的原因。银行现在不都是央企,国企,政府的融资平台吗?交易对手实力强,其盈利能力也应该比较强,本来他们应该为资金创造更高的回报率才对,但现实往往相反。交易对手强,只不过是名字和资料好看而已;人家挣得那么多,也不给你多分一杯羹,何必争着去支持他们呢?信托投资,重要的是风险可控,只要有这个前提,资金就该去追求更合理的回报。误区之七:排斥房地产信托房地产在中国确实是存在泡沫的,又遇到国家宏观调控,李嘉诚也卖出很多大陆和香港的物业,也是有一种论调“房地产信托”的风险高了。很多投资者和笔者的沟通中明确表示,坚决不买房地产信托。这其实又过激了。有时候我问他们:“如果融资方不能及时还钱,你愿意手里拿着的是什么?地理位置好的房子?股票?政府或者是某家企业的白条?或者是其它什么呢?”中国还处在城镇化进程之中,房价虽然超出居民收入很多,存在泡沫,所以,投资房产的时间过了,房价上涨的空间不会像过去那么猛。但事实是,8月份的数据,全国70个大城市,仅温州房价下跌,有些地方涨了20%。我们认为,大城市、省会城市、一线城市、沿海城市的房子保值是没有问题的。好在中融这两年做的房地产项目90%以上是省会城市,10%是二线城市的核心地区,或者个别交易对手太牛逼的企业。我们去美国、日本、欧洲看看,大城市的房价还是很高的。温州房价下跌是有特殊原因的,信托公司也没有发行温州的房地产项目。还是那句话,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我另外一篇文章《为什么说房地产信托是安全级别高的投资品种》。误区之八:排斥矿业投资很多信托购买者对于矿业投资持排斥态度,认为矿看不见摸不着,太虚了。其实,矿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能用电离不开煤矿,能用Iphone和开汽车,离不开铁矿,能有首饰离不开金矿……可以说,矿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原料来源,矿完全是刚性需求。其次,矿的资源具有稀缺性,优质的矿产是越挖越少,有些甚至具有垄断性。山西煤老板之所以要转型,不是因为矿做不下去,而是他们手中的矿产资源被收归国有。矿的投资本金相对于丰富的矿产储量来说,简直就是九牛一毛。矿的投资回报极其惊人,山西煤老板,鄂尔多斯都是依托矿产发大财的典型。现在的矿的勘测团队都是有着丰富经验的地质专家,误差概率已经很低很低。矿业信托依旧是一个优质的投资品种。误区之九:轻信业务员“刚性兑付”的游说信托业尽管连续12年融资类集合信托100%兑付,这造成一个表象“信托是零风险”的。业务员也常常喜欢跟客户说“我们的产品是刚性兑付的”。刚性兑付”没有法律基础,没有哪一部法律规定信托公司在项目到期后必须无条件的兑付本息,因为,用钱的企业不是信托公司;受托人的法律责任是以受益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管理信托财产。融资方不能及时还款的情况其实也不少的,现实确实也是信托公司自有资金先垫付本息在处理抵押物,或者引进单一资金先垫付本息。这是因为,信托业在我国还处在发展之中,声誉对于信托公司至关重要。即使信托公司出于“声誉”考虑垫付本息,但也有一个偿付能力的边界问题。如果经济持续低迷,需要垫付的多了,那么信托公司也有垫付不起的时候。其实在国外成熟的市场,信托公司是不需要履行连带责任的,也确实有信托计划不能及时还钱,投资者亏损的事情发生。但是投资者并没有埋怨信托公司,更没有像“华夏银行上海嘉定支行”理财风波那样去银行闹事。关键还是信息充分披露,不做销售误导,投资者完全可以独立判断风险,这样风险爆发时也就没有理由去怪“信托公司”或者“销售机构”。刚性兑付确实也严重制约着信托业的风险,给信托公司承担着太多的压力。国外成熟市场,信托资产对GDP的占比超过了100%,而在我国,这一数据为15%左右。误区之十:把类信托当成信托信托业的迅速发展,引来金融同行的嫉妒。而证券会、保监会也下通知,允许券商、基金公司开展集合资管业务;另外,有限合伙产品也纷纷仿效信托产品的设计。如果不看发行机构,这些产品几乎和信托产品雷同。也有所谓的交易结构、融资方、担保方、资金用途等等。有些产品的收益率甚至比信托产品高出不少。我们把这些产品成为“类信托”。但类信托和信托比起来是形相似而意不同,类信托不是信托。我们首先从融资方的角度看,信托产品比较受欢迎,资金到位快,如果价格差不多,信托公司愿意做,当然是首选信托啦。资管、有限合伙毕竟资金募集速度慢。他们的收益率多数比信托高,那么至少说明融资成本不在信托之下。那么信托公司为什么不愿意接呢?当然是项目风险太高或者风险不可控。类信托产品往往忽略交易对手关键财务情况、抵押物的具体情况,比如企业的负债率太高了,比如抵押物的评估价格只不过是评估机构给的数字而已,真正要变卖起来,往往不容易或者价格虚高太多,或者企业的还款来源可信度不强,或者担保方的财务情况不佳等等。这些都是信托不愿接的原因。因此,类信托的风险其实是比较高的。华夏银行上海嘉定支行的理财风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理财经理将类信托产品当成了信托产品兜售。因为在银行理财经理推荐、在银行购买、收益率较高,投资者就不加分析地买了。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否定类信托,毕竟信托的融资门槛整体而言还是比较高的,类信托可以说是融资渠道有益的补充和扩展。但做类信托投资时,需要持比较谨慎的态度。综述投资是一脚踩着收益一脚踩着风险,我们不能有风险就不愿做投资,让财富躺在银行贬值;更不能漠视风险。因而,投资也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问。对于投资项目需要仔细分析和评估,明白其中的风险,看看是否能够有效地管理风险。
黄盛珠2019-12-21 19:17:02
-
近年来,随着人们投资理财意识越来越高,很多人有了钱不再存放在银行里,而是选择用钱进行投资理财。不过,令人遗憾的是,部分市民的理财之路走得并不顺畅,股票被套、基金净值缩水、保险退保、银行理财纠纷等现象时有发生。那么,该如何恰当地投资理财?值此“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来临之际,记者对天津市民理财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探寻市民在理财中容易出现的“雾区”,并邀请本市知名理财专家给出解决方案。雾区”一股市盲目追涨杀跌难获利“行情不好的时候亏钱,行情好的时候怎么还亏呢?”在记者的采访中,为数不少的股民在投资中有这样的疑惑,股民赵先生便是其中之一。案例:为什么亏损的总是我?去年12月1日,由于央行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引发股市当日的“一日游”行情,当日上证指数涨幅高达2.29%,赵先生看身边的朋友一天的时间便有了好几个点的收益,经受不住诱惑,便也跟风投入5万元到股市。让赵先生没想到的是,买入第二天股市便掉头向下,股指连续破位向下,短短10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便跌了200多点,赵先生所买的股票亏损也高达15%。原以为能通过股市赚点钱,没想到入市便被套住。不过,整体市场不好,大家都亏钱,只能说自己入市的时间不对,算是花钱买个教训。初次入市便遭受大幅亏损,心灰意冷之下,赵先生选择了割肉出场。而到了今年,股市投资环境明显变好,看看屡屡上涨的股市,赵先生再次拿出5万元投入股市。上次投资股市以失败告终,我觉得主要原因是自己的投资经验太少,这次我决定跟着有好几年股市投资经验的朋友去炒股。朋友告诉我,买股票要买强势股,快进快出,短期获取高收益的可能性很大。在朋友的建议下,春节过后,我分别投资过三只股票,行业跨度包括传媒股、消费股、房地产股,算得上都是近阶段的热门股票,但让我失望的是,忙碌一个多月,不仅没赚到钱,还有小幅亏损。赵先生对此颇为不解,去年亏损情有可原,今年以来股市涨了好几百点,投资还出现亏损就让人难以接受了。在与赵先生的交流中,记者发现赵先生投资无所收益最大的根源在于盲目追涨杀跌。以赵先生所投资的第三只股票粤宏远A为例,该股票今年以来走势跑赢了大盘,整体趋势向上,但区间震荡较大。而赵先生在该股票上的几次买卖均为“买在高位卖在低位”,股票涨了跟风补仓,股票回调便清仓,不仅错过了获利机会,还付出了不少的交易成本,投资想获取收益可谓难上加难。对策:投资股市要有中期视野李会青,天津申银万国证券分析师对于赵先生在股市上的操作,天津申银万国证券分析师李会青认为他犯了股市上典型的“羊群效应”误区,那便是跟风炒股,不仅加大资本市场风险,而且极容易出现投资失误致使资金被套牢。李会青说,证券市场瞬息万变,具有很大的投资风险,投资切忌盲目,需要谨慎为之。投资股市要有中长期视野,这是克服炒股误区的最有效方法。判断股市中长期走势,可从两个角度入手:美林时钟和宏观研判,有了理性的判断,股市一时涨跌便不会对你的投资策略带来过多影响。就目前来说,通胀下行,经济亦下行,用美林时钟理论来看,股市处于底部阶段,中期走势向上,但短期震荡难免;而从宏观研判来看,货币政策预调微调,房地产调控短期难以放松,消费升级处于起步阶段,股市缺乏牛市基础,但今年股市行情要好于去年,上证指数在2300点至3000点之间震荡向上的概率较大。雾区”二基金投资只看排名频踩雷不管是在牛市还是在熊市中,基金业绩差别均相当大。由此,有些基民在买基金时便采取跟着排名走的策略,殊不知,去年“前十强”今年可能沦落为“后十弱”,从而导致基金投资屡屡受挫,难以获取投资收益。案例:按排名买基金亏得更多基民老刘选基金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按排名先后买基金,不是十强咱不碰。去年年初,老刘所持有的基金在上一年排名不太理想,自然要被一贯按排名买基金的老刘所淘汰,他重新买入当时排名第一的华商盛世成长。基金排名靠前自然有其原因,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基金经理的投资水平较高,买入这样的明星基金更让人放心,获取收益的可能性更大。老刘挑选基金重点考虑基金经理的业绩,却没有意识到排行榜说明的是过去的基金投资业绩,而基民所买的基金属于未来。基金走势虽然与基金经理的业务能力有着很大关系,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要看整体股市走势,要知道基金经理是在股票市场大环境下做交易。如果股票市场运行不利,基金业绩很难有大的突破,2019年的基金走势便是一个真实的例证。根据某基金统计,2019年,股票型基金无一录得正收益,平均跌幅为25.02%,跑输大盘3.3个百分点;指数型基金略好于股票型基金,下跌22.35%;混合型基金下跌21.95%。在去年资本市场的弱势下,老刘所买的基金自然难以获得收益,更让老刘郁闷的是,他的按排名买基金的方法在去年也失灵了,让他遭受了更大幅度的亏损。华商盛世成长在2019年排名第一,当时市场给予这只基金极高评价,基金经理孙建波也骤然成为明星投资家。因此,我对这只基金抱着很大的希望,尽管去年股市不断下挫,我依然坚定持有该基金,我觉得只要基金经理业务过硬,即使出现亏损,幅度也不会很大。让老刘没想到的是,年终一盘点,该基金全年亏损了27.92%,不仅跑输大盘,连股票型基金平均业绩都没达到,排名也发生了大变脸,从2019年的冠军下滑到垫底的位置。我看好的这只基金排名垫底了,而去年初赎回的那只基金排名却进入"前十强",亏损并不多。如果当时不是这么盲目相信排名,去年投资基金也不至于亏损这么多,真是让人后悔莫及。对策:基金投资要踏准节奏王俊岭,华泰证券天津营业部理财经理华泰证券天津营业部理财经理王俊岭分析认为,基金排名是基金过往业绩的体现,只代表历史,在挑选基金时绝不能只看排名,尤其不能只看周排名、月排名、季度排名等短期排名作为依据来选择基金。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一方面应综合考察其短期、中期和长期绩效,另一方面还应考虑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状况,也就是说,看其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业绩排名是否稳定,只有长期业绩稳定且回报可观的基金才是好的投资标的。同时,选择什么样的基金,一定要仔细分析比较,结合市场环境进行,而不能简单地以基金排名的高低作为选择标准,否则投资会有损失。此外,如果以炒股的心态来频繁买卖基金,投资者经常会面临“踏空”的危险,往往在赎回基金后发现基金净值仍在稳步持续攀升而后悔不迭。对于那些业绩优秀而稳定的基金,投资者应该坚定持有,大可不必做波段操作。只买好的,不看排名”,这才是投资基金的正确思路。雾区”三把保险当投资上错“花轿”重投资轻保障,仅仅为了保险的投资功能而投保,却忽视了保险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财务保驾护航,部分市民投保时存在这样的误区。保险其本质功能是保障,化解未知风险是其主要功能,为了获取收益去投保,很大程度上是“上错花轿嫁错郎”。案例:投保先问收益存在误区“这款保险的分红怎么才144.20元呢?”建筑师余先生对保险可不在行。前年,余先生在银行理财专柜签下了一份年缴费1万元的分红险保单,宣传资料上五大特色的前三项令他记忆犹新,“固定回报”、“年年分红”、“复利累计”。当时工作人员还给我看了往年收益率汇总表,几乎都在4%以上,我想这样的投资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不赔稳赚还能有保障,怎么去年的收益率只有1.4%了呢?看来保险还真是不靠谱。和余先生有着相同抱怨的人不在少数,如此看重保险的分红功能、分红多少的投保人其实陷入了保险的一大误区把保险当投资。容易让投保人产生这种理解偏差的是新型的人寿保险产品,包括分红险、投连险和万能险。这几类产品在寿险保障功能之外,还会给投保人带来一定的获利预期,但投保人不应颠倒两者之间的主次关系。假如仅仅为了投资而投保这些产品,我们会发现这些产品的表现将无法满足预期,甚至让人很失望。记者了解到,分红险的收益并不保证,保险公司宣传资料上只会印有“预期收益”,合同中也不可能找到有关保底收益率的条款。红利从保险公司利差中产生,主要是死差异、利差异和费差异。如果这三部分没有产生获利,那么保险公司将会实行零分红,投保人也就没有收益了。其次是市场上曾一度热卖的投连险,其风险是最高的,不仅没有保底收益,甚至连本金都无法保证。投保人缴纳的保费会先被扣除一定比例的初始费用,余下的部分才进入投资账户,这无形中压缩了投资本金,就好像申购基金被收取高额手续费一样。2019年上半年,不少投连险账户表现不错,产生50%至70%的收益,不过这只是针对投资账户中的部分,而非全部保费。而在股市下跌时,想要退保的投保人还会遇到另一个麻烦,不仅账户亏损、初始费用无法拿回,而且要被收取退保手续费,真可说是雪上加霜了。所以,投保投连险不能忽视其保障功能,对投资的风险性也要有个清楚认识,最好能长期坚持。万能险虽然设有保底收益率,不同产品给出的下限标准不同,一般为1.5%、2%或2.5%,但如果只是为了这保底收益率而购买万能险就显得不怎么划算了,其收益能超过银行一年期定存已是理想状态,忽视万能险的保障功能同样会进入投保误区。对策:投保应先看保障再看收益李健,聚川理财注册金融理财师聚川理财注册理财师李健表示,保险和投资不能混为一谈,在考虑是否投保时,我们应该先看重保障功能本身,其次再对投资部分予以关心。分红险、投连险和万能险的保费一般比较昂贵,对事业刚刚起步的年轻人来说并不合适,在金融环境动荡时,更可能出现保费断供的危机,而相同保费下,如果选择消费型即保费不返还的产品,保障金额会更高,保障也能更到位。当然,如果你已经对分红、投连及万能产品的功能认识清楚,找到了保障与投资之间的平衡点,并充分利用它们各自的特性来为自己所用,相信产品最终会令你达到满意的保险和理财目的。雾区”四买银行理财产品只看预期收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市民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把收益率作为了唯一的“刚性指标”,只选预期收益率高的产品,根本不在意产品的风险几何,也不管产品的预期收益率究竟有没有可能实现,使得理财纠纷频频出现。案例:预期收益到期大幅下滑“这款产品的收益率如何?”在选择投资理财产品时,这是绝大部分投资者必问的一个问题,很多时候这也是他们最为重视的一个问题。尽管这几年来随着理财产品市场的不断发展,过去一些机构以“预期收益率”吸引投资者眼球的做法,已经被明令禁止。但是很多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仍然习惯于把“收益率”当作选择产品时的唯一标准,投资只看收益率,由此带来的理财不当也不在少数。去年3月,曾先生就购买了一款挂钩型的理财产品。当时看重这款产品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最高预期收益率可以达到8%左右。曾先生觉得,在股市低迷的环境中有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能够达到8%,已经是让人满意的收益率了。然而让曾先生不解的是,产品运行了不足5个月的时间,就由于挂钩股票跌破了预先设置的最低价格,产品自动终止。除了没能获得预期的8%的收益外,曾先生的本金也亏损了10%。曾先生这才想起仔细研究自己的产品说明书,原来预期8%的收益率只是在最理想的情况下才可实现的最高收益,由于曾先生投资的时期正值欧债危机加剧,挂钩股票跌破了产品设置的最低价格,也就触发了产品自动终止的条款。由于是一款部分保本产品,最终曾先生获得了90%的本金。事实上,如何看待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已经不算是个新鲜的问题了。预期收益率的依据,是理财产品设计部门在相关数据的预期和趋势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种“预测”,最高预期收益率也仅在最理想情况下才能够实现。当趋势判断错误,或是预期未实现时,投资者实际获得的收益就可能远远低于理想的水平。因此,就和它的名字一样,预期收益率是一种“预期”,未必是它实际可以获得的收益,投资者不能将预期收益作为挑选理财产品的唯一指标,应综合考虑理财产品的设计、投资方向等再做出选择较为理性。对策:别被“预期收益率”误导陈哲,兴业银行理财经理兴业银行理财经理陈哲表示,市民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首先应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明白自己处于何种阶段,提前做好财务规划。其次,市民从收益率来选择银行理财产品可以理解,但必须清楚收益背后蕴含的风险,要了解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是投资大宗商品还是债券,或者是其他类别。再次,市民购买理财产品前,应先看清楚合同约定的内容,口头宣传再怎么美好,最后还是要归结到合同的约定上来。值得一提的是,在对收益率的误读中,也有一种现象越来越典型,那就是使用“年化收益率”来代替对产品的收益预期。所谓年化收益率,一般是在较长的投资期限内才能实现,短期一般会出现偏离。再则,年化收益率对应一个年度的收益情况,并非短期便可获得本金相应百分比的收益。比如,年化收益率12%的产品,如果投资期限为一个月,即使达到12%的年化收益率,其最终收益也只相当于本金1%的金额。官方电话官方网站向TA提问。
龚宇辉2019-12-21 19: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