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货币政策风险承担传导渠道

管玉柱 2019-12-21 20:25:00

推荐回答

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其顺序是:①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力和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②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③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金融市场在整个货币的传导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市场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市场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向;其次,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接受金融机构对资金供应的调节进而影响投资与消费行为;最后,社会各经济变量的变化也通过市场反馈信息,影响中央银行、各金融机构的行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向经济领域各部门、各要素渗透和作用的全过程。正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作用,才使得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和各目标之间形成一个完善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才使得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充分显现出来。该文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历史回顾入手,译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特点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就各自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应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比较,最后建立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目标,提出了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设想和建议。本文针对近几年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所暴露出的问题,从理论分析的角度,首先指出当前国民经济活力不足,主要不是货币供应量的问题,而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体制性梗阻;并分析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传导机构和客体缺乏活力、路径过窄、速度下降、动力和信号失真、环境不乐观等问题;其后,论述了在转轨经济时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与实体经济体制不健全之间存在着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关系;最后,给出了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率的政策建议。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国民经济活力;相互影响;建议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作用过程,也可以说是货币政策各种措施的实施和发生效应的过程。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情况分析,对我们理解国民经济运行特点以及存在问题,是很有用处的。近几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问题暴露的比较充分。今年以来,由于经济开始转暖,货币政策传导问题又可能被模糊。因此,现在有必要从理论上对这一问题作些分析,以推进相关制度的改革。一、当前国民经济活力不足当前,我国经济出现的问题,主要是需求不足,表现为增长速度相对下降,价格总水平出现负值。但最令人担心的是,国民经济的活力不足。活力最大来源在经济基础,在企业,在各类金融组织,在人民群众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人民群众推动、创造和发展的经济。政府引导作用是重要的,但没有生动活泼、创新开拓的民间基础,国民经济就会活力不足。国民经济增长潜力和实绩,固然是引人注目的,但国民经济是否充满活力,才是更重要的。经济增长不论高一点还是慢一点,通货不论是膨胀一点还是紧缩一点,都不能证明这个经济系统是否有活力。经济大起大落,既可能在无活力的国民经济系统中发生,也可能在有活力的经济系统中发生。经济有活力,增长快慢均正常;经济没活力,增长快慢都不容乐观。在国民经济大系统中,金融活动有些象是这个有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支持着国民经济大系统的正常运行。前几年,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比较乱,需要整顿。整顿使相当多的金融组织关闭或重组,这是完全必要的。但这个过程,对货币政策传导也产生着影响。可以说,国民经济多年来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问题程度上虽有减轻,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企业和基础金融组织的活力不足,以至国民经济活力不足,是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清理整顿与制度创新,堵与疏,外部约束与内部约束,激励与约束等多种关系,都有待进一步理顺。现在国民经济活力不足的问题,就其与金融活动的关系来看,主要不是货币数量多少的问题,不是货币政策紧松的问题。就近三年情况看,货币与金融运行中,中央银行的各项措施是及时的,货币政策是正确的,只是货币政策执行效果不很理想。其中原因,是货币流动渠道不畅,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体制性的梗阻。货币政策推动了经济目标的实现,但传导机制不灵减弱了货币政策效果。近两三年,货币传导机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比货币供给量影响更大。通俗地讲,我国当前问题,不是没水,而是水渠不畅。不是水少造成旱情,是有水但渠道不畅造成了旱情。需要讨论的重点不是放不放水,而是如何修整好水渠。换言之,货币传导机制的问题比货币供应量多少更重要。货币传导机制是以金融体系为依托的,没有健全的金融体系,就没有良性的传导机制;反之,没有好的货币传导机构,就没有可能发展和巩固好的金融体系。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既是货币供应量渗入国民经济方方面面的过程,又是货币存量与收入流量转化的过程。通过货币政策传导,货币供给量发生增减,对各种产品的价格和产量发生影响。价格和产量变化,又反过来影响货币供给量。渗透在国民经济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国民经济活力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实体经济上出现的结构不合理和供求失衡的问题,既与金融活动存在的问题相关,也是金融活动产生问题的基础条件。货币传导机构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是货币传导机制的诸多要素缺乏活力,是金融体制性萎缩带来的结果。二、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要素的分析通常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把重点放在研究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以及最终目标上。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确定,是近些年金融体制改革中的一大进步。但是,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不能过分高估中介目标的合理性。没有利率市场化,就没有能判断货币供给合理与否的真正尺度。这里我不讨论货币政策目标问题,想重点分析一下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那些承担传导任务的机构和经济变量所出现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我认为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有六方面的问题: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机构存在活力不足的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大银行病,是动脉硬化。90%以上的存款在向大银行集中,投资环境不好,贷款风险大资金很难贷出。因此,一度时间,大银行不用央行的再贷款反而还再贷款;大量购买国债不愿卖给央行,胀肚子,消化不良。基础货币投放萎缩,集中反映为大银行上不能吐,下不能泻。结汇渠道和贷款渠道两条大动脉出现体制性萎缩,货币供应自然就下降了。这种情况导致的效应,与美国30年代因银行倒闭而出现货币供应收缩是一个道理。总之,这是货币流动主渠道有了病。从国民经济角度看,就是储蓄持续增长,而投资持续不振,形成了资金的负缺口。二是小机构病。基层金融机构困难重重,活力不足,可称之毛细血管大片溃烂导致失过量失血。这里既有大商业银行将省市分支机构贷款权力回收,信贷活动越在基层越显单薄。更有一大批城乡金融机构,如城市银行、农村信用社、各种基金会,正在整顿,问题不少。确实是毛细血管失血,使县及县以下的经济活动缺乏活力,忙于救火,金融支持和服务很难真正有效地开展。2、传导机制的客体即企业存在活力不足的问题。由于整体经济尚没走出供大于求的困境,因此,相当多的企业缺乏生机,甚至不少奄奄待毙,需要重组或者关闭、破产。作为货币政策的微观基础,货币供给的主要接受者,这样一种状况,大大降低了对货币需求能力,大大降低了银行贷款的信心。现在金融界有一种普遍的说法,认为国有企业信用等级呈走低趋势,贷款存在资金陷阱问题。客观上讲,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转轨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并不完全是自已的过失,但并不能因此而不付出改革的成本。为支持国有企业发展,国家要求国有专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给予贷款支持。虽然《商业银行法》的出台和金融风险加大,迫使行政性干预有较大收剑,但以各种名义下来的政策性倾斜贷款,仍然不可能根本上杜绝。而且,越是大型企业,越是贷款大户,行政性干预就越难拒绝。其中,相当部分的企业用贷款去维持和解决生存问题,比如发工资,或者还欠款。这种情况使金融机构行为变异,也使货币政策效果很少达到预期目标。3、货币政策传导的路径过窄。这里有三条路径可以考虑。一是基础货币投放路径。这是央行与国有大银行关系为主线的,也是与结汇和贷款情况相关的。去年以来,在再贷款上有所作为,使这个路径上基础货币投放有所扩大。面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增量占基础货币比重上升的态势,进一步设计央行的相关举措,进一步引导好大银行的认同,是很重要的。二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这也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发达国家经验证明,金融市场是否发达,对货币政策传导很有影响。但现在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反映出来的不是对货币政策的正向响应,而是没有反应,或不正常反应。这与我国金融市场现状有关。比如,前两年,银行同业折借市场有行无市,自然缺乏应对货币政策的传导的相应行动。在证券市场上,也多次出现对货币政策比如调利率的无反应,或逆向反应。其中问题还是出在体制上。又如,保险市场银行利率下调后保险公司上存商业银行的保费收入因受到利息降低影响本应减少存款,但实际上不降反升。这些情况,反映了进一步完善贷币和资本市场的必要性。三是财政渠道。当基础货币投放通过金融渠道确实困难时,可以考虑动用财政渠道。财政通过特种融资形式,代替了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直接将货币供应到社会上。作为判断货币流动性的一个指标,这个指标从1996年以来一直在下降,1999年上半年,这个指标为1991年以来最低点。人们持币倾向提高,往来减少,资金沉淀,资金的流动性严重不足,使货币供给量大大下降。这方面,已有若干文章专门进行过论证,这里就不再重复。5、货币政策传导的动力和信号有失真问题。执行积极的货币政策,除了直接调控时的手段外,间接调控手段往往存在着利益引导机制。当货币政策传导的动力不足或信号失真,由此会引起血压偏低现象。以利率为例,现在利率没在完全市场化,重要金融产品流通没有价差或价差过小,就形成不成有力的流通,也就表现为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不力。这两年这个问题有所缓解,1998年央行扩大了商业银行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1999年将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由20%扩大到30%,不久前央行又批准中国银行调高外币存贷款利率等,但利率市场化远没完成,最重要的金融产品如存贷利率,也必须市场形成,才能真正形成货币政策的良好反应机制。其次,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信号,起着调节供求的作用。在调节资金供求过程中,就会出现无效调节、逆向调节或过度调节的问题。从这一角度看,可以说在货币传导机制中,还存在神经系统紊乱的问题。6、货币政策传导的环境不容乐观。首先是经济形势的大环境,这是最关键的。相对而言,当经济活动旺盛时,货币政策传导速度也大大加快;当经济偏冷时,比如出现市场疲软时,货币政策传导速度也大大下降了。这就好比,天热了,人的血液循环加快了,反之,就会慢一些。究其原因,经济大环境对经济主体的决策和投资选择影响很大,进而会影响到各类经济主体对货币流的态度,影响到货币政策传导的速度。比如,1999年大环境比较偏冷,既使有货币,但贷出并不流畅。而今年经济形势有恢复迹象,在向回暖的方向前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似乎就通畅一些。其次,是正确处理金融监管与金融服务的关系。这也是大环境中的周边环境建设问题,是金融系统运行中最关键的问题。如果协调得不好,不论是那方面位置畸重畸轻,都影响货币政策传导。忽视金融服务,货币政策就传导不下去;忽视金融监管,货币政策传导中就会出现过度反应,出现过热。就当前存在的倾向看,现在似乎这样讲比较有针对性:没有贷款的增长,不良资产化解难以收效;只有在经济发展中,金融风险才有可能化解。最后,还有一个货币传导的规模问题需要讨论一下。对货币数量规模判断人们多用M1或M2,并把它们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这个问题讨论很长时间了。我这里只是想指出一个问题,即在发达国家信用工具极为发达和方便下的标志,短期和定期存款,可以视同货币供给。正如西方人身上携带的各种存款信用卡,就可以直接当货币使用。而在我国,信用卡并不流行、普及,使用起来也没有那么方便,因此,存款额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表现为可以随时使用的货币。简言之,存款增长就是存款增长,很难直接成为货币供应量的标识。正因为如此,虽然经常我们借用M0、M1和M2比较好的增长,说明货币供给量合理时,却往往会发现,与社会对货币的需求反应经常不一致。过去两年情况就说明,真正使人们发现货币供给不足的,还是基础货币这一指标。当然,货币传导规模还有一个放大机制问题,即货币乘数问题,指金融机构通过派生存款机制放大倍数地向社会供给现金和存款货币。这里也不展开讨论了。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与实体经济体制的不健全的相互影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货币政策,只有信贷政策。资源配置是计划机制。钱随物走,物由行政确定的,资金供应自然也是由行政或说计划确定。传统体制下体现的是供给管理下的资金需求,与市场经济下的需求管理及其伴生物货币政策不是一回事。这一时期,货币政策传导也因体制特点而很少存在阻滞。货币供给完全服从于国家的物质资源配置,是由经济运动决定,因此货币是内生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不断深入,中央银行调整货币的手段发生了变化,金融宏观调控由直接调控逐步转向间接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由完全通过指令性计划控制的变量,变为间接调控下内生性和外生性并存的变量。中国的货币供给机制也初具市场经济的框架,初步形成了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但是,在转轨时期,完备的金融制度和环境还没建立起来,在以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的转变过程中,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受到一定限制。由此也决定我国的货币仍具有很强的内生性。在实体经济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内生性常表现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并与实体经济体制的不健全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关系。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往往造成实体经济缺血或贫血,国民经济活力不足,无疑会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健全发展;而实体经济体制不健全,国民经济缺乏活力,势必造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滞,资金在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间空转,储蓄难以转化为投资。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连乃祥2019-12-21 21:20:02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一是处理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在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下,注意支持形成最终需求,为实体经济创造新的动力和方向。二是处理好宏观总量与微观信贷的关系,在把握好货币总闸门的前提下,要在信贷考核和内部激励上下更大功夫,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三是发挥好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用好国债、减税等政策工具,用好担保机制。四是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大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格局。五是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金融领域人的积极性。六是持续开展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和非法金融机构专项行动,依法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专家认为,打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还应缓解信用收缩。当前,稳增长重要性提高,可以适度扩张信用,有效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对必要的在建项目要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
    路誉盛2019-12-21 23:55:52
  •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一利率传导渠道多年来,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传导渠道。其中以传统的凯恩斯主义为代表。凯恩斯认为:作风量变动后首先引起利率的变动,因为一般来说货币供应量变动后都会破坏原有货币供求的平衡关系,必然引起利率的波动;接着,利率变动后引起投资规模的变化,其规模变化的大小主要视资本边际效率而言,利率低于资本边际效率是人们扩大投资规模的前提条件;最后,投资规模变动后引起就业、产量和收入的变化,这个投资效果变化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因为消费倾向决定投资乘数。我们可以用简图把这一传导渠道表示出来:ΔM→ΔR→ΔI→ΔY凯恩斯认为利率传导渠道并不总是畅通的,可能引起栓塞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流动性陷阱”,即当利率达到一定的低点后,货币需求变得无限大,此时任何货币量的增加都会被吸入,而对利率不再发生影响,传导渠道的第一环节就被阻塞;二是投资的利率弹性,如果在某一时期投资的利率弹性很低,利率下降未必对投资规模有显著的刺激作用,传民渠道的第二环节就被阻塞。二信贷传导渠道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传统凯恩斯主义的利率渠道注重的是资产持有者在货币与债券之间作出选择,这一理论存在着不足。因此,他们提出了信贷传导渠道。信贷传导渠道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有关货币、债券和贷款三种资产组合的模型,并且在债券和贷款之间不存在完全替代关系。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信贷传导渠道包括两个基本渠道:——资产负债渠道。当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不仅影响到市场利率,而且还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借款人的金融地位时,就出现了货币政策传导的资产负债渠道。用简图表示如下:M↓→I↑→金融地位↓→贷款↓→投资、产量↓——银行借贷渠道。由于在大多数国家,银行贷款是借款人的主要资金来源,如果出于某种原因导致银行贷款的供给减少,就会使许多依赖于银行贷款的借款人,特别是中小企业不得不花费大是珠时间和成本去寻找新的资金来源。用简图表示如下:M↓→贷款↓→投资↓→产量↓三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是通过资产结构调整效应和财富变动效应起作用的。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两种传导渠道分别由托宾的q理论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引申而来。托宾认为,货币政策通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进而影响投资支出。他把q定义为企业的市值与其资本的重置成本的比率,q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投资愿望。如果q很大,则企业的市值高于其资本的重置成本,相对于企业的市值而言,新的厂房和设备的投资比较便宜,因而企业可通过发行股票获得价格相对低廉的投资品,从而增加投资,经济显现出景气态势。反之,如果q很小,企业的市值低于其资本的重置成本,则投资萎缩,经济不景气。说,当中央银行实行扩大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量M增加导致利率i下降,股票与债券的相对收益上升,经由公众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最终促使股价Pe上升,q相应上升,带动企业的投资I支出增加,从而刺激生产Y增长。这一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可表示为:M↑→i↓→Pe↑→q↑→I↑→Y↑通过财富变动影响居民消费的另一条传导渠道为莫迪利安尼所大力推崇。由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可知,居民消费行为受其一生全部可支配资源制约,这些资源由人力资本、真实资本与金融财富构成。股票是金融财富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因而一旦股价上升,居民财富W随着增加,其消费需求乃至产出均将上升。货币政策的这一传导渠道如下:M↑→i↓→Pe↑→W↑→C↑→Y↑四汇率传导渠道随着经济的全球和浮动汇率制的出现,人们越来越关注货币政策通过汇率对净出口的影响的传递。这一渠道是指当国内实际利率上升时,国内本币存款相对于外币存款变得更加有吸引力,即本比币值升值。国内较高的币值使得国内商品比外国商品更贵,这导致净出口乃至总产出的下降。用简图表示如下:M↓→E↑→NX↓→Y↓总括以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几种渠道,可以看出每一种渠道都是通过相应的金融市场的相关指标的变动来体现的。而其中,利率是个非常重要的变量,不管是哪种渠道,都是通过利率的变动引起相应的金融市场上相关指标的变动而实现的。当然,每种传导渠道各自的侧重点并不同。利率传导渠道是把货币政策变动的影响直接通过债券市场传递到实体经济的;信贷传导渠道则是经由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是通过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汇率传导渠道是通过外汇市场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主要是:外汇储备,进出口贸易,本国经济及央行贷款额度,消费者价格指数即CPI等。
    齐新洲2019-12-21 21:01:36
  • 多年来,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传导渠道。其中以传统的凯恩斯主义为代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分析一我输送可以看到,利率传导渠道要发挥作用需以债券市场的生成和发育为基础,在利率传导机制中,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影响公众对于货币与债券这两种资产的组合。如果货币与债券之间不存在充分的替代性,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就会影响债券的价格,由此改变债券的市场利率。比方说,货币当局在公开市场上抛售债券并收回在货币货币供应量减少,通常会使债券的市价下跌和利率上升,而公众为放弃稀缺的货币资产,将要求获得更高的报酬,致使货币的利率上升。这样,企业为给定的融资将要支付较高的成本。所以,有效的利率传导渠道是与债券市场的有效性相关的,这就要求债市场有相应的广度和深度,既要有丰富的债券品种,即有不同风险信用等级不同、不同利率、不同期限的债券发行,又要有范围不受限制、具备丰富金融经验的债券市场的投资者。同时,成熟的债券市场的交易方式及制度对债券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也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观我国现阶段的债券市场,能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债券品种与个数不仅极少,且已发展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也存在投资者范围受限制、债券的品种和数量与需求不平衡等问题。这样,就很难使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货币政策目标由债券市场传导到货币市场和实体经济。二信货传导渠道的建立有三个必要条件:第一,至少在一些公司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公司向银行的贷款与其他形式的公司债务并不是完全替代关系,在公司的贷款供给减少时,它不能完全通过向公众发行债券来弥补贷款的减少。第二,当货币政策改变银行体系的准备金时,必然会影响到银行贷款的供给。第三,假定经济体系存在某种形式的不完全价格调整,从而使得货币政策的影响是非中性的,即可以引起实际变量的变化,对实质经济产生有效的影响。三就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而言,不管是资产结构调整效应还是财富变动效应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求有一个良好的股票市场。而我国的股票市场发育尚不完善,要想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引起股价波动的因素很多,利率只是引起股价波动的众多因素之一,利率变劝对股市的影响可能被其他因素对冲,目前较低的利率和低迷的股市并存就是很好的说明。也就是说,货币政策的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由于其它影响股市的因素而受到了梗阻。因此,可以说,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渠道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传导渠道。四在当前情况下,我国十分重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相对于外部经济,汇率传导渠道的作用是有限的。中央银行在外汇公开市场上的频干预,在许多情况下不是出于货币政策目标方面的考虑,而是为了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增加国家外汇储备、维护国际投资者的信心。因此,汇率传导渠道也不是我国货币传导的主要渠道。结论: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大环境下,信贷传导渠道是主要的传导渠道。其他三种渠道不是不发挥作用,它们是作为辅助传导渠道发挥作用的。主要理论解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的是中央银行的政策冲击通过引起经济过程中各中介变量的反应,进而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发生变化的方式与途径。它不仅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之一,也是货币政策理论的核心内容,还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信贷渠道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不断增强。本文在对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货币观点和信贷观点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如何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建议。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的是中央银行的政策冲击通过引起经济过程中各中介变量的反应,进而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发生变化的方式与途径。它不仅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之一,也是货币政策理论的核心内容。衡量一国经济状况的主要指标包括产出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以及失业率的高低。一国货币当局通过调整其货币政策来影响上述指标。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同意,货币政策在短期可以影响价格水平、货币总量、汇率及名义产出或者称之为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货币增长率与名义GDP。传统理论主张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应该是通过控制名义变量为私人部门的经济行为提供基本框架,从而使其能够获取准确的价格等信息以便有效地配置资源;同时货币政策应尽量避免动态上的不一致,实际经济运行中表现为以价格稳定为目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将货币与实际经济变量联系起来的金融市场。许多关于货币政策的研究重点分析货币政策与产出变动的相关性,而忽略货币政策的冲击引发实际经济变量发生变化的中间过程,将这种动态的传导过程视为“黑匣子”。假设这一过程能够完全按传统的教科书式的货币理论做出解释。传统货币理论使用IS-LM模型分析货币传导过程,被称之为“货币观点”。在这种分析框架下,未预期的名义货币增长率上升。这种观点在解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上存在几点重要的不足:首先,人们实际观察到的是,即使是一个很小的货币政策冲击,引起公开市场利率的微小变化,对实际经济的影响依然十分显著。但是实证研究并未发现与这种影响相一致的传统货币观点所强调的资本成本效应的存在,显然存在其他因素起到了放大货币政策效应的作用。其次,从时间路径上来讲,利率的变化与消费支出的变化在时间上存在严重的不匹配。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消费支出往往发生在利率恢复到初始水平即利率效应结束之后才会对货币政策冲击做出反应。最后,在支出效应的构成上,传统分析的一个既定假设是货币政策应该对短期利率有较强的影响,而对长期利率特别是长期实际利率的影响较弱。然而,令人感到迷惑的是实际生活中货币政策显然对被认为应该对长期利率变化反应较敏感的耐用品如住房、生产设备等的购买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总之,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很难对货币政策的放大效应、时效性及支出效应的构成等方面做出全面的解释。
    龙子雯2019-12-21 20:56:53
  • 货币政策在开始实施和达到最终目标之间有一个内在机制在起作用,这个机制被称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或者也可以称为问友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的途径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货币渠道,第二类是信贷渠道.具体的讲的话,采取这种分法取决于把所有经济中的贷款与债券以及股票等是否具有替代性,如果具有完全替代性,则通过货币渠道,而货币渠道的关键就是利率;如果具有不完全可替代性,则同过信贷渠道,通过货币供给变化影响银行信贷资金的可得性,从而进一步影响投资与消费需求.为了加深理解,我再解释一下如何判断是否具有完全替代性,在经济研究中常常把所有的金融资产简化成两类:货币和债券,货币是无息的,债券是有息的,如果货币和债券可以任意转换即我有钱就可以立即贷出去,我没钱可以马上借进来,就是完全可替代,只不过影响我贷和借的关键是利息,决定我愿不愿意借贷,愿意借贷多少的问题,否则就是不可完全替代,比如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明明是银行的钱但我必须缴存中央银行,有钱也贷不出去。
    黄甲锋2019-12-21 20:39:44

相关问答

为进一步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加深社会各界对货币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人民银行日前公布了由货币政策司撰写的报告,并对当前金融运行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增长放慢,投资和消费增长趋缓,出口大幅回落,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物价连续负增长,出现通货紧缩趋势。针对这种状况,我国采取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在宏观经济出现通货紧缩或通货紧缩趋势时,一般是同时采用积极的比值呈连续上升趋势,M2与GDP之比高居世界各国前列。M2与GDP比率过高,说明多年来信用过分集中于银行,容易积累金融风险;同时,在货币供应量增长明显偏快的情况下,将增加中长期通货膨胀压力。在多年积累的货币存量过多的情况下,如果再过分扩张货币供给,就会进一步扩大潜在的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宏观金融稳健运行。 报告认为,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失衡,而不是货币供应不足。结构问题的实质是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重复建设问题突出,解决结构问题应深化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单靠扩大货币供应事倍功半,相反还可能增加新的矛盾。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大力支持。1998年,中央在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时,银行资金比较宽松,但由于市场有效贷款需求不足,贷不出去。财政增发国债,由银行购买,本身是运用银行资金,就是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同时由于国债资金作为资本金投入基础设施项目,又为银行增加贷款创造了条件。 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是收缩货币供应,而是适当增加了货币供应。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稳健的货币政策符合我国国情,是一项正确的宏观决策。
2019年2月14日,央行发布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流动性表述出现了明显缓和的情况,其论据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其一,对流动性表述从“基本稳定”到“合理稳定”。此次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对比以往可以发现:2019年四季度-2019年三季度的提法是“合理充裕”、2019年四季度-2019年三季度的提法是“基本稳定”,从“合理充裕”到“基本稳定”再到“合理稳定”,表明货币政策边际拐点到来。其二,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着重强调了“综合考虑金融监管政策的宏观效应及对金融业态和市场运行格局的影响,加强监管协调,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合理安排工具搭配和操作节奏,削峰填谷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以往该部分更多地是强调了“流动性收紧去杠杆”的层面,但此次报告则更多突出了“流动性的稳定性与协调性”,反映出政策层对流动性态度的更为友好;其三,2019年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2.1%,较2019年三季度超额准备金率大幅回升了0.8个百分点,尽管超储率回升存在季节性因素,但回升幅度高于季节性规律,这反映出了央行货币流动性投放的更为积极性,以及对市场流动性的更为呵护。总体上,通过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无论是对流动性表述从“基本稳定”到“合理稳定”、还是更多地强调“综合考虑金融监管政策的宏观效应及对金融业态和市场运行格局的影响”,以及超储率的跃升,均能反映货币政策已经出现边际拐点:虽然货币政策重回2019-2019年的偏宽松是不可能的,但2019年“紧货币”也没有可能性,流动性拐点已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