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全供与财政差供的区别?

赵高潮 2019-12-21 20:06:00

推荐回答

财政全供就是所有的工资全部由财政负担,财政差供出叫差额拨款,意思就是工资里只有一部份是由财政负担的,当然它针对的是人员所在的单位,要单位另有收入才可以将单位人员的工资全额发放,不然就只能领到部份工资。你所说的特钢教师是指特级教师吗?只要是教师指国家聘用的都是全供,不管是初级中级还是高级特级。
齐新萍2019-12-21 20:20:37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你说的这些是单位性质,和人员编制没关系。单位性质若为全额拨款,则单位所有的日常经费都由财政或上级单位拨款。差额拨款的话,财政或上级单位会有部分拨款,但这些拨款一般只涉及专项经费,不会包括工资。单位其余的开支要靠单位自己挣。还有一种叫自收自支,即单位所有的开支都需要自己负担,没有拨款。不管你在上述哪种事业单位,你都是事业编制。事业编制是不会区分性质的,区分的是单位。一般学校都是全额拨款。
    齐晓晶2019-12-21 21:18:50
  • 考的基本上和公务员类似,一个行测一个申论,但要比公务员的简单很多,像数据对比之类的题目一般不考,一般都是个事业单位所属区县人事部门自己命题考试。全供和差供其实就是全额和差额财政拨款的意思,一般来讲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要好一点,差额的一般是有一定的收入来源但不够单位开支的事业单位,像学校啊医院的什么的都是此类。
    黄生高2019-12-21 20:55:29
  • 一、单位经费来源不同。1、事业全供的工资和福利其经费由国家拨付。经费由国家全额拨付2、差供单位是财政负担该单位工资的60%---80%,其余部分由该事业单位自行筹集。二、经营性收入不同。1、财政全供只能由财政拨款,无经营性收入。2、财政差供除了财政拨款,还可以由该事业单位自行筹集工资。单位本身有执法权或收费权的差供单位,按照财政返还制度会有更丰厚的收入。三、社会功能分类不同。1、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属于一类事业单位。这种管理形式,一般适用于没有收入或收入不稳定的事业单位,如学校、科研单位、卫生防疫、工商管理等事业单位,即人员费用、公用费用都要由国家财政提供。采用这种管理形式,有利于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收入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督,同时,也使事业单位的经费得到充分的保证。2、差供拨款事业单位属于二类事业单位。这些单位的人员工资构成中固定部分为60%,非固定部分为40%。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差额拨款单位要根据经费自主程度,实行工资总额包干或其他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办法,促使其逐步减少国家财政拨款,向经费自收自支过渡。扩展资料:全额供款的事业单位主要有图书馆、文化馆、各级公办学校、党校、档案局、文化中心、农业局下属的森防管理事业单位、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城建局下城市维护管理的如园林处、公园、绿化站、城肥所、环卫处、疾控中心、防治站等。事业单位所从事的事业多是政府职能所派生出来的具体事务,但它却不属于公共行政权力机关,不具有公共行政权力,同类事业单位之间也不能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它对于行政区划内的其他部门或个人也不具有行政管理的职能,它只能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向社会提供诸如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服务,专业性服务是事业单位基本的社会职能。全供事业单位-财政差供-一类事业单位。
    黄登盛2019-12-21 20:38:12

相关问答

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与公务员是不同的。根据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精神,事业单位不再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而分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公益二类事业单位  ,目前还新兴了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事业单位和社会资本举办事业单位,是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扩展资料:财政资金的分类:⒈国家投资,应当作为权益,计入并增加企业实收资本或股本,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⒉资金使用后要求返还的本金,会计处理应当作为负债,计入借款或其他应付款处理,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借款或其他应付款。⒊企业取得的除上述两种情况之外的其他财政资金,会计处理作为损益,原来有计入补贴收入的,全部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营业外收入。根据政府补助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第二十条的规定,企业收到的财政资金的会计处理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⒈企业收到的属于国家直接投资、资本注入性质的财政资金,如基本建设投资、国债投资项目,这类资金属于国家以投资者身份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应当增加“实收资本—国家资本”,对于超过注册资本的投资则应增加“资本公积—资本溢价”。增加实收资本的,应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⒉属于投资补助性质的财政资金,如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补助、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资项目补助等,这类资金是对投资者投入资本的补助,但是与前一类资金最大的区别是国家不一定以投资者身份投入,主要是政府为了贯彻宏观经济政策或实现调控目标,给予企业的具有导向性的资金,企业应当根据政府部门下达的文件规定增加“实收资本”或“资本公积”,由全体投资者共同享有或根据文件精神由某个单位持有或享有。财政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