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列举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颁布的所有货币政策的具体时间表以及相关政策自2019年以来

龚平初 2019-12-21 20:57:00

推荐回答

当今金融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次贷危机及其对金融市场及宏观经济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美联储在危机爆发时期采取了较为激进的货币政策,且具有八大特征。美联储应对危机之道,对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有四大启示,这也将有益于提高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艺术。⊙吴培新最近,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这是自去年8月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的第7次降息,累计降幅已达325个基点。尽管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操作较为激进,但基于次贷危机已有所缓和、经济已隐现通胀压力,此次美联储降息意味着其快速降息政策很可能已接近尾声,美联储的利率政策也进入了一个观察期。对此,我们有必要对美联储在危机时期的货币政策操作的内在逻辑作一番梳理,并透过分析美联储对美国次贷危机演变及其对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影响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机制,或许能给予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以诸多借鉴意义。信息不对称导致次贷危机不断蔓延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了金融体系的巨大反应,并引发了全球金融体系动荡。实际上,相对于全球金融市场而言,次贷市场的规模还很小,但整个金融体系却对此反应巨大,形成了剧烈的金融动荡。影响之所以会如此巨大,这主要是由以下诸多因素所引起的:次贷损失导致投资者在更大范围内寻求重新评估信贷风险;也导致投资者对金融资产估价的不确定性增大;由于结构性信贷产品比较复杂,次贷损失导致投资者不再信任评级机构的评级;次贷危机发生后,银行不得不把这些表外资产转入表内,银行资产的扩张和损失的上升,导致其资本充足率下降,这促使银行变得更为谨慎。受这些因素影响,一方面,导致了投资者不大愿意再接受任何类型的风险,包括与次级贷款相关的其它贷款组合成的结构性信贷产品;另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不太愿意对外提供资金,同时还提升贷款利率,导致了信贷市场的进一步紧缩,并波及其他信贷市场,也对金融市场和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注意到,导致次贷危机及其对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影响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是当今金融市场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信息不对称又引起了金融市场中信息流的中断或紊乱,进而导致了市场或投资者难以评估金融产品的价值或风险,增加了市场中金融产品的估值风险及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并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紧缩,最终产生了金融不稳定或金融危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信息流的持续性,对于市场参与者合理评估金融产品的价值至关重要。但是,在金融市场的紧张期间,信息流可能会被中断,价格发现功能也会受到损害。这样,就会增加金融产品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信用差价提高,最终还会引起投资者不愿意参与市场交易活动。另外,与信息流的持续性密切相关的是估值风险。当金融市场信息流中断或紊乱时,投资者无法确定对某一特定金融资产的收益,以及增加了市场对其估价的不确定程度。特别是在金融产品高度复杂和其内在价值相对模糊时,这种不确定程度会变得更大。在此次次贷危机中,就出现了这种市场现象。当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增大时,放贷人已难以区分好的借款人,从而加大了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因而,当放贷人不太愿意放贷时,市场流动性自然会出现短缺,这反映了市场要求对风险的补偿水平在大幅提高,即市场利率急剧上升,信用差价扩大,最终造成了金融不稳定或金融危机。金融动荡加大宏观经济风险随着金融市场的动荡不断延伸与发展,也可能会导致实体经济的恶化,这就是宏观经济风险。根据金融加速器理论,金融动荡将溢出到实体经济,并引起投资和消费支出的减少,导致经济活动的进一步收缩。经济收缩,通常又会导致资产价格的更大不确定性,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并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宏观经济。依此类推,循环作用。这就是金融动荡与经济活动收缩之间的一种反馈机制。在此次次贷危机中,结构性信贷产品的潜在损失不明朗,增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此时,投资者无法从市场抽回资金,当借款人失去了资金来源时,就会引起投资和消费的相应减少,最终会导致经济活动的不断收缩。鉴于上述所述的信息对金融稳定的重要性,金融不稳定基本上可视为是信息的中断,从而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程度。因而,化解金融不稳定的有效办法就是恢复中断的信息流。从中央银行应对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降息等手段来减缓金融市场的紧张并中断金融动荡向宏观经济的传导。由此,透过减少不确定性来使市场能较易收集信息,重新实现价格发现功能,加快市场功能恢复正常。从美联储的应对来看,美联储采用了降息及创设新的融资工具等手段向投资银行提供直接融资等,尽管这样的政策举措较为激进,但也反映了美国货币当局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极度担忧。从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均仅增长0.6%来看,次贷危机确已使得美国经济濒临衰退的边缘。美联储应对次贷危机的货币政策操作有八大特征如果仅从美联储所肩负的政策目标本身来看,金融稳定并不是其关注的范围。但是,一旦金融体系失灵,将导致信贷紧缩和经济活动的收缩。因而,金融稳定与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之间关系密切。正是这种紧密联系,使美联储对保持金融稳定持高度关注的态度。在正常时期,最优的货币政策是在线性-二次方程框架下展开的。货币政策目标由二次方程表示,通常由包含通胀缺口和产出缺口的平方值之和的损失函数来表示,这与美联储肩负的双重目标——价格稳定和充分就业相一致;经济的动态行为则由简单的线性方程来描述;对经济的冲击也假设为是形态良好的高斯分布。在这些假设和约束条件下,最小化损失函数,就可以确定最优政策——货币政策对每一冲击所作出的反应是简单的线性反应。由于前瞻性预期的存在,最优货币政策具有显著的惯性特征,表现为货币政策的调整相当缓和。LQ框架的分析方法,为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运行相当正常情况下的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合理的近似。但是,当金融市场动荡和宏观经济运行处于高风险时,这种简单化的处理似乎是不够的。这是因为,首先,LQ框架的二次方的目标函数不能反映公众在经济动荡时有强烈的避免状况进一步恶化的偏好;其次,在金融动荡时期,由于融资成本及资金可得性变化很快,很可能导致经济动态行为呈现高度非线性的特征;还有,金融加速器机制实际上并非是线性方式的,而是高度非线性的;第三,金融市场动荡对经济的冲击是复杂的,并非是形态良好的高斯分布,而是呈现出很大的峰度,发生动荡的概率比高斯分布的要大,经济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明显偏向某一方向。这样,在危机时期,在非二次方程的目标函数、非线性反应和非高斯分布的冲击这些条件下,最优的货币政策操作也应该是非线性的,力图在短期内消除风险,也即最优的货币政策应该是快速的、激进的和有力度的政策调整。这显然与正常时期的渐进主义的货币政策调整策略有天壤之别。由于危机时期金融、经济行为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尚未发展出成熟的货币政策模型。因而,货币政策操作更多地依赖于调控者的判断和经验。当然,尽管没有明确、成熟的模型,次贷危机也尚未结束,但是从已有的美联储应对次贷危机的货币政策操作来看,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美联储仅以宏观经济平稳为货币政策的出发点。美联储应对危机的货币政策纯粹是为了抵消宏观经济风险,而不是为了减少估值风险。这是由美联储所担负的目标所决定的。第二,危机时期的货币政策更多是为了减少宏观经济风险的一种风险管理策略。主要体现在政策实施的力度、时机等方面的灵活性上,利用各种政策手段阻断金融风险向宏观经济的传导。第三,货币政策的方向是放松。利率下降时为了降低借款人成本和鼓励投资,同时使资产价格膨胀,增加财富,鼓励消费支出,从而刺激实体经济。第四,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降低利率,使宏观经济尽可能与金融动荡相隔离。美联储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窗口贴现、固定期限贷款拍卖和联邦基金利率调整等工具和手段支持市场流动性,以降低高企的短期市场利率,平息金融动荡,阻断金融市场风险向实体经济的传导。从历次美联储干预危机的经验来看,提供流动性是其达到宏观经济目标的关键手段。第五,政策实施要及时。一旦央行意识到金融动荡发展到可能威胁央行宏观经济目标时,货币政策应尽早作出反应。否则,如果延误时间,央行最终就需要采取更多的放松措施才能奏效。第六,政策力度要大,要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为防止陷入金融动荡向实体经济传导、实体经济下滑进一步恶化金融市场的这种互动反馈链,政策力度要比用正常时期模型所预测的要大,是“过度的”,对经济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以此确保宏观经济风险的减缓。要注意的是,这不能理解为央行认为经济状况将恶化,但公众却经常做如此理解。第七,政策操作始终要有灵活性。在金融市场动荡演变的整个时期内,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始终是关键。在初始时期,灵活性表现为央行放松货币政策的力度较大,以防范金融动荡对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防止宏观经济下行。然而,也必须意识到,金融市场的转向也是很快的,央行需要密切监控信用差价等代表金融市场恢复程度的指标。如果必要,就要取消甚至是反向进行一些政策操作。在整个金融动荡时期,货币政策表现出的波动性要比正常时期大很多。第八,以价格预期的稳定为实施放松政策的前提条件。在实施危机时期的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到货币政策的另一目标——价格稳定,这是采取危机时期货币政策的前提条件。应对金融动荡的货币政策通常是短期性的。同时,危机时期往往伴随着经济增长有下行风险,劳动力市场宽松,一般不会导致通胀预期的上升。一旦通胀预期开始显著上升,央行就应该结束放松政策,开始收紧货币。货币政策将不得不在通胀风险和宏观经济风险之间平衡。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四大启示美国次贷危机为我们全面解读美联储应对危机之道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这对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也有四大方面启示。第一,在经济金融正常时期和危机时期,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在经济金融正常时期,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具有明显的平滑特征,具有渐进主义特点,主要体现的是规则性;在危机时期,货币政策应该是及时的、决定性的和灵活的,且比较激进,这是一种风险管理策略,主要体现的是灵活性。第二,信息对于经济、金融是及其重要的,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就是降低信息不对称性。金融危机可视作是信息不对称性的加剧。因而,建立健全各种经济金融指标体系,完善信息采集、发布和传播机制,有利于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的稳定,也有利于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第三,在任何时期都应坚持央行的政策目标。美联储担负着价格稳定和充分就业的双重目标。在危机时期,货币政策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宏观经济稳定,但这是以价格预期的稳定为前提条件的。一旦通胀预期开始显著上升,美联储就结束放松政策,开始收紧货币,在反通胀和维持充分就业之间寻求平衡。第四,央行的信誉以及与公众的沟通对于央行应对危机是重要的。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公众对以往央行干预行动的认可以及央行对干预机理的公示,使公众保持低通胀预期,这是央行实施危机政策的前提条件;二是危机时期力度较大的政策操作常被公众误解为货币当局认为经济状况已极度恶化,这不利于公众形成对经济前景的合理预期,央行需要与公众充分沟通。此次,美联储应对次贷危机的货币政策操作将丰富和发展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使我们对金融市场、宏观经济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有益于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就当前来说,鉴于美国经济和美联储在全球经济和金融中的特殊地位,我们应当密切关注以下两大问题:第一,美国次贷危机给美国经济的影响程度以及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微调政策;第二,美联储应对危机及危机结束后的货币政策操作对全球流动性的影响。一般而言,危机结束后将对危机时期的货币政策进行反向纠正,这种钟摆式的政策操作将给我国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米培英2019-12-21 21:03:42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针对金融危机的经济萎缩,失业增加等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政策措施,应该说这些政策措施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4方面的国家宏观经济目的都相关,都会正面影响:1货币政策则从2019年7月份就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相继停发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减少1年期和3个月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频率,引导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当下行,保证流动性供应。2宽松的货币政策。9月、10月、11月、12月连续下调基准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贷款基准利率的下降,目的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大投资与消费。32019年10月27日还实施首套住房贷款利率7折优惠;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4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5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6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产业振兴计划。
    齐月华2019-12-21 23:56:57
  •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和复杂形势,我国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快速增长,金融体系平稳运行。货币政策为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快速扭转经济增速下滑态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世界经济还在缓慢复苏,但基础仍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依然存在,各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面临新的挑战。我国经济形势总体向好,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但经济回升的内在动力仍然不足,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迫切。新的一年里,人民银行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引导金融机构均衡放款,避免过大波动。金融业是服务业,要明确服务目标和发展方向,切实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当前就是要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继续落实“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缓解农业和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要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产能过剩行业以及新开工项目的贷款。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积极扩大直接融资。研究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潜在金融风险,保障金融体系安全稳健运行。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以及保持国际收支大体平衡。中国经济是一个改革转轨的经济,在市场化程度、货币政策运作机制,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与发达国家不太一样,也与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新兴市场国家不太一样,所以,对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要进行系统的研究,要结合中国国情来考虑。第一,关于货币政策多目标存在目标重叠的问题。强调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人认为,只要把通货膨胀率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那么经济一般就会稳定增长,这时人们的预期就比较好,长期利率会比较高,也就能动员国内的储蓄去投资,因此就能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既然经济增长了,就业率自然也就会比较高。许多实行自由浮动汇率的国家也不太关注国际收支平衡的问题,所以认为这四个目标之间是有重叠的。我认为并不完全是这样。比如,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就出现了一种“无就业复苏”情况,就是说,虽然经济开始恢复增长,但是失业率依然较高。对于中国来讲,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很重要的方面,它对货币量的增长以及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非常明显,所以我们不可能不去关注国际收支平衡。很多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几个目标是相关联的,但不一定是重复的。第二,关于货币政策多目标存在相互冲突的问题。认为货币政策目标A和目标B之间可能相互冲突,因此必须有所取舍,要找到一个折中点。比如,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它认为,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存在负相关,通胀率高则就业率低,反之亦反,因此两者存在一定的冲突。但最近几十年特别是最近二三十年来很多国家的数据都不支持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结论。不过,对货币政策多目标的实现是需要作出权衡的,并不是要求所有目标都同时达到。第三,关于货币政策多目标的衡量问题。对多目标的衡量需要加总,需要确定权重,优化上比较困难。的确,现实经济很复杂,要想简化是不大容易的。很多经济学家都在致力于做这项工作,希望能找到简洁的优化目标,简洁的模型,能对这个复杂的现实经济进行量化。物理学上的客观规律,比如牛顿三定律非常简洁,容易归纳和描述,而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就相对复杂得多,我们没有谁能将这些事情简化到那种程度。所以,我们暂时还必须用比较复杂的思维来考虑它。对于货币政策目标的衡量,也是同样的道理。第四,中国处于改革转轨阶段,货币政策必须考虑多目标。我国正处在一个渐进式改革的进程中,一些制度、体制还有待完善,比如我们的价格体系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价格体系改革就需要承担一定的通货膨胀成本,但这些改革是必要的,它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还可以给未来的经济增长和低通货膨胀打下基础。所以,必须在当前的目标优化和未来的目标优化的程度之间做作出权衡。货币政策必须考虑支持资源配置优化,必须考虑到能源、资源包括水资源价格的改革,住房、公共交通等公共事业改革。对这些改革我们一方面要支持,另一方面,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对此留有空间。否则,如果单纯以通货膨胀目标制考虑,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可能会抵制这些改革,因为这些改革不利于实现低通货膨胀。这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需要特别强调的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3865311.html。
    龙展航2019-12-21 22:02:12
  • 美元是国际货币,很多国家都把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就像黄金一样,当本国欠下外债,可以用美元还债。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就像国内的宽松货币政策一样,国内的宽松货币政策最终导致现在的恶性通货膨胀,人民手中的钱购买力大幅下降,人民的感受可能就和政府对美元的感受一样!由于美元在国际上得到很多国家的认可,所以美联储就可以大量印发美元,美元的流通性很高,当然美元的流通是靠国际间的贸易来实现的。美国可以轻易将国内的通货膨胀转嫁的其他国家,这是其一。其二,美元的大幅贬值,给各国带来的损失也是十分巨大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又被称为“非常规货币政策”non-conventionalmonetarypolicy。众所周知,常规货币政策主要有三个政策工具:中央银行调整对商业票据的贴现率或对商业银行的贴现政策、改变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调节基准利率通常指1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自二战之后,贴现率和票据贴现政策早已不是美联储的重要政策工具了。经济萎靡不振之时,中央银行即使使用票据贴现政策来刺激经济,亦是杯水车薪,缓不济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派不上多大用场。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时期,银行金融体系皆如惊弓之鸟,忙于修复资产负债表,对发放新贷款、扩张信贷非常慎重。中央银行纵然将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为零,深陷“去杠杆化”泥潭难以自拔的商业银行,亦不愿或没有能力扩张信贷。
    齐春对2019-12-21 21:21:42
  • 自201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积极财政政策主要内容如下:1、扩大政府投资和优化投资结构。201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投资总额将达4万亿,重点投入领域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领域、灾区恢复重建;2、推进税制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完善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调整证券。3、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自从2019年9月份以来,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从17.5%下调到15.5%;4、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5、信贷政策。2019年8月初,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8月中旬,央行又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9月中旬,央行决定从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进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扩展资料:2019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背景:2019年3月,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2.4亿美元低价收购,次贷危机持续加剧首次震动华尔街。7月,美联储和财政部宣布救助两大房贷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美国国会批准3000亿美元住房援助议案,授权财政部无限度提高“两房”贷款信用额度,必要时可不定量收购其股票。9月,美国政府宣布接管“两房”;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由此,国际金融危机达到白热化阶段,并席卷全球。许多企业纷纷宣布破产,我国也不例外。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2019年7月至2019年底,央行调整金融机构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并于2019年11月5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连伯才2019-12-21 21:08:26

相关问答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基点,是指能使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共同发挥对经济调节作用的最佳结合点。这个因素既可能是货币政策实施的结果,同时又可能是财政政策实施的结果,即二者协调配合的最佳结合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最佳结合点应当一头连着财政收支的管理结构,另一头关系到货币供应量的适度调控,有互补互利的作用。因为财政收支状况的变动是财政政策的直接结果,而货币供应量则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点提醒我们,两大政策的协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各自以自己的调控内容与对方保持某种程度的协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政策效应的相互呼应。另一种则是两大政策的直接联系,也就是所谓政策操作点的结合。经济转轨时期的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处在变革之中,其结合点也会因此而变动。因此,在转型过程中,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有两大基点:一是国债;二是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从不同的侧面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有不同的方式,目的在于协调配合运用两个政策工具,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宏观经济运行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方式与内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如果从配合的形式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社会总需求因而能在短期内迅速扩张起来,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在改革初期,特别是1984年以前,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生产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利用这种政策配合,能够推动闲置资源的运转,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但是1984年以后,由于经济中不存在足够的闲置资源,“双松”政策注入大量的货币则会堵塞流通渠道,导致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二阶段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资金的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的投资,增加中小民营经济的信贷资金支持,促进社会总投资的增长,稳定价格指数。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货币政策具有弥补积极财政政策退出空间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