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物价上涨,利率会上升,可是为什么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的时候,市场利率会下降?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

樊栓保 2019-12-21 20:22:00

推荐回答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的供给大于需求,会导致货币购买力的下降,表现为物价的普遍上涨。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情况下,会导致物价的普遍上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体现为通货膨胀。但这种性质的通胀和有货币供大于求引起的通胀不是同一个类型。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导致的物价上涨,可以通过增加总供给来解决。而货币现象的通胀,一般是通过回收货币的方法来解决。
赵顺起2019-12-21 20:56:43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通货膨胀引起物价上涨:1、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这就是通货膨胀,所以“通货膨胀会引起物价上涨”是正确的。2、物价上涨只是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而不是由表现形式来推导出结果。
    连保康2019-12-21 23:55:46
  • 价格总水平上升,也就是说东西卖得贵了,东西贵了就表示钱不值钱了,那么钱这种货币贬值了之后,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用钱来换取物品,物品内在的价值是不会变的啊,所以会使人们的货币交易需求增加。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用钱来换取物品,可是价格总水平上升,需求降低了,即使用更多的钱换物品,不也还是货币交易需求降低了吗?价格总水平上升就是以前100元的东西要200元了,其实这个时候人对物品的需求是不变的,但是钱在贬值啊,你再把钱存在手里可能200元都买不了了,或许要300、400了啊,钱贬值了人们就会想要把钱换成保值的物品,尤其像是金银这种东西啊,这个时候货币的交易就要往上涨了,需求就增加了。这是因为物价上涨,持有货币就意味着时时刻刻遭受货币贬值的损失,而把货币换成黄金、房产等其他实物,却能保值,甚至有收益,因此在通胀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愿意持有货币。那么,在通货膨胀下,消费者在某些方面的消费更加理性,比如一些耗材……另外一面,由于通涨,多数人这时肯定得把手中的货币换成更加稳健的资产,不动产房产等。这两者都会造成流通中货币需求量的减少。供参考。
    齐文焕2019-12-21 21:19:54
  • 通货膨胀最初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不变,而纸币发行量超过了金银货币量的一倍,单位纸币就只能代表单位金银货币价值量的1/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纸币来计量物价,物价就上涨了一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贬值。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一倍,这就是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之市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通货膨胀之反义为通货紧缩。无通货膨胀或极低度通货膨胀称之为稳定性物价。在若干场合中,通货膨胀一词意为提高货币供给,此举有时会造成物价上涨。若干,而经济衰退可在需求高涨时防止物价因控制产生歪曲。参见恶性通货膨胀,滞胀,通货紧缩,货币贬值,中央银行,总体经济学,货币主义,货币供给,经济学,物价革命,72律计算通货膨胀时期削减固定数量购买力的经验法则通货膨胀既取决于失业,也取决于企业和雇员对物价和工资上升的预期,形成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恶性通货膨胀极限是每个国民拥有与其国民人数相当,或是多于其人数的纸币,如中华民国时期发行的法币希。
    黄看看2019-12-21 21:01:26
  • 货币供给大于需求时,人们手中的钱就会增多,那么人们用增加的钱来干什么?好的方法是购买各种债券来保值,这样债券的需求量就会上升。债券的价格是由其供给关系决定的,需求大于供给就会造成债券价格上升,债券有很多都是固定收益的,债券价格上升收益也不会变,这就说明实际的利率时不断下降的,人们在交易债券时利率就会跟着下降。
    齐本东2019-12-21 20:39:32

相关问答

论文标题:利率变动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论文作者赵晓雷论文关键词利率变动/经济制度/中国国民经济利率是宏观经济的重要变量,也是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之一。根据经济学理论,利率的变动通过一定的传导途径,会对国民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在中国现行制度条件下,由于市场化程度及货币化程度与标准的经济学模型有较大的差异性,所以对利率变动与国民经济的关系需要作特殊的分析。一、利率变动与货币供应量中国人民银行从1997年10月23日起,将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平均下调1.1个百分点;将贷款利率平均下调1.5个百分点。这是自1996年5月以来中央银行连续第三次下调利率。1996年5月1日和8月23日,中央银行已分别将存款利率平均降低了0.98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将贷款利率平均降低了0.75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在不到1年半的时间里,中央银行存贷款利率连续三次下调,平均下降5个多百分点。其中一年期的存款利率从10.98%降到了5.67%,三次降息共下调了5.3个百分点。经济界许多学者认为,这次利率下调并不说明是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启动,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中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制目标是货币供应量。利率的调整只是为了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相适应。从货币供应量看,1997年底,广义货币的贡献份额明显偏低。资本投入成为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和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固然与中国的经济成长阶段特征有关。但同时也反映了资本效率的低下。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7年前三季度统计数据,到1997年8月末,国有企业的亏损面为46.8%,较上年同期增加2.9个百分点;亏损额为57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同期全国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的37万家工业企业实现利率总额为870亿元。在企业利润率、资本效率很低的情况下,下调利率有助于降低企业的借贷成本,但无助于根本扭转企业的困境,且从长期看是不合理的。因为利率作为借贷资本的价格,归根到底取决于资本供求关系。中国企业资本效率低,一方面说明资本配置和使用是低效率的,另一方面也决定了资本供求的稀缺程度较高。在这种态势下,如人为地降低效率,不仅是对资本真实价格的扭曲,还会助长对资本这一稀缺要素的低效率配置和使用。现在,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企业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转换、提高阶段。截至1996年末,中国工业资产总额为85730亿元。这8.5万多亿元的工业存量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配置在低效或无效的使用上。中国地区工业经济结构趋同严重,中部与东部工业结构相似率为93.5%;西部与中部工业结构相似率达97.9%。工业中产业分散,规模细小,产品积压,开工率低。这些结构性矛盾并不能通过降低利率或增加货币供应量得以化解,而应当继续维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同时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才能将国民经济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