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回答
我们今天上课老师刚讲过这个问题:1.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考虑长期和短期,而在与是实际利率还是名义利率!实际利率I=s,你爱发多少发多少,我实际利率不变;而如果是名义利率,因为利率是货币的价格,货币发行多了,自然货币不值钱利率下降了2.如果非要考虑长期短期,长期的话不变的实际利率加上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反而升高了恩,应该比较全面了,手机纯手打。
齐月娥2019-12-21 20:36:40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利率是货币供求的价格,货币供应量减少,货币资金的价格就会上升,这是市场调节的现象。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造成的物价上涨的现象,处于通货膨胀中的国家通过调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增加中央银行的货币回笼,使货币供求趋向平衡,这是一种政策调节的现象在货币银行学中,利率是资金的使用价格,流动性过剩,则钱变得不值钱,那么流动性大大增加,而利率来不及变动,利率相对就显得低。通货膨胀是由于流动性过剩产生的,说白了就是市场上流通的钱太多,提高银行存款利率,有利于回笼市场中流动的资金,从而可以抑制通货膨胀。所以从表面上看,通常通货膨胀率较高时,存款利率会相应的提高,作用是为了使得通货膨胀率降低。扩展资料:注意事项:1、当贷款利率处于高位时,由于收入、系数较高,会有高贷款本金出现;当贷款利率处于低位时,由于收入、系数较低,会有低贷款本金出现。所以并不能断定高利率一定对应低贷款本金,低利率一定对应高贷款本金。2、当贷款利率处于高位时,由于销售收入、息前利润率较高,会有高贷款本金出现;当贷款利率处于低位时,由于销售收入、息前利润率较低,会有低贷款本金出现。3、 影响贷款本金的因素除了贷款利率之外,还有销售收入、息前利润率。4、利率风险是综合风险管理的所有方面-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资产与负债管理ALM、绩效评估,甚至操作风险的本质。货币供给-市场利率。
米大丽2019-12-21 20:18:47
-
利率是货币的价格,反映货币的机会成本。货币和其他商品一样,供求决定价格。当供给不变而需求增加时,货币价格会上升,即利率上升。现代经济中,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不仅受到经济社会中许多因素的制约,而且,利率的变动对整个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现代经济学家在研究利率的决定问题时,特别重视各种变量的关系以及整个经济的平衡问题,利率决定理论也经历了古典利率理论、凯恩斯利率理论、可贷资金利率理论、IS-LM利率分析以及当代动态的利率模型的演变、发展过程。扩展资料:货币需求计算公式交易方程式EquationOfExchange即MV=PT,它认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对物价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全社会一定时期一定物价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之间也存在着一个比例关系1/V。剑桥方程式EquationOfCambridge即M=KPY,这一理论认为货币需求是一种资产选择行为,它与人们的财富或名义收入之间保持一定的比率,并假设整个经济中的货币供求会自动趋于均衡。流动性陷阱LiquidityTrap它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利率—货币需求。
车广伟2019-12-21 20:04:41
-
货币供给量增加 货币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与货币需求曲线交与新的一点,在这一点上利率降低。也可以这样理解,供给量增加,货币供大于求,多出来的货币用来购买债券,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LM曲线是一条用来描述在货币市场均衡状态下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M/P=KY-HR,它的斜率为正值。LM曲线是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的收入与均衡利息率的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一条曲线。换一句话说,在LM曲线上,每一点都表示收入与利息率的组合,这些组合点恰好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扩展资料:LM曲线决定因素LM方程:M/P_0=kY+m_0指数-lr变形为:r=1/1增大,L2曲线更平坦,LM曲线则更平坦;反之,LM曲线更陡峭—LM曲线。
米国连2019-12-21 19:54:53
-
您的结论不能说错,货币供给增加的确会导致利率下降,使用可贷资金理论解释十分清晰,货币供应增加,依照供给与需求规律,自然货币的机会成本利率下降。货币供给导致利率变化应当分两个阶段进行考量,短期内利率下降,从长期而言则是利率上升。这也代表着两个不同理论学派,从短期来看,价格具有黏性,然而从长期来看价格是可以变化的,长期中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从长期来看价格发生变化,通胀率上升,利率上升,但短期通胀率不变。这是古典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可以在曼昆的宏观经济学中学习。
齐显民2019-12-21 19: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