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时人对袁世凯不满的事

米应凯 2019-12-21 19:47:00

推荐回答

这一事件导致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儒家思想成为矛头的原因:袁想借助儒家传统思想来消除民主主义和革命思想的影响,巩固其统治,而新文化运动的直接矛头就是袁世凯,因此势必反孔。
龙层花2019-12-21 19:56:04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1912年北洋政府改北洋军镇、协、标、营为师、旅、团、营,并大肆扩军,增编12个师、16个混成旅。1913年袁为镇压“二次革命”,派4个师、3个旅及武卫军,总兵力达120万人,其中一半以上为北洋嫡系部队。随着北洋军实力急剧膨胀,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称帝,激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高级将领在昆明发起护国战争。前往滇、川、湘、桂镇压护国军的北洋军被击败,袁被迫取消帝制。
    齐斌武2019-12-21 20:05:42

相关问答

因为袁世凯就任总统时急需解决军费问题,并且袁大头制作简单,参与制造厂商多,所以可以大规模的发行。清代的国币以银币为主,又被称为龙洋,主要有光绪元宝、大清银币、宣统元宝,除了这些硬通货外,还流通各种各样的纸币,这些货币不仅流通混乱,折算起来也非常的繁琐,货币之间造假案例也是经常出现。1912年,袁就任临时大总统,但他面临一大笔军费问题,为了筹集军费,他决定发行国币,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他将自己的头像铸在币面,1914年,袁正式任职大总统,国币也开始推行起来,当时发行的货币一共有四种,分别为一角、两角、一圆和中圆。由于袁大头这种货币图案新颖,有明确的重量和成色,非常容易识别,人们很容易接受这种货币,但袁大头铸造时间很短,参与铸造的造币厂非常多,流通的袁大头版本也就非常多。1914年发行的袁大头是最特别的,在袁大头银元的正面图案是袁的侧面头像,不过上面的文字是“中华民国三年”,这一年过后,袁大头的年份后面都会加上一个“造”字,而袁大头的样式也有几种。虽说样式好几种,但非常容易辨认,但铸造起来却有很大的差别,民间货币造假也就少了很多,谁也不会花费大代价去制造银币,所以袁大头就开始取代清代国币,纸币在市面上更是少见。而袁大头直到1929年都还在铸造,就在短短几十年当中,袁大头的发行量已经超过了7亿多枚,根据相关资料表面,光是民国三年的袁大头就已经达到了3亿多枚,由此可见袁大头的影响力。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一些边疆地区,依旧还在流通袁大头,但随着中国国币的发行,这些袁大头也成为一种珍贵的收藏品。近些年来,袁大头在货币收藏界被称为银元之宝,它是中国近千种银币当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银元品种,对中国货币改革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因为袁世凯的影响力和当时的社会情况,导致袁世凯仅仅只做了80多天皇帝,却在中国却发行了7亿多枚袁大头。
社会生活的变化清末民初,经过辛亥革命的冲击,中国社会风尚急剧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剪去了发辫。清朝强迫汉族男子束发留辫,晚清的进步人士把辫子视为民族的耻辱。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动员群众剪除发辫。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法令,要求人们剪辫易服。其次是服饰变化。封建社会,以服饰区分人们的身份地位。辛亥革命后,千百年来以衣冠“昭名分、辨等威”的作法被社会废弃,于是人们的服装样式开始多样化。当时人们对沿袭已久的缠足之俗进行了严厉批评,出现了不缠足运动,各种不缠足团体和禁缠足宣传,遍及全国。1912年3月13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劝禁缠足文》,对改变缠足陋习起到重要作用。南京临时政府还发布了《严禁鸦片通令》,严厉禁烟。清末民初的女性清末的中国社会众生相服饰变化与衣冠之治的解体从习俗和观念的变化看中国近代社会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出现了鼎新革故的社会潮流,社会风尚新旧并存,而革命新潮流涉及领域广泛、气势之大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清末民初外国人在中国的活动思想观念的更新南京临时政府发布法律,要求民众革除前清腐朽生活习俗,革新礼仪称谓,废除叩拜、作揖、请安、打千、拱手等旧式礼节,改行鞠躬、脱帽、握手、鼓掌等礼节。婚丧礼节也改为新式,废除旧式婚丧的各种落后礼俗。人们的称谓,不再使用“大人、老爷”,一律以“先生”、“女士”、“君”相称。传统观念逐渐被新观念代替,认识到封建君权、神权、族权、夫权是对个人人格的摧残,提倡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力求打破封建枷锁,给人民平等权利和地位。晚清帝国的“市民社会”问题南京临时政府以法律的形式,给各种职业的人们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和权利,取缔买卖人口及卖身契约。当时全国反对卖淫纳妾,要求实行一夫一妻制,要求有财产独立权,个人自立,不苛待佣工等。各种以人道主义、解放人权为宗旨的社会团体纷纷建立,辛亥革命打破了禁锢人的个性发展的封建枷锁。这时,人们开始对国事政事发生兴趣,各种集会、结社、选举活动得到广泛发展。知识妇女也开始投身于政治。当时人们重视工商业的作用,认为办实业是救国的重要手段。人们打破了传统的四民观念,为发展实业殚心竭虑,投资设厂,各地出现工商业大发展趋势。清末的工商金融民初,新学大倡,学生选择专业,考虑其实用价值及利益,法政科招生,成千上百人报考,传统的作诗填词、习经读史、心学理学,不再受人重视。社会上也出现了追求奢侈浮华的风气,社会各类消费性行业得到发展,对封建社会传统道德伦理观念进行冲击。与此同时,中国固有的学术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清末学术观的变革晚清学术分科观念及方案学术史:清末民初的显学王国维:国学与西学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学的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清末民初出现了揭露社会腐朽黑暗的“谴责小说”,如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和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揭露了清朝各级官吏、衙门的腐朽黑暗。还出现了一些反映革命的小说,如《广州乱事记》、《新汉演义》、《血泪黄花》,描写了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知识分子积极研究和宣传欧美的思想和文化,出现了许多译著,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约翰·穆勒的《自由原理》等,从中吸取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西方近代政治方案,作为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文艺作品也被大量翻译,莎士比亚、狄更斯、巴尔扎克的作品,陆续翻译出版。最著名的翻译家是林纾,他根据别人口译,把外国作品翻译成中国的古文。晚清文化、文学与现代性莎士比亚全集狄更斯作品选巴尔扎克作品选此外,出现了现代话剧和新式音乐,当时“学堂乐歌”的创作大为盛行,出版了不少课堂歌曲的教材。在美术方面,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新思想、掌握新技巧、勇于创新的画家。如李叔同、吴昌硕、高剑父、刘海粟等。蔡元培则第一次提出了必须对国民进行美术教育。新闻出版业的进步清末民初,西学得到很大发展,加上新印刷技术的普遍使用,新闻出版业步入新的发展时期。1897年,夏瑞芳、鲍咸恩等人联合创建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始时只有印刷所,后成为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综合性出版企业。1921年1月,陆费逵、戴克敦、陈协恭、沈知方等人创办中华书局。它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身,是民国初年影响极大的近代出版企业。民营出版发行业的发展,很快就超过了教会和官办的出版机构。革命派在活动期间,也促进了出版活动。如1902年陈范创办《苏报》,聘请章太炎任主笔,发表了大量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文章。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刊《民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据推算,当时全国的各种报刊杂志有1000余种。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分不开。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化情形近代教育的发展清朝末年开始建立新的教育体制。1903年清朝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称为“癸卯学制”,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基础。章程颁布后,各类学堂迅速发展,到1909年,全国各类小学已达5万多所,高等学校123所。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清朝廷还先后派遣青年学生和官员出国留学,民间也大量出现自费留学生。留学生在在国外大大开阔了眼界,接受了新知识,成为中国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分子。张之洞与晚清学部京师大学堂章程民国政府对清末的教育体制又进行了改革,主要措施包括:设置新教育机构。如将学堂改称为学校,男女可以同校,废止读经,禁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禁止体罚,取消清朝贵胄学堂等。改定教育宗旨。把清学部教育宗旨中关于“忠君、尊孔”的内容取消,以“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为教育的根本宗旨。重订学制。初小4年为义务教育,高小3年,中学4年,大学本科3年或4年,师范学校本科4年等。又陆续颁布各种学校令,补充已公布的《学校系统令》,全称为《壬子癸丑学制》。民国初年的教育制度改革,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中国新式教育的快速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经过了下面四个阶段曲折历程:1、1912~1919年,由于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于是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由于“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春天短暂,昙花一现。2、1927~1936年,由于国民政府推出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这个时期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族工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在沦陷区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官僚资本的压榨,使民族工业日益萎缩。4、民国末年,由于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官僚资本对民族企业的摧残挤压,加之国民政府不断增捐加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扩展资料:一、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背景在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同时,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还有当时主要的社会思潮——实业救国;以及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思想运动,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在这一系列的背景下,纺织业,面粉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中,张謇、周学熙、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等人都为这些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在1935年进行了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认为美中不足的是,这段时期的发展是十分短暂的。三、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由于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都是使民族工业遭到打击的原因。四、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在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非常有利于社会的进步。2、在政治方面,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提供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壮大,为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3、在思想方面,它有利地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民族工业。
1、外交上,开展修订新约运动,废除清末以来的不平等条约,政府在国际上的地位有所提升;2、政治体制上,按照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进行政治体制建设,推行公平、公开的文官考试制度,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基层推行自治,大量的县治模式初建;3、经济上,工商业发展呈现快速、稳定的势头,对外贸易开展也日趋活跃;4、社会层面,梁漱溟、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乡村建设初见成效,局部地区形成风气;5、教育层面,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义务教育积极推行,国民识字率有明显提升等等6东南地区经济高速发展,涌现了一大批知名的民族产业。7文化上涌现了那么多大师级的人物,不惟“黄金十年”,整个民国时期,大师辈出中国共产党治理下的天朝30年来何曾有过一个大师!清华北大毕业了不少却没有一个大师8没有那十年的现对宽松的学术氛围,中国没有那么多大师级人物。如,钱钟书、华罗庚等等,太多了。1949年以后的能够称为大师的人,那个不是在那个时期成长起来的?1928年,国民党政府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国际承认的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政府宣布,根据孙中山革命理论的三步骤——军政、训政、宪政,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并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即转到经济建设为主。于是,从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正因为如此,这十年被称为民国“黄金十年”。民国时期的这个“黄金十年”,的确来之不易!事实上,这仍是动乱的十年:前五年北伐、中原大战、九一八,后五年剿共、宁粤分裂、闽变,几乎天天都在打仗,军费支出占国家预算的四成左右!此外,需承担的前清遗留国债又占国家预算的1/3,建国经费只占两成左右。而在1928年度量衡划一制度公布实施之前,我国“标准”之乱为全世界所仅见,以度而言吉林1尺仅为河北的2寸长,以衡而言呢,杭州的秤跟临省江苏的秤就差了7倍之多,如此混乱生意怎么做?工商业又如何发展呢?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当局在农田水利、电力、矿业资源开发、化学工业、重工业的振兴等等,几乎每项对国家进步有关的事都在马不停蹄地齐头并进中。仅仅在1931~1936年间中国工业成长率平均高达9.3%,创下民国以来第一次经济奇迹。同时交通事业的发展尤为蓬勃,除电讯、邮政快速成长外,铁路修建达2万余公里,公路增开了8万多公里,民航空运在这十年间开辟了12条航线,长1万5千多公里。十年建国首重教育,在这段时间里,政府从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做起,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体制终于搭成了一个完整的建构。为了迎头赶上西方列强,政府对实用科学人才的培植更有时不我予的警惕和不遗余力的倡导,所以二十年代可以视为我国迈向现代科学研究扎根与发轫的重要时期。1934年蒋中正发起“新生活运动”,教育本是百年大计,时值祸在眉睫的存亡之际,当局仍不忘道德深耕,可谓用心良苦。在1931年至1937年间,小学生人数增长了86%,大学生人数增长了94%。在中国历史上,国家的货币第一次得到统一。物质方面的变化也非常大,尤以城市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在许多大城市里,现代风格的办公大楼拔地而起,密如织网的大道穿过人口稠密的地区,水电供应系统遍布在许多重要市区,一些中心地区的环境卫生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收音机和卷烟、电影和汽车、卡巴莱餐厅和西式服装的数量不断增长。正如一个美国观察小组在1935年所报道的那样:“中国在所有领域里,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同十年前甚至是五年以前相比,现代化将给中国带来长达几个世纪的深远影响。
不太符合你的要求,将就看吧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利用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强迫中国开埠通商,在不少城市建立了拥有治外法权的租界.然而,由帝国主义列强直接建立和统治的殖民地城市,在中国大陆上却只有香港和青岛两个城市.德国强租胶州湾,开始了对中国沿海城市十七年的殖民统治.青岛成为德国在中国的桥头堡,是进而向中国北方扩大势力范围的基地.其后,因德国在一战的失败,使青岛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军事占领的目标,引发了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和华盛顿会议鲁案问题长期谈判.中国在付出重大代价之后,才使青岛主权得以在1922年12月8日回归中国.究其祸源,皆因德国对青岛的占领.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德国皇帝和外交部,海军部和民间学者就一直在就选择一个中国沿海岛屿作为殖民地海港进行权衡论证,经过反复比较,最终选定胶澳.从1897年德军占领胶澳至1914年退出青岛的十七年间,德国在原胶州湾周围和原即墨县沿海海湾建立了一个被称为"东方的瑞士"的名星城市,开始了青岛的近代化进程.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单纯的经济与原料掠夺不同,德国是把青岛作为永久殖民地进行长期投资建设的,十七年间一直是由德国政府进行财政拨款建设城市.这种高明的城市设计理念,使青岛在头十年便一举超过早三十年建港的烟台,跃居沿海城市进出口的第二位;在前三十年间便超过山东省国民产值七倍,成为全国四大轻工业中心,金融中心之一,全国五大工业城市之一.德国人在青岛创立的土地制度更在德国和全欧洲推广,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样板.孙中山先生还专门邀请这位青岛土地制度的始作俑者到广州,探讨中国土地制度改革问题,终于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青岛的城市设计与建设,不但在山东,而且在全中国都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一,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德国在青岛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有一个逐渐明晰的过程,其初衷是建一个海军基地和储煤港,作为与在中国与列强角逐的支撑点;其后便逐渐定位于将青岛作为德国在远东的贸易基地,造成第二个香港,把青岛建成德国永久的模范殖民地.综合现有的文献资料,可以透视出德国在青岛城市发展中的设计理念主要是:以青岛为龙头,以胶济铁路沿线和全山东腹地为龙身,以黄河口至黄河河套为势力范围,以胶州湾和沿崂山湾海域为海上通道,幅射中国沿海城市和亚洲太平洋与欧美.总体发展战略为:一城,一港,一路,一海洋.德人是完全按照西方模式塑造一个具体而微的柏林城,西方资本主义繁荣时期的城市设计理念占有主导地位,在当时半殖民地中国显然具有超前的以市场为中心的综合城市功能.⒈一个面向全世界的贸易自由港与自由地;⒉一个以铁路横向分布南北纵横连结的山东与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与金融中心城市;⒊一个风景优美,高效城市管理的宜于生活与创业的生态城市;⒋一个有广大发展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城市;⒌一个全面开放,能吸纳中外文化精英,促进中西文化交融的文化城市.⒍一个法治严明的文明城市.二,城市空间布局一规划空间行政空间从国土概念上说,德国在占领青岛550平方公里的地方,市域划分为市区和乡村区,市区分为港口区,铁路站区,欧人居住区,华人居住区;在胶州湾潮平一百里内的中立地区尚有6500平方公里的中德共管区.德国工程师按照欧洲风格设计好一个现代化城市,使青岛象一个欧洲港口城市.德国人用十七年的时间,把一个乡村变成一个经济繁荣的都市.德国人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政治体系和行政管理制度,城市布局合理,市内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设施,高标准高质量的共公工程,如令人羡慕的电力系统,现代的下水排水系统,现代化的学校,相当高的卫生标准,有驰名亚洲的海水浴场;经过十年的城市绿化,使昔日荒山秃岭变成花园式的城市;青岛成为亚洲最清洁的城市,达到了让青岛人引为自豪的"碧海蓝天,红瓦绿树"境界.二结构空间经济空间,各种子系统经济的内在联系甲,青岛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指城市内部土地的功能分区.⒈青岛区为市区主体部分,依德国首都柏林城市规划建设,街区命名全部用德国名.房屋纯粹是德国式样,建筑材料与建筑方法均援引德国本土规矩,房屋限制在18米三层以下,房距为4米;在市区特别重视交通,卫生,房屋的坚固耐与防火设备.区内有总督官邸,商业区,居住区,法院,医院,警署,铁路车站,山东铁道公司,德华银行及各外国银行,领事馆,俱乐部等.⒉大鲍岛区华人居住区,街名纯用中国名,房屋限高为两层,房距为3米,注意下水,卫生与防火.⒊码头区街名用中国与德国名相混,除港口外,为实业区.⒋别墅区⒌乡村区以李村为中心.青岛的土地利用,由土地勘测制度,分配制度,立法制度和公共设施保障制度,来影响城市社会经济的空间结构,形成三个层次:一是城市市区土地,二是城市规划土地,三是城市行政管理区的土地.由殖民当局控制土地开发,政府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并负责开发,每一种开发,甚至打井供水,也都留有余地,留下足够的土地供日后扩建.乙,青岛城市外部空间结构指城市行政关系,由青岛城市本身城镇体系所组成的空间体系.德国利用修路权,将胶济铁路贯通山东东部和西部,与济南相连,这样山东就成了德国进入整个中国的大门,青岛与济南成为双核心耦合结构的经济区空间结构,以青岛中心城市与铁路沿线为依托,横向分布形成一系列卫星城市,形成双源型城市经济区,辐射产生出鲁中经济区和胶东经济区.青岛的新增长区集中在一个增长的轴线上,形成类似慧星尾的形状,是一种慧星式大都市.青岛的这种外部空间结构,所产生的结构系统流态,就是人口流与物质流从分散向集中高密度集聚,能量从低质向高质集聚,高强度运转,而技术流与信息流则是从无序向有序连续积累,从而使货币流能在流通中增殖.三,城市产业定位一产业战略⒈产业体系因为青岛是德占殖民地,所以它与中国原来的城市功能不一样,一开始便形成一种以海港,铁路与腹地城镇农村及济南的水平产业体系.德国取铁路沿线左右30华里的铁矿与煤矿建立工矿业,建制铁厂,修船厂,机车厂,打通与中国沿海城市及世界各大城市的贸易通道;在实业区则主要是建电厂,屠宰场,自来水厂,在轻工业方面则主要建德华缫丝厂,面粉厂,精制盐厂,特别是建了日耳曼啤酒公司,获国际金奖,成国青岛的名牌.⒉产业性质由于当时德商看不到青岛投资的远大前途,德国在青岛的这些厂大多是由殖民当局自营国营,或原先为为私人企业因经营不善也由当局收买下来.德国以建城,建港,建铁路和城市美化,绿化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与创业环境,以某些行业的惊人业绩如海运,进出口,海关,旅游造势,却并不强求商人.造势达到相当程度后,各国的银行金融业及领事馆纷纷前来青岛,使青岛很快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北方物流中心,国际海运重镇.海关的税收在1907年成为全国第七大港口.⒊产业功能德国人在营造人工生态区之后,把重工业,轻工业和服务业联为一起,把中心区与腹地资源联为一起,使生产中心,物流中心,资源中心融为一体.一交通业德国人从中国夺取的修路权,一条是胶济铁路北线,即从胶州湾经潍县,青州到济南,一条是胶济铁路南线,从胶州湾经莱芜到济南.德人后又取得了津浦铁路北段济南到天津的修建铁路借款权,拟由德人借款建的设山东境内的两条短铁路是:高密--韩庄线与津浦路相连,济南--顺德线与京汉铁路连接,得开采峄县的煤矿,另外又修了与坊子--张店煤矿相接的铁路,可以开采淄博的煤矿.德国还取得烟--潍线与开封--兖州线的优先借款权.市内交通,则因地势建设大街,人行道,独轮车道,街道两旁广植树木,街两边设路灯.二电信业德国人设青岛到烟台,青岛到上海的海底电缆,山东电报局则加强了山东铁路的电信联系,还在济南和潍坊设德国邮政交换局,使城市与全山东信息畅通无阻.德人还拟辅设从欧洲到青岛的跨洋海底电缆.三旅游业⑴注重以信息吸引游客1912年德国当局用德文和英文出版《青岛导游手册》,广泛介绍青岛的景点,次年又出版英文《青岛指南》.唐案:青岛和大陆的信息滞后.就是号称先进的上海,最新的资料也只能找到1997年的,外商投资找不到可供选择的地点与相关企业.⑵在大青岛为背景,将青岛与山东各地的名胜景观串连起来.德人的导游材料一个明显的特点,是除详细介绍青岛景点外包括景点确切位置,距离和可娱乐的项目外,还介绍山东各地名胜地.唐案:旅游信息正是我们最差的地方.直到前几年,从海外到青岛旅游的客人,下了飞机不知该到何处去吃住,不知道下一个可去的景点在哪里,在青岛飞机场找不到相关材料.⑶举办夏季音乐会,舞会,游泳会,骑马会,射击会,登山会,设图书馆,博物馆,疗养院,旅馆,菜馆;特别有被称为东亚一流的海水浴场,在海水浴场举办音乐会,发行彩票,近设海滨饭店和山林公园供游人休息娱乐,被称为"尽善尽美"四,青岛的城市功能城市功能主要是生活功能,生产功能,服务功能.青岛城市虽然带有明显的殖民地性质,但历史地看等城市功能的整体性,仍然有可借鉴之处.由青岛城市结构质的规定性及其层次性,开放性而造成城市的整体性功能.青岛成为集金融,贸易于一身的综合性城市.1,经济自由区的功能因为青岛实行经济自由区和自由港制度,且市内的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齐全,使青岛成为贸易经济型自由区.自由区扩大外资利用,便于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并带来一套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生产体系及科学的管理.可以帮助出口扩张,发展对外贸易和转口贸易;可以调整产业结构,通过自由区带动周围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德人在青岛实行自由港制,将整个租借地都化为自由港范围,后又改为自由地区制,将免税区限于埠头附近,简化关税管理稽查手续,加速了港口货物吞吐,促进了商贸发展.由于青岛的港口与铁路相接,有龙头有龙身,所以建港之后,超过有三十年开港历史的烟台.1907年胶海关的税收成为全国第七大港口.1909年贸易超过大连,次于天津,在北方居第二,出口居第北方第一,1910年出口再超过天津;青岛1913年的土货出口值比1901年增长70倍,比1902年增长30倍.在海运中,英国居第一,日本居第二,德国晚起,但居于极优越的地位,在船次与吨位上,约占青岛海运的二分之一.德人的海运航线主要是国内的香港,上海,烟台,牛庄和俄国的海参威,日本的长崎及西欧各国.2,经济中心由铁路,海港,交通,通讯等内部功能造成的以市场为中心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中心.城市功能的主要作用形式表现为对山东腹地的渗透与幅射.青岛成为进出口商品的集散中心与组织者,以城市和轻工业带动腹地农副产品的发展,并变腹地为工业品的销售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了青岛生产力的发展.3,金融中心青岛依托广阔的经济腹地,形成发达的市场网络,完善的交通,通讯设施,良好的流通环境,吸引中外银行和金融机构.德华银行首先在青岛开设支行,其后,俄华银行,汇丰银行,正金银行等七大银行在青设行,青岛成为环黄海和中国北方的金融中心.德华银行并被授权在青岛发行纸币和辅币,该银行发行的纸币占德国在华发行量的四分之三.成为支持德国产业和青岛建设的资金来源.金融中心成为经济中心的最高形式.在青岛城市建设中,在资金借债,外汇调拨,债券发行方面的发展,青岛的金融业与腹地形成金融网络和金融市场,对国际经济,商业,贸易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青岛由此成为山东的金融中心.由于青岛城市在二十世纪初建城时期较短,原先设定的工业中心的目标因德国资本家的短见没有实现,却为二三十年代青岛成为全国轻工业中心预留了很大的空间.4,文化中心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人格诉求,城市文化本质上是人与城市的关系,以人为中心,为人服务.德国侵占胶州湾后,"希望用另一种方法渗入中国市场,那就是发展中德文化关系,"并且认为"贸易不是随着旗帜而是跟着语言和文化而发展的,""我们必须建立德国的文化模式,它的影响可以遍及全世界,特别是庞大无比的中国市场".因此,教育成为德国殖民者扩张的一种武器,他们的策略是把青岛建成"东亚的文化中心","以促进德国人本身的经济利益",和"向中国大规模地传播德国精神生活".在德国占据青岛的17年间,青岛开始了她的现代教育.先后开办了1所总督府学校,26所蒙养学堂,10余所教会学校,4所职业学校和1所特别高等专门学堂.1912年清帝退位,一大批清朝王公贵族,高官大吏,士大夫寄寓青岛.来青岛寓居的有的时间长,有的时间短,其中有恭亲王溥伟,军机大臣徐世昌,那桐,陆润庠,总督张人骏,周馥,赵尔巽等.当时全国共有9个总督,在青岛寓居的就有7人之多;此外还有部长一级的官员吕海寰,劳乃宣,刘廷琛,于式枚,省部一级的谭延阖,李家驹等等.这些人大都有深厚的儒学根基,多出身于翰林,对当时青岛文化思想界的影响不可小视.某些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崇尚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德国人卫礼贤.卫礼贤原为传教士,德占青岛后来此建礼贤书院今青岛九中.他钦佩中国文化,自称姓卫,名礼贤,字希圣,山东人,信奉儒教.他将中国的《周易》,《道德经》,《吕氏春秋》等20多种经典著作译为德文出版,有的转译成英文,还写作出版了大批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的著作,出版了定期刊物,回国后又创办了"中国学院",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汉学家.他在青岛期间,还建立了一座"尊孔文社",并在社内建"藏书楼",请劳乃宣主持社务,邀请上述的中国士大夫参加活动.青岛的城市文化,使青岛能在短时间内吸纳大批人才,并为其后德国在青岛与山东的发展开拓出很大的空间.德国文化策略是从长远渗透的战略目标出发的,培养青岛城市所需的各种人才,又可在中国政界培育亲德势力.青岛原是一个文化极为落后的集镇,在不到十五年间有了中国高层传统文化与德国文化的交流,这在全国是不多见的.中西文化交融,如果不被社会动乱打断,本来可以成为影响青岛市民素质的重要文化源泉.五,生态与环境⒈改良土壤德国在青岛设立山林局,调查土壤成分,深翻土改良土壤,依土质施肥,筑堰保持水土,筑坝储水.⒉植树造林昔日青岛不但没有树林,连青草也不长.德人奖励造林,保护树木,市政部门引进成千上万种树种试种,最后选了宜于青岛栽种的树木65余种.殖民政府推行德国经营山林法,投资30万马克,计划每年造林50—100公顷,在崂山利用坡地的三分之二造林.至1914年官造林达1200公顷,徭役造林2000公顷.还在市内大量种植梧桐,在全国带了个头,各地仿照青岛造林种梧桐的城市很多.⒊用严法保护树林:凡在林区或接近树林的地方吸烟或掷烟蒂者,处1—20元罚款,或两周拘役,或当众施笞刑25杖.折断一棵树,即砍掉破坏者的一个手指.经过几年的示范,中国当地农民也开始造林,人工营造了一个绿色家园.青岛成为一个绿树花丛覆盖的城市,让外来者一入青岛即感到罕有的愉快.⒋全市乃至沿胶济路全线性的卫生检疫.在1902年的山东各地蔓延的瘟疫,几乎没有在青岛为害.⒌每日用海水喷洒路面,保持路面光鲜清洁.返观青岛的城市化过程,德国人营造了一个生态学特征良好的城市,城市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复合,使人类栖息环境符合从自然--乡村—集镇—城市演变的生态演替过程,社会,经济,自然得到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进入良性循环.六,经营与创新一经营城市市政服务业⒈上水道青岛供水困难,德人自1901年始在海泊河河床挖了3口井,设水泵所送水到储水池,再向市内供水,后增到28口井;1905年在其支流挖4口井,1907年到李村找水,建供水6000立方米的水泵所,设5米深的滤水井,送配水池,使青岛人饮用到清洁的水.⒉下水道1901年按德国方式,将市内污水,雨水和粪便分开排放,设拉圾箱,由官府派专人清除拉圾,粪便,使昔日臭气冲于的海港清洁秀丽.⒊官设屠宰厂官设屠宰厂东亚是第一流的.该厂由官府投资75万马克于1904年建立,1908年再扩建,成为规模宏大,设备齐全的屠宰厂.同期,发布肉类检验规则,不准私宰,屠宰全过程都要有兽医检验,否则不准出厂出售,禁止注射各种液体.保证卫生安全.⒋车夫管理为便利游客,专门建了人力车夫的宿舍,收容车夫,内建食堂,澡堂,洗濯室,电灯,自来水一应俱全,车辆统一制修,车夫统一着装.二制度创新以土地制度为例德人在青岛的土地制度,可概括为两主一补,一是乡镇土地税,即德占后土地使用未变的土地,依从前的丁粮章程按土地等级纳税;二是城市土地税,即政府从民间收买后又卖给市民的土地,按地价收税;一补是补充土地税的土地增值税.1904年该税制被引入德国本土实行,并在欧洲推广.自1898年1月起,德人在青岛及附近地区一万八千余亩,作为政府的城市土地储备地,留足殖民政府公用地,军用地后,其余的土地则分为若干小块有计划地向私人拍卖.德人颁布的土地出售章程,要求买主将欲购土地的用途事先报告,并不得擅自变更土地利用计划,必须于指定时间内按陈报计划办理;土地转售涨价的三分之一归公,政府并有以地主陈报价格收买该项土地权力;政府二十五年未卖出的土地,政府征收额外费,额外费不超过该土地估计价格的三分之一;买主买地时交百分之六的地税,地税以后随时依地价计算.孙中山先生在广州邀请青岛土地制度设计人单威廉后得到的主要经验,亦即国民党在台湾实行土地改革的"土地国有,涨价归公"政策.这个政策,是鉴于当时上海土地倍受土地投机之苦,为防止投机商垄断土地抬高地价的对策.该土地制度的实行,为当局城市储备了足够的公用建筑土地,可对城市发展进行严格的控制,政府可防止隐报土地,并可从土地资源价格的增价中获得财政收入.结论青岛城市的建立和规制,是德国对中国侵略的结果,是德国在中国建立殖民地城市和扩大势力范围总战略的一部分,而且是其核心部分.纯粹从经济和技术层面上说,德国在青岛十七年间青岛经济的腾飞,首先受益于科学的设计理念,在城市空间布局方面充分利用了港口,铁路,城市,海洋与纵深腹地的优势,使青岛如游龙入海,海阔天空,真正是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发展.面向海洋的拥湾胶州湾与崂山湾开放,与国际社会的密不可分的海上联系,高效的行政管理系统,人工营造的生态环境,信息的快捷便利,面向世界的大青岛胸怀,充分发挥城市功能科学的管理,都是德国在青岛城市近代化方面成功的原因.这些历史经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起飞中再次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德占时期,青岛发展为山东经济中心与金融中心已经初具规模,极具潜力.切中陈弊的"土地国有,增值归公"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大有文章可作.德人的文化策略是把青岛建成"东亚的文化中心","以促进德国人本身的经济利益".未来城市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如真能把青岛建成"东亚的文化中心",重视教育,重视人文科学,重视人才,必将使青岛迎来新的二十一世纪永恒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