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回答
在那个年代,生与死都是片刻的事情,所以每个人的大结局,都不同吧。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七年之间,时局稍微稳定,姚家、曾家儿女及其后代过了几年安稳的日子。孔立夫写出了新的著作,阿非夫妇自英国返回,一直在北京居住。在父亲年老后,阿非南下,将姚思安接回北京生活。这样很符合我国的传统习俗,家中长辈与儿子一同生活,毕竟姚思安已经七十九岁。生老病死这种自然现象谁也避免不了。即便思想超脱如姚思安老先生,也必须接受身体一点点衰老这一现实。原本北京人是最淡定的。他们看惯了这座城市里的权利交替,看惯了闹剧不断上演,觉得闹过之后,日子还会继续,不用理会便好。但是这次不一样,生存危机大大增加,人人自危,都要为各自的前程做打算。在战争面前,在国家有难的大环境下,寻找安全的所在似乎是百姓的本能。毕竟百姓手无寸铁,是战争中最无辜的弱者,也是最直接的受害者。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以后的日子里会有怎样的经历和遭遇,谁都无法预料。值得庆幸的是,身边的那个人,始终和自己在一起,共度每一个晨与昏。一座繁华的院子里,住着幸福的一家人,但因为每个人选择的道路不同,结局也便不一样。能够按自己的想法,成全自己,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黄盛磊2019-12-21 21:21:14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