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和表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财政职能?

辛学瑾 2019-12-21 20:32:00

推荐回答

答案一: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所面临的艰巨的发展任务决定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十分必要的。政府干预既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败主的教训,关键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政府干预方式以及怎样把政府干预控制在必要的限度内。适度的政府干预不仅有利于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而且能够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在以下方面发挥程度不同的作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职能。
堵晓东2019-12-21 21:20:22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一般说来,财政是政府履行职能的主要物质基础,财政部门是经济管理综合职能部门,财政的具体职能作用往往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体制变革密切相关。概括起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作用。一、弥补市场缺陷,直接配置社会公共资源。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收入是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激励,但市场机制是不会对公共部门充分分配资源的。比如,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外交、国防、安全、一般行政等部门,政府只能将通过税收获得的收入直接进行资源配置,以弥补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这是财政最主要的功能。市场资源分配不足的部门,主要是含有所谓外部效应或者外部效益的部门,这些部门资源运作的结果,其效益不仅仅表现在本部门,而且不同程度地表现到其他部门甚至全社会。国家财政必须区分外部效应的程度和层次来确定公共资源配置的方式和力度。以教育为例,它是带有很大外部效应的部门,其中按层次划分,最具有公共性、外部效应最强的是义务教育。从小学到初中的教育,使孩子获得走向社会的基本能力,下一步是职业教育,即还可以读高中、上大学,追求不同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的外部性就比较低一点,高等教育的外部性则更低。政府支持要分层次,应该更多地支持义务教育。当前,尽管我们在不断地调整资源配置的结构,但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一方面教育总资源动员不足,另一方面用于高等教育的比重偏大,在世界上都属于比较高的。应该在增加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资源分配的结构,更多地分配到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性,国家要提高全民教育程度,同时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来说,进入高收入阶层的机会增加,应当为此付出费用。对高等教育乱收费要整顿,还要结合收入分配政策对资源分配结构进行调整。比如,针对高等学校中来自低收入阶层的学生,教育经费以助学金的方式为其补偿70%的教育成本,如果学得好,再给20%作为奖学金,其余部分靠勤工俭学等方式获得;中等以上收入家庭的孩子上大学,应该承担更多的费用。这样的分配政策既补偿了起点的不平等,也有利于鼓励勤奋学习。对卫生事业也要有所区分,公共卫生如防疫、公共环境的卫生,具有最强的外部性。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也有很强的外部性。医疗要区分为基本医疗和其他医疗,采取不同的分配政策。当前医疗资源的分配最大难题是信息不完善、不对称,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医疗改革。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会产生个人之间、地区之间的分配差异。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角度出发,世界各国都通过一些相关政策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从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情况看,不论是物流的效率,信息的效率,还是市场需求方面的效率,都会导致产业的聚集,特别是向中心城市、向城市带聚集。随着经济发展,这种聚集性还会增强。如何使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在各地区之间趋向于均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均等化,中国政府和财政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基本工具就是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一般转移支付是计算各个地区标准财政收入和标准财政支出,两者之间的差额通过上级的转移支付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这种资金是不问用途的,目的是补充各地自己的财力,地方能够根据当地的特点安排公共服务,具有非常强的公共服务能力均衡的作用。我国从1995年开始实施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由于受财力制约,当年中央财政安排21亿元,只补充了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缺口的4%。2019年一般性转移支付达到1200亿元,再加上民族地区、工资发放等财力性的转移支付,共计3000多亿元,弥补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缺口47.8%。我们还要继续补充这个能力缺口。专项转移支付是指定具体用途的,一般来说地方也要配套投入,如用于基础设施、义务教育的特定项目,它也有均衡各地公共服务能力的作用。对个人来说也有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鼓励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激励机制是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按照贡献参与分配,虽然分配的结果有差异,但相对是合理的。只是调节的力度各有不同,一般采用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进行调节。我国实施了一些收入分配调节政策,如实行累进个人所得税制度,对低收入群体实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目前,我们正在进一步完善这些分配调节制度。当然,巧取豪夺不属于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由此导致的收入分配差距,要在分配的过程中采取措施加以治理。二、总需求的调节。市场自发产生的生产活动总水平很难恰好等于这个经济体所能支持的最高水平,或者达不到,或者超过。达不到的话,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效益,就业不足;超过的话,或迟或早要出现通货膨胀。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分别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调节总需求,促进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当经济下滑、社会总需求不足、失业增加的时候,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同时减少税收,以便刺激总需求的扩大,消灭失业现象;当经济膨胀的时候,社会总需求过度,会引起通货膨胀,这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同时增加税收,以便抑制总需求,消灭通货膨胀。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等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帮助社会来稳定经济活动。如累进的个人所得税使税收在经济萧条时趋于下降,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复苏;在通货膨胀时期趋于上升,从而有利于经济的降温,这是保证经济健康运行、减轻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失业救济金制度也有这样的功能,人们失业后开始领取失业补助金,当他们重新找到工作时,失业补助金停止支付,从而有利于经济的稳定。总之,财政在总需求的调节方面应当能够发挥较大的职能作用,特别是总需求不足的时候,财政作用比较显著。我们知道,为了治理通货紧缩,1998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一政策一直持续到2002年。主要采用了三方面政策:一是扩大公共投资;二是提高工资,主要是公教人员的工资,同时提高社会上属于财政需要适当干预的低收入者的收入,比如提高退休金,建立起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适当刺激出口,调整提高了出口退税率。三、建立社会经济发展激励机制,包括正激励和负激励。按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是对效率的一种激励。从2019年3月26日起,对超过一定价格水平的国内生产原油开始征收特别收益金,因为国内生产原油产生的这部分收入是自然资源的贡献,不是石油公司的贡献。过去没有征收,主要是因为石油公司按国际市场价格向石化企业、炼化企业出售原油,国内开采原油的成本加上再开发投入的成本与当时的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差不多,现在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到60多美元一桶,就出现了巨额利润。它并不都是资本的贡献、管理者的贡献、职工的贡献,相当一部分是国家的石油资源的贡献。现在人们常常讲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我们对国内开采原油征收特别收益金就是初次分配,我们鼓励诚实劳动,不是占用国家资源多你就多得,注重效率的同时,属于国家的也应交给国家,要讲究公平。正在整顿采矿权市场。现在采矿权是以行政分配为主,这不利于体现市场化的原则,也容易产生腐败,要通过市场招标分配。矿山开采权是国家的权力,其收益主要是国有自然资源的贡献,不是矿主的贡献,要通过采矿权的拍卖,国家收回这部分价值,这也属于建立激励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初次分配机制。如果激励设计不当的话,就会产生“非生产性活动”,市场主体就不会致力于合法经营,从而形成对“非生产性活动”的激励及资源合理配置的负激励。激励总是相互对应的两个方面并存的,更为直接的表现是某一领域的政策导向。比如,2019年4月1日出台的消费税,既有正激励也有负激励,正激励是降低小排量轿车的消费税率,鼓励节约能源;负激励是提高高档轿车的税率,等等。负激励不是禁止,对于高收入者来说,提高10%、20%的消费税,该买车的人还是要买的,但是激励导向是负的,不鼓励买大车,要节约资源。税收制度的简化、明确、一致也是这样,目前的企业所得税制对非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对小企业、私营企业不公平,容易引发违法经营。因此,我们一直在推动“两法合并”。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审议两个所得税法合并的议案。现在不少人提倡注重第三次分配,即捐赠的分配作用,在新的所得税法中将对捐赠给予更多的鼓励。四、向社会提供财经行为规范。财政既对公共部门,也对市场部门提供财经行为规范。近年来在公共部门进行的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改革,以及正在进行的政府收支分配改革,既是为了提高效率,也是为了规范公共部门的行为。财政对市场主体也提出规范。税收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约束,必须诚实纳税,必须提供准确的信息。我们国家要求公民提供的信息是很少的,实行累进综合所得税制的国家,个人所提供的活动信息是相当多的。受征管能力所限,我国还没有采用综合所得税制,也没有要求公民提供相关信息的法律。实际情况是可以拿着一箱现金买房子,银行还做上门服务。现在有一些企业不愿意交社会保障费,要把退休的职工推给社会,这也是违纪违法。会计制度也是纪律,无论是企业会计人员不做假账,还是社会审计、注册会计师必须尽职尽责查出假账,都是纪律。确立财经纪律,公共部门的运行和市场部门的运转才有秩序,这也是公信、诚信、公平、公正的基础。五、作为政府活动的公共账户,接受社会的监督。财政是政府全部活动的公共账户,要向人民的代表机构——全国人大和各级人大报告,账目要清清楚楚。中央财政对全国人大是全面公开的,总预算和所有部门的预算,全部提供给人大。由于政府收支分类不科学,还无法提供给每个人大代表。我们正在进行政府收支分类的改革,使得今后的公共账目简化易懂,在这个基础上向全社会公开,目的是接受人民及其代表的监督。因为财政是政府活动的公共账户,所以人民对财政的监督也是人民对政府活动的监督。要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财政要管理公共资源,对资源的分配要分清楚层次,对那些公共性更强的方面要给予更大的支持,在整个过程中要讲激励,不能养懒人。因此,要正确处理和界定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不是万能的,有些方面的效率往往低于市场。这不是政府推卸责任,政府会不懈地追求社会公平,但要量力而行。必须充分肯定,农民是一个富有牺牲、奉献精神的群体,城里人实际享受着比我国目前发展水平还要高的公共服务,而农民要差得多。但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看,想在短期内把农民的福利提高到城里人的水平,还做不到,只能逐步提高,这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胡锦涛同志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发挥财政作用这个具体问题上,就是要将加强个人责任和加大公共服务能力结合起来,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历史的、发展的、分阶段的社会公平观念。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多事情还不能很快做到,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们要更快地增加国民财富,必须把发展放在首位,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解决社会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步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
    赵风顺2019-12-21 21:01:59
  • 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至于如何理解涉及的内容太多,很有的研究。
    黄盼盼2019-12-21 20:57:19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以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为主体,为政府履行其职能服务的财政。财政所带有的集中性分配特性以政府权力为依托,又借此贯彻政府职能,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四个领域的财政职能:1.政治领域的财政职能。在政治领域的财政职能,主要体现在调节各阶级经济利益,影响其占有国民收入的份额,对各所有制经济形式产生影响,以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设提供财务保证和物质基础,安排行政管理各部门的经费使用比例关系,巩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2.社会领域的财政职能。在社会领域,财政职能主要体现在对各经济组织和全体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进行调节,避免社会分配不公;为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财力保证,促进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卫生保健、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等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财政在国家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职能,是财政属性的职能。3.经济建设领域的财政职能。在经济建设领域,财政职能主要体现在对人民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影响例如,运用公债筹集资金产生的影响,对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产生的影响,对产业结构优化产生的促进作用,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壮大和巩固国有经济所起的作用,以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加国民收入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在经济建设领域的财政职能,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属性职能。4.宏观经济领域的财政职能。在宏观经济领域,财政职能主要体现在对局部与国民经济全局之间关系的影响,对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分配关系的影响,对积累与消费之间比例关系的影响,特别是对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平衡关系的影响,以抑制通货膨胀、增加就业、引导投资与消费、稳定国民经济。在宏观经济领域的财政职能,是以国家为主体、广义上的经济属性财政职能。
    赵香桂2019-12-21 20:40:12

相关问答

量化宽松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也被简化地形容为间接增印钞票。就是央行印多点钞票,让市场上多点钱。例如,一个国家生产力是可以生产1000个汽车,每个汽车=1块,这个国家就有了1000块。这时,如果再印多1000块或改变货币数量。多年以来,正统的货币政策一直以一个政策杠杆为中心。然而,随着通胀率回落、短期实际利率逼近零点,从原则上说,央行可以以后一种方式、即数量杠杆来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影响经济活动的是实际利率而非名义利率。如果经济处于通缩状态,那么即使名义利率为零,实际利率也会保持正值。2000年日本面临的情况就是如此--名义利率已降至零点,但在实际利率为正值的情况下,低迷的货币需求仍不足以令货币政策发挥效力。这就是过去所说的“流动性陷阱”。央行放松银根的非常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央行可以通过与外界沟通或量化宽松等方式,培养短期利率将长期保持低位的预期。事实上,2001年3月-2019年3月,日本央行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再如,2003年8月,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在公报中称“适应性政策将维持相当长的时间”也是此类放松银根承诺的事例。第二,央行可以扩大其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以左右通胀预期。第三,央行可以改变其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如果投资者将不同资产视为非完全替代品,央行买进特定资产的操作就会对资产价格产生明显影响。就此而言,最好的例子就是长期美国国债。从理论上说,美联储可以大规模买进美国国债,以抑制收益率上升;日本央行在实行量化宽松政策期间,就曾进行这种操作。上述三种量化宽松的方式虽然概念不同,但在操作上可以相互替代。量化宽松。
1、概念不同房地产一级市场又称土地一级市场,是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市场,即国家通过其指定的政府部门将城镇国有土地或将农村集体土地征用为国有土地后出让给使用者的市场。房地产一级市场是由国家垄断的市场。房地产二级市场,是土地使用者经过开发建设,将新建成的房地产进行出售和出租的市场。即一般指商品房首次进入流通领域进行交易而形成的市场。房地产二级市场也包括土地二级市场,即土地使用者将达到规定可以转让的土地,进入流通领域进行交易的市场。2、特点不同房地产二级市场是建立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微观基础之上的市场,来自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竞争都十分激烈。市场主体是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和房地产需求单位和个人,市场客体是未到期的土地使用权及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开发建设的房产。房地产一级市场是国家作为城市土地所有者直接参与经营的城市房地产市场,由国家垄断的。其主要特点是:国家是一级市场的核心,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所发挥的特殊和重要的作用决定了房地产一级市场的垄断性、计划性和产权变动的单向性。3、获利方式不同一级市场它们承担政府、公司新发行的证券以及承购或分销股票。投资银行通常采用承购包销的方式承销证券,承销期结束后剩余发行人可以获得预定的全部资金。二级市场是一个资本市场,使已公开发行或私下发行的金融证券买卖交易得以进行。换句话说,二级市场是任何旧商品的交易市场,可为商品的最初投资者提供资金的流动性。房地产一级市场-房地产二级市场。
一国债对财政收支的影响政府行使其职能,必须有一定的财政支出。一般来说,政府的主要收入来自税收,当政府税收刚好等于或者大于其财政支出时,政府无赤字或有盈余;当税收小于支出时,政府赤字就产生。因此,为了追加收入,弥补财政缺口,政府便发行国债。筹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将其使用权转移到国家手中。根据乘数效应,在今后年度,必将引至国民经济的大幅度增长。二国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政府发行国债,当中央银行承购国债,会直接地增加政府的存款。这部分存款用于政府各项支出,拨给社会上的部门企业和个人时,其账户所在的商业银行的存款就会相应增加,其结果就是货币供给量大大地增加。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扩张社会货币供给量。如果社会正好处于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的状况,那么很容易造成很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我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直接承购政府债券。在现代银行制度下,这是中央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而商业银行又具备扩张信用和创造派生存款的机制,它表明商业银行虽然不能创造货币,却能够在中央银行放出货币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张信用规模。于是中央银行在承购国债时,扩大的货币供给不仅仅是国债本身,而可能是扩大的许多倍。按照存款准备金制度,当财政向社会有关方面进行拨款后,商业银行的社会存款将会增加。于是,其中一部分作为准备金缴存中央银行,另一部分可用来发放存款。存款的结果又使得社会存款增加,此乃派生存款。如此循环进行,使得信用扩张。当商业银行动用超额准备金购买债券,没有减少社会存款,货币供给没有减少,而银行购买债券,政府运用资金,会扩张货币供给。国债的流通对货币供给也有一定的影响,当企业或者个人等非银行部门把国债转让给商业银行,非银行部门的存款就会增加,即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投放出来,货币供给量增加。当商业银行将手中的国债转让给中央银行时,商业银行在中央的超额准备金将增加,这笔资金随时可以投放出去,扩大货币攻击量。因此,中央银行买卖债券可以控制货币供给。三国债对投资行为的影响首先政府发行国债以后,如果将筹集的资金进行投资性支出,就直接扩大了政府的投资规模。实践中,很多国家的债务收入都是用来作为扩大政府投资的;在另一方面,政府债券能影响资金市场的利率,而当利率升高时会引起投资支出的减少。因为人们的成本提高了。相反,当利率降低的时候,投资就会增加。国债同时对消费产生影响。政府举借国债增加了政府现实可用的资源,如果这些扩大的收入来源被用于各种消费开支,那么国债的直接效应就是增加政府消费。但从个人角度来看,国债使得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使家庭或个人的消费减少。四国债对总供给的影响不管外债还是内债,如果能够有效运用,投入生产过程,就能促进生产发展扩大未来的社会支出,从而扩大社会供给量。在举借外债的时候也可以增加国内市场的供给。政府通过外债的发行,拥有了以外汇形式的货币购买力。政府可以进口紧缺的商品物资,从而增加社会供给量。国债还可以影响社会总需求。它是通过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表现的。如果国债运行扩大了某经济主体的投资或者消费,又没有减少其他主体的投资和消费,那么社会总需求就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