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了债券,假设某年初调增了摊余成本,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30贷投资收益30,30是随便假定

粱云贞 2019-12-21 19:42:00

推荐回答

实际利率法下,债券投资的每期实际利息收入等于债券的每期期初账面价值乘以实际利率。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随着债券溢价综上所述:溢价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逐期减少;折价时,逐期增加。
齐晓宇2019-12-21 20:19:23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票面100元,利息5元,成本就是100元。购买过程中,实际花了110元,计算出实际利率4%,摊余成本110元。1年后,收到利息5元,公司内部确认利息4.4元,摊余成本109.6元。以此类推。简单说,你给我5元的利息,但实际上我只确认4.4元,相当于你多给了我0.6元,就要把本金110元减掉0.6元。这个就是摊余成本,把110元逐步摊销到100元。至于为什么只确认4.4元而不是5元,就涉及到购买债券的折价、溢价,以及财务中的终值、现值概念了。
    赵韵韵2019-12-21 20:37:08
  • 图上:一个是购入溢价发行的债券,一个是购入折价发行的债券。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子账户是就是对取得时的价值与票面价值之间的溢价或折价额在持有期间内进行合理调整的所有到的账户。解析:因为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时所付的价款在很多的情况下会高于或是低于票面面值,高于形成溢价,低于会形成折价。然而持有至到期投资,是一种收回期限固定,收回金额固定的特点。也就是每期应收到的利息收入是固定的,这样一来你如果按债券的面值和面值利率来确定你的投资收益时,就不会真实的反映你的实际收益。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因为有溢价或折价,你实际上的收益理当高于或低于以票面面值和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收入。所以要将这部分溢价或是折价按照一个合理的方法进行调整,使每一期的收益都能真实的反映实际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账户数额的确定,就是票面面值与实际支付金额减去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利息后的差额。要计算真实的收益,就得有你实际取得成本和实际采用的利率去计算,实际成本就是你花了多少钱取得的,这个好确定。实际利率较难计算×实际利率应收利息=票面面值×票面面值实际收益与应收利息的差额就是利息调整的数值。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其后每期的摊余成本就是加上或是减去上一期的利息调整数值,再按上述方法确定下一期的利息调整数值。依此类推。注意:最后一期的利息调整应是最初确定的利息调整减去各期已调整的数。因为计算中会有四舍五入,所以最后一期进行倒挤法计算,剩余的利息调整余额调整完。持有至到期投资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本期收回的本金和利息-本期计提的减值准备所以,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来说,摊余成本就是账面价值。如果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是公允价值属性计量的,他的账面价值是公允价值,不等于摊余成本。
    黄甘颖2019-12-21 20:05:23
  • 摊余成本的算法: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二、加上×实际利率扩展资料例:假设大华股份公司2019年1月2日购入华凯公司2019年1月1日发行的五年期债券并持有到期,票面利率14%,债券面值1000元。公司按105359元的价格购入100份,支付有关交易费2000元。该债券于每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支付利息,最后一年偿还本金并支付最后一次利息。在计算实际利率时,应根据付息次数和本息现金流量贴现,即“债券面值+债券溢价或减去债券折价=债券到期应收本金的贴现值+各期收取的债券利息的贴现值”,可采用“插入法”计算得出。根据上述公式,按6%的利率测试:本金:100000×0.55839n=10,i=6%=55839利息:7000×7.36年金:n=10,i=6%=51520本息现值合计107359本息现值正好等于投资成本,表明实际利息率为6%。做会计分录如下: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000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7359贷:其他货币资金107359根据实际利率,编制溢价摊销表,如表1。2019年6月30日收到第一次利息,同时摊销债券投资溢价。根据表1,作会计分录如下:借:银行存款7000=100000*7%贷:投资收益6441.54=107359*6%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558.46在6月30日的资产负债表上债券投资的摊余成本为106800.54元。摊余成本。
    龚峻峰2019-12-21 19:55:41

相关问答

图上:一个是购入溢价发行的债券,一个是购入折价发行的债券。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子账户是就是对取得时的价值与票面价值之间的溢价或折价额在持有期间内进行合理调整的所有到的账户。解析:因为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时所付的价款在很多的情况下会高于或是低于票面面值,高于形成溢价,低于会形成折价。然而持有至到期投资,是一种收回期限固定,收回金额固定的特点。也就是每期应收到的利息收入是固定的,这样一来你如果按债券的面值和面值利率来确定你的投资收益时,就不会真实的反映你的实际收益。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因为有溢价或折价,你实际上的收益理当高于或低于以票面面值和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收入。所以要将这部分溢价或是折价按照一个合理的方法进行调整,使每一期的收益都能真实的反映实际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账户数额的确定,就是票面面值与实际支付金额减去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利息后的差额。要计算真实的收益,就得有你实际取得成本和实际采用的利率去计算,实际成本就是你花了多少钱取得的,这个好确定。实际利率较难计算×实际利率应收利息=票面面值×票面面值实际收益与应收利息的差额就是利息调整的数值。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其后每期的摊余成本就是加上或是减去上一期的利息调整数值,再按上述方法确定下一期的利息调整数值。依此类推。注意:最后一期的利息调整应是最初确定的利息调整减去各期已调整的数。因为计算中会有四舍五入,所以最后一期进行倒挤法计算,剩余的利息调整余额调整完。持有至到期投资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本期收回的本金和利息-本期计提的减值准备所以,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来说,摊余成本就是账面价值。如果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是公允价值属性计量的,他的账面价值是公允价值,不等于摊余成本。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对于投资者而言,债券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即期初摊余成本;对于债券发行方而言,期初摊余成本意味着自己实际承担着多少债务。对于双方来说,实际利率和票面利率不一致时,表面上的现金流入或流出,即根据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或应付利息,本身并不是双方实际得到的收益或承担的费用,而实际利率法摊销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实际利率法下根据期初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得出的金额即为债务人应该确认的财务费用,同样,它也是投资者应该确认的投资收益。在债券市场上,这个投资收益是要形成债券的公允价值的,也就是债券必需要反应投资者应得的报酬率,因此实际利率计算的投资收益增加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形成了现金流入,那么对于债券来说就是公允价值的下降,这个下降同时也反应了投资者的风险要求,现金流入等量的降低了持有至到期投资公允价值。另外如果债券发生了减值损失,说明债券的摊余成本大于其公允价值,此时要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减至公允价值的水平。综上,因此期末的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息×实际利率。这很好理解,长期应付款和长期应收款的余额理解为本利和,而未确认融资费用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理解为利息,所以用“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或“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就是本金的期初余额,然后用本金×实际利率,就是当期应该摊销的利息。因此,从本质上说,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原理是相通的,掌握了持有至到期投资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处理,之后的贷款、应付债券、融资租赁、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购买或销售商品涉及到的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处理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