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险投资模式如何才能超越美国技术型风险投资模式

籍婧睿 2019-12-21 13:00:00

推荐回答

依照现实的情况来分析,事实上我国想在2050年超越美国有很大的难度,主要是以下几点:其一,两者之间实力差距太大,不是短短一个世纪就能够赶得上的,美国作为现在全球的实际领袖,在各个领域拥有巨大的优势和便利;其二,美国在科技研发上面的投入每年都比我国要多得多,科技研发是综合实力的保证;其三,美国会不断依靠自己的优势削弱中国的发展,限制中国影响力的增加。而且周边国家普遍对于中国实力增长的不信任加剧,主动站到美国一边的就有日本、越南、菲律宾;其四,中国现阶段进入了生产升级转型的关键期,但是我们的准备还不是很足,从制度到法律再到全社会的观念转变,需要做的还有很多,需要足够的智慧和精巧的设计;其五,国内的收入不平衡和计划生育带来的过早老龄化使得中国在劳动密集型领域失去足够的优势,而国内积累的人力资源和资本实力并不是很雄厚;综合来说,任重道远,中国目标并不是超越美国,而是实现自己国家的进步,国内高层不断为国家把脉,调整方向,使得中国这艘巨轮不断前行,我相信中国一定可以在可以预期的未来越来越好。换个话题,本世纪中叶如果不出现大的变故,中国是不可能在影响力和综合国力方面超过美国的。以上意见,。
赵高俊2019-12-21 13:56:43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我觉得中国绝大部分人可能都对“中国超过美国”这个概念有一个误解。中国超过美国”,并不是两个运动员赛跑,甲超过乙一个身位,这叫“甲超过乙”。不是这样的。假如把国家想象成个人,无疑是一种简单化的假想。甲超过乙一个身位”,意味着甲国家的经济总量、科技水平、军事力量、文化影响力、甚至人均收入都超过乙。这被人们认为是甲超过乙的标志。这种观念是错的。举例来说。鸦片战争时期,英国打败清朝。当时的英国GDP并未超过中国。但战争胜负标志着英国的科技水平和军事力量已经超越了清朝。英国在打败中国之后几十年,它的GDP才跃居世界第一。但是好景不长。几十年后,它的GDP世界第一的位置就被后来居上的美国夺取。而再看当时的美国,它虽然GDP成为世界第一,但它的科技水平、军事力量、控制的海外殖民地、文化影响力都不如英国。美国的全方位碾压世界是从一战二战吃到了红利之后。直到一战前后,美国军队的战斗力依然比较菜鸡。当时美国的文化影响力也不如欧洲。美国的军事力量主要是随着二战边打边建设起来的。而美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优势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得益于其它强国都遭到了极大的削弱,美国取得了很多方面的支配地位并利用马太效应扩大这种优势到今天。而这种马太效应优势红利到今天走到了明显的颓势。所以,中国超过美国,其没有明显的一个杠杠,并不是某一天“叮”的一声,我们超过了这个杠杠,就全方位超过美国了。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中国的各个指标、一个接一个地超过美国。也许某些指标实在无法超过美国,但不必强求,只要大多数指标超过,就很好了。就算基本超过美国了。例如,中国的制造业产值,在2019年已经超过了美日欧之和。很多民众可能认为,甲超过乙的标志,是甲的指标超过乙的最好水平。也不是这样的。有的历史记录,是无法被打破的。例如,大阴蒂国,不,大英帝国,鼎盛时期控制的地球领土超过三千万平方公里,这是美国无法超越的。美国只能通过不控制的智慧,间接控制和影响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我们中国的指标超过美国,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做到我们的指标数值超过美国当前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只要当前的我们的指标超过当前的美国的指标,就可以了。这叫现实主义。我们在崛起,美国在衰落。假如美国的某指标现在是五,我们未来可能达到四,但那个时候美国的指标掉到三,我们也就超过美国了。虽然我们会觉得不够给力,但那就是现实,国家的兴盛需要慢慢积累,但国家的衰退是一个快速的过程。阎学通有个妙喻,什么叫崛起?你比昨天的你考试成绩更好叫崛起吗?不是,那叫发展。你比全班同学都考的好才叫崛起。例如你昨天考九十,今天全班同学都考三十,你考八十,你就是全班第一。这叫崛起。崛起是一个相对的比较优势。中国目前各个指标都在上升。而美国不会停在原地等我们的,它有的指标在上升,有的指标在下降,有的指标在泡沫化膨胀,等到爆裂的那天,满地鸡毛。而我们也不可掉以轻心,一来我们也有的指标是有泡沫化的倾向,二来中美之间有连带的紧密关系,美国某些指标掉落也会拖累我们。
    车广东2019-12-21 15:20:08
  • 科技的超越,从来都不是按部就班,慢慢超越的。更可能的是不经意间的超越,措手不及的超越。可以回顾一下1999年的中美科技实力对比,再看看现在2019年的中美科技实力对比,所以未来10几年中国在更多科技领域赶超美国,并不是天方夜谭。至于整体科技实力,会不会超越美国,就无法预判了。总之中美之间的科技差距在快速缩小,该头疼的是美国人了。
    齐景岳2019-12-21 13:39:18
  • 近日,军事专家、海军少将尹卓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的电磁弹射技术已经超越美国福特级航母上的电磁弹射了。这一席话让不少人振奋的同时,也让一些人产生了质疑:“中国怎么可能会有领先美国的技术?”实际上这完全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因为中国有不少王牌武器,技术水平早就已经领先美国,今天就来带大家看看这些中国的压箱底王牌。中国电磁弹射基地得益于马伟明院士的努力,中国在电磁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另世界瞩目,除了电磁弹射技术以外,还有舰艇综合全电管理技术IPE跟电磁拦阻技术,所谓舰艇综合全电管理,就是由电脑自动控制的智能电力分管理系统,可以自动控制全舰艇所有的电力分配,把原动机的所用动力用来驱动发电机发电,然后所有能源全部用电缆传输,包括自动电力分配系统更多军情解读,请关注微信公众号milzaixian。
    龚小艳2019-12-21 13:21:51
  • 中国在管理控制互联网上的敏感信息技术上早己超越全世界任何国家,包括发明互联网的美国也在这一点上甘败下风。另外,在监控媒体发布信息上也是世界第一。报喜可以,报忧不行。歌功颂德可以,批评评论不行。这一技术美国绝对掌握不了。你看看美国媒体把特朗普骂的狗血喷头就知道美国在这种监控技术上落后了中国不知多少年。
    梅金红2019-12-21 13:09:13

相关问答

风险投资简称是VC在我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其实把它翻译成创业投资更为妥当。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狭义的风险投资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一种权益资本。从投资行为的角度来讲,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从运作方式来看,是指由专业化人才管理下的投资中介向特别具有潜能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也是协调风险投资家、技术专家、投资者的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投资方式。1.筛选寻求风险投资的企业应预先了解风险投资市场的行情。风险企业可以去查阅像风险投资公司大全这样的参考文献??在这些文献中常会有一些关于这些风险投资公司偏好方面的信息,也可以查阅一下本行业中那些即将上市企业的投资者名录,或直接访问行业中其他公司的管理者。此后,风险企业可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和资金需要量筛选出若干可能的投资公司。在筛选时,风险企业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企业所需投资的规模;企业的地理位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状况;企业的销售额及盈利状况;企业的经营范围等。通常,在此过程中,律师和会计师要起很大的作用。2.主要投资者在筹集风险资金的过程中,有时风险企业家需要找到一个主要投资者,这个主要投资者将会和企业家一起推动、评价、构建这笔交易。此外,这个主要投资者还会把周围的投资者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投资者集团。风险企业家应从最有实力的投资者中选择他的主要投资者。3.接触多数情况下,与风险投资家的接触可以通过电活开始??只是探讨一下你的新想法是否和风险投资公司的业务范围相适合。绝大多数的风险投资家都会拿起听筒,因为他们也不知道下一个好的项目会从哪儿来。然而,由于寻求资金的人很多,风险投资公司也需要一个筛选的过程。如果风险企业家能得到某位令风险投资公司信任的律师、会计师或某位行业内的“权威”的推荐,他获得资助的可能性就会提高许多。尽管如此,多数的风险投资公司都要比人们想象的更容易接近。有些企业家常报怨自己不能找到风险投资者,不能做这也不能做那。试想,如果一个风险企业家甚至找不到方法去和风险投资者进行接触。那么,投资者又怎能期望他会成功地向顾客推销产品呢?因此,在接触过程中,风险企业家还要有一种坚韧、顽强的精神。在和风险投资公司接触的过程中,如果企业家觉得自己的项目很难吸引那些投资者的注意时,他可以反复地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企业的管理队伍是否有能力完成他们的使命?企业的产品是否能赢得一个足够大的令人满意的市场?企业是否可以保证投资者的投资不被浪费?当然,一个风险投资项目不可能保证投资者100%获得利,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风险。因此,即使企业家的经营计划还不是十全十美,企业家也可以毫不犹豫的把它送出去。因为风险企业家常常愿意和那些先驱者们合作,帮助他们实现那些美好的想法。为了保证筹资成功,有的风险企业家喜欢一次接触的风险投资家越多越好,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事实上,如果和20位或30位的风险投资家联系,就会让人感觉这不是一笔好生意,从而不愿花时间去考虑这个项目因为这个项目可能已经被别人拿走了。反过来,如果风险企业家每次都是一个一个地去找风险投资家,那么,他可能永远也筹集不到资金。因此,最可靠的方法是先选定8到10位可能的风险投资家做为目标,然后再开始跟他们接触。在接受之前,要认真了解一下那些有可能对项目感兴趣的风险投资家们的情况,并准备一份候选表backuplist。这样,如果没有人表示出兴趣,企业家不仅可以知道原因,而且可以找另外的侯选投资家去接触。总之,企业家千万不要把项目介绍给太多的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家们不喜欢那种产品展销会的形式,他们更希望发现那些被人丢弃在路边的不被人注意的好商业机会。http://baike.baidu.com/view/4156.htm。
这种讨论性的问题,无法在继续简明了,这个相关的资料你看看:企业融资是企业资本运动的起点,也是企业收益分配赖以遵循的基础。足够的资本规模,可以保证企业投资的需要,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和规避融资风险,融资方式的妥善搭配,可以降低资本成本。因此,就融资本身来说,它只是企业资本运动的一个环节。但融资活动,决定和影响企业整个资本运动的始终。融资机制的形成,直接决定和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一改革开放以来,企业融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1.企业资本由供给制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的融资活动。改革以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均在国家计划下进行,企业是否需要资本,需要多少,长期资本或是短期资本,均由国家通过财政或银行予以供应。这种体制下,企业不需要研究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和融资成本,更不用研究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企业自主权的扩大,特别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建立以后,企业为主体的融资活动代替了原来的供给制。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和前景,进行投资计划,并努力为实现投资计划融资。这一变化表明,融资活动由宏观性计划分配转变为微观性融资。2.由纵向融资为主向横向融资为主转变。供给制条件下,企业资本均由国家限额、限用途供应,资本分配是由上而下的分配活动。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为了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企业与企业间的横向融资活动日益增加,存量流动提高了资本运营效率。3.融资形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计划分配资本体制下,企业融资形式单一,财政分配形式或银行分配形式,至多也是二者兼而有之。商业信用的确立,资本市场的建立,企业内部积累机制的形成,企业融资形式呈现多元化,形成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股本融资与债务融资等多种形式见表1。上述变化,最本质的在于融资体制正在实现计划分配向市场引导融资的转变。过去,财政、银行作为国家总资金分配的两个手段,不断进行着总资金量的分割。尽管后来银行分割总资金量的比例增大,并占了绝对比例,但与现在资本市场融资相比是不同的,这是一个质的变化。伴随这一变化,各种融资工具职能回归并日益得以体现。对财政投资与银行贷款的认识,也不只限于有偿和无偿的划分、量上的分割,而是循其自身的特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虽然融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企业融资机制并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融资活动,还没有真正的以市场为主导,理性地根据资本成本、风险和收益对称原理选择融资方式,确定资本结构。因此,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还需要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进行。存量调整是基础,它是针对过去融资行为及其形成结果进行的处理;增量是存量形成的前提。融资活动在增量方面的规范性和规律性,则是企业融资机制形成的关键。存量调整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而国有企业高负债率是由于体制原因形成的。据统计,1980年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18.7%,1993年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7.5%,1994年为79%。如此巨大变化,不是非体制原因所能形成的。我国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固定资产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即所谓的“拨改贷”,从1998年开始银行统管流动资金。这一改革的初衷是国家试图通过银企债务关系来硬化对企业的约束。但实践结果事与愿违,由于银行体制本身的严重缺陷,借贷双方因产权不清而形成信贷软约束。尽管199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贷款约束规则,延缓了国有企业“完全债务化”的速度,但负债增长速度仍远远超过资本增长速度。企业与银行关系不顺、不清,他们之间不仅仅是债务关系,而且存在着在这种关系表面掩盖下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关系。而且,银行还承担有政府的职能,企业依附于银行,银行贷款并非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原则,有时不仅不遵循,反而相背,在企业严重亏损或停产、半停产而不能破产情况下,银行仍不得不发放违背市场规则的贷款。因此,当国有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时,国有企业高负债率问题,已经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同时也加重了企业的支出负担。为了减轻企业利息支出负担,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先后七次降息,但企业减负效果并不明显。其实,企业利息支出高,不是利率水平高引致,而是贷款数额大形成,而效率不高情况下的高负债形成,是典型的计划分配结果。降低利率不仅没有减轻企业利息负担,相反,降低利率有可能进一步刺激贷款需求,国家不得不进一步强化行政干预手段,在降低利率同时,仍辅以贷款规模限制,抑制贷款需求。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有企业贷款是计划分配结果,而非市场引导的资源配置,因此,贷款数量并非企业所能左右。由于贷款数额过多造成高负债率,从而加重企业负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股权融资或自有资本的股利支付是在投资形成效益以后,而债务融资在投资活动开始就支付利息,在国有企业投资缺乏资本金的基本上,贷款包揽一切的后果,造成了企业巨大的利息负担。另一方面,由于贷款关系模糊不清,特别是80年代中期推行所谓“税前还贷”,使得贷款关系更加复杂化。在后来进行的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中,将“拨改贷”投资形成的资产界定为国有资产,意味着企业贷款面临两次分配,一是支付贷款利息回报债权人,二是支付股利回报所有者。公司融资理论认为,增加负债可以取得财务杠杆收益,由于企业支付的债务利息可以计入成本而免交企业所得税,债权资本成本低于股权资本成本,因此,资产负债率似乎越高越好,因为负债率提高时,企业价值会增加,但负债比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再上升时,企业价值因破产风险和代理成本的增加反而会下降。这样,由于企业负债率增高会令企业价值增加,同时也会引起企业破产风险和代理成本上升而使企业价值下降,当两者引起的企业价值变动额在边际上相等时,企业的资本结构最优,负债率最佳。上述讨论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企业必须要用较高的销售利润率来弥补负债经营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只有超过银行贷款的资本成本时,企业负债经营所体现的财务杠杆效应才是正效应,否则为负效应。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企业运行良好,盈利能力强,负债再高也是可以良好运转的。从这一角度分析,负债率高低只是说明了企业融资结构,而不能以此作为衡量企业负担高低的标准。我国理论界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是过高的负债率造成的,这是值得商榷的。我国近几年致力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降低的研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高负债率是由于体制原因形成,必然应从体制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高负债率治理过程,不只是企业负债多少的量的治理过程,而是企业融资渠道、融资方式等选择和形成的过程,需要综合配套措施才能解决。例如1998年开始推行的“债转股”制度改革,如果只限于债权转成股权,降低负债率从而减少企业利息支出的思路操作,这一改革最终是要失败的。因为体制不改变,企业治理结构不改变,降低了的资产负债率还会再提高,债权和股权的性质仍会被扭曲。因此,债转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债权转股权,形成企业新的治理结构,使得股权所有者通过改造企业制度,实现融资结构最优。我国第一家实行债转股的企业———北京水泥厂,债转股以后,资产管理公司持有股份达到70%以上,从而为通过债转股实现企业转制、改造提供了可能。计划分配资本的体制引致国有企业高负债率,改革正是应从体制入手,改变国家计划分配资本从而决定企业融资结构的做法,形成企业在市场条件作用下自主决定融资结构的体制。三现代公司融资理论认为,融资机制的形成,表面上是融资形式的选择,实际上是企业通过决策融资结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所有这些,都是由融资工具本身的特征、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决定的。融资方式的选择,是企业融资机制的重要内容。融资方式多种多样,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等。企业融资是一个随经济发展由内源融资到外源融资再到内源融资的交替变迁的过程。一个新的企业建立,主要应依靠内源融资。当企业得以生存并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利用外源融资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能力。当企业资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往往会从融资成本的比较中选择一种更高层次的内源融资方式。实际上,就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关系来说,内源融资是最基本的融资方式,没有内源融资,也就无法进行外源融资。从国外资料分析,在发达市场国家中,企业内源融资占有相当高的比重见表2。表2主要发达国家企业资金结构%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内源资金75544662443475外源资金25405926526632其他06-51240-7注:美国为1944—1990年平均数,其他国家为1970—1985年平均数。内源融资获得权益资本,企业之所以可以外源融资,首先取决于企业内源融资的规模和比重。内源融资规模大,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同样的,也才能获得借入资本。从融资原理分析,企业负债经营,首先是企业自有资本实力的体现,自有资本为企业负债融资提供了信誉保证。而且,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投资回报率高,股东收益好,更应注重内源融资。如果增发股票,无异是增加更多的股东,良好的投资回报会被新的投资者分享,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与发达经济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企业主要依赖于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比例很低,这说明:1体制决定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2企业缺乏自我积累的动力和约束力;3一些上市公司可以比较便宜地通过股票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外源融资决策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企业只允许间接融资,而否定直接融资。实际上,能否直接融资,主要是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企业制度改革。1952—1978年,我国采取的是低收入分配加社会福利的政策。低收入集中分配的政策,造成了积累主体单一化,直接融资是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分配结构变化后才出现和可以利用的。从1978年开始到90年代初,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方式实现了政府向国有企业分权,1994年以后又推行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1978年,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仅占全部金融资产的14%左右,占GDP的比重为7%;1995年上述两个比重分别为50%以上和76%。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选择,还与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发育和金融体制有密切关系。目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究竟以谁为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证券融资方式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日德为代表的以银行融资方式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由于英美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十分发达,企业行为完全是在市场引导下进行。在美国,曾任美国金融学会会长的著名学者梅耶斯S·Myers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ThePeckingOrderTheory,1989得以实证,企业融资的选择,先依靠内源融资,然后才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中,主要是通过1发行企业债券,2发行股票方式从资本市场上筹措长期资本。由于法律上严格禁止银行成为工业公司的股东,英美企业与银行之间只是松散的联系。日德模式的特征是: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产融结合。资本市场发展受到抑制。日本的银企关系有着特定的制度安排,即主银行制度。主银行是指对于某企业来说在资本筹措和运用方面容量最大的银行。这一银企关系的特征表现在:1主银行是企业最大的出借方。所有公司都有一个主银行,每个银行都是某些企业的主银行;2银行与企业交叉持股。3主银行参与企业发行债务相关业务,是债务所有者法律上的托管人。德国实行主持银行制度,特征与日本主银行制度相似,其存在背景都是资本市场不发达,产权制约较弱,银行在金融体制和企业治理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上述分析说明,试图确定一个所谓的以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似乎没有必要。典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结构构成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是一个随机变量,根据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条件,成本和效率的变化,由企业自身决定。我国长时期形成了企业对银行的依附关系。90年代也曾实行了主银行制度,但这一制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与日本等国家都有重要差异。尽管我国不可能达到美英那样直接融资比例,也很难确定最佳的融资比例,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必然的。发展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形式,改善企业融资结构,将是我国企业融资结构方面的方向性选择。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发展,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成为企业的重要外源融资方式。但如何决策股票融资或是债券融资,现代公司融资理论已有明确的结论:融资成本决定融资方式,股票融资成本高于债券融资成本。现实却与经典理论相背,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内外源融资比例失调,外源融资比重畸高;二是外源融资中偏好于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比例低;三是资产负债率较低。由于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直接融资,对企业来说可以带来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企业还来不及研究和掌握股票融资的特点,就不遗余力地积极争取股票融资了。由于中国资本市场规模的限制,能够成为上市公司的数量很少,而通过重组、改制,按市场经济要求塑造的上市公司,其非经营性资产、无效资产可以剥离,可以取得优惠融资权,紧缺的壳资源成为企业争宠的对象。在这种状况下,公司通过股票融资的成本远远低于债务融资成本,这是因为:1理论上说,股权融资成本最高,这是以企业正常的运营,即生存和发展为前提的。如果企业经营不善,甚至亏损企业仍可以发行股票的话,那么这种股票的融资成本很低,甚至趋近于零。2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权占有绝对比重,由于国有股权所有者虚位,对投资分红的要求呈软性,而中小股东要么无权或难以左右分配方案,或者根本就不关注利润分配,因此,上市公司较少发放现金股利,权益融资能避免债务融资造成的现金流压力。上述原因造成了股票融资成本低于债务融资成本债转股也有这种嫌疑,以至于一些企业不惜一切手段成为上市公司,实现股票融资。一旦融资成功,似乎万事大吉,许多公司通过股票募集资金后无法落实投资项目,不得不存放银行;有的上市公司甚至通过发行股票融资偿还债务,例如,1997年底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比上年增长了36.66%,负债增长了10.6%,由此使上市公司整体负债率下降了5.26%,说明上市公司通过发行新股和配股所募集的资金的相当一部分用于偿还了债务。另外,一些经营效率指标均保持较好水平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却较低。据对1998年868家上市公司调查分析,在这些公司中,有27家公司的平均净利润率高达24.1%,而其资产负债率却低于10%。有的上市公司公开宣称“不缺钱花”,甚至干脆就不再向银行借款,通过负债实行财务杠杆的效应没有得以充分利用。上述现象可以说明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股票融资,增资减债,存在数量上的矫枉过正,本质上的问题依然是体制原因造成企业尚未能就融资方式等问题做出合理的、科学的决策。四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结论性意见是:1.体制决定政策。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有效地市场经济环境,在此基础上,企业财务政策决定企业融资方式、融资结构。2.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制度创新。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使融资活动融于企业产权运营和变革中。3.培养和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增加市容量,完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结构。在完善主板市场的同时,推动二板市场的设立,以满足各类企业融资需要。4.只有当资本的使用者使用任何资本都必须支付其真实的社会成本,从而不存在免费成本时,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才有意义。5.企业根据收益与风险,自主选择融资方式,合理确定融资结构,以资本成本最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融资机制形成的标志。
一、BOT投资模式的优点对东道国来讲,BOT投资模式有以下优点:1、解决东道国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面对巨额的投资支出,政府资金往往一时难以周转。而另一方面,基础设施项目带来的巨大的利润则可以吸引众多的外国私人资本,从而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是展中国家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的新途径。2、在不影响政府对该项目所有权的前提下,分散投资风险在融资方面,采用BOT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其融资的风险和责任均由投资方承担,大大地减少东道国政府的风险。在工程的施工、建设、初期运营阶段,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是极大的。若采用BOT投资模式,吸引外国私人资本投资,政府可免于承担种种风险,相应地由项目的投资方、承包商、经营者来承担这些风险。通过这种融资方式,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政府所承担的风险范围,也有利于基础设施项目的成功。3、有利于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及管理方法通过将项目交给外商投资、经营,东道国可借鉴先进的外来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工程的建设,提高项目的运营效率。同时,国内其他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者通过学习与借鉴,可以改善国内项目的投资、经营、管理,与国际市场接轨。对项目投资企业的角度来讲,可以涉足东道国的市场,获取丰厚的利润,还可以带动投资国成套设备的出口。二、BOT投资模式的缺点对东道国来说,BOT投资模式包括招标问题、政府的风险分担问题、以及融资成本和其他经济问题等;在特许期内,政府失去了对项目所有权、经营权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