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保险公司有实力举牌上市公司,而自己却不上市,比如安邦,前海人寿等,

齐建霞 2019-11-03 21:11:00

推荐回答

上市涉及很多内容,还是要有实力,尤其在国外上市要求更高。
龚学进2019-11-03 21:59:35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相关问答

一些内地在香港上市的公司股权结构,是设置一个caymanislands公司作为最高一层的控股公司,下设两层BVI公司,再进一步控制香港控股公司或境内实际运营的公司。请问为什么要设置两层的bvi公司,比如超大现代就是这样。其实问题是这样,BVI公司的作用:回避法规约束,税收减免,这点我想提问者应该都明白。但是,为什么要弄成BVIA->BVIB->实际业务公司的双层嵌套式结构?这样的结构事实上很常见,例如问题里提到的超大现代,还有西藏5100,中国联通等等。有上市公司,也有私营公司,为什么他们不一而同选择双层甚至多层嵌套BVI?答案是,“海外重组”。第一,为顺利进行资产所有权的转移这种情况多见于异地上市的公司,即所谓“红筹架构”。对于在美国、香港等地上市的公司,如果该公司注册为BVI离岸公司,则公司的资产注入和抽离操作可不受上市地区的法律法规约束。中国联通的操作就属于这一例:中国联通的母体为BVI联通集团,拥有A股中国联通600050的51%股份。2000年,联通0762在香港注册,并在香港上市。为了将联通A股的资产注入联通0762,以助其在香港融资并提振股价,联通集团注册了另一BVI联通新世纪,作为BVI联通的全资子公司。之后,联通集团将CDMA网络的北方各省资产注入BVI联通新世纪,而联通0762随即收购了BVI联通新世纪,完成了资产的转移。第二,为梳理海外资产这种情况普遍见于进行过海外扩张,但未能合理规划股权结构的公司。例如出版业的一家国有大型进出口企业,为进行业务扩张,曾在90年代扩张过日本、美国、欧洲、南美等地十几家分公司和办事机构。除一部分分公司是独资以外,很多机构都是与当地的合作伙伴进行合资,甚至发生了交叉持股的现象。近几年,此公司需要准备上市,面临梳理海外资产和收益的情况。但由于股权归属不同,利润统计、征税、资产核算等等都有很多麻烦。于是该公司使用多层BVI结构:首先成立BVI1,作为国内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随后注册若干BVIa,BVIb...等,每个BVI对应一个海外合资公司,以股权转让的形式将母公司的所有权转让给BVIa,b,c,d。最终由BVI1公司控股,将所有BVIa,b,c,d都列为BVI1的全资子公司。这样海外资产的结构通过多层BVI的形式梳理完毕,方便今后的股权操作,或者是分拆上市。而另一方面,所有海外的利润,都可以作为国内公司的投资收益,而不是经营利润,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
研究港股的小伙伴们都知道,相对于A股市场而言,港股更加便宜。对于此次私有化,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估值太低,香港市场万达商业的市盈率太低,如果在A股上市又保留港股,股价会被拖累。详细解释如下:港股的低估值由来已久,显然王健林王爸爸也不是第一次知道。所以万达商业一开始的上市计划就是“A+H”股模式。也就是在在香港和内地都上市。这种模式的好处除了可以搞两次IPO,更重要的是在香港的后续融资。不过“A+H”模式最大的缺点是低估值的H股成为木桶的“短板”,拖累A股,降低公司的整体估值水平。假如某公司净利润2亿,总股本1亿,在A股上市后市盈率为15倍,则股价30元、市值30亿。假如该公司发行了2000万H股,由于两地估值水平悬殊,投资人南下“捡便宜”。最终A股、H股价格分别稳定在20元和15港元,H/A比价为60%,总市值约合18.4亿,生生被拖累38.7%!以南方航空为例,A股价格为7.08元,H股是3.98港元,H/A比价为56%。中国人寿H/A比价是68%,比亚迪不到64%,广汽集团只有32%,房地产开发商“金隅股份”竟然只有25.52%……在环证通平台进行跨市场证券互换交易交易的小伙伴,知道为啥买港股跟捡漏似的吧~A股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市盈率一般为十几倍。2019年,万达商业净利润超过300亿,若在A股上市,按15倍市盈率,市值可达4500亿。而在提出私有化之前,万达商业H股价格对应市值约合1200亿人民币,市盈率仅为4倍!发行A股后,万达商业总股本将达47.77亿股,其中6.52亿H股占比13.66%。假如H股拖累A股20%,王健林将损失千亿身家,实在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