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皇帝要坐北朝南

齐文力 2019-12-21 23:41:00

推荐回答

话说乾隆皇帝在位的时候非常喜欢吟诗作对,每当自己心血来潮的时候就会出上几个上联来考一下满朝文武。虽然这一些对联中有难的也有简单的,但是跟皇帝对对联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假如你轻松的对上来了,这就表明皇帝的智慧和学问非常一般,也是会惹到皇帝的。在乾隆众多的大臣之中,纪晓岚是敢于和乾隆对对联的少数几个人之一,因为自己学识渊博,能言善辩,向来有“大清第一才子”的美名,自己在于对对联方面的造诣还是很强大的。但是又一次,乾隆皇帝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对联,但是却把纪晓岚难住了,苦思无果之后,纪晓岚说道:这样的对联咱们整个大清没有人能够对上来!当时的事情是这样的,在一年的盛夏纪晓岚入宫向皇帝汇报工作,因为当时的天气非常热,没一会儿纪晓岚就大汗淋漓了。皇帝见状,立马命人给纪晓岚拿来两块西瓜解暑,正当纪晓岚一边吃西瓜一边吐西瓜籽的时候,乾隆突然灵感一动,于是随口吟出上联:坐北朝南,吃西瓜,籽往东放。这一对联非常的有讲究,包含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坐着,吃西瓜,吐籽三件事情。理论上这一对联还好对的,但是这大清第一才子被难住了,乾隆不仅非常得意。纪晓岚真的是被这一个对联难住了吗?其实不是难住了,而是不敢对。坐北朝南,这其实指的就是皇帝啊,因为有一句成语叫做面南而王,用坐北朝南这样形容皇帝的词语来形容臣子,这样的玩笑乾隆敢开,纪晓岚不敢开啊!因此,一番思索之后纪晓岚回答不仅仅是自己对不上来,就是整个大清也没有人能对上来。
黄益权2019-12-22 00:01:41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坐北朝南原则是在古代就有的因为在以前也是一太阳为正的,这样能分辨东南西北,才有坐北朝南的说法。           与“南面”尊位相反,“北面”在古代却是卑位,这首先得从“北”字涵义入手进行解释,“北”的本义是在 南边的后面即就是北。 北为阴,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北风。很是保暖的南边。南面称王”或“南面称帝”是有说法的就是在南边的方位能够有帝王的一定地位因此可知古代帝王事多看中南这个方位。帝王大都坐北朝南,天子诸侯见群臣以及“败北”成为一个双音节的常用词,《史记·项羽本纪》:“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后来“败北”除了指军事失败或失利之外。                  北坐朝南,顺应天道。古代把南视为至尊,而把北象征为失败、臣服。君临天下,九五之尊。土的五行色为黄色,土居中央,象征一统江山。在我国,建房子是很讲究房屋的朝向的。房屋大都背北正门向南,就称为正房是老人的一代来住的因此能看出我国是有多讲究这个方位了。                     。
    连伟平2019-12-22 00:22:14
  • 皇帝龙椅是坐北朝南的,不是坐南朝北。如明清时期的北京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召见朝臣,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皇帝的宝座就安放在太和殿正中,坐北朝南。古代把南视为至尊,而把北象征为失败、臣服。宫殿和庙宇都面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座北朝南,当上皇帝称“南面称尊”;打了败仗、臣服他人“败北”、“北面称臣”。正因为正南这个方向如此尊荣,所以过去老百姓盖房子,谁也不敢取子午线的正南方向,都是偏东或偏西一些,以免犯忌讳而获罪。扩展资料:正确理解“坐北朝南”房屋坐向是古代传统建筑的说法,宫殿群及中国民居多数采用四合院的形式建造,其中各个房屋的座向代表了房屋的位置好坏。房子座向判断是采用下面的方法。在屋内,面向屋门,你此时面向的什么方向,房屋座向就是什么方向的,这个叫“向”,而房屋所在位置叫“座”,那么坐北朝南的房子,就是位于北侧,门朝南的房子了。坐北朝南原则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颐养身体,陶冶情性,方人杰地灵。坐北朝南。
    赵驻军2019-12-22 00:11:07

相关问答

古人建房子喜欢按照坐北朝南的走向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北边是阴,南边是阳,想要家中运势顺畅那就得阴阳调和。而且“北”这字在古代有背离、败北之意,所代表的寓意不是很好。而“南”这字恰好与之相反,代表的是希望。这一认知来自于靠南生长的树木往往要生长得比北边的好。于是古人就将这样的自然规律带入到了房屋建设中,认为坐北朝南的房子要更容易获取好运。除此之外,皇宫也同样采用了坐北朝南的方式进行建造,起到了一个带头作用。著名的《易经》一书中曾提及圣人都是面向南方治理天下,所以古代各朝各代的皇宫都是坐北朝南的走向。而且古代很多朝代的都城都建立在北方,坐北朝南的皇宫有利于帝王接受南方民众的朝拜。民间百姓自是认为皇帝选择的都是最好的,所以免不了一番模仿。其实总结下来看,坐北朝南的房子其实主要是古人对吉利以及富贵的追求。至于这样的房子晒不晒的问题,其实在古人眼里他们更担心晒不到。因为古代房屋不像现在这样多是高楼,它们整体偏低。再加上古人在建房时不曾进行防潮处理,所以房子很容易受潮。长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是非常难受的,而坐北朝南的房子就为古人解决了去湿气的烦恼。而且这样的房屋也有利于增强房子的采光性,让房屋不至于太过阴暗。
崇祯当然想过南迁,而且大明虽然在北方已经烂到不能在烂了,但是当时的南方确是很稳固的大后方,南方明兵的总兵力也将近百万之众,既有左良玉,李定国,郑成功,史可法等名将,又有长江天险做为屏幛,虽然不敢说能光复中原,至少偏安一隅是可以的。而且更关键的是,崇祯皇帝是大明最后一个正统而威权的皇帝,他对全国军队和将领的控制力很强,他若不死,至少吴三桂在投清前要三思而行——老吴同志事后说他放满清入关的一大理由就是借满清的力量为皇帝报仇。结果他一死,继位的弘光帝根本压制不住江南四镇的骄兵悍将。以至发展到后来左良玉叛乱,马士英不得不调长江防线的兵力去平叛,结果让清兵不费一兵一卒就度过了长江。纵观中国历史,几乎所有的农民起义军都没有建立封建王朝的思想,累的半死不活,第二天又接着干,他辛勤努力的工作换来什么——二十多岁就已经满头白发,眼角长出眼角纹。而且他很节检,他的衣服,袜子都是补丁——那些补丁都是周皇后亲自缝的。他如此努力的工作却无法换来一个幸福的结局,努力过,失败了,他知道如果不南迁,必将亡国,明知道结果却无法改变过程,恐怕是人生中最大的悲剧!——我估计他在自杀前的那一瞬间,心情一定是非常疲惫,他想南迁,但是他心理的影子跟他说:“放手吧,让它去,你就可以解脱了”,我估计也是他在南迁问题上不够坚决的因素之一。崇祯皇帝是个好皇帝,但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1、首先是政治文化因素。我国一直存在着“南面文化”,统治阶级认为南面是帝王之向,是富贵之向。易经》中有说道:“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礼记》中也提到“天子负南向而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南面意味着皇位、官爵和权利,所以中国历代的都城、皇宫、州县官府府衙都是南北朝向的。2、其次是地理因素。中国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和低纬度地区,房屋朝南可以冬季背风招阳、夏季迎风纳凉,促使古人在建房时选择坐北朝南,并逐渐形成一种规范和标准。3、其次是气候。地理环境和气候紧密相连。我国的气候为季风型,冬季有西伯利亚寒流,夏季有太平洋的凉风,一年四季风向变幻不定。西北风寒冷,东南风和煦,因此古人把风分为阴风和阳风,清代何光廷在《地学指正》中说道:“平阳原不畏风,然有阴阳之别,向东向南所受者温风、暖风,谓之阳风,则无妨。向西向北所受者凉风、寒风,谓之阴风,宜有近案遮拦,否则风吹骨寒,主家道败衰丁稀”。常吹寒风冷风,身体抵抗力弱的人,比如老人、孩子、孕妇等风寒感冒,也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并非只是迷信。扩展资料: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先民就按照坐北朝南的方向修建村落房屋,考古发现的绝大多数房屋都是大门朝南。到了商周时期,测量方向是选择环境的先行步骤,《诗·公刘》云:即景乃冈,相其阴阳。后来,汉代政治家晁昏提出,在选择城址时,应当“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正阡陌之界。北为阴,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坐北朝南。
南北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扩展资料:南北朝是中国一个分裂的朝代,分为南朝和北朝。南朝依次是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出身于北周八柱国之一的李唐宗室,修《晋书》,奉南北朝共为正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南朝作为汉族政权和东晋的延续,其各朝皇族主要是士族或次级士族,因为在东晋末期之后,军职大多由士族或次级士族等担任。由于执政者的努力,出现元嘉之治与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国力富盛。皇帝受获声誉深重的主流士族拥护,然而士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并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门担任军职或次要官职以平衡政治势力。由于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中衰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两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当代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士大夫纷纷盛行清谈。由于边疆民族带来草原文化,东晋则拥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双方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南北朝—晋朝。
石镇吉是太平天国一位有名的石姓国宗,尤其在1859年石达开远征回师广西时,他是翼王部下一名独当一面的战将,清方称他“在贼中最为犷悍”岑裕基勾结发逆石镇吉大股入境,攻百色。潘凤岗纪功碑”更胡吹镇吉“二十万人,一朝力尽”。自述》的发现,揭开了这一事件的真相,再加整个《自述》中,无一词一字媚敌与乞饶,说明百色城外太平军内部不是一般的“内讧”、也不是石镇吉“不会团结干部”,而是一场维护太平军军纪的严肃斗争,石镇吉是一个忠于太平天国、严肃维护军纪、正气凛然的青年革命将领。总之,从清廷的档案,民间的实物,《自述》的纸质、字体、内容等各方面对照来看,《自述》这一抄件是真实的历史资料。至于《自述》中与史实不符的个别地方,我们认为:这一抄件是刘长佑审讯纪录整理件的传抄件。原纪录是随问随答的笔录,不是石镇吉自己写的回忆录,由于以下种种可能,如:提问上年代先后次序有颠倒、错乱,纪录者本身不熟悉这段历史,刘长佑的湖南籍幕僚听不清楚石镇吉的客家话,石镇吉仓促回话时记忆上的错误,辗转传抄中的错、漏,等等,都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因此,《自述》中存在某些不符史实之处,是可以理解的,不能因此而否定整个史料的真实性。石镇吉是金田起义前一年就追随洪秀全的“老革命”,由于他这一身份,《自述》的交代材料中,还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与可供探讨的问题,对深入研究太平天国史、石达开回师广西和石镇吉生平事迹,都有一定价值,值得引起史学界的注意。
1945年,日本投降后,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由苏联和美国军队接收。在美苏的各自支持下于1948年8月朝鲜半岛南部成立大韩民国。扩展资料背景资料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衰落,西方势力开始侵蚀朝鲜。特别是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走上对外侵略道路,把矛头直指朝鲜。但由于当时中朝之间仍保持宗藩关系,日本侵朝活动在此后20年中遭到遏制。然而,已趋没落的清帝国终究不敌正在膨胀的日本,因此1894年日本决定用军事行动结束中日两国在朝鲜的对峙而挑起甲午战争时,中国军队便遭惨败。战后日本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马关条约》,主要内容便是宣布结束中朝宗藩关系,承认朝鲜“自主独立”,实际上是为日本一步步剥夺朝鲜国权开辟道路。早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日本便用武力强迫朝鲜政府按日本意愿进行“内部改革”。战争爆发后日本强迫朝鲜“逐华兵、废华约”,把朝鲜绑在其战车上。战后日本更是全面控制了朝鲜。此时,极具扩张野心的俄国也立即乘机进入朝鲜,日本遂又同俄国在那里进行了10年的角逐。日本为在整体劣势下保住它的侵朝成果,便乘1896年5月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之机派重臣赴俄秘密谈判,提出以北纬38°线为界,日俄瓜分朝鲜。但俄国此时已有在朝鲜建立“黄色俄罗斯”的计划,故拒绝日本提案。数年后日本军力膨胀,在朝鲜国已能与俄比肩,俄国遂在1903年提出以北纬39°线为界瓜分朝鲜国,这次是日本拒绝了。双方各不相让,终于爆发1904年的日俄战争。日本获胜后,再无顾忌,于1905年强迫朝鲜与之签订《乙巳保护条约》,公然把朝鲜国降为其保护国。1910年,日本进一步把《日韩合并条约》强加于朝鲜,径直吞并之。从此以后,朝鲜人民不得不经受36年的亡国奴生活,直至二战中日本战败投降。朝韩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