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佛教东传,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的发展也与佛教的盛行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国人将当时的服饰风尚加于佛像身上,这从敦煌壁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雕像中即可看出,魏晋以前,菩萨的帔帛保持着印度式的感觉,面料较厚重,悬垂飘逸感不强烈。随着佛教文化的中国化发展,魏晋时期也开始了菩萨帔帛的中原化进程。另一方面,随佛教而兴起的莲花、忍冬等纹饰大量出现在世人衣服面料或边缘装饰上,给服饰赋予了一定的时代气息。同时中原世俗人在面料、图案、装饰等细节上对帔帛进行了缬染、画、绣花、描金等装饰,帔帛逐渐发展成为中原特色的衣着形式。从魏晋南北朝到唐朝是两个大相径庭的时代的演变,仅从佛教艺术所表现出来的两个时期截然不同的风格,就可以看出两个时代形势与特色的不同。从帔帛的颜色上来看,魏晋南北朝艺术是无可奈何的黯淡,蓝绿色调给人一种悲惨与凄凉,但这也为佛教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而唐代则处处是亮丽的色彩,开明的风气一览无余,这也是帔帛在唐代盛行的环境因素。但是如果没有魏晋南北朝的混论,单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承袭过来是很难有佛教的流行,帔帛的流行的,乃至于也难以出现大唐盛世的宽松与开放。唐代孟浩然曾有诗云:“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形象的描绘了随风飘摆的帔帛的视觉感观。帔帛这种附加的服饰,延伸了身体的视觉效果,它的出现不仅是为了实际的用途,而且也是为了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婀娜多姿的外形效果。然而这不是魏晋时候可望而不可即的虚幻美感,而是一种更加真实的服饰发展。
赵颖芬2019-12-21 23: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