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才一觉,东华梦,依旧五云高什么意思呢

管玉江 2019-12-21 23:54:00

推荐回答

"觉"字应该是读jiào,.全诗如下: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首诗,是杜牧追忆在扬州当幕僚时那段生活的抒情之作。诗的前两句是昔日扬州生活的回忆:潦倒江湖,以酒为伴;秦楼楚馆,美女娇娃,过着放浪形骸的浪漫生活:“十年一觉扬州梦”,这是发自诗人内心的慨叹,好象很突兀,实则和上面二句诗意是连贯的。十年”和“一觉”在一句中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愈加显示出诗人感慨情绪之深。而这感慨又完全归结在“扬州梦”的“梦”字上:忽忽十年过去,那扬州往事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
齐新章2019-12-22 00:54:28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十年一觉梦猜一个数字——答案:3。十年生聚shíniánshēngjù这个倍受战火摧残的小国,的确需要~,才能谈到复国。
    黄知军2019-12-22 00:36:31
  • 唐·杜牧《遣怀》此诗是杜牧追悔十年扬州生活的抒情之作。作者因政治上落魄失意,在扬州十年载酒行乐,倚红偎翠,过着毫无拘检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恍如梦幻,一事无成,反倒落了个轻薄负心郎的名声。十年”极言时间之长,“一觉”形容醒悟之快,“梦”字比况往事如烟,使失落的心情跃然纸上。次句的自嘲自解,进一步地抒发了辛酸悔恨之情。这两句轻松中凝聚着沉重,诙谐中饱含着沮丧,忏悔中蕴藏着怨愤,言短意长,耐人玩索。俞陛云说,诗人“不怨青楼之萍絮无情,而反躬自嗟其薄幸,非特忏除绮障,亦诗人忠厚之旨”。此语可谓提示了真正的内涵。
    齐明德2019-12-22 00:18:43
  • 十年的时间,都在做着一个美好的梦,但这个梦就像天上的五色祥云那样高。弱弱问一句,这是现代人写的吧,觉得很有古诗意味呢。
    龚安静2019-12-22 00:06:24

相关问答

宋朝参加科举的学子上榜后,都是在东华门外等待唱名“也就是宣布公布的意思” 才知道自己上榜与否。临轩唱名”始于宋太宗,据《宋会要辑稿》记载:“雍熙二年三月十五日,太宗御崇政殿试进士,梁颢首以程试上进。帝嘉其敏速,以首科处焉。十六日,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赐及第。唱名赐第,盖自是为始。这句话翻译为:在雍熙年间第二年三月十五日时,宋太宗亲临崇政殿去见进士,梁颢把试卷交上去后,皇帝欣赏他思维敏捷,把他封为了第一名。十六日,皇帝按进士的名字一个个把他们叫来,当面赏赐给他们宅邸。唱名并且赐宅邸,就从宋太宗那里开始了。当年共得进士二十五名,宋太宗按名次逐一呼出每位登第者的姓名,这一举措突显了皇帝对科举选才的重视。自此以后,皇帝临轩唱名赐第之制一直延续下来,其仪式也逐渐制度化。扩展资料: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旨,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两年不定。宋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此种方法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变,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变。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变,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和殿试。解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举人可以进京参加省试。省试在贡院内进行,连考三天。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为临时委派,并由多人担任。考官获任后要即赴贡院,不得与外界往来,称为锁院。考生到达贡院后,要对号入座,同考官一样不得离场。试卷要糊名、誊录,并且由多人阅卷。而殿试则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及定出名次。自宋代起,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科举制度。
作为目前就读于东华大学的大一生,自从去年高考我已经在东华学习了快一年,我想说说我的想法。第一次踏入东华大学的校园的时候,我感觉环境还是很不错的,我在的松江校区占地就有1500亩,在绿化环境方面学校还是下了很多力气的,树,湖,草地几乎覆盖了除建筑区域外的整个校园,在校区中心还有个100余亩的湖泊——镜月湖,经过镜月湖的时候经常看到几只天鹅和鸭子,他们已经成了来东华观赏的游客的挚爱哈。作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东华的教学质量绝对杠杠的,我在这里学了快一年,遇到的老师可能教学风格不同,但是老师的水平没得说,大多有过去国外名校深造的经历,可以说只要你认真上课,少逃点课,挂科远离哈。伙食方面的话,现在东华有三个食堂,食物各有特色,味道甜辣咸麻,供君选择,价格也都很平民。我一般去二食次数多些,也会经常有外校的人来二食蹭饭,尤其是三四月份二食出网红青团的时候,排队买的长龙可以贯穿整个二食。专业方面的话,在我高考完选东华专业时候也是考虑了很久,最终还是确定选东华最好,也是世界排名第一的纺织专业,其实东华大学原名就是中国纺织大学,后来因为综合发展的需要才改名为东华大学,这就造成很多人觉得东华是野鸡大学,真是吃了名字好大的亏,但真的查找可以看到,在2019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东华大学名列中国大陆高校34位、上海高校第6位。可以说东华是很低调了,但绝对有内涵。现在东华共有本科专业54个,学科涉及工学、理学等十大学科,像纺织,服装设计,材料,日语都蛮强的,纺织目前是国内最好的。东华位于全国第一的松江大学城,是松江七校之一,东华学生还可以去华政,上外,上贸等其他六校听课哦希望以上说述能对你有些许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