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无常,福祸相依是什么意思

米增强 2019-12-21 23:44:00

推荐回答

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意思,世间的事情是难以预料的,是福是祸都是互相依存么。
龚岩琳2019-12-22 00:02:14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该句的意思是:世间的事情本就是无常变换的,相聚和分散都是缘分。相聚不一定是幸福的,分散也不一定就是祸事,事事关照自己的本心,不要去衡量时间的长短。出处:本句无具体文章出处。本句可以用来安慰刚刚经历分离的人,帮助他提早走出经历分离的痛苦。也可以对追求自己的人说,隐晦的表达不能在一起。世事:世上的事;无常:指事物变化不定。皆:都;福:幸福的事或情况;祸:不幸的事或情况;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呀;扩展资料:无常出处:《易·乾》:“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孔颖达疏:“上而欲跃,下而欲退,是无常也。其它解释1、变化不定。例如:《书·蔡仲之命》:“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四章:“小老头的脸孔像天色一样的无常。2、佛教语,谓世间一切事物不能久住,都处于生灭变异之中。例如: 汉朝牟融《理惑论》:“万物无常,有存当亡。今欲学道,度脱十方。3、人死的婉词。例如:晋代法显《佛国记》:“共诸同志游历诸国,而或有还者,或有无常者。4、旧时迷信所谓勾魂之鬼。例如:鲁迅《朝花夕拾·无常》:“至于勾摄生魂的使者的这无常先生,却似乎于古无征。无常-兮。
    黄白蓉2019-12-22 00:11:34

相关问答

尔时,阿难陀尊者,在灵山会上,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阿难顶礼合掌,绕佛三匝,胡跪问讯:“请问本师释迦牟尼佛!南阎浮提,一切众生,末法时至,多生不善。不敬三宝,不重父母,无有三纲,五伦杂乱,贫穷下贱,六根不足,终日杀生害命,富贵贫穷亦不平等,以何果报?望世尊慈悲,愿为弟子一一解说。佛告阿难,与诸大弟子言:‘善哉!善哉!汝今谛听,吾当为汝等分明说之。是故世间,一切男女,贫贱富贵,受苦无穷,享福不尽,皆是前生因果之报。以何所作故?先须孝敬父母,次要敬信三宝,三要戒杀放生,四要吃斋布施,能种后世福田。佛说因果偈,云:富贵皆由命。前世各修因。有人受持者。世世福禄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善男信女至诚听,听念三世因果经。三世因果非小可,佛言真语实非轻。今生做官为何因,前世黄金装佛身。前世修来今世受,紫袍玉带佛前求。黄金装佛装自己,衣盖如来盖自身。莫说做官皆容易,前世不修何处来。骑马坐轿为何因,前世修桥铺路人。穿绸穿段为何因,前世施衣济僧人。有食有穿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不舍半分文。高楼大厦为何因,前世造寺建凉亭。福禄俱足为何因,前世施米寺庵门。相貌端庄为何因,前世花果供佛前。聪明智慧为何因,前世通经念佛人。贤妻美妇为何因,前世佛门多结缘。夫妻长寿为何因,前世幢幡供佛前。父母双全为何因,前世敬重独孤人。无父无母为何因,前世忤逆不孝顺。多子多孙为何因,前世开笼放鸟人。养子不成为何因,前世皆因溺婴身。今生无子为何因,前世填穴覆巢人。今生长寿为何因,前世买物放生灵。今生短命为何因,前世宰杀众生身。今生无妻为何因,前世偷奸谋人妻。今生守寡为何因,前世轻贱丈夫身。今生奴婢为何因,前世忘恩负义人。今生眼明为何因,前世施油点佛灯。今生瞎眼为何因,前世指路不分明。今生缺口为何因,前世吹灭佛前灯。今生聋哑为何因,前世恶口骂双亲。今生驼背为何因,前世讥笑拜佛人。今生拙手为何因,前世造业害旁人。今生曲脚为何因,前世拦路打劫人。今生牛马为何因,前世欠钱不还人。今生猪狗为何因,前世皆因骗害人。今生多病为何因,前世酒肉供佛前。今生无病为何因,前世施药救病人。今生坐牢为何因,前世作恶害别人。今生饿死为何因,前世糟蹋五谷人。毒药死者为何因,前世毒物毒众生。伶仃孤苦为何因,前世恶心侵算人。今生矮小为何因,前世鄙视各用人。今生吐血为何因,前世酒肉念经文。今生耳聋为何因,前世闻法不信真。今生疯癫为何因,前世买肉供佛前。今生臭气为何因,前世污香供佛神。今生吊死为何因,前世劫案在山林。鳏寡孤独为何因,前世狠心嫉妒人。雷打火烧为何因,大秤小斗不公平。虎咬蛇伤为何因,前世多结冤仇人。万般自作还自受,地狱受苦怨何人。莫道因果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不信吃斋多修行,但看眼前受福人。前世修来今世受,今世修积后世人。有人毁谤因果经,后世堕落失人身。有人受持因果经,诸佛菩萨作证明。有人书写因果经,世代儿孙家道兴。有人顶带因果经,凶灾横祸不临身。有人讲说因果经,生生世世得聪明。有人高唱因果经,来生为人受恭敬。有人印送因果经,富贵荣华报来生。有人顶礼因果经,事事件件皆称心。有人传道因果经,来生后世智慧兴。有人深信因果经,同生西方极乐人。若问前世因果事。迦叶布施获金光。若问后世因和果。善星谤法地狱因。若是因果无处应,目莲救母是何因。三世因果说不尽,上天不亏善心人。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喜舍万文收。与君寄在坚牢库。世世生生福不休。扩展资料: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佛教否认了世间万物独立演化交织的因果,而是将所有的因果与业力串联使客观世界依附于众生化现。狭义的因是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或内在原因,而缘则主要指产生结果的助因或外在的间接条件。广义的因也包括缘,因果是对存在和行为的互相关系尤其是前后关系的一种认识,佛教的因果理论是其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也是其人生现象理论的基础,佛教中的十二因缘和六因、四缘、五果等说法都属于佛教因果理论范围。深信因果,跟随佛陀的智慧规划生命。先不说成佛那么远的事情,我们现在积极地种一颗善种子,就会有收获。多种多得,少种少得,不种不得,生命就是这样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我们相信就会创造奇迹,不相信就会痛苦。人都有自由,大路朝天,怎么选择是自己的问题。一个人如果觉悟了,会发现真的东西就是真的,但是一个人如果不觉悟,九头牛都拉不回来。这都要用自己真实的生命去体验。每一个人都在因果、因缘当中,一个人总是贪便宜结果吃大亏,老是自私最后什么都得不到。我们有什么样的心一定有什么样的遭遇,所以现在有什么遭遇不要抱怨,这是过去的无明造成的。重要的是我们现在要觉悟,要开发生命,从明白佛法那一刻我们有了方向,知道要在哪里着力了,就不慌不忙地过日子,日子会过得风生水起,我们会越来越自在。所以我们要沉得住气,不能说我一学佛,佛就保佑今天我如何如何。这都是邪见,是自我欺骗。佛是不会这样的,佛说的法是真实的,因此谁跟着他走都受益。就是这么简单,你就按照这个思维,不要掺杂任何的求巧、求快,而是建立牢固的生命体系,为自己的生命做规划、做保障。自己信,自己获益,要正信,不能迷信。参考资料三世因果经。
了凡四训经典禅语对话2019-08-1318:33一个平常人,不能说没有胡思乱想的那颗意识心,既然有这颗一刻不停的妄心在,那就要被阴阳“气数”所束缚了。既然被阴阳“气数”所束缚,怎么可以说没有“气数”呢?虽然说“气数”一定有,但是只是平常人,才会被“气数”所束缚。要是一个极善的人“气数”就拘他不住了,因为极善的人,尽管本来他的命里注定要吃苦,但他做了极大的善事,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他苦变成乐,贫贱短命变成富贵长寿。而极恶的人“气数”也拘不住他,因为极恶的人,尽管他本来命中注定要享福,但是,如果做了极大的恶事,这大恶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变成祸,富贵长寿变成贫贱短命。一个人被“气数”拘住,那就是凡夫。了凡问云古禅师;一个人的命运到底能逃的过吗?云古禅师曰: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恶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六祖大师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同。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从内心自求,力行仁义道德,自然就能赢得他人的尊敬,而得到身外的功名富贵。若为人不知反躬内省,从心而求,只顾好高骛远,祈求身外的名利,那就算用尽心机也是求不到的。若能一心行善定能改变命运。古人说: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福能变成祸,祸能变成福。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原文:原文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政治宽厚,人民就淳厚;政治严苛,人民就狡黠。遭遇灾祸,福禄倚靠着;得到福禄,灾祸潜伏着。谁知道最终结果?这没有定准。正再转变为邪,善再转变为恶。人们对这种正反变化的道理迷惑不明,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因此圣贤的人方正却不割疼人,锐利却不伤人,直率却不放肆,光芒万丈却不刺眼。所有事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每件事有它好的一面就有它不好的一面,反之亦然。而往往我们眼中好事,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其中潜伏的好而已。亦或一件事根本就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我们人为的去加上了我们肤浅的看法而已。所以,当我们处在春风得意时,一定要多想想,有没有我们没有看到的隐患存在,而当我们处在人生低谷时,我们就要多观察,是不是有些机遇和机会被我们忽视了。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的去面对所谓的祸福,才不会被一时的福冲昏头脑,也不会因为一时的祸而一蹶不振。扩展资料《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