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去心中贼”,可以理解为“自启蒙”吗?

黄珠燕 2019-10-14 21:27:00

推荐回答

王守仁的“去心中贼”,可以理解为“自启蒙”,因为确实是他自己的感悟。
赵飞行2019-10-14 22:01:02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出自明朝王阳明的《与杨仕德薛尚谦书》。这句话一般被认为,山中贼指造反的山民,心中的贼指造反的思想。王阳明之所以说这句话是王阳明认为评判容易,但是要消除产生叛乱的社会根源难。
    齐景凯2019-10-14 22:36:09
  • B试题分析:“齐物我”是庄子“齐物论”的延伸思想,故A项不正确;“正君心”“存天理”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故C、D项不正确;“心中贼”是指人民不能忍受压迫而萌发的反抗念头,王守仁认为,社会动荡的原因在于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为此,他提出了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故答案选择B项。点评:关于宋明理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重要作用,高考试题站在这一高度要求认识二者的相似点,总结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黄益民2019-10-14 22:18:10
  • 王守仁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使陆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他们被称为“陆王学派”。陆九渊从“心即理”说出发,认为格物的下手处,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并不满意陆九渊的解释,他说:陆象山之学,“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之语,虽亦未免沿袭之累”。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正如陆九渊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则明“天理”。故王守仁强调:“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赵驱云2019-10-14 22:01:37

相关问答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意思是:身上带着凶器,自然就会有犯罪的欲望。出自李鸿章的一段话。光绪六年,俄国皇太子送给李鸿章一把金质手枪,李鸿章爱不释手,经常带与身边。一次外出狩猎之时,便不由自主想一试身手,突然望见了周围的寂静村庄,就此停住,不再使用手枪。幕僚好奇,询问原因,李鸿章回答:“这是我想提醒自己,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慎而重之。李鸿章教育幕僚,一个人如果有了武器,便会生出伤害别人之心,正如一个人拥有权力一样,不将权力运用到不能到达的地方,便决不会停止。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手握“利器”的人要常常知省,不要澜生杀心,滥用权力。扩展资料李鸿章是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尊称李中堂。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李鸿章能在晚清官场活跃40年之久,虽屡遭危机,几经沉浮,却始终位极人臣,权倾当时,除其自身有很高的政治素质,惯用权变之术,阴柔刚猛,深谙为官之道外,与其背后的庞大关系网不无关系。李氏大宅门的众多宗法、姻亲关系是李鸿章在官场驰骋最稳定、最牢固的基础。初入仕途,投门拜帖曾国藩这棵大树,再加上潘世恩、翁心存两位官宦名臣为科举正途之师,师门渊源使李鸿章做人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为仕途畅通奠定了深厚的背景。与同门师兄沈葆桢、同年进士郭嵩焘等人的相互帮衬、关照与提携则是仕途关系网的平面铺展。传统的同乡、乡土观念在李鸿章的政治生涯中也起很重要的作用,他积极联络皖籍京官,回乡办团练,后乘时趁势招兵选将,组建淮军,并不断网罗骨干,加以举荐、提拔,使其各具要职。这些人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为李鸿章的左膀右臂,形成势力庞大的淮系集团,成为李鸿章仕途愈挫愈进的强有力后盾。层层关系网之间又相互交织,而其中每一个扭结都关系着整个网络的生存荣辱。因此关系网内部虽矛盾重重,但在涉及共同利益时却能联手对外,以求共存共荣。可以说,李鸿章的政治生涯是一段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李鸿章一生最大的特点是所谓“守困”,即忍辱负重、舍小保大、变弱为强如韧劲一他为了守住自己而建立功名,为了守住江山而不辞辛苦。一个“让”字,道破权势亘古之决;一个“乘”字,点透谋权攻心之术。不可知者不可知,可知者不可知,此奥妙全在明白与糊涂之间。从本质上讲,李鸿章是晚清一个关键性的枢纽式人物,他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重臣的关系都相当密切,而且才识之大,令曾国藩、胡林翼都大为欣赏。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