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可以理解为本质吗?

米小丽 2019-10-15 08:25:00

推荐回答

业识,佛教语。谓十二因缘中的行缘识。指人投胎时心动的一念。这里指人的本性。全句指因外物引发“自性”的时候,要明白这些情绪的本质是从“空”中来的,这么一想,任性也就没什么必要了。全句旨在说明人不能被情绪所控制。
龚安达2019-10-15 10:02:43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1、自性。自性原型以某种程度的完整性开始显现的同时,人格也正在通过个性化获得充分的发展。自性是人格的中心,它是有条理、统合的人格原型。在它四周其他系统像星座一样将其围绕,相互集合在一起,从而促使人格统一、平衡和稳定。形成统合的人格,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具有全然、合一的感觉,是人生的目标,人们都奋力以赴,却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一境界。必须等到人格结构中的其他各个部分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分别独立以后,才能达到自性。因此自性往往要到中年以后才会显现出来。如果一个人觉得有“分裂”感、有冲突和焦虑,就说明自性的整合还不完全,功能没有良好地发挥。自性-本体。
    齐晓字2019-10-15 11:38:33
  • 不可以。自信是指人的个性和品行。本质是指事物的本来面目。
    赵颖雪2019-10-15 11:21:23
  • 所有众生各有一个自性,这是佛学典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但由于各家的核心思想不同,所以赋予的含义也往往不一样。所有众生各有一个”自性“的这个”自性“实质是”分别妄想“,而共有一个”自性“这个”自性“其本质不是生、住、异、灭的妄想心、分别心、执着心,而是无妄想颠倒、无爱憎取舍的清净心,无执着分别、不动不摇、不生不灭之心。此心就是“含生”本具,“但为客尘妄想所覆”的“同一真性”,人人本具,不假外求。唯识家所说的自性,“自”是简别它为义;“性”是体义、质义。谓因缘聚合而成现象,具有相对的体质及简别于他的功能,称为“自性”。以此看来“自性”是“别它”的。在禅家语录里,或曰本来面目、或曰本性、或曰佛性、或曰自性等。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样看来每个人的自性是相同的,但不能说是共有。有部的自性,是指因缘聚合的有为现象中,具有自生、自成、永恒存在的自体,唯识家的自性,是指依他生起的一切现象,各有相对独立的体质及简别于他的功能,禅家的自性,是指我人本具的真如佛性。中观家的核心思想,就是缘起性空。缘起,即宇宙间一切有为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谓由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一切现象,皆无自性。中观家所破的对象,主要是有部所说的自性。至于唯识、禅宗所说,从论主龙树破执的动机去看,显然不是他所要破的,而若有人执以为实有,中观家也会破斥的。自性本具,即使众生在迷,亦具足本不生灭的心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可惜众生把生灭的虚妄境界当作是真的,跟随这些境界因缘生起“我所见、所闻、所爱、所憎、所有、所失……”。种种妄想心、执着心、生灭心,更将这些妄想心、执着心、生灭心的作用当做自己,就迷失了自性。这就是所谓的“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扩展资料圆成实自性,教义名词。梵文Parinispanna-svabhava的意译,亦作“圆成实性”、“圆成实相”、“第一义谛”、“成性”等。三自性”之一。或称“诸法真如”,或亦包括“圣智”、“圣道”,或即“第一义谛”、“最胜义”。圆”,圆满。成”,成就。实”,真实,断绝虚妄。所谓“圆成实自性”意谓于因缘生起的现象依他起不执为实有自身规定性的意识即我、法等遍计所执自性,由此即能显现二空所显出不受语言概念限制的本来面貌真如。此本来面貌,其实就是“唯识性”,具有永恒、普遍、真实无谬的性质,一旦由“圣智”所掌握,就能够达到解脱,并引发种种神通,是瑜伽、法相宗最高的认识境界。在广义上,“圣智”亦属“圆成实”。瑜伽师地论》卷七三从正面定义:“云何圆成实自性?谓诸法真如,圣智所行,圣智境界,圣智所缘,乃至能令证得清净,能令解脱一切相缚及粗重缚,亦令引发一切功德。成唯识论》卷八解释:“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显此遍常,体非虚谬……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远离前遍计所执,二空所显真如为性。另据《瑜伽师地论》卷七八谓,此“圆成实”的存在是可以证成的,“谓即如是现见所得相,若依止现见相,若自类譬喻所得相,于所成立决定能成,当知是名圆成实相”。又《摄大乘论释》卷四用遍计所执“无性”之性,“为量所了境性,于彼遍知,方能了别遍计所执决定非有”,即此“无性之性”说为“圆成实相”。据此,“圆成实”乃是说明“二空”,并用以认识对象本质的一种道理。这里所说的“空”,并不是“虚无空见”,实为“真空妙有”。要破除一切有、无二边之执著,得到真正解脱,而自在无碍。参见“三自性”、“三无性”。▬圆成实自性。
    赵风英2019-10-15 11:05:03
  • 自性和佛性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说的是一样东西,只是在使用上针对不同的对象而有侧重点不同的差别。一、两者的定义:1、自性指自体之本性,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的个性,即称为自性。换句话说,自性就是一切法的本质,也就是一切法本来如此,永远如此,不能以任何方法使之改变者,称为自性。2、佛性又作如来性、觉性。即佛陀之本性,亦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所证得的菩提果之本来性质。二、两者的本质:“自性”和“佛性”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自性”的本质是“空”,即诸法皆由因缘和合所成,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东西,即中观思想的“缘起性空”。佛性”的本质也是“空”,“成佛”其实就是彻底证悟了这个“空性”,而自性现前,这个时候是“佛”见到了自己的“自性”,所以也叫“佛性”。三、两者用法上的区别:1、自性侧重于说明宇宙万有的本体,是从“本体”这个角度来强调“空”这个概念;针对的对象包括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其本体都是空,有情众生的“自性”叫“佛性”,无情众生的“自性”也叫“法性”。2、佛性侧重于说明一切有情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性,针对的对象一般是有情众生。从有情众生“能不能成佛”这个角度来说明,有佛性自然可以成佛,无佛性自然不能成佛。四、如果把“诸法皆缘起而生,无自性、无本体”改成“诸法皆缘起而生,无佛性、无本体”的话,略有不妥。1、“诸法皆缘起而生,无自性、无本体”,是从“诸法皆空”这个角度来描述宇宙万物的本体实质。2、“诸法皆缘起而生,无佛性、无本体”其中的“诸法”包括了有情众生,如果这样说,容易让人误解有情众生没有佛性,不能成佛,这与佛的教义相违背。
    符自为2019-10-15 09:01:16

相关问答

净空法师---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不生不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大彻大悟、见性之后是什么样子?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表演给我们看了,就是他对于老师,五祖忍和尚的报告,要求老师给他证明,他开悟是真的是假的。师父就告诉他:你说给我听听,你悟的是什么?他说了五句话。第一句,“本自清净”。真心”、“本性”是什么?本来自己就是清净的,有没有染污过?没有,在六道不染污,堕地狱也不染污,真心它是真的,谁都染不上,它清净。第二个,“不生不灭”,“本不生灭”。整个宇宙都是生灭法,不管是动是静统统是生灭法,这个一定要知道。但是真心不生不灭,那叫我,叫无量寿。第三句,“本自具足”。真心”是什么样子?自自然然具足,它本来具足。具足什么?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才艺,无量相好,样样都是无量的,包括整个宇宙。整个宇宙是自性变现的,自性本来有,所以它现出来。所以只要“明心见性”,我们想学这些东西就圆满了、就毕业了,样样具足,没有一样不知道。智慧是自性里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所以只要你“见性”,智慧就现前。释迦牟尼佛用这个智慧,当年在世为我们讲经教学四十九年,孔夫子的教学,老庄的成道,都是“本自具足”。而且是什么?“无师自通”。惠能大师谁教他的?没人教他,他在黄梅八个月,是在碓房里面舂米、破柴,跟五祖忍和尚只见三次面。八个月只见三次面。第一次到这边来拜师,师父把他送到槽房去工作,做苦工,舂米破柴这是他的工作。一直到神秀作偈子,他把它改掉,五祖巡寮第二次见面。第三次见面是当天晚上,半夜三更召见他。只见三次面。你这个要搞清楚,八个月当中见三次面,衣钵传给他了。无师自通”,我们要相信这句话。这句话外国人不相信:哪有不学可以通的?!你自性本有的,它怎么不通?!只要见性就行了,什么都通了。中国人懂得,印度人懂得,西方欧洲人不懂。就是叫你把心定下来,心里只要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就成佛,就全通了。所以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但本来是佛,而且是一体的,“佛佛道同”。第四句话他说“本无动摇”。真心”是什么?定的,没动过,没摇晃过,“如如不动”,这是真心。所以,凡是浮动都不是真心,都是妄心,妄心是有动摇的,真心不动。所以你要怎样见本性、怎样见真心?你这个妄心不动,真心现前。最后一句话,“能生万法”。整个宇宙,我们能看得到的宇宙,看不见的比这个更大,不知道大多少倍,真的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内”,今天量子力学是“无内”。天文学家他们所见到的是“无外”,找不到外面。这是自性,自性的体,自性的现相,自性的作用,佛法里的名词叫“诸法实相”,“实”是真实,真相。你完全通达明了,就叫“菩萨”、就叫“佛”。菩萨佛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现在只是迷了,怎么迷的?六根在六尘境界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就变成凡夫。起心动念还不错,还能算是菩萨,菩萨,罗汉。到分别执着就不行了,就变成六道,六道众生统统分别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