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

樊文洪 2019-11-05 21:31:00

推荐回答

消费稳定增长,投资增速略有回落,净出口增速放慢,总体影响是社会总需求的强劲自发扩张势头稍稍减弱,如果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与目前的估计基本一致,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正常显现,将使得2019年经济增速呈现高位趋稳、小幅回落的态势,GDP增速将从2019年的增长11.4%回落到2019年10.8%,下降0.6个百分点左右.人口问题:劳动力过剩,人口素质的提高的比较慢,人均GDP低,人均收入太低,人口增长快,使得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低!人民币因为美圆贬值从而被动升值:使得出口企业大多数陷入困境或是倒闭。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得很多企业很难贷到款,大多陷入困境的出口企业就是因为很难贷到款而纷纷倒闭。失业率升高:由于很多出口企业陷入困境或是已经倒闭,使得最近工人阶级日子有点难熬。通货膨胀:由于人民币快速甚至是疯狂的升值和央行的高存款利率导致大量国际上的热钱大量流入中国引起通货膨胀最终导致物价升高考虑到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继续发展,“三过”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尽管正在或逐步接近经济周期的顶部区域,但地方政府的内在投资冲动仍十分强,另外受政府换届效应及对奥运经济增长的乐观预期等因素的作用,2019年经济增长可能会进一步高涨,因此,在继续保持总体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健性和连续性下,要适当加大货币政策的紧缩力度,特别是要防止实体经济偏热与虚拟经济偏热的相互强化,形成全面过热的风险。具体的政策建议为:续抑制投资结构性调整要认识到继续抑制投资增长的重要性。2019年之前出口增长是以外部拉力为主,而2019年以来出口增长是以推力为主,强大的推力和拉力的结合是导致2019年以来出口顺差过大的主要原因,推力增大主要是因为投资增长持续偏热,导致工业产能的集中释放,外部失衡是因为内部失衡。抑制投资增长是解决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的关键。要通过继续小幅升息和发行中长期公共债券的措施抑制房地产和工业的投资;完善信贷结构性调整政策,加大对房地产及相关高耗能产业的信贷收缩力度,同时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价格调控价格调控的重点是房价而不是物价,同时加强物价监管和调节。今年二季度以来的价格大幅回升是结构性的,并不会导致全面的通货膨胀,影响经济增长稳定和金融危险的价格因素主要是房价的长期过快增长,而不是物价,对股市过热的调控也相对容易,将产业升级与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结合起来,并配合以合适的金融调控政策,股市会保持稳健增长。价格调控的重点是房价,抑制房价过快增长主要是要调整房地产政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住房基本政策是只鼓励家庭拥有一套住房,而对投资性住房采取较严厉的抑制政策,同时限制外籍人员购买住房;二是加大税收调节作用,尽快出台征收不动产税政策,促进“卖房”;三是对购买第二套以上住房采取严厉的金融抑制政策,将购买第二套以上住房的首付提高到40%以上,并将其利率调整大幅提升,以抑制住房的投资需求。同时,要加强物价的监管和调节。严肃查处价格串通、哄抬价格、价格欺诈等三类不正当价格行为,有关政府部门要及时监测国内外粮油等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同时做好粮、油、肉、蛋、奶等主要食品的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工作。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等价格的大幅上涨对城乡低收入居民形成较大的支出压力。要建立对困难群体补贴的长效机制,可以将对困难群体的生活补贴分成两块,一是常规部分,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二是根据基本生活品非正常价格变动情况,对困难群体进行相应的直接补贴。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流动性过剩,为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十分好的条件。央行主要是管基准利率的稳定及其合理变化,其他利率逐步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应逐步缩小存贷款利息差,减弱商业银行利润对利差和贷款规模的依赖,从而有效地抑制商业银行过强的贷款扩张冲动,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要打破目前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减弱人民币升值固化的预期是金融政策最迫切的任务。继续调低出口退税率继续调低出口退税率,加快外资政策的合理调整。建议进一步降低总体出口退税率水平,重点是降低加工贸易出口退税率,鼓励一般贸易中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出口,总体原则是鼓励出口的政策应与鼓励产业升级的政策一致,重点鼓励升级型的重化工业品出口。加快转变引资观念,逐步减弱地方政府的“引资偏好”,淡化对引资的数量考核指标,促进引资从行政引资、追求外资规模,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引资转变。尽快取消外资在各地享受的各种“超国民待遇”,统一内外资政策,加快形成内外资企业政策一致、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对外资的政策优惠要与产业政策紧密结合,应把实行普遍优惠转变为实行差异优惠,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的权限应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鼓励引入技术辐射能力强、吸收就业能力强、资源节约型的外资企业,鼓励外资投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环保和服务业等产业,引导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
齐月升2019-11-05 23:02:21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赖鸣晓2019-11-05 22:19:40
  • 按照你说的这些,谁也写不出一个字来。为什么?因为你说的这些,都是在会议室、办公室里的臆想。这些不干活的人,大言不惭的说社会、百姓的事,是为了他们当官的需要,是种“糊涂”骗“瞎子”的游戏,与社会实际是毫不沾边的。经济社会,是自人类产生交换就开始了的。现阶段或未来的纲也是不变的,那就是:新需求的点或面,谁积极的去调查、发现,谁就有发明创新的机会、谁就有商机。你就是出去卖菜,知道所缺是什么,也会价钱高、卖的快。经济,不是纵向的概念,是个社会横向的供需差透明概念。你说:高高在上的人们在会议上、办公室里,会能发现国家各个角落里、行业里的滞后点或面吗??会能发现需求和供应的契合点??你提问题的立足点错了,我解释一下,不算回答。
    连俊兰2019-11-05 22:05:41
  • 观察中国经济问题,要注意到“总量”和“人均”两个方面。2000年中国GDP达到89004亿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计算超过1000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六,经济总量已经相当可观。如果按购买力平价,也就是按国际共同价格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还要提前。但是,现在人均还不到1000美元,刚刚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还是一个比较穷的国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完成了头两步,并不是走完了现代化全程的2/3。大约还要经过50年左右时间,到本世纪中叶,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对于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清醒的认识。从新世纪开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始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新的发展阶段。今后10年,中国经济预期年均增长7%左右,2019年GDP比2000年增长1倍。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7%,虽然有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增长减速的不利影响,下半年经济增长速度会慢于上半年,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仍然可以达到,明年仍有可能保持7%左右的经济增长率。今后5到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政策取向,可以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第一,调整经济结构。这是今后相当长时间经济发展的主线。要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使我国经济发展上一个新的水平,而不仅是GDP总量的低水平的扩张。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中国技术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注意处理两个关系:一是发展新兴产业和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一是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第二,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村经济发展有近期的问题,也有远期的问题。90年代以来有两个基本情况:一是粮食产量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人口增长速度,二是城乡居民人均口粮消费下降。这带来了过去所没有过的相当多农产品销售困难的现象。现在不少农产品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很难再用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办法增加农民收入。中国农业单产并不低,种粮不赚钱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达不到规模经营,单纯务农很难使农民富裕起来。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加上农业季节性的特点,许多地方是“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赌钱”。乡镇企业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为了推进城市化,长期以来所实行的限制农民进城的政策需要改变,同时要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保持社会稳定。第三,西部大开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规律,中国在几千年历史上,地区发展就是不平衡的。不论东部还是西部,省、自治区内部各市、县之间,差距呈扩大的趋势,这是各个地方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区域经济政策要强调两个大局。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一个大局,这个政策要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是放松或者延缓东部地区的发展。东部地区的发展,过去是,今后相当长时期仍然是从财力、物力和技术上支撑国民经济全局的极为重要的力量,也是支持西部开发和加快中西部发展的条件,东部地区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这也是一个大局。西部地区不实现现代化,也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第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世界性大课题。在新的发展阶段,应该把可持续发展放到突出的位置。主要是人口、环境.人口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问题。人口问题过去是两句话: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现在应该加一句话:注意老龄化问题。我国现在60岁以上人口占10%。西方国家在人口基数小、经济发达的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发展出现了老龄化,尚且遇到很多问题。我国在经济不发达、人口基数很大的条件下,在很短的时期内进入老龄社会,困难更大。老龄化会带来“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问题,需要预谋对应之策,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第五,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现在只是“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说,有了一个雏形,一个大的框架,不健全、不完善之处还很多,仍然需要强调体制创新,通过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就是建立与国际市场经济规则接轨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体制创新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六,发展开放型经济。中国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交织着各个国家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激烈的竞争,必然经过许多曲折和反复。其后果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是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但我国经济技术落后,在同发达国家的竞争中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加入WTO给我国经济带来新的机遇,这是具有很大挑战性的机遇;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包含着发展机遇的挑战。加入WTO只是获得入场券和参赛资格,关键是提高我国经济的竞争能力。第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妥善处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在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上,要兼顾国计和民生;在社会政策上,要注重调节社会分配和解决就业问题。我国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今后5年城镇将新增就业岗位4000万个,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4000万人。达到了这样的目标,城镇失业者仍将有1200万人以上,农村仍将有1亿以上的剩余劳动力。积极扩大就业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中国市场商品短缺的状况已经结束,现在是供过于求,没有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不可能开拓,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增长。
    黄盛玉2019-11-05 22:02:31

相关问答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部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增长”到“发展”两个字的调整,体现了我们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认识的深化。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要素结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和质量改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通常把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迫求产品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称为粗放型增长方式;把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管理、改善效益的增长方式,称为集约型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加丰富,既涵盖要素结构的变化,又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变化,也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求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又要求从通常的经济增长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中央历来十分重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党的十二大提出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三大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党的十四大提出,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我们对增长与发展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调整需求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新的实践。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反映了客观规律,顺应了时代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实现以下“三个转变”:一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消费率的持续下降,还对扩大内需造成严重制约,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而外贸顺差过大和国际收支盈余过多,还会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因此,无论是着眼于改善民生,还是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收支平衡,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调整和健全消费政策,通过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定居民消费预期;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促进居民扩大即期消费。要拓宽服务性消费领域,不断开拓城乡消费市场,继续拓展住房、汽车、通信、旅游、文化和健身等热点消费。同时,要适度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合理降低投资率。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使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发挥拉动增长的作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既是扩大国内需求的迫切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目前,农民仍然是我国人口的主体,农村是国内市场的潜力所在。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更加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同时,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是提高农民收入和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二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近些年来,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对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巩固第一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逐步做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次,要不失时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在继续发展商贸服务、社区服务、旅游文化、住宅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尽快把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再次,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依托重大项目,集中组织攻关,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培育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现代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抓住结构调整的契机,加快淘汰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煤炭、电力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区域结构是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必须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以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为方向,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纽带的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格局。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高度重视并逐步缓解区域发展差距问题,促进各地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自主创新不足,转化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国内低成本竞争优势减弱的现实看,都到了必须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影响我国科技创新的因素较多,但最主要的是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抓紧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要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的主体。要继续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力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实现这一转变,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抓手。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抓紧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健全节能、节水、节材机制。要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加快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要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实施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积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主要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基本途径。加快推进“三个转变”,逐步形成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及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相协调的新格局,将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第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大的生机活力,建立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基础。一是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财税改革不断推进,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的收入比重有了提高,但原有的支出结构尚未调整到位,还不能满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实践表明,现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财税体制,很难避免一些地方不顾资源和环境条件、盲目发展财政增收效应大的加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进一步界定好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不按主体功能区的要求采取有区别的经济政策,不消除行政力量干预经济发展的利益动因,国民经济就难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按照履行职责与提供资源相对称的原则,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围绕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制定和实施差别化的财税政策和绩效评价体系,提高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深化税制改革,引导经济活动主体走科学发展的道路。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促进了现代化建设。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密切的新形势下,金融体制和结构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日益显现,保障金融安全的任务相当繁重。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着力建设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要扩大资本市场规模,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要深化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改革,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金融企业经营效益,提升金融业竞争力和服务水平。要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及时化解金融风险,切实维护金融安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国家计划对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协调作用。要抓紧改革和完善规划体制,健全编制程序,完善国家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管理和实施机制,形成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有效衔接的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二是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市场体系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与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主要有加强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解决资本市场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矛盾。改革和完善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方式,经营性土地使用权一律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积极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健全市场化的用工机制和服务体系,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健全和完善技术市场,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成果转化。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不能反映资源利用和要素使用的真实成本,既不利于资源节约和保护,也不利于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必须深化价格改革,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当前的重点是理顺水、电、油、气、土地等价格,深化资金、外汇等要素价格改革,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体系的基础,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规范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要结合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行、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为重点,通过道德建设、产权改革和法律约束,加快建设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健全并严格执行失信惩戒制度。市场中介组织发展和规范水平是市场体系发育成熟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标志。要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市场认可的行业协会和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在行业内发挥应有作用。三是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平等保护物权,从根本上确认和保障了公平竞争这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只有公有制经济始终居于主体地位,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只有各种所有制的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才能始终保持并不断增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和活力。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为着眼点,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进一步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对已经引入竞争机制的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进一步分离垄断性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对其他有关行业和城市公用事业等,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对竞争性业务要放宽准入,对垄断性业务要实行国有法人为主的多元化持股。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关键是切实落实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重点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行业准入难、融资难等突出问题,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引导和管理,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第三,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近些年来,我们抓住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机遇,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目前,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和吸收外资不断增加,对外开放进入了商品和要素全面双向流动的新阶段。国内外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影响不断加深,经济利益互相交织,我国对外经济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国际眼光,加强战略思维,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环境,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优化出口结构,重视发挥进口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合理进口国内短缺的技术、设备、资源等产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和资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完善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对外投资企业要遵守当地法律,参与公益事业,维护企业声誉和国家形象。要加强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推进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完善公平贸易政策,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努力形成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互利互补的关系。对外开放越扩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经贸利益的问题就越突出。必须始终牢牢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善于在国内国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在国内国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在国内国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要适应开放型经济的要求,建立统筹内外经济的调控和应对机制,更好地处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把握关键领域和敏感行业对外资开放的程度,防范国际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中国画的观察方式和造型观念,不仅仅是画的问题,也是中国文化的问题。因此,看中国画必须跟文化联系起来。如果我们了解古代文人的取道方式和传统文化的自然观、生命观,就自然会明了中国画的观察方式和造型观念。若把中西绘画作个比较,中国画的观察方法就会很突出,那就是以自然为本,而不是西画的以人为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被视为最高境界,它既是中国人的哲学观,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传统中国画中的山水、花鸟发展得很完善,而人物画却没能很好地发展起来。中国人很早就在大自然中找到了寄寓情感的方式,像陶渊明通过爱菊来传达高洁的人格境界,李煜通过吟咏“江水”排遣丢掉江山的忧愁,王维在山水画中营造“禅境”等,都是从一幅山水画或一幅花鸟画中体现艺术家的情感世界和人格境界的,这在以人为本的西方人看来是很难理解的。从观察方法、造型观念到品评标准,中国画都是以“意象”为核心的。比如说山水画,画家从对自然的观察开始,就要把自然物象转化为意象,因此山水画不是再现自然景观,而是表现一种胸中意象。古人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们可以说是一种观察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取道方式,即客观物象只有与生命、与心产生交流融合以后,才具有审美的价值。那么这种意象取道或立象的方式,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技法要求、造型方法和品评标准。比如吴道子的画被称为“吴带当风”,即指其线条是一挥而就的,而线条的质感则是由“风”的意象带来的。吴带当风”或“曹衣出水”,涵义似乎很明了,但如果深究,就会引出一个观察方法—取象、取道的问题,并进而引出风骨问题,因为“风骨”能解决运笔的质感问题。西方人讲状态,讲下垂,讲速度,这是西方的观察方法。比如罗丹的雕塑《老妪》,为了表现老妪身上松弛的肌肉,罗丹特别强调了下垂感;德库宁的画专意于用笔触体现一种速度感。虽说这种“下垂”和“速度”都是一种人本的状态,但在中国画里,却不强调这种人本状态,不是“我经验什么”,而是把人的经验放到自然空间里,再返回来观照或表现这种经验。所以古人用“曹衣出水”包容“下垂”的状态,用“吴带当风”融入“速度”,而“水”和“风”又都不属于状态类的概念,只是一种意象。因此,可以说中国画的观察方法是在借助意象表现感受、理念或经验,而不是直接表现人本状态。这又回到了“天人合一”的问题上。
首先讲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大家都知道对于我本人来说,我从事旅游业已经是20多年了,我想在这里把一些基本情况跟各位简要介绍一下,大家知道从1978年到今年2019是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在这30年中国,中国旅游业跟中国整个社会经济一样,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是这么认为,中国的旅游业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保持了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态势,领各行业之先,在旅游领域里面迈入了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有力的推动了我国服务业总体规模的扩大和整体质量的提升,成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现在提出大力发展服务业,近几年来,国务院已经作出一系列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扶持、发展服务业,而旅游业在服务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有的人说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我认为也是恰如其分。实践表明,发展旅游业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是统筹经济社会以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落实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因为旅游直接就是为人服务的,大家也知道,从中国的旅游业,过去不知旅游为何物,到现在认为旅游是高端消费,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国人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这个也说明了旅游业的发展是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的一种需求。3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旅游业已经明显具有比较巨大的优势和巨大的国内需求,成为消费潜力巨大、成长性能良好的服务产业,因为今天参加会议的人大多数都是从事地产行业的人,所以我在这里想把旅游业的情况跟大家做一个介绍,使大家对旅游业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刚才讲了从1978年到现在经过30年的发展,旅游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产业规模不断的扩大、产业体系也是日趋健全、产业基础更加坚实,从上一届政府提出,旅游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现在正朝着这个目标不断的前进。简单的说,或者概括的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点,是入境旅游,持续稳定增长。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上升、国际影响不断的扩大、市场拓展更加深入,入境旅游持续稳定增长。其中,外国人入境旅游市场发展很快,比如说在过去一年,2019年最终数字没有出来,2019年一共接待外国旅游者2161万人次,同比增长17.6%,我们中国的旅游是从入境旅游开始,纵观世界各国旅游发展,首先都是从国内旅游开始,先有国内旅游,然后才有入境旅游,我们国家从78年开始,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正在建设,外汇紧缺,首先是从入境旅游开始,所以我们一直都提倡入境旅游,政策是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入境旅游是我们的一个重点。第二个表现是国内旅游,国内旅游持续全面增长,国内旅游是旅游量最大、潜力最深、基础性最强的,国内旅游良好的成长性能和强劲的带动功能继续蓬勃发展,居民出游人数持续增长,国内旅游首先是把入境旅游放在首位,应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国内旅游越来越显得重要,因为最近国务院领导同志也明确提出,国内旅游是旅游业的基础,只有国内旅游扎实了、规模上去了、质量提高了,才会有更好的国际旅游。所以,国内旅游从一开始国家对于国内旅游政策上是不鼓励、不发展、不提倡,三不政策。但是国内旅游确确实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虽然当年国家对于国内旅游是三不政策,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休闲时间的增长,荷包越来越鼓,现在国内旅游是迅猛发展,现在中国整个收入,中国旅游整体收入1.09万亿,中间国内的旅游收入占到了7771亿,剩下的国际旅游收入419亿美元,抛去港、澳、台,真正来自老外,来自外国人的应该是不多,所以国内旅游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第三个表现是出境旅游,出境旅游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公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以及出国旅游目的地不断的增多,我国国民出境旅游,保持快速增长的速度,出游范围更加宽广、出游方式更加灵活、出游规模日益扩大,2019年我国公民出境总人数达到4100万人次,同比增长19%,其中因私出境达到3500万人次,同比增长22%,占出境总人数85%,快速发展公民出境旅游市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现在是三大市场,因为同中国旅游业发展之初,主要是入境旅游,经过30年的发展形成的入境、出境、国内三大市场持续健康并驱并取得发展,刚才讲了07年旅游业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据统计数字显示,全年入境旅游达到了1.32亿人次,增长5.5%,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6.1亿人次,增长15.5%,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7771亿元,增长25%,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09万亿元增长23%,出境旅游达到4100万人次,增长19%,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入境在全球来说是第四大,亚洲是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从国内旅游来说,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中国拥有13亿人口,这里把中国旅游业的现状做了简单的介绍。一个是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的旅游业从三大市场来说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第二个,想跟各位报告一下关于国际金融危机对于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当前这是不得不谈的话题,因为这是当前谈的比较多比较普遍,有种种预测的话题,刚才我跟各位报道的是2019年中国旅游业取得的业绩,但是也由于人所共知的客观因素,即将过去的2019年对于中国的旅游业来说,应该是雪上加霜,十分严峻的言论,从当前来说,国际金融危机对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旅游产业与国际资本市场联系的日趋紧密,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任何变动,都可能影响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和国际旅游消费的需求,并进而影响整个旅游经济的平稳运行。自从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这场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在华尔街引发了金融的海啸,并且逐步的波及全球,在过去的几个月中间,全球的主要市场波动,投资信心受损,金融市场风雨飘摇。专家预测,世界经济长时间箫条的可能性正在不断的加大,受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更到了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减速,未来更加严峻的金融市场将影响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全球经济发展形势,具体的说,由于受消费型的领域受到强烈的冲击,加上消费领域区域弱化,受这次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影响,今年中国的入境旅游市场下滑已成基本定局,而不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也很可能会使我国的入境旅游市场陷入自2003年以来的最低谷,对于这一点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刚才讲了三大市场,作为入境市场,这一块从今年1-10月份的数字来看,下降的速度稍微快一点,但是对于国内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虽然由于国内市场股市下跌,使部分中国国民的财产净值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内和出境旅游市场,但是经过我们研究判断,这几个月来我们对于旅游业、旅游经济的运行状况、旅游企业经营的信心指数、居民出游的预期都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得出的判断,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中长期的向好和国民财富积累的增加,使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难以逆转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尽管今年入境旅游市场增长受挫,但是在经济稳定发展和人民币持续升值等等各种因素的带动下,特别是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积累,国内旅游市场跟出境旅游市场仍然有可能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我们用的是可能,为什么?从目前来看,从近几个月的增长速度来看,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还呈现增长的态势,只不过增幅稍微有一点放缓。而且今年十一黄金周以来,包括从北京的情况来看,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仍然保持非常旺盛的态势,所以这个也可以作为一个理由。当然虽然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到底什么时候可以见底?对于居民出游的状况肯定会发生影响,而且影响会不断的加深。此外,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旅游企业的国际化水平相对来说较低,受国际金融资本的影响较小,因此我们研究判断,这次金融危机对于中国旅游企业的影响可能是有限的。当然,在我国的发展中间,也有部分与全球资本市场联系较为紧密的旅游企业,尤其是酒店业,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加剧,比如如家快捷酒店这些酒店可能会面临一个融资渠道减少和融资金额的大幅度缩水的风险,这样对于中国正处于成长期的经济型酒店的良性发展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为了应对日趋严峻的世界金融危机和抵御国际金融环境对于我国的不利影响,大家知道11月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出台10项有利于扩大内需的措施,从中也传递了对于旅游业发展的利好的信息,会议还指出,要加大力度优化投资结构,加强对市场自主投资的鼓励和引导,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政府鼓励的项目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所以还要千方百计的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的消费需求,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努力消除制约消费和发展的制度和政治障碍。为此,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引导和促进居民扩大消费需求,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应该说已经成为当前乃至于今后一段时期的政策措施的主要亮点和主题。这个大家也知道为了迅速落实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央财政今年在第四季度安排了1000个亿投资资金拉动地方投资和社会投资,从旅游业这一块,在1000亿中间,旅游业大概有10多亿,用于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因为这次中央也很明确,投资旅游业作为中央政府的旅游业,主要是指兴建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里面就包括了出游。国务院相继出台的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是用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这个对于旅游业的平稳发展或者平稳过度是极为有利的,因为旅游业是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提供就业的重要的行业,所以这次采取扩大内需的政策,既有利于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平稳的发展成长,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因为旅游业发展到今天30年了,确确实实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转型升级问题。所以,这个政策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的旅游消费,又有利于增强旅游发展的后劲,而且经过这次考验旅游经济将会更加壮大,企业将会创新提高。曾经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经讲过这句话:“最值得害怕的是害怕本身”,因此当前信心比黄金更加重要,困难中更要坚定信心,风雨之后必定会有彩虹,这是对于当前的金融形势和旅游业来说,我做的简单的介绍,对于入境旅游影响很大,对于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影响是有限的,而且国务院领导同志最近几次也很明确的提出要发展国内旅游,要把国内旅游的基础打好。所以我们在很多场合讲,今后的旅游业发展要更加注重国内旅游发展,国内旅游发展包括了国内旅游的各项基础设施,包括旅游的住宿设施,包括要创新、升级一些旅游住宿设施的新业态,比如产权酒店、还有分时度假,都是其中之一。第三个问题,把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跟大家做简要的报告。为了把旅游业建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国家旅游局制订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9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到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目前中国旅游业占的比重是达到4.05%,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占到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0%,旅游服务贸易总额要达到1000亿美元,要形成一批以旅游经济为主导产业的旅游城市,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到2020年要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主导产业,旅游业增加值要占到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40%,要使旅游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公共服务的功能显著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就业容量显著增加、总体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中国国家旅游局所确定的目标是建立在研究分析中国旅游业发展环境基础之上的。大家知道十一五开局以来,旅游业迎来了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这个宽松的环境主要表现为在政策方面全面优化、地位凸显,经济方面强力支撑转型升级;社会方面以人为本共享成果;文化方面文明大国文旅共融;科教方面,科教兴国、创新发展,这些极为有利的发展因素的叠加必将极大的推动中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比如说政治环境,当前国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国内立足改革与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际立足和平发展,整体塑造文明大国形象,而作为旅游业,从本质上来说是符合构建以人为本、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国策取向,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地位也不断的得到提升,从1985年,中央首次明确旅游产业的地位,到1992进一步明确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再到1998年将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直到十一五期间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大培育,从这个发展的历程来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全面优化,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第二个,从经济环境分析,经济环境表现为强力支撑和转型跃升,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合作进一步加强,这就为中国发展旅游提供了稳定的市场,经济全球化,国际环境越来越宽松,对于入境旅游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环境,中国经济正在实现向全面小康经济发展转变,按照预测,未来10年将保持7%的稳健增长的态势,国民人均GDP也将大幅度提升,国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总体上得到满足以后,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旅游人口、出游率、旅游花费及结构正处在转型升级的拐点。而且刚才讲了,旅游从目前来说已经成为国民生活的必要内容之一,这些经济环境将呈现富裕居民出境游、城镇居民休闲游、农村居民观光游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样我们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经济环境是强力支撑着转型升级。第三个,从社会环境来讲,因为大家知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中国大力创造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居环境、民生经济、和谐社会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中国作为全球最安全的旅游地国家的形象,以及出境入境旅游的双向互动效应,能为发展旅游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在提高国民收入增加闲暇时间和提供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汇集全民的基础上,旅游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动力之一,理应也肯定应当成为人类共享、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休闲旅游消费也正在逐步进入国民生活领域,休闲权、旅游权,如同劳动权和受教育权一样,是人类全面发展应该享受的权利。这是从中国的旅游发展来看,从传统的观光游正在向休闲、度假发展,所以这样中国发展的社会环境是以人为本、共享成果。第四从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文化环境,表现为文明大国、文化旅游共融大国,大家知道中国文化正在实现伟大的复兴崛起,中国年系列文化生活,以及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加上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中国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中国旅游产业的形象。也就是说中国的旅游业经过30年的发展越来越注重文化内涵,越来越注重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因为文化因旅游而传承,旅游因文化而繁荣,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所以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文化环境是文明大国,文化旅游共同繁荣。第五个,科教环境,科教兴国创新发展,随着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信息科技化、装备科技化、交通科技化,在旅游业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运用,这些科教兴国方略实施,科技的增强是促使了旅游业开发的手段、经营方式、发展空间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有利于中国旅游业直接面向世界,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与此同时,国民教育的普及化、国民教育旅游的教育功能,更加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旅游环境和旅游意识,也可以极大的增强游客的旅游品质和旅游创新,因为科教的兴起,旅游业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素质,包括产权酒店和分时度假,这里涉及到国民的素质问题以及受教育程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这几个因素的影响,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中国旅游业从事业型,过去中国旅游业是事业型或者外事接待型,到产业型的转变,也实现了从资源经济到要素经济,再到产业经济两次质的飞跃,未来的10年将是中国旅游业战略转型期发展的新时代,中国旅游业将进入强国旅游时代、全民旅游时代、休闲旅游时代、品质旅游时代,而中国经过研究判断,经过这次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中国的旅游业因为有改革开放30年发展的基础,又由于旅游是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的需求。所以风雨过后,中国旅游业必将迎来发展的拐点,实现新一轮质的飞跃。
十大信托公司最新排名
中信信托:
(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400-10-95558,以信托业务为主业的全国性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管理规模大/综合实力领先的信托公司,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
平安信托:
(中国平安(71.49 +4.15%,买入)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40088-95511,中国平安控股子公司,国内注册资本金庞大的信托公司,领先的信托公司,极具创新力信托公司,平安信托有限责任公司)
中融信托:
(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4006-508-666,成立于1987年,集私募投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于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提供者,全国大型金融企业,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华润信托:
(华润深国投信托有限公司)(400-678-8883,华润集团旗下,始于1982年,发展迅速/业绩领先/实力雄厚/品牌卓越的综合金融服务机构,华润深国投信托有限公司)
兴业信托:
(兴业国际信托有限公司)(400-883-6666,兴业银行(17.26 -0.69%,买入)控股的信托公司,国内首批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信托公司,大型综合信托金融服务提供商,兴业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中诚信托:
(中诚信托有限责任公司)(010-84267000,信托业首家拥有国际业务全牌照的信托公司,首家获得特定目的信托受托机构资格的信托公司,中诚信托有限责任公司)
重庆信托:
(重庆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023-89035888,始于1984年,西部较大的信托机构,国内知名信托公司,颇具区域影响力信托公司,重庆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信托:
(江苏省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025-89667777,江苏省国信集团成员企业,专业从事金融信托业务,以资产量大/质量较高/经营稳健/效益显著著称,江苏省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
华信信托:
(华信信托股份有限公司)(0411-83622222,始于1981年,国内知名风险管理信托公司,辽宁省唯一一家信托公司,大型非银行金融机构,华信信托股份有限公司)
安信信托(600816)(13.95 -0.07%,买入):
(安信信托股份有限公司)(400-921-5188,成立于1987年,国内首批股份制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极具成长性信托公司,上市信托公司,安信信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