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回答
“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扩展资料:典故深意在故事中,人们都在称颂张英大学士的高尚品格,“懿德流芳”是给他的最高褒奖。后人们不管是出于纪念还是旅游的目的,将这个古老的故事镌刻在屏风上。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从古流传。心胸开阔,恭谦礼让的人为世人敬仰。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这种谦和礼让的传统就更需要发扬光大。六尺巷”典故,已远远超出其本意,成为彰显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六尺巷”旧址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85年,桐城市政府将“六尺巷”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拨专款在其遗址上进行复建与扩建。现今的“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虽然这里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旅游景点,但不收门票。从“六尺巷”过往的游人和行人络绎不绝,小巷深处仍然显现出少有的繁华。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许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保护意义毛主席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讲到这个故事,说起这“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四句诗,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2019年2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来桐城视察,在与讲解员谈到即将视察的六尺巷时,副总理风趣地说:“我知道六尺巷的故事,那时的吴家做得不太好。引得周围人笑声一片。2019年11月21日,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欣然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他说,六尺巷里曾诞生过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它昭示中国人民追求和谐的传统美德,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2019年11月15日,中纪委书记王岐山造访安徽桐城“六尺巷”。六尺巷。
黄百炼2019-11-05 22:20:51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1、版本一河南安阳老城区内有一条"仁义巷",那里曾是明朝宰相郭朴的祖宅所在地。据说当年郭家邻居建房造屋挤占了郭家一墙之地,郭家人气不过便和那家论理,一来二去闹得不可开交直至上了公堂。地方官畏惧双方都是官宦之家不敢审理,于是两家继续争执。郭家情急之下派人到京城将此事回票郭朴,郭朴即刻回书一封。但当郭家人满怀希望地打开书信时,不想上面竟然是这样几行诗句:"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郭家人明白道理后立刻停止了诉讼并且甘愿让地三尺。而邻家得知此事后也十分懊悔自己当初的行为,他们也立即将院墙后移。就这样你退我让,原先院墙所在的地方竟然变成了一条宽可行人的巷子。2、版本二江苏泰州相邻的两户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贾。两家都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围墙时,双方为地界发生了争议。泰州人素来就有“寸土必争”的老传统,不要说邻里之间,就是兄弟之间为了祖业也是吵得不可开交,闹到最终,“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为了区区三尺地,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商贾大户各不相让。做官的那一家,拿出杀手锏——连忙去信给官人告状。隔不了多久,官人来了回信,信上说:“来信为争三尺房,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信上说的很明白,官人既来信,遵信所嘱,在离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对面那一商家,看到此景,深受感动,也在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这两道围墙中间形成一条巷子,后人就给这条巷子取名为“三尺巷”。三尺巷”的宽度,不是三尺而是六尺宽。3、版本三贤良街在寿县淠、颍两河入淮之处的古镇正阳关。这条街与清咸丰年间的正阳名人余福九有关。余福九在京城做官之后,家迁正阳南大街。一年,他家与邻居周铁匠同时拆旧房盖新屋,两家都想向中间的过道扩展。如此一来,过道没有了。双方僵持,谁也不准谁动工。余家派人进京送信给余福九,要他出面干涉,压周家让步。余福九写回信一封,交来人带回,并说:“妙计尽在其中。余的家人拆信一看,但见纸上书诗一首曰:“千里传书为堵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两户都被余福九的高风所感动,各自退让三尺,原来的三尺巷变成九尺巷了。从此,正阳关百姓将此巷称为“贤良街”。4、版本四明万历年间进士、兵部尚书李春烨的泰宁尚书第,距今已有370多年,是具有重要文物保护价值的古建筑群。尚书第内有条小巷叫三尺巷,相传是当年建尚书第时,当地百姓不太配合征地,李春烨的儿子致信父亲,希望他出面调解。不料,李春烨回信说:“千里来书仅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不仅不征百姓的地,反而主张让出三尺地。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真实故事,其现实意义又是不言而喻的。5、版本五北宋王安石还有一个三尺巷的故事,说是他的家乡亲人在建房时与邻家有了一尺半的房基之争,家人想借王安石的权威,写信给王安石。王安石不愧是大家风范,回信诗云“千里捎书仅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惭愧,让出一尺半,邻家得知后,也让出了一尺半,三尺巷成就了一段佳话。
黄真宝2019-11-05 23:03:16
-
瓜尔佳氏:鳌拜等赫舍里氏:孝诚仁皇后、索尼、索额图等钮祜禄氏:孝昭仁皇后、遏必隆等佟佳氏,佟半朝:表妹孝懿仁皇后、佟国维、隆科多、额驸舜安颜等叶赫那拉氏明珠家族董鄂氏:东果公主后人齐世、朋春还有乌拉那拉氏等。
米培英2019-11-05 22:37:42
-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6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黄相柏2019-11-05 22:07:01
相关问答
满族姓氏繁多,其中最显赫的有佟佳,瓜尔佳,马佳,索绰罗,齐佳,富察,纳喇,钮祜禄八姓,俗呼"满洲八大姓".马佳氏:,地点大约在今天的黑龙江省东宁一带.其族以地为氏.世居绥分,穆丹,宁古塔,萨哈地,辉发,哈达开原,长白山等地。代表人物:康熙荣妃;顺康朝重臣,大学士图海;开国24功臣,札尔固齐雅希禅;一等男,札尔固齐赫东额;都察院参政,都统铎璧;都统瑚什穆,工部尚书席柱;乾隆朝云贵总督恒文;副都统,三等男辛太;副都统海兴阿;道光朝热河都统,工部尚书升寅,内务府大臣绍英;都统,一等伯和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