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蒋介石翻译为常凯申,海外汉学家是否有过把中文材料理解错的例子?

黄玉春 2019-11-05 21:41:00

推荐回答

不同的称呼表明了使用者的态度和立场。因为这个译名是个翻译上的大笑话,用常凯申就已经显露了对蒋介石的调侃和嘲笑。比如凯申物流,就是讽刺蒋介石无能,只会把美援送给敌人。而对蒋介石持肯定态度的人,就不会使用常凯申这种调笑的称呼,他们会称蒋介石或蒋公。不同的称呼表达了使用者不同的评价态度和心态。
齐智军2019-11-05 22:06:22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这个涉及到“源”和“目的”的问题。中文=》英文,可以有不同的翻译,这个可以理解,但再译回到中文的时候,就不应该再音译了,因为比较“源”是什么就该是什么。就好比“清华”译成Qinghua对,译成Tsinghua也行,但译成Tsinghua的,翻译回到中文的时候,你不能译成“听话”或“轻花”。还有,不同意见和观点而已,不应该动辄就涉及到没文化或脑残什么的。
    黄盛楠2019-11-05 22:20:17
  • 蒋介石的历史功过谈翻译成英语是;JiangJieshi''shistoricalmeritsanddemerits见下图翻译全文。
    黄益泉2019-11-05 22:03:13

相关问答

从19世纪40年代两个台湾年轻人的邂逅开始。年轻俊朗的青年陈秋水因做家庭教师而来到王家,并与王家千金王碧云一见钟情,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私订终身。但适逢台湾局势动荡,作为热血青年的陈秋水为躲避迫害从台湾辗转来到大陆,自此两个相爱的恋人被无情的现实分隔两岸,唯有坚守着“等待彼此”的誓言相互思念对方。与台湾失去联络的陈秋水,为思念母亲徐凤娘与恋人王碧云而将名字改为徐秋云作为军医的他奔赴朝鲜战场,饱经战争与炮火的洗礼。一边怀着保卫家国的热血豪情,一边默默思念海岸对面的亲人。此时他结识了单纯可爱的战地护士王金娣,就像他与碧云一样,这个小护士第一眼就爱上了陈秋水,开始了对他执著的追求,在战争结束后一直追随已援藏的他到了西藏当地的医院,并将名字改为‘王碧云’陪伴他。由于海峡两岸的分隔,又几度寻找王碧云无果,在这种绝望中,王金娣的真情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陈秋水,陈秋水最终与她结婚了。此时身在台湾的王碧云则以儿媳的身份主动担负起照顾陈秋水母亲的重任,并从此开始了漫长而无望的等待,她发誓要用一生来寻觅爱人的踪迹。直到68年她终于得知了陈秋水的消息——陈秋水和妻子双双殉难西藏雪山。近60年过去了,一生未嫁的王碧云已两鬓斑白,但那段纯真美好的爱情仍然深藏在她的心里。此时她的侄女晓芮却在西藏发现了陈秋水的踪影。扩展资料:这部影片号称"中影集团爱情史诗巨制",哀伤曲折的爱情贯穿其中。青春岁月的擦肩而过六十年的云水守望,一曲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悲歌。这是一个时代印记:承载了历史的白云苍隙,和最淳朴最恒久的家国情怀。这是一场旷世爱情,蕴含着一曲完整的爱情旋律的所有章节。纯真的相遇,痛苦的别离,漫长的等待和忠贞不渝的坚守。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故事开始的时间和地点——40年代末,台湾。1945年前的台湾是被日本占领的,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台湾成了日本的殖民地,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才光复。当时国际上能代表中国的是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台湾光复后,国民政府全面接管台湾,但是很多政策措施和对本省人的压迫剥削,激起本土民众的反抗,1947年2月28日,台湾发生了著名的二二八事件,这是一场爱国民主运动,但是,当时蒋介石国民政府却将之定性为暴动进行血腥镇压。直到现在二二八事件在台湾仍然是非常敏感的话题,稍有不慎即会激起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冲突。陈秋水在影片中是一个左翼知识分子,政治上是一种激进状态,影片中他阅读的大量进步书籍后来都被他母亲烧掉了,其中有一本就是王碧云无意中看到的: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陈秋水的理想是“要让世界上更多的人活得更有尊严”!从中可以看出他在政治上是倾向当时中共的,甚至可以认为他与中共地下党可能是有接触的。能在228所谓的万人大屠杀中存活,并且渡海到达大陆,应该是得到了营救,实际上,这个故事的原作自传体小说《台湾纪事》,其作者和原型主人公张克辉,就是中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的领导人,他本人并没有牺牲在西藏,而是仍然健在!陈秋水是1947年逃离台湾的,当时中国还没有解放,国共还在激烈的内战当中!连三大战役都还没有开始!当时大陆与台湾仍然是处于统一状态的,通信也通航,所以,在1947年,陈秋水到达大陆后,并没有想到会与爱人天各一方,他当时应该只是想到大陆躲一躲,避过风头就可以回到台湾!甚至王碧云还打算报考杭州国立美术专业学院,她想,如果陈秋水无法回台湾,她还可以到大陆去找陈秋水!但是,1949年,大陆解放,蒋介石退守台湾,从此以后,大陆与台湾开始了几十年的隔绝!注意!!很多人无知地以为陈秋水不够爱碧云,没回去找她,需知当时他根本回不去,早些时候台湾方面还可以通过香港那边了解一些大陆的情况,但是随着政治局势的发展,后来连一点点消息都无法打听了,随便打听消息会被看成是台湾间谍的!我想没人会愿意冒险去帮王碧云到大陆打听消息的。另外,日本占据时期的台湾,普通平民子弟要上大学,一般只能是医科、农艺两类,因为这是实际需要而又对日本没啥威胁的门科。中、上层和有钱人的子弟,则可留学大陆,或者海外如日本、欧美。陈秋水的另外一个原型对象--陈弘,就是因到上海留学而与台湾未婚妻隔断开来的。片中陈秋水家道中落,出身贫寒,只能要么学医,要么学农。所以他上的是台大医学系。陈秋水由于学的是医学,1947年,到了大陆就参加了当时的闽南游击队,自然就成为了中共方面的军医,解放后不久又去了朝鲜战场,于是认识了王金娣。后面的情节其实都是很正常的开展,1968年,两个人就为救雪灾中的难产孕妇而遇难牺牲了。文革期间,大陆与台湾更是毫无办法联系了!影片中王碧云从日本方面得知秋水去世的消息至少也应该是1972年以后,那时候中日恢复邦交,日本民间才有可能得到大陆官方报纸上的报道。当时,从台湾仍然是无法直接得到大陆任何消息的,所以王碧云才会托日本东京的朋友打探消息!至于大陆和台湾的联系,基本上要在80年代以后才逐渐有开始增多,到大陆寻亲、探亲的情况多起来,但是大陆赴台则要更晚一些,影片中陈秋水的儿子能去台湾办理遗产捐献手续,已经是1998年,是在他父亲已经死了整整30年之后的事情。云水谣》没有给我们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而我们却更为故事所感动,为人物命运而悲切。陈秋水为爱坚定执着,王碧云像一片白色的微云,守侯着属于自己的一份感情。王金娣大胆直率,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愿意为自己爱的人付出一切,甚至不惜把自己的名字改掉。这些人心中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而且能够坚守这个信念,这种情感信念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所没有的.-云水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