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回答
从19世纪40年代两个台湾年轻人的邂逅开始。年轻俊朗的青年陈秋水因做家庭教师而来到王家,并与王家千金王碧云一见钟情,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私订终身。但适逢台湾局势动荡,作为热血青年的陈秋水为躲避迫害从台湾辗转来到大陆,自此两个相爱的恋人被无情的现实分隔两岸,唯有坚守着“等待彼此”的誓言相互思念对方。与台湾失去联络的陈秋水,为思念母亲徐凤娘与恋人王碧云而将名字改为徐秋云作为军医的他奔赴朝鲜战场,饱经战争与炮火的洗礼。一边怀着保卫家国的热血豪情,一边默默思念海岸对面的亲人。此时他结识了单纯可爱的战地护士王金娣,就像他与碧云一样,这个小护士第一眼就爱上了陈秋水,开始了对他执著的追求,在战争结束后一直追随已援藏的他到了西藏当地的医院,并将名字改为‘王碧云’陪伴他。由于海峡两岸的分隔,又几度寻找王碧云无果,在这种绝望中,王金娣的真情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陈秋水,陈秋水最终与她结婚了。此时身在台湾的王碧云则以儿媳的身份主动担负起照顾陈秋水母亲的重任,并从此开始了漫长而无望的等待,她发誓要用一生来寻觅爱人的踪迹。直到68年她终于得知了陈秋水的消息——陈秋水和妻子双双殉难西藏雪山。近60年过去了,一生未嫁的王碧云已两鬓斑白,但那段纯真美好的爱情仍然深藏在她的心里。此时她的侄女晓芮却在西藏发现了陈秋水的踪影。扩展资料:这部影片号称"中影集团爱情史诗巨制",哀伤曲折的爱情贯穿其中。青春岁月的擦肩而过六十年的云水守望,一曲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悲歌。这是一个时代印记:承载了历史的白云苍隙,和最淳朴最恒久的家国情怀。这是一场旷世爱情,蕴含着一曲完整的爱情旋律的所有章节。纯真的相遇,痛苦的别离,漫长的等待和忠贞不渝的坚守。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故事开始的时间和地点——40年代末,台湾。1945年前的台湾是被日本占领的,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台湾成了日本的殖民地,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才光复。当时国际上能代表中国的是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台湾光复后,国民政府全面接管台湾,但是很多政策措施和对本省人的压迫剥削,激起本土民众的反抗,1947年2月28日,台湾发生了著名的二二八事件,这是一场爱国民主运动,但是,当时蒋介石国民政府却将之定性为暴动进行血腥镇压。直到现在二二八事件在台湾仍然是非常敏感的话题,稍有不慎即会激起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冲突。陈秋水在影片中是一个左翼知识分子,政治上是一种激进状态,影片中他阅读的大量进步书籍后来都被他母亲烧掉了,其中有一本就是王碧云无意中看到的: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陈秋水的理想是“要让世界上更多的人活得更有尊严”!从中可以看出他在政治上是倾向当时中共的,甚至可以认为他与中共地下党可能是有接触的。能在228所谓的万人大屠杀中存活,并且渡海到达大陆,应该是得到了营救,实际上,这个故事的原作自传体小说《台湾纪事》,其作者和原型主人公张克辉,就是中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的领导人,他本人并没有牺牲在西藏,而是仍然健在!陈秋水是1947年逃离台湾的,当时中国还没有解放,国共还在激烈的内战当中!连三大战役都还没有开始!当时大陆与台湾仍然是处于统一状态的,通信也通航,所以,在1947年,陈秋水到达大陆后,并没有想到会与爱人天各一方,他当时应该只是想到大陆躲一躲,避过风头就可以回到台湾!甚至王碧云还打算报考杭州国立美术专业学院,她想,如果陈秋水无法回台湾,她还可以到大陆去找陈秋水!但是,1949年,大陆解放,蒋介石退守台湾,从此以后,大陆与台湾开始了几十年的隔绝!注意!!很多人无知地以为陈秋水不够爱碧云,没回去找她,需知当时他根本回不去,早些时候台湾方面还可以通过香港那边了解一些大陆的情况,但是随着政治局势的发展,后来连一点点消息都无法打听了,随便打听消息会被看成是台湾间谍的!我想没人会愿意冒险去帮王碧云到大陆打听消息的。另外,日本占据时期的台湾,普通平民子弟要上大学,一般只能是医科、农艺两类,因为这是实际需要而又对日本没啥威胁的门科。中、上层和有钱人的子弟,则可留学大陆,或者海外如日本、欧美。陈秋水的另外一个原型对象--陈弘,就是因到上海留学而与台湾未婚妻隔断开来的。片中陈秋水家道中落,出身贫寒,只能要么学医,要么学农。所以他上的是台大医学系。陈秋水由于学的是医学,1947年,到了大陆就参加了当时的闽南游击队,自然就成为了中共方面的军医,解放后不久又去了朝鲜战场,于是认识了王金娣。后面的情节其实都是很正常的开展,1968年,两个人就为救雪灾中的难产孕妇而遇难牺牲了。文革期间,大陆与台湾更是毫无办法联系了!影片中王碧云从日本方面得知秋水去世的消息至少也应该是1972年以后,那时候中日恢复邦交,日本民间才有可能得到大陆官方报纸上的报道。当时,从台湾仍然是无法直接得到大陆任何消息的,所以王碧云才会托日本东京的朋友打探消息!至于大陆和台湾的联系,基本上要在80年代以后才逐渐有开始增多,到大陆寻亲、探亲的情况多起来,但是大陆赴台则要更晚一些,影片中陈秋水的儿子能去台湾办理遗产捐献手续,已经是1998年,是在他父亲已经死了整整30年之后的事情。云水谣》没有给我们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而我们却更为故事所感动,为人物命运而悲切。陈秋水为爱坚定执着,王碧云像一片白色的微云,守侯着属于自己的一份感情。王金娣大胆直率,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愿意为自己爱的人付出一切,甚至不惜把自己的名字改掉。这些人心中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而且能够坚守这个信念,这种情感信念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所没有的.-云水谣。
齐新海2019-11-05 22:05:27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峙。6月,蒋介石与冯玉祥在徐州开会,取得合作反共协议。由于蒋介石在和汪精卫、李宗仁等派系的矛盾和斗争中孤立无援,被迫于8月下野,10月出访日本寻求支持。回国后,离弃妻妾,与宋美龄于12月1日结婚,从此与宋子文、孔祥熙联姻,通过他们加强与美国的联系。1928年1月重任总司令职,2月主持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全面改变孙中山的革命政策;会上被举为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4月,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组成四个集团军合力北进,战胜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0月任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改组国民政府,实行“以党治国”的“训政”。蒋介石为要确立个人独裁统治的局面,以“裁军建设”相号召,力图“编遣”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的军队,加剧了与各军事实力派之间的矛盾,遂至兵戎相见,蒋桂战争、蒋冯战争、蒋阎冯战争连绵不断。蒋介石凭借帝国主义和江浙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一一战胜了各派武力。他还击败了汪精卫,胡汉民、孙科等派系的对抗,从而巩固了自己的独裁统治。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蒋介石调集大量军队,对江西、湘鄂西、鄂豫皖及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连续发动了三次军事“围剿”,均以失败告终。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奉行不抵抗政策,阻挠军队和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致使东北三省迅速沦丧。日本侵略者又于1932年初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起英勇抗击,但是蒋介石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力,同意签订《淞沪停战协定》。以后对于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略华北的行径一再妥协退让,又同意签订了屈辱的《塘沽协定》、《何梅协定》。他压制爱国军民的抗御,逼迫冯玉祥取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蒋介石顽固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在1932年6月对工农红军发动的第四次军事“围剿”。失败后,又于1933年10月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经过一年的鏖战,红军因战略指导的错误而失利,乃离开江西出发长征。蒋又调几十万军队围追堵截,同时对革命根据地继续“清剿”。蒋介石极力加强独裁统治,建立以CC系和黄埔系分子为骨干的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势力,专事破坏共产党及革命组织的爱国民主活动,杀害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并对付反蒋派系的抗争。蒋介石还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文化“围剿”,查禁进步书刊,迫害左翼作家和文化工作者。他在全国推行新生活运动,以加紧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他还凭借政治特权,和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一道,建立和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形成官僚资本。他们开办中央银行和农民银行,兼并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垄断了全国金融体系。嗣后又逐步向工商业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发展,掌握全国的经济命脉。1935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策动“华北自治”,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共产党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将反蒋抗日方针改变为“逼蒋抗日”。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蒋介石和国民党决定调整其内外政策,表示要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他下令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国防建设,并改善同苏联的关系。他试图同中国共产党进行谈判,但仍然坚持要“剿灭”经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被蒋介石部署在西北“剿共”的张学良、杨虎城,决心联共抗日,于1936年12月12日毅然发动“兵谏”,在西安扣押了蒋介石。在中国共产党调停和各方面的努力下,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停止“剿共”政策。
齐望东2019-11-20 04:58:22
-
时任台湾中华民国政府总统直到75年逝世后由蒋介石长子蒋经国担任直到88年逝世。
齐春法2019-11-05 23:02:12
-
据说,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上海国民党中央银行时,中央银行的黄金、白银、美钞荡然无存。这些钱运到哪里去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部分被蒋介石分存国外;大部分已运到了台湾。到底有多少?对台湾经济发展有多大影响,至今仍是一个谜。1948年冬,“徐蚌会战”存入美国的花旗、大众银行。蒋介石这些运往台湾的财富是从哪里来的?“人民的血汗”,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推行所谓的“币制改革”,勒令国民交出私藏的黄金、美金、银元兑换成“金圆券”,不惜采取军事和特务手段强行索取、没收,不交的甚至被抓去坐牢、杀头。不少老百姓辛苦了一辈子、甚至是几辈子攒下的硬通货一夜之间变成了印有蒋介石头像的面值为50万、100万不等的纸币。而随着战局的紧张、银根的收缩,这些“金圆券”一夕之间狂跌几倍、几十倍,甚至千倍,老百姓欲哭无泪,这也是国民党政权不得人心,最终垮台的原因之一。蒋介石运往台湾的这笔钱财,在今天看来兴许不算大数目,但对当时台湾的750万人口,对当时的金、银、美钞的实际购买水平而言,却是一笔巨额财富。正是靠着它,蒋介石才稳定了台湾的金融,控制了物价的上涨,支付了150万文武职员的工资、军饷,一句话,稳了当时的军心、民心。当然,蒋介石把它的作用看得更大,认为这是“反攻复国”的资本。2.美元与侨资在20世纪中叶,台湾的经济能够迅速的恢复和发展,除了蒋介石从大陆带去的巨额财富外,还有另外两大重要来源,即美援和华侨捐款。1950年6月,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6月29日,美国第七舰队的6艘驱逐舰,2艘巡洋舰驶人台湾,开始巡弋台湾海峡。美国政府视台湾为其全球战略,特别是太平洋601099,股吧战略体系中的“不沉的航空母舰”。美军在朝鲜战场失败后,为了封锁和遏制中国大陆,建立起马尼拉台北东京汉城的所谓“太平洋防御体系”。1965年到lpo3年,美国卷入了越南战争,台湾对美军的地位显得格外重要。从1950年到1973年的20多年时间里,美国提供给台湾的各种经济援助达20多亿美元。195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共同安全法案”,向台湾当局提供大量“援助”,总称为“一般经济援助”,包括“军协援助”、“防卫支援”和“技术合作”,其目的在于帮助蒋介石和台湾当局稳定当时的台湾社会状况,因为此时的台湾“人口激增、生产凋敝、物资蒉乏、物价飞涨”。由于当时蒋介石的台湾政权无力偿还,此种“援助”实为赠送。两年后,台湾经济在“美援”的帮助下,趋于稳定,转入恢复发展时期,“美援”的目的转向支持台湾经济自给自足,弥补财政赤字。美国国会修正了1951年的“共同安全法案”,规定,以剩余农产品售往台湾,收取台币,并将售得款项赠与台湾使用;拨款的一部分由台湾采购美国剩余农产品,在台销售后收取台币,再将它赠给或贷给台湾当局;美国向台湾提供剩余农产品,台湾可用台币购买,所得款项贷给或赠予台湾,依照美国政府指定的用途予以使用,不得另作他用。1957年开始,由于台湾的经济和货币的运行情况呈良性态势,“美援”转而扶植台湾经济发展,美国政府在“共同安全法案修正案”中增设“开发贷款基金”项目,把原用于防卫的援助转为发展各项工矿建设,并改为贷款方式处理,这种“开发贷款”一是为台湾经济由“进口”向“出口”作准备;二是为美国的私人资本进入台湾市场打下基础。这种贷款由于利率较低,偿还期较长,并没有给台湾的财政造成负担。1961年,美国对台援助由“一般经援”向“开发援助”转变,美国向台湾的贷款其条件、利率逐步按国际金融市场的规则进行运转。lop年5月,美国政府声明将在1965年6月终止对台湾的经济援助计划,实质上,美国对台经援直到1968年才完全停止。美援”加入到台湾经济运行过程中,稳定了50年代的台湾经济、社会秩序,1951年台湾的通货膨胀率由1950年的400%降至66%,1952年降至23%,1953年降至8.8%,1954年降至2.4%。美援”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还平衡了台湾的外汇收支。蒋介石退守台湾岛后,打着“总理信徒”、“三民主义”、“中华民国”等旗号,加上当时许多海外华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不了解、误解,所以不少人出于各种目的向蒋介石和台湾当局捐款献金,这笔数目在当时达近10亿美元。1958年到1962年间,台湾当局对原来的“进口替代”政策进行了调整、改革,先后颁布了“改进外汇贸易方案”、“外汇贸易管理办法”、“奖励投资条例”、“技术合作条例”等政策、法规,吸引华侨投资,外资企业进口自用机械设备、原料、半成品等可一律予以免税;合资企业开业后5年内可免除营业税、商品税及企业所得税,5年后的企业所得税仅征18%。1964年到1973年,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政策性调整,仅仅10年间,就吸收侨资10.25亿美元。华侨的捐款及投资对台湾在蒋介石时代的经济稳定和初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章见彬2019-11-05 22:19:28
-
蒋的在大陆的家族没有受到迫害;就连他的父母坟墓都保存完好。
车广侠2019-11-05 2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