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什么战略意义

黄玉建 2019-11-05 21:34:00

推荐回答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任务,也是文化多样化背景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工作重点。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双重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物质生产领域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而且是精神生产领域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创新是文化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文化领域的创新,首要条件是形成一个使尽可能多的人们竞相迸发创新智慧、使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扩展资料:解决途径:1、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文化软实力的构建需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管理体制。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弊端,才能为文化的繁荣开辟广阔空间、提供强大动力支持。通过世博会,加快完善政府职能,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增强依法行政和服务社会的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为促进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供服务。2、要进一步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以及各国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价值。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政治价值,公共服务、终身教育、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等社会文化价值,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比如申博后,上海总结了“胸怀祖国、不负使命的信念,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的作风,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风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自信从容、博采众长的风范”等五种精神,积极发扬这些精神,对市民素质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3、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直影响着国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与人生追求。首先应摒除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创造性地吸收、消化传统文化的营养。比如吉祥物“海宝”,是以汉字“人”作为核心创意的,可以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内涵,展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以及人的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其次要通过“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输出能力,使我国在经济总量列为世界强国以后,自觉转型为价值和文化意义上的强国。4、着力增强硬实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一方面,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文化产业展现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通过世博会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规范外资引进和文化产品进口,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5、大力开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教育工作,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上海世博会筹办期间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以及符合国际标准的礼仪教育,有利于提升城市的人文内涵和精神文明。在运营期间票务、市内交通等方面公民的积极配合,也要求其具备健康的群体心理和良好的素质。带动社会道德规范、法制规范和行为规范建设,促进全党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这也将成为世博会结束以后,留给上海乃至中国极为宝贵的财富。文化软实力。
赵香枝2019-11-05 23:02:32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中国和谐世界理念从本体论上为中国软实力的建设提供了准确的战略定位、目标和环境。和谐共赢是软实力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软实力的高度发展和应用必将推动世界的和谐共赢。最重要的是在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目标中,中国软实力建设获得了强大的战略支撑,找到了更符合其发展规律的目标、原则和途径定位。这体现在:第一,突出“和衷共济”,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是中国软实力发展的根本目标。第二,突出“和而不同”,强调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是中国软实力发展的基本原则。第三,突出“以和为本”,注重国际关系主体间文明和文化价值的认同与互动,是提高中国软实力的根本途径。
    连乃祥2019-11-16 22:28:29
  •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中央提出的这个目标,是党和国家第一次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对文化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对于拯救我国社会道德和信仰危机注入了强大动力。文化软实力是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我国维护自身安全和实现自身利益的能力,各国纷纷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关键字: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意义,提高途径提升软实力,首先要明白何谓“软实力”。软实力指的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这一概念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各领域的多边合作和磋商中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一时间,世界各国掀起了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热潮,人们正热切地想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地了解中国。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增强,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却不是文化强国。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并及时改进,势必会影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整体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采取必要措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水平势在必行。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两手抓”。第一,弘扬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兄弟姐妹在这个大家庭中团结互助、融洽相处,共同孕育了我国独特的民族精神。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把中华民族精神阐释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我国今天的文化事业才会取得好的发展前景,它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和倡导民族精神中优秀的、积极向上的优良传统,摒弃那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趣味低级、违反社会发展和科学规律的不良成分,这样,民族精神才能真正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二,打造民族品牌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武器。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广大博深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随着各国思想和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和竞争,好莱坞电影、韩剧充斥着我们的眼球,肯德基、NIKE、“日韩流”成为年轻一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面对国外文化的强大攻势,打造属于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大力发掘我国文化当中的优秀因子,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日益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强势推出民族品牌,努力减小文化逆差现象,真正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第三,发展人才教育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事业,国民的文化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人们开始更多地寻求艺术上的、更深层次的交流,文化艺术教育逐步走进千家万户,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目前,我国从初级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开设了文化艺术领域的相关课程,并且还成立了专门的艺术院校培养专业文艺人才。在民间,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喜爱更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这些都是我国文化的吸引力所在,也是繁荣我国文化事业的夯实基础。可见,文化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文化的长期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水平提供了后备军。第四,开展文化外交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中国文化“软实力”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文化外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中国在文化外交方面的经验十分丰富。古有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今有“乒乓外交”、中外文化交流年,这些都为传播我国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扩大了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各国正积极利用这一战略发展机遇期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世界竞争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重大基础性工程纷纷破土动工,国防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军队战斗力水平不断提升。国家各项“硬实力”发展水平较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我国“软实力”建设长期以来受重视程度低,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以往,一些人总以为文化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不如发展经济来的实惠。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错误思想,才使得社会文化生活萎缩,封建糟粕沉渣泛起,国外不良文化趁机而入,社会信任逐渐丧失,民众和官员道德问题频出。因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各领域的多边合作和磋商中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一时间,世界各国掀起了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热潮,人们正热切地想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地了解中国。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增强,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知识教育的一部分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受益者。广大青年学生在受益的同时,也应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应当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国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文化强国梦想做出贡献。
    齐明松2019-11-05 22:19:54
  •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相对于具体的国民生产总值、科研成果及转化率、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哲学与社会科学也属于国家“软实力”范畴。把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写进党代会的报告,说明执政党在推进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作用。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强调文化的力量,既能丰富人民的社会生活,也能创造不同于科技、经济等的新的发展动力。中共十七大报告洋洋洒洒,生态文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服务型政府等新名词不断涌现,解读它们,需要新的实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报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背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曾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解读〕报告这一新提法,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为此,就要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和扶植文化产业。要详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文化发展政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其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做到“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构建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传递到世界各地。
    黄真池2019-11-05 22:05:56
  • 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第一,国际政治博弈的利器。冷战结束以后,国际政治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短时间内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减弱。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软实力”更好地阐明了除了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以外,一种以文化和价值观所主导的看不见的国家力量,它很好好揭示了大国之间一种隐性的没有硝烟的博弈。此概念一经抛出,便引起各国政治家的注意,并且被广泛用于国际政治领域,作为衡量一国国力的重要指标,成为各个国家维护本国利益的重要工具。第二,国家政治经济长期稳固发展的保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经济体。但是,国内长期以来偏重经济建设,导致文化建设严重落后于经济建设,国际文化贸易逆产巨大,这些导致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落后与欧美和亚洲一些国家,与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极不相称。为了发展文化,使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相平衡,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一再强调必须加强文化建设。文化软实力命题的提出具有深刻的现实背景,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指出,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意义。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第一,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理论,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文化将以其强大的反作用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先进的文化将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促进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而文化软实力正是以文化为载体的综合力,所以文化强,则文化软实力也强;反之,文化软实力强大,则文化在社会和国家发展变革中所产生的推动力就越强。第二,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先进的文化能够引领社会风尚,产生广泛共识,凝聚国民力量,产生社会合力。文化繁荣也必将带动文化产业的飞跃,为经济的持续提升提供不竭动力,并且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第三,当前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单纯依靠武力和经济为手段已经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的达成。那么,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很好地补充了经济和武力手段的不足,以更容易被对方接受的方式,隐形地服务于本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本国通过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推广本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以此来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追随,以文化为武器对他国进行无形的影响和渗透,最终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战略目标。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又为本国硬实力的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外部空间。第四,当前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国的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各种文化间的碰撞越来越激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一些资本主义思想伴随科技和资本流入国内,不断冲击着社会主义思想价值体系。如果任由其发展必将造成思想混论和社会的动荡,因此必须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性功能,不断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豪感、自信心。通过文化软实力建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民族统一和政权巩固。第五,在国际交往中,文化软实力事关一国国际话语权。它主要体现在国际规则设计、国际会议议程的设置和国家风向的引领三个方面。只有文化软实力强大的国家才有可能把控国际会议议程,将自已的意志以国际法规的形式确立,通过国际舞台传达自己的声音和诉求,在国家交往中更好地影响他国,维护本国利益。
    赵高升2019-11-05 22:02:47

相关问答

战略性意义是什么意思:就是在总体上能够起到重要作用。战略一般是总的制胜概念。战术是具体的方法。有战略性意义就是对总体有关键的或方向性的指导意义。战略产生于战争实践,长期使用于军事领域,本义即军事战略。战略可按不同的标准划分类型。按社会历史时期划分,可分为古代战略、近代战略、现代战略;按作战性质划分,有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按使用武器的类型划分,有常规战争战略和核战争战略见核战略;按军种划分,有陆军战略、海军战略和空军战略;按作战持续时间划分,有速决战略和持久战略,等等。凡属有关战争准备与实施,军事力量的建设和使用的全局性的内容,都是战略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为制止和推迟战争而进行的斗争;为对付战争而进行的长远准备和临战准备;战争爆发后的战略领导与指挥;结束战争的战略决策与处置等。战略是同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依赖于社会物质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人的觉悟程度,为国家或政治集团所规定的基本政策服务。国家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主观指导,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起决定作用。战略同国家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面积、人口、资源、交通运输,以及作战地区的地形、水文、天候等,也有密切关系。
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走出去”战略是与“引进来”战略要注重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1.通过业务流程再造优化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必须从重视职能管理向重视流程管理转变,从满足市场需求出发优化业务流程,适当简化部分分工,实现结构综合化。2.尽量减少组织结构的管理层次,加快指令下达信息传递速度,保持决策与管理的有效执行。3.采用适应本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组织结构形式,如直线职能制、矩阵制、事业部制等,并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及时进行调整。4.积极发展现代化的企业间协作形式。具有共同战略利益的几个企业,通过以合作协议结成战略联盟或虚拟企业,可以达到资源互补、共担风险、利益共享的目的。目前我国采取这种协作形式的企业还比较少,已采用战略联盟的企业只占13.07%,已采用虚拟企业的只占6.61%。抓紧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是我国实现跨世纪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虽说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很有限。我们必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际资源,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我们不但要通过进出口贸易来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更要通过在国外投资和组织生产来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只有积极地“走出去”,才能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这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关系重大。从改革的角度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不仅要学会在国内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要学会在国际上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能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赢得优势,不仅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之举,而且也是关系我国改革全局的重大战略之举。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1."走出去"是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2."走出去"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3."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4."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后国际扩张的必然选择“走出去”则是以中国的公司为主导,服务于中国公司战略的一种跨国整合模式,我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当前,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第一,在更加市场化、更加开放、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国家必须考虑,通过具有宏观影响力和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意义的对外投资,提高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资源分配中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形势并改善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关系。第二,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70%的情况下,国家必须考虑通过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扩大对外投资两个轮子,主动地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在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同时,向产业链高增值环节迈进,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第三,无论从中国为全球制造产品,还是自身工业化、现代化的需要,都必须考虑如何通过对外投资主动地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第四,在外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分享中国市场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必须考虑新的发展空间。在外资企业走进来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各自发挥优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将是一种必然的现实。第五,在跨国公司利用自己实力,重组中国优势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也应利用跨国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以自己的比较优势重组他国产业和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以获得市场份额和技术开发能力。在这过程中,壮大自己,培育与经济大国相匹配的跨国公。
中国高铁走出去的经济意义:第一,“高铁外交”开启中国外交的3.0时代“高铁外交”作为国家新名片,它是技术集成、产业配套、重大装备、国际融资、国际贸易、国际关系协调等的综合能力的表现,标志中国外交开始走上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发展道路,开启了中国外交的3.0时代。第二,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助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中国高铁的生产和出口已具备相当实力,高铁的核心技术优势非常明显,技术输出正是建立高铁国际优势的开始。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高科技产业输出起到引领作用,必将带动一大批高科技产业腾飞,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助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中国标准必将引领世界。第三,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建立国家安全体系中国是一个陆权大国,铁路修到那里,国家的意志就通达到那里,国家的安全体系就建构在那里。以高铁为支柱的欧亚大陆经济整合,将为中国带来一个陆权时代。当“海权”与“陆权”并存时,中国就可以在其全球战略态势上建立起一个对冲的局面。谁制定了未来世界范围内高铁的技术标准和管理体制,谁就掌握了保障国家安全的“陆地法”。中国高铁“走出去”维系着中国在欧亚地缘政治和全球格局中的地位,维系着边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防安全的重大使命。第四,高铁“走出去”是中国经济突围发展的战略需要我们曾经以向东发展的海洋战略,希望加入全球经济循环,承接产业转移,促进重大装备的出口。严峻的国际环境迫使我们既要坚持以上海自贸区为新起点,实施新一轮对外开放,又要调整战略,向西、向北、向南发展。谋划中的中国高铁“走出去”,包括三个战略方向:通过俄罗斯进入欧洲的欧亚高铁;从乌鲁木齐出发,经过中亚最终到达德国的中亚线;还有从昆明出发,连接东南亚国家,一直抵达新加坡的泛亚铁路。高铁“走出去”是中国经济突围发展的战略需要。第五,中国高铁“走出去”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速铁路“走出去”,为中国在未来发展提供了全新广阔的地缘空间,高铁就是升级版的现代丝绸之路。高铁将把中国的商品、产业、装备、文化和思想传播出去,中国高铁将与中国航天、中国海洋深潜等战略高技术一道,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的第一条高速铁路武广高铁已经开通,引起国际社会的哄动。这条高速铁路荣膺全球最快、全球最长双冠军,根据中国铁路的发展规划,武广高铁仅是京广高铁的一部分,全线最终由东北的哈尔滨起,向南经北京、武汉、广州,到达深圳,并与香港高铁相接,总长度接近4000公里。全世界只有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有如此辽阔的国土,可以建一条相同长度的高速铁路,但是按照国情,这些国家几乎不可能建设这么长、同时达到这个速度的高铁。高铁为中国带来的经济效益众所周知,高铁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又是正面和巨大的,其军事和战略意义更无可估量,其潜藏的其它功能和意义还将陆续释放出来。高铁的建成,极大方便了中国的军事调动,对中国的军事布局,以及战略战术都将产生有利的、深远的影响。中国设有七大军区,其中五大军区均与周边国家接壤,守边护土成为上述军区的主要职责,能用于战略机动的兵力并不多。中国军事空运能力长期困扰中国的军事建设。高铁的建成突破性解决这一难题。衍生全新的战略战术历史上,飞机的出现导致空军的诞生,卫星的诞生又催生空军的出现,而空军又发展出伞兵,在伞兵的基础上,发展出配备空降战车等装甲武器的空降部队。过去的铁路速度不快,未有突破时空的感觉,现在高铁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将来更快的高铁有可能陆续出现,会否出现“高铁兵”或“高铁军”未可预知,但肯定在中国首先催生出新的战略战术,将大幅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精兵简政理想可实现高铁优胜之处是可以实行军民结合,高铁平时是民用交通工具,战时可转为军用工具。军事装备“寓军于民”是精兵简政重要原则。精兵简政是中国毛泽东、邓小平一辈领导人,以及其后的领导人都希望做到的一件大事,邓小平就曾对美国方面解释,中国军事装备落后,将来提高后,兵员就可大幅削减。精兵简政并不表示中国要大规模裁军,中国一刀切式的大规模裁军已成为历史。事实上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必须保持有一定数量的预备役兵员,但军队数量过少,基数小预备役兵员自然也少,这是不利于战时的军事动员的。但中国军队的数量仍有削减的余地,将来随着装备不断现代化,战略战术的不断提高,兵员也可逐步减少,但基本上是采取自然流失的方法。中国高铁的出现为精兵简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将来如能稳妥可靠的做好这篇文章,将对国家的长远发展以及强盛富足产生积极的作用。高铁技术出口莫轻率高铁具有无比巨大的军事战略意义,也引起各国的关注。除美国外,巴西、俄罗斯、波兰、印度等均提出要求,希望入口中国的高铁技术。中国须从战略角度考虑高铁技术出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