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实意义

黄石岭 2019-11-05 21:41:00

推荐回答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求尊重客观事实,规律。在新闻自由的当下,让新闻以真实的面貌面世就是尊重客观事实与规律的基本要求。
边向东2019-11-05 23:02:51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石。只有明确肯定了新闻是对事实的能动反映,才能谈到新闻工作的真实性原则和党性原则,才能谈到新闻工作的使命任务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主新闻观的基本观点。在实践上,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观一方面要求新闻工作者尊重事实,搞好调查研究,掌握事实真相,另一方面要求新闻工作者承担社会责任,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刊播等环节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尊重事实、尊重受众和尊重自我的统一。
    龙学锋2019-11-05 22:20:18
  • 这是因为新闻具有双重属性:一是新闻传播属性,二是意识形态属性。前者是一般属性,后者是特殊属性。西方新闻观刻意强调新闻的一般属性,竭力掩盖新闻的意识形态属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则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倾向,强调新闻的党性。
    龚小英2019-11-05 22:06:24
  •   1.有利于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追求新闻真实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更是新闻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其工作的基本准则就是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用真实的新闻报道反映社会生活本质,不靠道听途说编造新闻,靠深入新闻现场考证事件细节、揭示事件本质。新形势下,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在真实、准确报道具体事实的同时,更要从总体上、本质上做到真实,极力挖掘事情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 要想从根本上杜绝虚假新闻,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就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客观、真实、准确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生命,切实维护新闻工作的崇高威信,从而构筑抵制虚假新闻的防线,为新闻的真实性把好第一道关。在实际工作中,编辑、记者要克服浮躁、功利、猎奇心态,做到未经核实的稿件不刊发、不转载;媒体要坚持从思想源头、信息源头、采访源头和管理源头抓起,纠正思想上、采访作风上、业务管理上、制度执行上的错误,找到自己的痛点、难点和着力点,切实加以整改,确保新闻真实准确无误,杜绝虚假报道的产生传播。    2.有利于提高舆论的引导能力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新闻报道促进社会发展,是新闻工作的努力方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媒体要立足细微,从大局思考,用新闻报道来赞颂光明,披露丑陋,还原社会本质真实,充分反映人民的心声,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大众。2019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强调,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传递信息和获取信息越来越快捷,新闻舆论作用随之越来越突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不仅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而且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这进一步阐明了在新媒体兴盛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性。 要实现对新闻舆论的有效引导,就必须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遵循新闻规律,必须营造科学的引导工作机制,必须从多层次的社会舆论实际出发,掌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多样化的新趋势。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流,整合网络媒体、都市类媒体等宣传媒介,把发展主流媒体作为战略重点,切实加强主流媒体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建构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面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实践证明,要真正有效地引导舆论,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做到让自己的主观愿望最大限度地适应人民群众的客观需求。只有这样,新闻媒体才能完成有效引导舆论的崇高责任。     3.有利于坚持两个效益统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追逐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不追求经济效益,媒体在激烈经济和新闻竞争中失去立足之地。但新闻事业的政治性、喉舌性、宣传作用、舆论导向功能,又决定了媒体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应该力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必须在首先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在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中,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因为新闻媒体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工具,肩负着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引导社会和公众舆论、满足国家发展和受众需要的重大使命。新闻媒体的报道与宣传必须正确引导大众,推进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的健康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强调社会效益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不要经济效益,媒体只有通过有效的经营获得较高的利润,才能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所以,真正优秀的媒体,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该始终是统一的。世界上知名媒体无不是双效合一的。中国新闻界要想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就必须把宣传人类价值、建设和谐世界作为对外报道的宗旨,把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必须遵循的准则。特别是一些商业网站、新进入传媒行业的组织机构,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以不变应万变,在相关商业活动中传播积极、健康的内容,避免对社会造成消极不良影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种全新的无产阶级的新闻观,是在批判资产阶级新闻观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下对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现象的总看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规律及其工作原则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体现。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告诉新闻工作者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看待新闻传播现象,来认识新闻传播活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奠基、由以列宁为代表的苏联共产党人继承、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发扬的长期过程。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形成初期,其主要内容包括人民报刊思想、新闻出版自由观、新闻报道真实性、无产阶级党报思想等。后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日益丰富起来,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观念体系,即党报党性的思想、开展报纸批评的思想、新闻自由的思想、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的思想等。可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崛起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今,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刻领会其实质和精髓,对于杜绝虚假报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要地位、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粱俊芳2019-11-05 22:03:14

相关问答

“税收筹划”又称“合理避税”。意义:1、有利于企业经济行为有效率的选择,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有利于增加企业可支配收入。有利于企业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有利于企业正确进行投资、生产经营决策,获得最大化的税收利益。有利于企业减少或避免税务处罚。2、有利于实现国家税法的立法意图,充分发挥税收杠杆作用,增加国家收入。有利于国家税收政策法规的落实。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增加国家外汇收入。有利于税收代理业的发展。扩展资料:一、税收筹划基础不稳导致的风险:1、中小企业开展税收筹划,需要良好的基础条件。税收筹划基础是指企业的管理决策层和相关人员对税收筹划的认识程度,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企业涉税诚信等方面的基础条件。2、如果中小企业管理决策层对税收筹划不了解、不重视、甚至认为税收筹划就是搞关系、找路子、钻空子、少纳税;或是企业会计核算不健全,账证不完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甚至企业还有偷逃税款的前科。3、违反税法记录较多等等,造成税收筹划基础极不稳固,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税收筹划,其风险性极强。这是中小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最主要的风险。二、税收政策变化导致的风险:1、税收政策变化是指国家税收法规时效的不确定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税收政策总是要作出相应的变更,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税收政策具有不定期或相对较短的时效性。2、税收筹划是事前筹划,每一项税收筹划从最初的项目选择到最终获得成功都需要一个过程,而在此期间,如果税收政策发生变化,就有可能使得依据原税收政策设计的税收筹划方案,由合法方案变成不合法方案,或由合理方案变成不合理方案,从而导致税收筹划的风险。三、税务行政执法不规范导致的风险:1、税收筹划与避税本质上的区别在于它是合法的,是符合立法者意图的,但现实中这种合法性还需要税务行政执法部门的确认。在确认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由于税务行政执法不规范从而导致税收筹划失败的风险。2、因为无论哪一种税,税法都在纳税范围上,都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只要税法未明确的行为,税务机关就有权根据自身判断认定是否为应纳税行为,加上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和其他因素影响,税收政策执行偏差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3、结果是企业合法的税收筹划行为,可能由于税务行政执法偏差导致税收筹划方案成为一纸空文,或被认为是恶意避税或偷税行为而加以处罚;或将企业本属于明显违反税法的税收筹划行为暂且放任不管,使企业对税收筹划产生错觉,为以后产生更大的税收筹划风险埋下隐患。税收筹划。
流通加工是物品在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简单作业的总称。是商品在从生产者向消费者流通过程中,为了增加附加价值,满足客户需求,促进销售而进行简单的组装,剪切,套裁,贴标签,刷标志,分类,检量,弯管,打孔等加工作业。作用提高原材料利用率通过流通加工进行集中下料,将生产厂商直接运来的简单规格产品,按用户的要求进行下料。例如将钢板进行剪板、切裁;木材加工成各种长度及大小的板、方等。集中下料可以优材优用、小材大用、合理套裁,明显地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有很好的技术经济效果。方便用户用量小或满足临时需要的用户,不具备进行高效率初级加工的能力,通过流通加工可以使用户省去进行初级加工的投资、设备、人力,方便了用户。目前发展较快的初级加工有:将水泥加工成生混凝土、将原木或板、方材加工成门窗、钢板预处理、整形等加工。加工效率及设备利用率在分散加工的情况下,加工设备由于生产周期和生产节奏的限制,设备利用时松时紧,使得加工过程不均衡,设备加工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流通加工面向全社会,加工数量大,加工范围广,加工任务多。流通加工这样可以通过建立集中加工点,采用一些效率高、技术先进、加工量大的专门机具和设备,一方面提高了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另一方面还提高了设备利用率。目的流通阶段的加工即物流加工,处于不易区分生产还是物流的中间环节,尽管它可以创造性质和形态的使用效能,但是还是应该从物流机能拓展的角度将其看作物流的构成要素为宜。流通加工的目的可归纳为:1.适应多样化的客户的需求·2.在食品方面,可以通过流通加工来保持并提高其保存机能·3.提高商品的附加值·4.可以规避风险,推进物流系统化。
一、消费者行为学是研究消费者在获取、使用、消费何处置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心里活动特征和行为规律的科学。二、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的意义:1、企业营销活动的市场基础与决策依据;2、消费者科学消费的前提条件;3、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依据。三、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的发展历程1、萌芽时期等人关于如何应付知觉风险的研究。4、发展趋向研究角度趋向多元化:从宏观经济、自然资源保护、消费者利益、生活方式等多角度研究。研究参数趋向多样化: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文化、历史、地域、民族、到底传统、价值观念、信息化程度等一系列变量。研究方法趋向于定量化:运用统计分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以及运筹学、动态分析等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揭示各变量之间的联系。研究国界的突破全球化四、消费者行为学在我国的应用消费者行为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西方引入我国的,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深入开展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与提高宏观经济决策水平,改善宏观调控效果,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有助于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市场营销活动效果,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助于消费者提高自身素质,科学的进行个人消费决策,改善消费行为,实现文明消费。有助于推动我国尽快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增强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目录:第1篇市场中的消费者第1章消费者行为学导论1.1消费者行为学:市场中的人们1.2消费者对营销策略的影响1.3营销对消费者的影响1.4营销道德与公共政策1.5作为研究领域的消费行为学第2篇作为个体的消费者第2章知觉2.1感觉系统2.2暴露2.3注意第3章学习与记忆3.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3.2认知学习理论3.3记忆在学习中的作用第4章动机与价值观4.1动机的过程4.2动机的强度4.3动机的方向4.4消费者需要的分类4.5消费者介入4.6价值观第5章自我5.1关于自我的观念5.2消费与自我概念5.3性别角色5.4形体意象第6章个性与生活方式第7章态度第8章态度改变与互动传播第3篇作为决策者的消费者第9章个体决策第10章购买与处置第11章群体影响及意见领袖第12章组织决策与家庭决策第4篇消费者与亚文化第13章收入和社会阶层第14章区域亚文化群体第15章年龄亚文化第5篇消费者与文化第16章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第17章全球消费者文化的创造和传播索引中国专论与中国消费者行为案例术语表。
调查中学生追星综合报告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追星和崇拜偶像,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没有盲从性,能正确偶像的优点和不足,追星是为了追求明星的亮点,学习明星好的东西,并以此为榜样,在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己积极奋进的精神,这种人都能健康成长。追星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追星是青少年从孩童向成人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过程的反映。青少年处于由孩子向成人的发展阶段,正是长身体、长知识和树立远大理想的时期,他们的理想、愿望正处于迷茫和混沌中,需要自我的实现和完善,他们既想摆脱儿童的心理,又想像成人那样体现成熟。明星的出现使他们眼前一亮,从明星的身上看到了自我实现的希望,追随他们、崇拜他们,已成为心中的渴求。追星是青少年寄托希望和理想的一种表现。大多数明星都有一技之长,或在体育竞技上,或在艺术上。加上其外观或是英俊潇洒,或风姿绰约,体现了美的风采,年轻人常常被他们吸引,从思想、行为和外表等去模仿学习。追星也是广大青少年心理的需求和情感宣泄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和心理的重要转型时期,性的发育正走向成熟,但性意识仍是朦朦胧胧,对异性产生好感,心中或多或少都有异性的影子。在年轻人的眼里,明星是快乐的使者,是美的化身,是最有成就的典范。他们都向往梦幻般的青春,生活在自己虚拟的世界中,幻想着自己成为了明星,成为顶尖人物,并以此成为生活中的目标。另外,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升学的压力,学生相互竞争的压力,课后家长安排的各种等,压得很多学生喘不过气来。当明星以光彩夺目的形象展现于大众,进入他们生活后,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去崇拜,与明星一起疯狂,一起宣泄,以满足心理的需求。追星热还是社会诱导的结果。有的商家和“星”们的经纪人利用各种手段,对“星”们大肆包装,以追求最大的利益。这些“星”高高在上被推了出来,满足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有的孩子经受不住诱惑,出现了种种偏差。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对人生追求的体验,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过程,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自己人生的理想,心目中追求的人生目标和偶像,当前的追星也是这样。因此,对追星现象和偶像崇拜既不要一概反对,也不要放任自流出现问题,而要积极引导,使之理性化。很多反对者认为追星便是一种盲目、幼稚的表现,会荒废时间,浪费生命,加大家庭负担,触发不必要的矛盾,因而毫无意义可言。甚至是走到一个消极的极端,引发违法犯罪,而这一切的原因竟只是明星长得帅或漂亮等这样可笑的理由,所以他们反对追星。而支持者则认为追星是有益的,能够很有效地激发自己,树立远大的目标与学习的榜样,而且还可以从明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成长道路中学到付出的重要,他们身上仍有值得我们学习发扬的品质,所以他们选择支持追星。对于学生的我们来说,学习自然是首要的,但在其中,我们的确可以为自己树立一个明亮的榜样,让自己有更多的动力,而选择什么样的明星来作为榜样便会决定是否有益,让我们崇拜的不应仅是靓丽的外表,更重要的应该是内在的气质与品质,这才是能激励我们中学生在前进的路上不偏离、不气馁,更快更好的前行。追星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存在明星,就存在追星族。其实追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对追星,大家都意见不一。有的人认为,追星是一种无聊的行为;,有的人却觉得追星能培养自身兴趣,树立远大目标,激励自己。这两种看法似乎都太绝对了。追星如果恰当会有积极作用,不恰当只能适得其反。明星有很多种,追星也要看对象。星、影星、文化名人、商业巨子、包括最近流行的体育明星等等都属于明星。如果我们追的是孔子,我想绝对没有人会说追星的不好,但如果我们追的是绯闻缠身,丑闻不断的娱乐明星,那我想除了和你一样追星的人以外,没有人会说你追的对。生活中有很多追星有益或有害的例子:甘肃省兰州28岁女子林鹃痴迷刘德华导致倾家荡产。为求让林鹃能够在4月18日到香港见偶像,林父近日不断为女儿的旅费想办法。林父前天到兰州一家,与商讨肾事宜。指出,私自人体器官属于违法行为,老人只好放弃。由于林家仍无法凑足旅费,林鹃可能被迫取消到香港的计划。自16岁起盲追刘德华,12年来荒废学业、沉默寡言的林鹃告诉央视记者:“我的情况跟普通的追星族并不一样,因为我对刘德华的喜欢不仅仅痴迷和执著,而是以自己的青春为代价的。林娟的这种行为,是典型的盲目追星的行为。而英国一项研究表明,名人崇拜可能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人员认为,那些十几岁的追星族成员,通常能把他们的情绪调节得很好并且拥有较好人缘,这是因为对名人的兴趣,能在他们的青春期成长和交际过程中产生积极影响。由此可见,追星也是具有两面性的。追的对,我们来说是十分有益的,追不对,那就等于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浪费感情荒废人生。所以,我们需要选择值得我们崇拜的偶像,且不能盲目崇拜。人无完人,所以不要以为明星身上只有优点,值得你把他当作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身边其实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崇拜的人,不一定要通过追星来学习别人。总之,对任何事我们都应该批判的接受,不要把追星的现象看的太过绝对。在当代中学生中,“追星族”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影视明星星大多数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追星也成了少男少女的时尚,并形成了庞大的追星队伍。前年、去年又兴起了平民偶像,《超级女声》《我型我秀》是当今最流行的选秀节目,也是现在学生们最喜欢看的节目。一些少男少女从投票支持,到盲目崇拜狂热到发病发昏的地步。每天满脑子都是明星,上学放学课间休息不停地与同学谈论那些明星,幻想能与自己喜欢的明星成为朋友,经常失眠,心理失去平衡,上课不认真听讲——这样是非常影响正常学习生活的,有时甚至会出现追星少年自杀的严重后果。现在更有一些“追星族”去模仿自己的偶像,去模仿他们说话的方式走路的姿态。还有一些学生会把父母给的零用钱了和明星一样的衣服和鞋子,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关注明星的事儿上。面对这种情况,一些父母也只是简单地斥责打骂,并没有向自己的儿女进行更好的心理说服教育。其实,追星也不是完全不好,之所以把他们设为我们的偶像,是因为他们身上有我们值得借鉴的方面,比如说我们可以从明星身上学习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对工作的认真态度,而不是只看到他们在舞台上有多么的光辉夺目,明星背后的辛酸是我们常人无法接受的。如果将他们身上一些值得学习的品质放在我们学习上,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为了明星自杀发昏的悲剧发生。一些青少年是缺少判断力才会导致狂热的追星,而家长老师要做的则是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在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上下工夫,这样才会引导他们健康地追星。对于追星,两代人在观念上肯定有差异。青春期的孩子心理状况往往非常复杂,一方面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可,另一方面需要形成自我确认,而追星恰恰能满足孩子这两方面的心理要求。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的过渡性需求和标志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追星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意义的,父母要给予理解,没必要把追星当成“十恶不赦”的坏事严加禁止。郭达曾经表演过一个关于追星族的小品,小品中的一个追星女孩把明星开车经过溅到衣服上的泥点也视若珍宝。戴老师提醒说,虽然追星有其合理性,但有些孩子自控力差,追星追到失去理智,变得偏执、疯狂。虽然这样追星追到疯狂的例子只是少数,但是父母仍不能忽视沉迷于追星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的孩子为了见到喜欢的明星,不惜旷课、离家出走、骗取父母的钱财。如此追星可能会造成孩子情绪失控、违反纪律、弄虚作假,久而久之发展成为问题学生。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引导,在追星方面尤其如此。苏州大学管理学院顾问章小波认为,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在和孩子共同了解偶像的过程中,挖掘偶像的榜样作用,让偶像的力量激励孩子成长进步。作为父母,完全可以引导孩子,使孩子在追星中健康成长。作为一个追星族首先要自律,喜爱一个演员是对的,但这应该有个度,不能太极端。喜欢明星只是漫长人生中的一种点缀,不是人生的全部,应该去学习明星身上的一些优秀品质。应该更健康、更理智地去面对生活,让自己明白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等待自己去做。对学生来说,重要的是学习。从某种程度说,追星对孩子成长有意义,父母要给予理解,下面这位母亲的做法很值得大家学习:女儿上初中,特别迷周笔畅,还在学校组织“笔迷”团。回到家,女儿鼓动我们为周笔畅投票。看孩子如此疯狂,我有些不解:是不是有点过头了?但我没对女儿发难。一天晚上,女儿看超女比赛,电视里周笔畅正深情演唱,女儿看得目不转睛。我悄悄坐到她身边,说:“我也看看,我女儿这么喜欢的手一定有过人之处。女儿马上兴奋起来,“笔笔的唱得一级棒,有次她唱把评委都感动哭了……”听着女儿滔滔不绝,我知道了周笔畅在她心中的位置。于是我认真听了周笔畅的,果然她唱功很好,感情也很真挚,我也对这个女孩萌发了好感。周笔畅成了我和女儿经常谈论的话题。我们了解到周笔畅不仅唱得好,还精通钢琴、架子鼓、小提琴,字也写得非常漂亮。更让人佩服的是,她高考成绩是分,广东省第二名,大三就过了英语六级,是个才女。渐渐地,女儿从最初迷恋周笔畅的深入到钦佩她的才艺。女儿学习比以前认真了,还常练书法,说既然自己那么喜欢笔笔,字不该写得太差。我和女儿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话题也从周笔畅延伸到她成长中的很多方面。我们谈到了理想、未来这些以前未谈过的话题,我对女儿多了很多了解,女儿对我也多了很多理解。这位母亲很了不起,她尊重、理解孩子,在和孩子共同了解偶像的过程中,挖掘偶像的榜样作用,让偶像的力量激励孩子成长进步。作为父母,完全可像这位母亲一样正确引导孩子,使孩子在追星中健康成长。当然也有反例:为了达成女儿追星梦,不惜放弃一切的老翁杨勤冀,他跳海自杀前写下了十二页遗书,内容句句指摘刘德华没有良心,不能拨出少少时间,以达成其女儿十二年来与偶像单独会面及拿取签名的要求,最后更直接表明以死作出,“是你刘德华把我逼死,逼这个家出事,造成悲剧的。去年,被不少媒体报道的父亲愿意肾以圆女儿见刘德华一面梦想的事情,现在有了结果,只是,这个结果太令人意外和遗憾:粉丝见到了刘德华,父亲却因为刘德华没有安排足够多的时间与女儿私下会面,选择了跳海自杀来威胁,不幸身亡——还有比这更坏的结果吗。如果说早期媒体报道这个事情还带有一丝浪漫色彩的话,那么这个结局足够称得上悲剧。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痴情粉丝终于得以和偶像见上一面,然后满怀幸福度过了余生。追星追出了人命,而且死去的是追星者的父亲,这种极端行为的发生让人为之沉重。似乎没有理由把任何责任推倒刘德华身上,他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一个被商业和媒体包装出来的巨星,或者说,他只是一个娱乐产品,被追逐的程度决定了他的价值。明星总是希望多迎接一些掌声和鲜花,但对于像这名28岁却追星十二载的痴情女子,恐怕明星也会心怀恐惧,在开演唱会、见面会以及可能引发混乱的状况下,不少有责任的明星都会提醒自己的粉丝,要注意安全,刘德华一直是这方面的典范,对于这名女粉丝,他已经尽到了自己能尽的义务。那么,女粉丝父亲之死,究竟和谁有关?父亲自杀的理由是,刘德华没有安排足够的私人时间和女儿会面。不能说这个要求是无理的,毕竟女儿喜欢刘德华那么久,毕竟经过十二年的等待才实现女儿的愿望,能和偶像多在一起度过几分钟、几小时,不仅是女儿的幸福,也是父亲的欣慰,这是一种只有父亲才会有的爱。可为这个要求找出足够多的支撑点,也是艰难的,足够的私人时间是多少,底线和尺度在哪里,如何让那些狂热的、过度的情感安全的消耗掉一些,找到安稳落地的平台,问题的关键不取决于外部,而在于当事人如何把握自己的心态。最终心态失衡的是父亲,他用纵身一跳这种过激的姿态破坏了为本该美好结束的故事结局。与其说他用这种方式控诉刘德华,不如说他在用生命的绝响,控诉女儿那长达十二年的没有边际的梦魇,给整个家庭带来的折磨,变产,没有工作,生活的中心全部维系在一个大众偶像、无数女人的梦中情人身上,这种无意义的执着,最终酿就了这起人伦悲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这种悲剧仅此一例,再也不会发生。大多数人都有名人和明星崇拜心理,这是非常正常的,名人和明星在某一领域的成功,可以鼓励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向其学习,追星某种程度上也是激励自己奋发上进的一种动力。但无节制的追星是一种危险行为,容易导致人沉湎于空想之中。在娱乐信息,娱乐人物成为最受瞩目对象的今天,社会和相关行业应对娱乐现象和人们的娱乐心理进行一些思考,别让追星成为一种病。
论《阿拉比》的写作手法“恐怕我不懂詹姆斯·乔伊斯”,这是读者带着微笑所常有的报怨。其实,凡是不能理解《尤利西斯》或不能从《室内乐》读起的人,应从他的第一部书《都柏林人》读起,因为它比其他两本书的语言更简洁、凝练和生动。①《都柏林人》是由十五个短篇小说组成的一部短篇小说集。虽然这十五个故事是在乔伊斯22至25岁之间写成的,却充分显示了乔伊斯出色的写作才华。这时的乔伊斯还是以现实主义手法写作为主,但他已经开始将他的创作视线投向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在这部小说集中,他尚未采用意识流技巧来描绘人物飘忽不定的思绪和奔腾不息的意识,但他的一些写作技巧已经表现出了意识流的前兆。②这部小说集从头到尾表现出出众的连续性,其主旨和象征意义甚至《都柏林人》中的一些人物,都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出现。小说集以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本世纪初都柏林市井百姓的生活经历与种种心态,并深刻地揭示了弥漫于社会中的一种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状态。作者以对事物的细微观察,按四个方面来创作了这部小说集:童年期、青春期、壮年期和社会生活。小说中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来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③《阿拉比》是集子中的第三篇作品。是乔伊斯童年的经历和情绪的写照。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天真无邪,正在成熟的孩子,住在一条名叫“北理奇蒙得”的“死胡同”里。出于对朦胧爱情和对理想本能的追求,他渴望在“阿拉比”市场为自己心目中的姑娘“曼根的姐姐”买件礼物。当他左思右盼的星期六终于来到时,早先答应给他钱的姑父却迟迟不归。随后又因火车耽误了时间……最后,他好不容易进了集市,此刻,大厅里已是黑灯瞎火,一片昏暗丑陋,和他想象的完全不同,他的美好理想受到了无情的嘲弄,他感到了深深的痛苦。这篇小说是乔伊斯早期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一篇,但却充分显示出乔伊斯对其他写作手法的大胆尝试以及他在写作技巧方面的非凡才华。下面就这篇小说中的一些写作手法加以简单的论述:一:作品的客观性:传统小说的作者对所描写的人物和叙述事件的态度鲜明,爱憎之情溢于言表。作品的思想倾向十分明显。而现代作家反对这种作法,他们反对作家在作品中直抒胸臆,反对作家对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加以任何评论。他们主张客观地描写人物的思想和行动。作家对作品中的人物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作家在描写故事中的人物时,应让人物自己去思想和行动,而作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客观的呈现出来,不由作家说明,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同作者一起参与创作活动。对现代小说的这一艺术特征,有人称之为作品的客观性。乔伊斯的《阿拉比》中,我们找不到任何一处对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的评论,但作者依然告诉了读者他想要读者知道的。这些都是通过看似平淡的对微小事物的客观描写完成的,例如,在小说的开头,有这样的描写:“Theformertenantofourhouse,apriest,haddiedinthebackdrawing-room.Air,mustyfromhavingbeenlongenclosed,hunginalltherooms,andthewasteroombehindthekitchenwaslitteredwitholduselesspapers.AmongtheseIfoundafewpaper-coveredbooks,thepagesofwhichwerecurledanddamp:TheAbbot,byWalterScott,TheDevoutCommunicantandTheMemoirsofVidocq.Ilikethelastbestbecauseitsleaveswereyellow.”在这里,乔伊斯没有给我们直接定义出主人公的性格。然而,我们却从字里行间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孩儿。他喜欢翻一些没有人要的旧纸堆,并在里面找到了一些书页已经发黄的旧书。而事实上,他喜欢这些书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这些发黄了的书页。可见,主人公是一个有怀旧情绪的男孩。虽然我们从文章的第一段已经感觉到了他生活在一个丝毫没有浪漫气氛的环境里,但是他并没有认识到社会的冷酷,仍然对生活怀有浪漫的理想,并希望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点点滴滴找到他的理想。乔伊斯通过男孩的叙述,十分自然地只交待了主人公的一部分个性,而这部分个性也正是对文章起决定性作用的个性。决定了整个故事的发展。作者:°CLASSIFIED°2019-10-2811:29回复此发言--------------------------------------------------------------------------------2“Araby”—写作手法: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精神顿悟”下面就这篇小说中关于“精神顿悟”的特点进行简单的阐述:在这篇小说中,主人公的“精神顿悟”并不是一种出人意料的感悟,而是人物本身逐渐经历逐渐引发的,《阿拉比》的主人公正是从一开始听到“阿拉比”这个名字,就对它抱有许多美好设想,好不容易盼到了周末,主人公的叔叔又忘记了给他钱,接着他搭错了火车,最后又因为寻找一个六便士的入口而耽搁了时间,而这一切却并没有动摇男孩儿的决心。直到最后,当他发现“阿拉比”不过是个简陋的集市时,他的心情一下从兴奋的顶峰跌落至失望的谷底,因失望而受到十分沉重的打击,使他突然领悟到了自己的处境。作者在主人公获得“精神顿悟”前,使主人公有意无意的经历了一个心理上的准备过程,因此读者读起来并不感觉突然。另外,乔伊斯将主人公的精神顿悟精心安排在小说的最后一段,也是小说的高潮时刻。在主人公感受到人生的道理时,作品在这里嘎然而止,不仅恰到好处,而且寓意深刻,使主人公的“精神顿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主人公在发现他生存世界的本来面目后将怎样继续生活,他将变得和他周围的人一样,还是继续寻找他心中的理想…这一切都要读者自己思考,使人回味再三。最后,“精神顿悟”往往需要客观对应物的刺激与配合,即通过某种情境或某些事件来唤起人物的感情。在这里“阿拉比”正是所说的客观对应物,想象中的“阿拉比”是“我”的理想境地,而现实的“阿拉比”却刺激了主人公心灵。使他不仅对“阿拉比”而且是对整个他所生活的世界有了一个不同的认识。阿拉比》中的“我”原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觉十分麻木,正因为他经过了“阿拉比”事件,客观的刺激把他从自己构筑的理想境地里猛地拉了出来。在这个他一心以为神秘浪漫的地方却听到了庸俗的对话,使其茅塞顿开——这里没有他心中的浪漫,这里和他住的地方一样麻木不仁,死气沉沉。乔伊斯的“精神顿悟”并不是“意识流”技巧,但它却象意识“流技巧”一样成功地反映了人物瞬间的意识反应和心理变化。因此,它与“意识流”技巧在本质上是一质的。它无疑为作者后来的意识流小说奠定了基础。很难确定是谁首先发现了无声的心声,但可以确定的是,乔伊斯是观注人们内心世界的伟大作家之一,也可能是最伟大的。⑥不论是他的早期的诗集,还是晚期的小说,不论是传统的现实主义,还是现代的意识流,人类的内心世界始终是乔伊斯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为了这个主题,乔伊斯一生孜孜不倦的探索,特别是他在写作技巧方面的探索,更为世界文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阿拉比”只是乔伊斯青年时代的一篇短篇,我们却可以看出乔伊斯多种写作手法上的探索。首先,这篇文章中的总体基调就是作品的客观性,作者以旁观者的角度,对人物本身没加任何评论,不露声色的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男孩儿的一段成长经历。其次,乔伊斯在文中对象征主义和印象主义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形象,也使读者感同身受。特别是他独创的“精神顿悟”的写作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人物瞬间的意识活动和心理转变,更是体现了乔伊斯非凡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乔伊斯在一部短篇小说中调动和运用了如此丰富的写作手法,其功力令人叹为观止。乔伊斯以其“平常之处见突兀”的艺术实践,描写的是普通都柏林人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却深刻的展示了各种人物同僵死和瘫痪的社会之间激烈冲突以及他们失败之后痛苦不堪的精神感受。正是乔伊斯以看似平常无奇的种种手法带给我们对整个时期、整个社会深刻的认识,这正是乔伊斯的伟大之处。引文:①《都柏林人》序②《英美意识流小说》李维屏著③《乔伊斯》〔爱尔兰〕彼特科斯特洛著④《英国散文的流变》⑤《英美意识流小说》⑥《英国文学手法研究》参考书目:《英美意识流小说》李维屏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会性1996年《乔伊斯文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英国文学名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会性1984年《意识流文学手法研究》彼特科斯特洛著《Dubliners》JamesJoyceADivisionoftheCollinsPublishingGrouphttp://post.baidu.com/f?kz=143362061。
慈善信托最早起源于13世纪英国的慈善用益制度。1601年,英国颁布《慈善用益法》,奠定了现代慈善信托的雏形。英国《2000年受托人法》第39条规定,慈善信托是未来慈善目的而持有财产的信托。从国外立法实践来看慈善信托往往是作为慈善法律制度架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而被纳入慈善法典或相应的成文法中予以规定。我国慈善法也将慈善信托纳入进来,并对慈善信托作了完整明确的定义。
第一,慈善信托的设立必须基于慈善目的。这是最基本的特征。即要符合慈善法第三条规定的慈善活动。与信托法第60条的规定是基本一致的。
第二,慈善信托的受益人是非特定的。这是区别于其他信托的一个重要特征。通常,民事或营业信托在设立时必须确定具体受益人,信托文件仅载明受益人的资格条件,由受托人根据所确定的条件选择确定,而不是委托人在信托文件中具体指定。
第三,与其他信托相比,慈善信托的设立要求更为严格。
第四,信托财产与委托人、受托人的固有财产相互独立。信托有效设立后,信托财产即从委托人的其他自有财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项独立运作的财产,仅服务于信托目的。对委托人来说,丧失了对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对受托人来说,可以对信托财产进行占有、处分,但是不享有收益。对受益人来说,则取得了信托收益的请求权。若委托人或受托机构解散、被撤销或破产,信托财产不属于其清算或破产的财产,这样就能保证受益人不因委托人、受托人破产或发生债务而失去其享有对该信托财产的权利。
综上所述,慈善信托既不同于慈善捐赠、慈善财产使用等一般的慈善行为,也不同于具有完整组织结构的慈善组织。相较而言,慈善信托具有其他慈善组织形式难以比拟的制度优势。首先,慈善信托无需申请法人登记,也不需要专门的办公场所和独立的运作团队,运营成本低。其次,慈善信托财产独立性强,具有专业化的财产保值增值方式,更能实现委托人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