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男人嫁到女方家后就改姓他女家的姓,那么在家族成员中他具有平等的地位吗?

赵鸿婕 2019-11-05 21:51:00

推荐回答

姓氏一词,最早时其「姓」与「氏」不同。姓产生在前,氏产生於后。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在上古时代,人类还处於母系社会,「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子女的姓是随着母亲的姓而改的,也可以看出那时姓「姬」、「姒」、「妫」、「姜」和「嬴」等字的部首,都是从女字部这一特点,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另外,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会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在周朝以前,贵族除了有姓之外,还往往以国、官位为氏。而一般人没有姓,也没有氏。当时只有诸侯国的国君及其家族才有姓,而氏则是赐封了土地以后才有。贵族获得氏的方式有:*以国名为氏*以邑名为氏*以官名为氏*以职业名为氏*以住地之名为氏*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以贵族的字为氏。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区别贵贱,贵族有氏,贫民有名无氏。姓用来区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则可以通婚。后来在中国一直保持了这种传统,同姓之人通婚被视为禁忌。直到现代,这种传统才被逐渐打破,但是许多地方民间仍然不赞成同姓通婚。春秋战国时,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战国以后,平民也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这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一,遂称「姓氏」。姓氏的起源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7%93%E6%B0%8F。
赵颖虹2019-11-05 22:37:43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嬴姓和爱新觉罗这两个姓氏至今依然存在,并没有被灭族,爱新觉罗姓氏在清朝末期有一部分进行了改姓,但是依然有爱新觉罗姓氏。此外,嬴姓下有十四氏,分别为李、梁、葛、江、黄、阮、寥、诸葛、英、赵、秦、沈、徐。现今嬴姓人在江苏、山东、云南、北京、河北、福建、浙江等19个省份均有分布。江苏嬴姓人最多,但分布比较分散;四川、贵州两省嬴姓人口总数约4000人,山东临沂市河东区有上千嬴姓人居住,其他地市相加也有约千人;其他各省嬴姓人口相加,约有4000人。爱新觉罗家族在3个多世纪中,宗室的后裔有8万多人,觉罗的后裔有近6万人,整个爱新觉罗家族计有后裔近14万人。这近300年的时间,爱新觉罗家族,由于处于一个拥有特权的时期,子孙繁衍的速度是很快的。扩展资料清朝以后的爱新觉罗名人有:1、启功: 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启功家谱:雍正帝胤禛——五子和亲王弘昼——一子永璧——二子绵循——三子奕亨——五子载崇——二子溥良——长子毓隆——独长子恒同——独长子启功2、爱新觉罗启星:1983年12月23日出生于北京,中国内地女演员。2019年,因出演文艺电影《舞出彩虹》而正式出道。2019年,主演爱情电影《濠情岁月》。2019年11月,主演的爱情电影《康定情歌》上映。2019年6月,凭借在历史片《建党伟业》中饰演“喊冤女”获得第十三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表演学会奖。参考资料-嬴姓-爱新觉罗。
    黄盛章2019-11-05 22:20:52
  •  1、过山瑶为大分散,小分散的迁徙型。平地瑶为大集中,小集中的定居型;过山瑶居住在崇山峻岭中,构成了散居范围广的特点。他们多数人分布在汇源瑶族乡、犁头瑶族乡两个乡里,村寨分散,三三两两星散在崇山峻岭中。十户以上的寨子很少,一般是几家或独户,村户距数里不等。在旧社会,过山瑶没有自已的土地,到处租田种。而租赁者最多是租给他们三年。他们迁移平繁。没固定居所。他们“刀耕火种,食尽一山,即移一山”迁徙时,或整个寨子迁出,或结伴而行,也有单独行走的。他们从这座山,搬到那座山,甚至搬出本县,若干年后,又回来居住。当然,解放后,也有平地瑶搬到过山瑶居住的地方去住的,那只是少数。而平地瑶则不同,如大桥瑶族乡、紫良瑶族乡、荆竹瑶族乡、浆洞瑶族乡他们居住的地方是在丘陵或平地上。村寨集中,人口密集。村寨小的几户,大的几十户,上百人。在过去,过山瑶经常迁徙,所以,他们建的房屋是杉皮板屋。解放后,过山瑶才定居下来,以土墙、砖瓦房代替了杉皮板屋。平地瑶建的房屋是砖瓦结构,三间平列或两间平列的楼房。称为“三间堂”,宽敞明亮,两边称横房,作卧室和厨房。后者也将一间作厅房。您主要用来堆放杂物和粮食。他们区别大的是安大灶。过山瑶的灶用泥抖灶。平地瑶则是放三个石头就成了灶。家里安放的神台也不一样。过山瑶族的神台不对大门。平地瑶神台正对大门。他们在语言上也有区别,声调不一致,唱歌不一样。过山瑶是“6、4”音调,平地瑶是“1.2”音调。二、婚嫁过山瑶、平地瑶都是“以歌为媒”,青年男女,从相识到恋爱关系的建立,都是“以歌传情”。他们通常在参加共同的喜庆活动中相互认识,彼此因有好感而邀约唱山歌,又因山歌唱得火热而产生恋情。当双方都唱得难分难舍而有意愿深化交往时,即互赠信物,约定日后联系的方法,为双方情感的升华奠定基础。双方经过多次交往,如情投意合,愿意结为夫妻,即商定把共同的心愿告诉各自的双亲,争取父母的支持。他们从相识到恋爱的整个发展过程,山歌既是交流情谊的工具,又是贯穿始终的红线,更是激发和催生爱情的媒介。有的求爱方式还很有特色,如有隔窗对唱、吊楼谈情、圩日择侣或伞下相会等。感情建立后,仍用歌来加深感情。直到结婚。这就是过山瑶与平地瑶的共同处。其区别,概括地讲四点。1、婚嫁形式不同。过山瑶在过去多实行一种“招郎”的传统婚俗。即男青年到女青年家,终生不回自己家定居。男嫁女后,不受歧视,享受女家宗族男子的同等待遇。婚后生男育女,第一胎跟女方姓,第二胎跟男方姓,第三胎又跟女方姓,如此类推。有的汉族男青年也入赘瑶家。入赘婚姻有几种形式:一是叫“卖断”,男子入赘到女家后,完全脱离自己父母的家庭,从女方家的姓氏,更改名字,所生子女从母姓。二是“两边顶”,若女家只有女孩而没男孩,男子上门入赘后所生男孩第一个随母姓,以示女家不断香火,第二个随父姓,其余的由双方协商跟谁姓都可以,叫“两边顶”,以继嗣夫妻双方家中“香火”,其子女可继承两家的祖业和遗产。这种形式在各地的过山瑶均存在。三是“两边走”,若男女双方的父母都年迈体弱,又无其他劳动力时,男子上门入赘后,则采取“两边走”的形式,即每年夫妻俩都要在双方父母家中劳动半年或数月,赡养双方父母,公平合理。建国后,过山瑶婚姻仍盛行男到女家的婚俗,但婚后子女随父姓者日见增多。由于瑶族社会既有男婚女嫁,也有女婚男嫁的习俗,所以对于生男还是育女,皆一视同仁,决无重男轻女或重女轻男的现象。平地瑶跟汉族一样,以“娶媳婚”为主,有几个儿子娶几个媳妇,有女就把女嫁出去。男的到女方落户,仅限于讨不起老婆的男人。女方招郎也仅限于家里有女无儿的家庭。在平地瑶人看来,女儿出嫁,就如同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了,因此,嫁女是娘家对婆家最大最无私的奉献,婆家对娘家给予厚重的礼遇和大力的帮助,这是天经地义的。2、彩礼不同。过山瑶在古代和今天的婚俗中,一般来说,男女双方的八字相合,得了吉兆之后,就认为婚姻可以成立。男方将这一事实告诉女家,谓之纳吉。纳征,即现在所说的“送彩礼”、“送嫁妆”。征”的意思是成功。送彩礼之后。婚姻就算成立了。未送彩礼时,婚姻未必成立。请期,指择定娶亲的日子,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通知女方家,就是俗话所说的“送日子”。娶亲日期要征得女方家同意,所以叫“请期”。亲迎,指娶亲。男家派人或亲自迎娶新娘。过山瑶男子结婚只出少许彩礼,有的女方还为男方缝衣购物。另入赘后的男人如果好吃懒做,可退婚。平地瑶结婚要送一定的彩礼给女方。现在订亲的彩礼是1万元到2万元不等。订亲后还要给女方2至4套衣服和银手饰。结婚时要送几十斤酒和几十斤肉给女方办酒。3、婚姻仪式不同。平地瑶的婚礼若系娶媳婚,出嫁时,新娘由舅舅或兄长背到男家,晚上青年男女对歌。订婚后,由男方选定良辰吉日,以红包为信物,通知女方。女方即做好出嫁的准备,并邀请亲戚朋友来送嫁。这时,必须办一桌“搭房酒”,请媒人向双方长辈介绍“搭红桥”的经过,长辈们则教导“新人”如何处事为人,如何持家立业,如何孝顺父母兄嫂等等。女家出嫁时间一般在早上。出门前由一位有子有女的“命好”的中年妇女为新娘打扮。接着由坐媒舅舅、姑爷或家里的主要亲戚扶着新娘拜祖先、拜父母;父子间讲些吉利话,父母即慢步送新娘出门,出门之后即不能回头看,由“伴娘”打伞,送嫁兄弟姐妹赠送花带、花袋、毛巾等礼物,挑起棉被衣箱柜等嫁妆,护送新娘上路。到男方寨前,男方即有“迎新队”吹着唢呐“迎新调”,烧鞭炮,敲着铜锣迎候着,举行“接行礼”,接了新娘接嫁妆,互相道喜。之后,带着送嫁队伍朝太阳出山的方向走,拐道进男家。入门也由男方的主厨官扶新娘,入厅堂后坐在左侧,接着唢呐、鞭炮、锣声齐鸣,大闹一场之后,开始饮酒。酒席过程中,新郎新娘给长辈、亲友敬酒,打洗脸水,表示孝敬。长辈即给红包作为还礼。拜堂是婚礼的主要仪式。拜堂时,堂中放一块草席,一张条台,台上摆酒菜,并点红烛一对,新郎新娘在席上,向长辈们拜堂,每个长辈按亲嫡、年纪、轮流接受亲人的拜礼,新郎一拜,新娘一揖,每拜三十六拜或七十二拜。受拜的长辈们必须向新郎新娘放一个红包于桌上盘里。拜了长辈们后,夫妻相敬酒互拜,表示喝过交杯酒,天长地久,白头偕老。然后送新郎新娘入洞房,即有男女青年对新郎新娘打趣问俏,闹洞房至深夜。第二天,新郎新娘在门前送客,给客人一拜,客人再给一个红包表示吉祥。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山瑶婚俗逐渐发生变化,除“男嫁女”形式外,还有“女嫁男”、“嫁半边”等形式。所谓“嫁半边”,又称“两头行”,则是婚后夫妻两人对双方的父母都承担照顾,赡养的义务,并经常往返与两家的农事和社会活动,所生的子女分别跟父母姓。由于过山瑶不存在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兄弟、妯娌之间团结和睦,离婚现象较少。过山瑶在择定的成婚吉日里,男女双方两家都要各自备办酒席,宴请自己的亲友。一般女方办喜酒宴客的酒肉花费,大都由男方提供。迎娶前,男方要向女方送钱送米,酒、肉、鸡鸭、鱼、粉条、腐竹等菜肴若干。女家的宴席设在早上,男方设晨、午宴。赴男方酒宴要给主家送上贺礼,出嫁的头一天,新娘便在伴娘的陪同下哭嫁,哭时声情并茂,涕泪齐下,十分感人。这种仪式叫坐歌堂。先是以新娘、伴嫁娘各一方,以新娘子的嫂子、婶娘和已出嫁的姐妹各一方,双方互相对歌。双方唱到雄鸡报晓,来迎接新娘的人们到来为止。女子出嫁时,由兄长背着出门。出嫁之日,女方亲友齐集送亲。途中由“响鸣师”吹奏锁呐竹萧,锣鼓随行。新娘进屋后,举行拜堂仪式,拜过天地祖先、九亲六眷,再喝交杯酒,婚礼告成。送亲亲友在男方歇宿一二晚返回。男方除设宴款待外,临行须向送亲亲友馈赠猪肉每人一份,多则三斤,少则一斤,谓之“酒份”。4、婚后的家庭地位不同。过山瑶结婚后,有男从女姓,子女随母姓;有的第一个子女随母姓,第二个随男姓。男女地位平等。在继承财产方面,平地瑶妇女无继承权,过山瑶妇女可同等享受。平地瑶结婚后,女方保持原姓,子女跟男方姓,丈夫是一家之主,妻子居从属地位。三、服饰过山瑶、平地瑶都有“好五色衣服”。他们“衣裳斑斓”,男女服饰不同,孩童老者相异。瑶族妇女服装式样较多。各具风采。一是上穿无领短衣,以带系腰,下穿笋青色碎花白边褶裙;二是上穿长可掩膝、袖子宽大、边镶浅蓝衣服,腰系五彩丝带或蓝色布带。瑶女喜带耳环。耳环如太极图形,下垂及肩;双手带手镯,质地为银。男性服饰较为简单,服装以笋青色为主。旧时系大衣襟式,用银毫扣。近百年来,因受汉族影响,由古装大围长襟改为对襟无领短衫。男子服装在头巾、裤脚绣有少量花外,一般为笋青色素服,朴实简便。男子有的还绑腿。绑腿的布长2尺、宽6寸。但过山瑶与平地瑶在服饰上也有不同之处。过山瑶的服装以手工刺绣为主,在刺绣的基础上外加一些有民族特色的花边和珠子组成。服饰的颜色以黑色为主流。男性服饰相对比较简单。同时这些刺绣用的线也是有讲究的,只能用丝线。一般普通做衣服的线是不能用的。上身由衣服即唐装式的对襟衣,黑色,衣袖口镶嵌花边,衣服的前襟镶嵌瑶家刺绣,在刺绣里有许多代表着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精美图案腰带即用白色或浅蓝色的布做成,两头有手工刺绣,外加一些花边组成编织锦带以红色和黑色的丝线为主色调,配黄、绿等颜色的丝线,手工编织而成,围裙笋青色的小四方裙,镶嵌着许多有民族特色的花边穿着的顺序为:上衣——腰带——围裙。帽子即头饰,是过山瑶最有民族特色的代表之一。由大头巾一块四方的笋青色正方形布匹,两头用手工刺绣,外加镶嵌一些有民族特色的花边组成小头巾也是笋青色的正方形布匹,两头手工刺绣,整个上面都镶嵌花边,前面的两个角分别每边有两个带珠子的珠须,后面有一排带珠子的珠须做成。平地瑶,“妇人衣斑蓝、衣刺绣、亦古雅”,衣袖短而宽大,领口银扣,其它的是布扣。以青布镶边、右襟开口,上方系银扣两枚,称“大装衣”。男子上衣为右襟开口长袍,裤子短而宽大。平地瑶妇女头帕用棉、蚕丝线织成,花纹大多数是“田”字,长两尺余,戴时折两三折,成尖角型或平板型;过山瑶的妇女多用长丈余的青、蓝布做成,或是绣有数十种花纹的方头巾,裹在头上。平地瑶妇女喜欢穿尖头绣花布鞋。喜庆之日,平地瑶妇女头戴花冠,盘发髻于脑后,横插银钗。两耳垂环,手戴银钏,胸束围裙,腰系银链,足穿绣花尖鞋。楚楚动人。四、丧葬过山瑶、平地瑶皆实行土葬。特殊情况列外,非正常死亡者,如自杀、溺水死、被猛兽毒蛇咬死、妇女难产而死等,认为是野鬼恶魔作怪,死亡的人不举行常规葬礼,请巫师烧尸老人生命垂危时,家人便为之梳头、淋浴、穿寿衣,亲属守候床前“送终”。死后将遗体移至厅堂,全家举哀,子女央求族人向亲友报丧,择吉安葬。停柩一般三天,请师公做“道场”法事。家贫者则一碗水为之“开路”。死者若是师公,则要请同等水平的师公念咒。出殡时请鼓乐歌师送葬,抛撒“路钱”。孝男孝女手持孝棍引路上山。葬后择日请师公引度亡灵上神坛,每日三餐给死者供饭,连续供奉49天。人死后,家人要在死者头前点头灯、为死者梳或剃头、淋浴、穿寿衣,超度亡灵,做道场等。平地瑶和过山瑶不同的是,平地瑶要在死者口里放银子,使其下阴间后有钱吃饭。装殓时,在死者手上放少许食物,过奈何桥时,用来对付奈何桥上的狗。师公给死者开光,墓地讲究风水,出殡要讲吉日,无好日子,平地瑶过去有“停灵柩”风俗,遗体入棺密封后,要停柩七七四十九天,多的达数年之久。有好日子才埋葬。过山瑶每当老人去世,亲属把尸体移置床边,随即放鞭炮报丧。死者的相关十二代亲属或亲戚闻讯后纷纷来家凭吊。家人为死者“买水”洗浴,巫师为死者念经超渡,然后出殡。这里请法师做道场是有讲究的。一般的死者做一天一夜的道场;挂了灯的死者,做两天两夜的道场;度了戒的死者必须做三天三夜道场。
    黄登荣2019-11-05 22:07:02

相关问答

中国姓氏在文献中可以找到的一共有5662种,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姓氏翻译过来的汉字姓。简单来说,中国的姓氏数量庞大。要想知道在所有姓氏中哪个姓氏出的名人最多,还得看看所有姓氏中人数占比最多的是哪些姓氏。2019年的第八次人口普查则更为详细,不仅将中国各姓氏的人数进行了排名,还列出了这些大姓的人口总数和所占人口百分比。分别是:李,9530万,7.94%王,8890万,7.41%张,8480万,7.01%刘,6460万,5.38%陈,5440万,4.53%杨,3700万,3.08%赵,2750万,2.29%黄,2680万,2.23%周,2540万,2.12%吴,2460万,2.05%《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了李姓名人2251名,占总名人数的4.95%,排行第二位,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5.3%,排在第二位;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建立过十多个政权,名人举例:李耳:老子,道家创始人,著《道德经》李斯:秦朝丞相,《谏逐客书》《泰山封山刻石》李世民:唐太宗,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李靖:卫国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著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李白:唐代大诗人,诗仙,反正他的诗大家从小背到大。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千古第一才女,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李时珍: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著有《本草纲目》。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闯王,建立大顺政权。李大钊: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小龙:武术家,国际巨星,功夫巨人。李嘉诚:连续十多年为“华人首富”、“亚洲首富”。
一、陇西李氏中国历史上,哪个家族是最辉煌的家族?“言必称陇西李。秦代陇西郡守李崇,为陇西李氏始祖。他的次子李瑶为狄道侯南郡守。他的孙子更是赫赫有名——助秦始皇破灭燕赵,生擒太子丹的陇西侯大将军李信。汉有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然而,当李广之孙李陵投降匈奴后,陇西以李氏为羞耻。于是这个家族自李陵后,在两汉三国到西晋,一直默默无闻。而这期间的李氏著名人物,通常出自另一家族,赵郡李氏。不过从东晋开始,陇西李氏忽然迅速崛起。被霍去病蓄意射杀的李广的三子李敢,留下一个孤儿。这个孤儿的后代,在五胡乱华时,出了陇西李氏第一个君主:李暠。关于李暠是李广的后代,虽然中间隔了几百年,但已无任何争议。史学界都已经承认。当西凉被北凉灭后,主要著名的后代分为两支:一支是西凉后主李歆之后,后来在北朝,柱国大将军李虎被封唐国公,也就是李渊的祖父。另一支是他弟弟李翻之子李宝,逃往北魏,后来成为北魏灭北凉的功臣。其后人李充这一支被称为唐皇族的武阳房。唐朝史官为李渊的祖先做的考据,称之为“四公子房”。武阳房的后代中,最有名的,就是大诗人李白和大书法家李阳冰。南唐是从杨行密的子孙手中夺得吴国的政权而建立的。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初为徐温的养子,叫徐知诰,但是他实际上是唐朝的没落皇孙贵族,乃宪宗之子建王恪的曾孙。再来看看李陵在匈奴的后代。在北朝时期,这一脉也出了两支著名人物。一支柱国大将军李弼瓦岗领袖李密的祖父,另一支永康公李崇义唐初战神李靖的祖父。这里要特别提醒:李广虽然是纯粹的汉人,但是他的后代却逐渐胡化。陇西李氏,随着最后一位著名人物李煜的被毒杀,而渐渐的隐没在史海中。至于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多半是附会罢了。关于李唐皇室的真正来源,当代史学界有太多的争论了,除开陇西李氏说,还有赵郡李氏说,以及鲜卑汉化说。本文暂且采纳最广泛流传的,被正史承认的第一种。关于南唐皇室的真正来源,也有着较大的争议,主要是李唐后裔说,与冒姓说。不过由于是曾孙辈,作假几率比较小。本文暂且采纳最广泛流传的,被正史承认的第一种。二、沛县刘氏沛县刘氏是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皇族。西汉皇族,东汉皇族,蜀汉皇族。刘宋皇族。汉光武帝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这是的的确确的不假。至于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演义》如此记载: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可是,事实上,刘胜的儿子有记载的就有120多位。鬼知道刘备是谁生的。暂且按正史算,也把他归沛县刘氏吧。宋武帝刘裕,正史记载为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之后。只是到了他父亲刘翘时,已经非常没落了。事实究竟如何,已经无从考据了。暂且按正史算,也把他归沛县刘氏吧。注意,唐朝著名大诗人刘禹锡虽然是离沛县很近的彭城人,但是实际上,其六世祖刘亮,却是随北魏孝文帝改革迁来洛阳的,也就是说,他是匈奴刘渊的后代,并非沛县刘氏。这就是刘氏另一大支——彭城刘氏的来源。其实到了现在,沛县刘氏早已没落。如今的刘氏,第一大乃是彭城刘氏。三、陈郡谢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国历史上士族文化最鼎盛最杰出的体现,就是这位乌衣巷内最后的豪门——陈郡谢氏。陈郡谢氏始祖是曹魏长安典农中郎将谢缵。谢缵子衡、衡子鲲、鲲弟褒等相继进入仕途,使得陈郡谢氏演变为世代为官的世族之家。东晋时,谢尚,谢万使陈郡谢氏逐渐崛起。而谢安、谢石、谢玄、谢琰四人所导演的淝水之战,更是让华夏数千年历史永远见证了这一传奇时刻。在东晋到南朝的200多年中,谢氏见于史传的人数就有12代、100余人。他们大多进入仕途,遍布政界和军界,发号施令,高居人上,有时还能摆布皇帝,成为远比皇族还高贵的士族领袖。这其中,也有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如谢灵运、谢眺。还有六朝第一才女谢道韫。然盛极必衰,一场飞来横祸——侯景之乱横扫江南,加之历朝皇帝对谢氏的猜忌,陈郡谢氏急剧没落。陈朝末年,当谢贞去世后,这位昔日华丽豪门,伴随着乌衣巷一道,无奈的落下了帷幕。四、琅琊王氏“王与马,共天下”、“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的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沈约。如果说以《二十四孝》《二十四悌》闻名的“卧冰求鲤”的王祥、王览,奠基了琅琊王氏,那么他们的孙辈王戎、王衍、王澄、王敦、王导,则开启了权倾天下的江左豪门。王氏家族在南朝时期很多人信五斗米道教,因此在第四代中,很多人的名字都带个“之”字。除王羲之外,还有王胡之、王彪之、晏之、允之等等平辈兄弟,还有徽之、献之、恢之、陋之等等儿孙辈,名字带之字的王氏子弟之多,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一绝了。由于与陈郡谢氏同样的原因,南朝的琅琊王氏开始衰弱,这时候,王导的六世孙王肃投靠北魏,因文治武功被魏孝文帝委以重任,并娶孝文帝之妹陈留长公主为妻。王肃的女儿被宣武帝讷为夫人,孙女又嫁给了孝明帝。直至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琅琊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才真正走向衰落。五代时,琅琊王氏的一个分之,唐朝宰相王琳的五世孙王潮与王审知,进军闽地,建立了十国中的闽,成了如今福建台湾广东王氏的先祖。五、清河崔氏“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清河崔氏,“四大家族”之首。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家族”——这个四大家族可是官方的评价噢~~其中的北魏开国元勋司徒崔浩,更是将清河崔氏推向了第一个颠峰。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唐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唐文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列第三。虽然如此,崔氏仍为士族高门。杜甫的母亲,就是清河崔氏。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为博陵崔氏,也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六、范阳卢氏“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范阳卢氏,“四大家族”之二。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熬,天文博士卢生。继之西汉初期有燕王卢绾,东汉末被尊称“士之楷模,国之桢韩”之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卢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卢家场,均出自范阳。及魏、晋、南北朝至隋,卢植之裔卢志、卢谌、卢偃、卢邈、卢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从卢玄起至其曾孙,一家百口,共财同居,为官著名而被史传记载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卢氏成亲,史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帝族也要纳范阳卢氏之女为贵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卢、王、谢之说:“望出范阳,北州冠族”。至唐代尤为突出,不仅状元、进士、帝师,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卢照邻,“大历十才子”之卢编等等。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文豪蜚馨。七、荥阳郑氏“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四大家族”之三。幽公六代孙荣,号郑君,生当时,汉大司农。当时六代孙穉,汉末自陈徙河南开封,晋置荥阳郡,开封隶焉,遂为郡人”。从燕太子詹事郑温开,温生四子;涛西祖、晔北祖、简南祖、恬中祖。从北朝入随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宰相接连不断的诞生。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八、太原王氏“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以王姓,代出群英”,太原王氏,“四大家族”之四。太原王氏,始自东汉王柔、王泽兄弟。三国时有司空王昶,西晋时期,太原王氏开始成为声名显赫的大家族,全家族先后有12人在朝中任要职,其中有3人位至“三公”,著名的有司徒王浑。西晋覆亡后,王湛一支随司马氏南迁,从而获得了在东晋重新兴盛的机会。王湛之孙王坦之在反对桓温篡位、维护东晋王朝统治中立了大功,被任命为尚书令,与儿子王国宝等,威震朝内外。他叔伯兄弟王蒙的女儿是东晋哀帝的皇后,孙女又成了孝武帝的皇后,这一门两皇后将太原王氏的权势强化到了炙手可热的地步。大将军王恭,尚书仆射王愉也是这一家人。王愉之孙王慧龙北奔北魏,开创北朝隋唐太原王氏之基业。其后北魏镇东将军王琼,有四子: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号“四房王氏”,正式成为“四大家族之一”。入唐后,太原王氏更加显赫,诞生了著名诗人王瀚、王维、王昌龄、王之涣,以及横扫印度的传奇将领王玄谟这样的赫赫人物。九、弘农杨氏“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弘农杨氏,中国历史上又一传奇家族。弘农杨氏,始自东汉太尉杨震。杨震号“关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来源于这位“清白吏”。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能继承震公遗风,且均官至太尉,是为东汉“四世三公”。另杨震第五子,三国中的著名将领杨奉的后代,也是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是一时显赫。把这个家族推到极至的,则是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的大隋开国皇帝杨坚。除隋朝皇室外,越国公杨素,与其子杨玄感,也是这一个家族的著名人物。即使隋朝灭亡后,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政治集团中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杨氏、唐玄宗杨皇后、杨贵妃、及众多的杨氏驸马等,处处昭显着这个关西第一望族的无限辉煌。而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更是令人可歌可泣!弘农杨氏文武双全,不但武的厉害,文的也涌现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杨修、杨炯、杨凝式、杨时、杨万里。十、兰陵萧氏“两朝天子,九萧宰相”。中国历史上接连两个朝代,居然都是这一个家族所建立!关于这个家族的起源,相传是汉初宰相萧何。今证明,这也许是后人伪托。兰陵萧氏的第一个名人,应该是西汉位列三公的萧望之。此后,兰陵萧氏以儒学传家,数代不辍。萧望之子萧良、萧咸、萧由皆通晓五经。西晋末年,五胡乱华。萧望之十三世孙淮阴县令萧整带领整个家族渡江南迁。从萧望之四世孙萧道成开始,这个家族开始飞速发展。他们不仅仅是南齐与南梁的皇族,更是一群杰出的文学家。如开创竟陵八友的萧子良,以及编修前朝国史的萧子云、萧子显。昭明太子萧统更是将兰陵萧氏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推向了颠峰。而南梁接连几位皇帝,本身也都是著名诗人。隋朝统一全国后,兰陵萧氏贵为后族。在唐朝,萧岿一支更是有九人入相,即所谓的“一叶九相”。另萧懿一支有两人为相。故有人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1、当事人不同。信托的当事人是多方的,从法律上讲,至少有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三方,有时受益人还不止一个。而委托代理的当事人,仅有委托人(或被代理人)和受托人(或代理人)双方。
2、行为成立的条件不同。信托是以财产为中心而构成的法律关系。没有信托财产,委托者与受托者就签不成合同,但是委托合同并不一定要有财产,在没有财产的情况下也可以成立,如委托别人去购买房子,或者委托别人代替自己签定买卖合同,这就与信托不一样。
3、财产的占有权变化不同。信托时财产占有权转移到了受托者手中,由受托人代为管理和处理。而委托、代理的财产占有权始终由委托人或被代理人掌握,并不发生占有权的转移。如委托别人出售房子,受托者得到的只是出售权,而不是房子的占有权。
4、权责不同。信托财产的管理和处理权归属于受托人,别人不得干预。如某人要出售房子,先把房子信托给受托人,从这时起,委托者对房子便没有占有权了,能够把房子卖掉的,只是取得了占有权的受托者。而代理时,虽然把代理权交给了代理人,被代理人本人仍然拥有对财产的管理和处理权。
至于委托和代理相比,一般委托中受托者比代理人的权限大。如出售房子,委托时,委托人给了受托者卖掉房子的权限后,至于如何出售,多少价钱,可以由受托者决定。但代理时,代理人只能根据委托人的具体交代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