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还能玩P2P吗?

符蕴美 2020-01-16 22:46:00

推荐回答

市场上靠谱的p2p投资公司还是很多的,但各家收益确实不一样的,需要根据自己对理财的风险和收益下定最终的方案。2000多家p2p投资公司呢,只要花点心思总会能选出来几家,毕竟有些风险,我也不知道大家的风险承受能力。想要安全性高些,就要多花些时间。
边剑飞2020-01-16 23:04:47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2019年是P2P行业最不平凡的一年,整改之年并不是说不能玩了,原因如下: 一、互联网金融已在中国普及这可以说是最好的地利条件了,大家都知道,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了85%,你想理财,通过手机不但随时随地可以操作,而且更加简便,收益更好,体验更好。都说这是最坏的时代,我觉得我们是赶上最好的时代,互联网金融的普及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二、国家频出利好P2P的政策这个条件就是天时了,去年国家已经明确了P2P网贷的合法身份地位,P2P经历了监管政策从无到有的过程,虽然被称为史上最严监管,但最大的受益人是投资者,所以这对我们来说是重大利好的。2019年网贷行业总体贷款余额已经达到了8162.24亿元,同比2019年同期上升100.99%。按目前增长态势,预计2019年年底网贷行业贷款余额或超1.3万亿元。三、P2P服务竞争加剧,有利于投资人最近有人问,P2P整体收益在下降,是不是P2P平台整体交易量下滑了,我们想借用马云的一句话:有人说实体经济不行了,那是你们家的实体经济不行了,跟实体经济有毛关系?你没看到房易贷和那些优质平台投资者的理财热情?这就叫优胜劣汰!P2P现在天时地利人和都有,所以,请看准趋势,放心理财。
    黄皓月2020-01-16 23:01:59

相关问答

单独对于考银行来说不一定需要,可以等到拿到某个银行的offer再去考都是可以的,不过尽量还是在应聘之前拿到这个证书,可以让自己的简历更好看一些。如果亲打算以后长期从事银行的工作的话,那银行从业资格证书是必须得有的。下边整理了一些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及考试内容,如下:一、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总共考两门,一门必考,一门通过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1.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基础科目必考:《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通过公共基础科目考试及证书审核的银行从业人员将获得公共基础证书。2.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专业科目选考:《个人理财》、《风险管理》、《公司信贷》和《个人贷款》你可选择其中一科或多科报考,专业科目考试及审核通过后的银行业从业人员将获得相应单科专业资格证书。二、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科目难易程度考试五个试科目的难度都没有很高,因为都是机试,都是选择题单选多选判断题,没有主观问答题。难易级别:个人理财和风险管理可以任选一科,关于难易顺序:一般银行从业考试考的最多的就是公共基础公共基础是必考科目和个人理财,这两门难度相对较低。其他的如风险管理,个人贷款,公司信贷难易程度稍高。三、2019银行从业考试大纲-相关部门规章及解释: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保险兼业代理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规范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通知、个人外汇管理办法、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产品扩张上,滴滴和Uber的不挑食和来者不拒是出了名的,上天,二是已有车辆的活跃度不高,这又催生出另一个杯具:平台不得不迁就甚至纵容车主的挑单行为,于是衍生出租客先预付租金,车主再根据心情决定是否接单的奇葩消费行为。一个专车司机的行为轨迹是由地图POI串起来的,这让更多的订单=更多的收入成为共识,但相比多接单,P2P车主更认可的是接长单的逻辑,即所谓时租没人接,日租刚起步,月租最合适的公式,且不说以社区为支点的P2P平台是否支撑这种需求,单是那些拒单对平台造成的伤害,就足以埋葬这个业务了。P2P租车照顾车主利益的严苛限制造成信息的封闭和不平等,不但拉高交易成本,还拖累了需求匹配率和响应率,实际上瓦解了平台的撮合机制,甚至挑战了共享经济的很多基础理念,所以在滴滴、Uber平台上找不到P2P租车的位置也就不奇怪了。仅剩的两个机会也在流逝:1、滴滴最近加强了类神州模式的自营车建设,既通过旗下控制的租赁公司加上自行招聘的司机以适应专车新政,这也就消灭了滴滴未来从P2P租车公司获取车辆的可能;2、理论模型的可行性,即私家车主早上拼车到单位,然后将车交给代驾司机去运营专车,晚上还车后再拼单回家,无缝衔接,效率爆表,但就技术实现的难度来说,大概无人驾驶汽车的商业化也会比它快一点。卖身之外,并不认输的P2P租车也脑补着一些自救之道。例如臆想存在着一个庞大而未经发掘的出行市场,而自己则是这个大市场的领导者,形成这么个不靠谱的想象有个过程。最初,P2P租车给自己定位的角色是传统租车的替代者,PP租车的王嘉明就宣称一年即可超越神州租车,但他们很快意识到需求匹配率很低的P2P模式要靠低价肉搏神州的服务,会死得既惨且LOW,于是重新包装了三个支点:√理论消费频次高于传统租车。这是PP租车王嘉明的说法,理由是更方便也更易于传播,其实由于供给端掌控乏力,P2P租车满足碎片化需求的能力并不强。当年车速递租车分出共享品牌Cocar就是想通吃高低端需求,没想到先阵亡的倒是轻资产的共享业务,“理论”二字可谓传神了。√可以嵌入多个出行场景。好吧,逻辑其实是这样的,当你准备出门时,你弃用了打车软件,也不用专车、拼车,你选择了planc,去租隔壁老王的私家车,这是多大的脑洞。其中的悖论在于各路互联网出行合力截胡了P2P租车的需求,而不是相反。√社交主意以社区串连需求的P2P租车曾被认为是一个合格的社交场景,但重点不是有多少需求,而是产品本身没有社交基因,拼车的拒单还能理解为路线不顺,在一个相对互助的场景中也不会引发太多争议,发生在P2P租车则意味着对他人信用评价的贬损,感觉用户像是扛着麻袋去劳斯莱斯的土豪,却被要求出示贵族证明,这可不是什么社交玩法。总之,就算滴滴和Uber还有“拉兄弟一把”的冲动,P2P租车救亡图存的机会也不多了,它热血过那么一会,想Pk所有人,但结局很可能是被所有人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