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有五千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都有哪些别称?

龚天法 2019-11-06 14:48:00

推荐回答

“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共和政体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到了汉代通过文化交融使汉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国主体民族的基础。后又通过与周边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断攀升,宋代中国人口突破一亿,清朝时期人口突破四亿,到2019年中国人口已突破十三亿。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诗词、戏曲、书法、国画等,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黄皖疆2019-11-06 15:02:31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夏:斟鄩后,设长安为陪都,称为“西都”。中国历代首都。
    龙定超2019-11-06 15:06:11
  • 我国疆域辽阔,从夏商周时期黄河地域,逐步扩展到现今大陆法定领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有四大别称即:神州、九州、华夏、中原。另外还有“诸华”、“中土”、“震旦”、“函夏”、“禹城”、“禹迹”、“禹甸”、“九牧”、“九域”、“赤县”、“大陆”、“东方”、“瓷器”等别称。扩展资料“中华”,即中国、华夏的意思。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相对于敌人而言。在当代中国,凡是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范围,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共和”一词的英语republic来自于拉丁语respublica。共和一般都包含共同享有权力、共同治理的意思,只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共和的权力主体包含的范围不同。现代意义上的共和,强调所有公民参与国家的法律制定,政策制定和执行,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比如公民表决、代议制等。中国。
    黄皓燕2019-11-06 14:58:02

相关问答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是国共内战的三大战役即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其中又以淮海战役规模最大死伤最多!死亡人数分别为辽沈!平天国战争确实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悲剧,它持续之长,规模之大,损失之惨,影响之远,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史无前列的。单就人口损失,以及双方的残酷性和破坏性来说,在世界历史上也绝无仅有。即使是动用了包括原子弹在内的现代化装备,战场遍及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很难与其匹敌。太平军掀起的狂飙席卷所及,庐舍为墟,遍地瓦砾。狂飙过去许多年后,依然是满目疮痍,残破萧条,一片凄凉。人烟稠密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因地处风暴中心,为太平军和清军往复争夺烧杀之区,更是一片劫灰,生灵涂炭:苏南地区,往往二三十里,不见居民,有的地方人口仅存五分之一。浙江省,一片劫灰,道殣相望,昔日温饱之家,大半成为饿殍。安徽省,皖南“野无耕种,村无炊烟,市人肉以相食”;皖北“但有黄篙白骨,并无居民市镇,竟日不见一人”。江西省,数百里“不闻鸡犬声,惟见饿民僵毙于道”。在这场大悲剧中,究竟死了多少人,至今仍是个谜。1883年,一个美国传教士称:太平天国战争造成中国人口的损失为5000万。而当时的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则估计太平天国战争导致的人口死亡数为2000万。这是当时在中国的外国人所作的估算,没有多少事实依据。中国当代人口史学者在确凿的史料基础上,对此进行了重新估算,形成了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根据太平天国前后《户部清册》所载的户口数,认为从1851年到1864年中国人口锐减40%,绝对损失数量达1.6亿;第二种意见则将战前的人口数据与1911年宣统人口普查资料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太平天国战争仅给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五省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人口就至少达到5400万,如果再考虑到其它战场湖南、广西、福建、四川等省的人口损失,那么太平天国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人口损失至少在1亿以上,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人口达7000万。不管以上哪种估算成立,太平天国战争都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浩劫,而且也是全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仅造成了5000万的过量死亡。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受不了这种折磨。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神话传说: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历史人物:夏禹、、郑国、贾让、张戎、王景、司马孚、姜师度、刘晏、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宋用臣、苏辙、都实、周用、万恭、潘季驯、杨一魁、朱之锡、靳辅、陈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则徐、吴大澄、张曜俗语、谚语: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成语: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王昌龄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唐代刘禹锡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王维的“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李商隐的“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白居易的“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宋代丘崈《黄河清》鼓角清雄占云祲。喜边尘、今度还静。一线乍添,长觉皇州日永。楼外崇牙影转,拥千骑、欢声万井。太平官府人初见,梦熊三占佳景。皇恩夜出天闱,云章粲、凤鸾飞动相映。宝带万钉,与作今朝佳庆。勋业如斯得也,况整顿、江淮大定。这回恰好,归朝去、共调金鼎。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民谣: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信天游:黄河船夫曲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受不了这种折磨。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08-09-21|添加评论|打赏0伤星牛泪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不到黄河心不死天下黄河富宁夏天下黄河不架桥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水清泾渭分明河山带砺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笑比河清俟河之清源远流长悬河泻水口若悬河望洋兴叹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何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秋天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河面更加宽阔了,隔河望去,对岸的牛马都分不清。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决定去那里看看。河伯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满面地欢迎他的到来,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俗话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浩瀚无边的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话。
中国历史常识大全1、已知的在中国境内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在中国云南省元谋盆地发现的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170多万年了。2、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国王带领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病逝于山东,明成祖派人为他举行隆重葬礼。明朝以后,中国多次修护苏禄王陵,表达了中国对这位菲律宾友好使者的悼念之情。136、明朝时期,日本海盗商人经常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勾结明朝土豪奸商,到处抢掠财物,杀害百姓,给中国沿海造成极大的祸害。这些强盗被叫做“倭寇”。明朝大将戚继光组织军队,给倭寇以痛击。1565年,戚继光联合俞大猷,把横行百余年之久的倭寇全部消灭。137、明朝后期,顾宪成和高攀龙等人在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讲学,他们经常在书院里议论朝政,抨击当权者,这些人被称为“东林党”。当时大宦官魏忠贤专政,凶险残暴,东林党人不怕迫害,指斥魏忠贤等人为“阉党”,与他们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38、明朝规定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呆板地分成八个部分,叫做“八股文”。139、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选派解缙等3000人编辑成《永乐大典》,共110095册,辑入各类图书七八千种,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该书先后抄录正副两部。正本后来被烧毁,副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两次被焚毁劫掠,目前存世的仅有300余册。140、明朝卓越的医学家李时珍,历经20多年,写出了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文献。141、明朝时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在传教的同时,也积极传播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明神宗给他以很大的支持。利马窦为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墓在北京西城。142、徐光启是明代著名科学家,他向利玛窦学习天文、数学、测量、武器制造等各种知识。他编写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农业全书。他还和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143、明朝末年,科学家宋应星编著了《天工开物》一书,对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总结,这部书被译成好几国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全书”。144、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根据他一生游历考察的成果,写出了《徐霞客游记》一书。书中最早揭示了中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各种特征,徐霞客也因之成为世界上科学考察石灰岩地貌的先驱。详情见下面的网址查看:http://www.ziyexing.com/files-7/history/history_inf_01_a.htm。
1,1918年5月15日,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狂人日记》,是国内首次发表白话小说。2,1918年5月20日,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务,乘船离开广州赴上海。3,1918年8月,列宁与托洛茨基一起创立苏联红军和苏联红海军,因布勒斯特和约的分歧意见,遭到左派社会革命党暗杀并受伤,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4,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代表埃尔茨贝格尔同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东德车站签署停战协定,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扩展资料:1918年曾爆发史上"最杀人"流感 上千万人死亡。1918年杀人流感史称“西班牙流感”。1918年5月,西班牙因流感死亡800万人,杀人流感因此得名。其实,早在1918年初春,杀人流感就在美国堪萨斯州的福特·雷里军营爆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军营里就有1100多人被感染,46人死亡。不过,由于这种流感最初的死亡率似乎并不高,所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后,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士兵渡过大西洋,这种流感开始在欧洲传播。遍布于欧洲西部各地的美国兵营,到处弥漫着杀人流感的阴霾,被杀死的美国士兵的人数,占美军死亡人数的一半。1918年9月,随着战时物资的航运,杀人流感在美国波士顿登陆,随即传遍全美。这一次,美国人终于看到了杀人流感的狰狞面目。仅仅在10月,美国就被“西班牙流感”杀死了2万人,死亡率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5%;在纽约仅10月23日一天,就有851人死亡。1918年11月11日,战争结束,在庆祝停战日游行时,人群聚集在一起通宵达旦地狂欢,致使数百万人染病,又有数万人因此丧生。在几乎整个1918年里,杀人流感沿着贸易路线和海运航线向全球传播,横扫北美洲、欧洲、亚洲、巴西和南太平洋,造成极为严重的伤亡。印度的死亡率特别高,每1000人中就有50人死于杀人流感。1918年—1918年曾爆发史上"最杀人"流感上千万人死亡【2。
有宋一朝,自公元960年至1279年,历时凡三百二十年,国祚之长,秦代以后,仅次于汉四百零九年,超过了唐、元、明、清,约占封建社会历史的七分之一。其间,由于金国之南侵,宋朝又有了北宋960~1126和南宋1127~1276之分。前者以东京今河南开封为国都,后者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京城,所以,人们一般称宋为两宋。宋朝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在其存续的三百多年间,北、西部先后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国以及后来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等政权,与之对峙共存。辽、金统治者常称宋为“南朝”,而宋则往往称辽、金为“北朝”。所以,从整个中国发展的历史来看,这是一个南北相互抗争、对峙和各兄弟民族互相影响、融合的时代。元人修撰这一时期的历史时,将宋、辽、金三史并列,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在许多旧史家的笔下,宋朝是一个糟糕透顶的朝代,往往与秦朝并称,曰“孤秦陋宋”,并与“炎汉盛唐”形成鲜明的对比。宋之所以被称为“陋宋”,主要因为它军事上的孱弱无力及政治上的因循守旧。宋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这是开国皇帝消极吸取了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这二百零五年间藩镇割据、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的必然结果。在军事方面,为了彻底改变“方镇大重,君弱臣强”的状况,宋太祖于建国之初,首先将禁军的统兵权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又通过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枢密院掌握了调兵权,同时还用文臣取代武将以为藩镇,并下令将各州的强兵升为禁军,使地方厢兵徒有虚名。宋朝皇帝又常常对司要职的武将频频调动,造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尴尬局面,极大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除了建国之初统一了一些汉族割据政权外,宋朝的军事始终处于孱弱状态,不仅燕、云十六州未能收复,而且外患频仍,辽、西夏、金和蒙元相继骚扰、蚕食、吞并宋地,最终导致宋朝的覆灭。在政治方面,为了分散大臣的权力,中央实行的是政事堂中书与枢密院对掌大权的“二府”制,宰相是行政首脑,枢密使是军事长官,而地位仅次于二府宰执的三司使则是财政方面的负责人。与此同时,中央又设有御史台和谏院,控制言论,弹劾大臣,最后的裁决权也归于皇帝。在地方上,各路设有漕司、宪司、仓司、帅司四个机构,其中前三司负有监察州、县官员的职责,通称为“监司”。州设知州,又设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的通判,使之互相监视、牵制。但是由于宋代官职名实分离、叠床架屋,导致了滥官充斥、工作效率低下的庞大的冗官体制。至于对外政策,由于开国之君全力防止内部政变,加上燕、云收复战的失利,所以在宋初实际上已形成“守内虚外”的指导思想,其后更是一直被奉为“祖宗之法”,对于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侵扰,基本上都是采取守势。宋代虽然是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在政治上还是比较开明的,士大夫也以敢说话而闻名于史。守内政策的奉行使得宋朝自始至终没有出现汉、唐那样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及边将、外戚或宦官专权的内乱。与军事上的孱弱和政治上的因循相反,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这是宋朝的优势所在。国内的政治统一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而守内政策进一步优化了这个环境提供的有利条件。农业、手工业、国内商业、对外贸易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宋代政府用租佃制代替了人身依附关系很强的部曲佃客制,大大提高了佃农的积极性。宋政府又鼓励农户开垦荒田,并注重农田水利的兴修,使耕地面积得以扩大,既增加了粮食产量,又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宋代的手工业规模也日渐扩大,分工更为细密,纺织、矿冶、造船业、造纸业、制盐业等都相当发达,还出现了一些专业性的著名城镇,如以产瓷器闻名的景德镇、以雕版印刷著名的建阳今福建建阳等。宋代商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十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朝的十多个发展到了四十多个,甚至出现了百万户的城市汴京今河南开封。汴京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还出现了“瓦子歌舞场所”,内有“勾栏”、酒肆、茶楼等娱乐场所,热闹非常。留传至今的著名宋画——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从一个局部反映了当时汴京城的繁华景象。由于商业经济的繁荣,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宋代出现,代替了铁钱在市场上的流通。宋代的对外贸易较唐朝更为繁荣,北宋时就在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杭州等地设立了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检查进出口船舶,并征收商税。当时的对外贸易以海上贸易为主,由海路与中国通商的除阿拉伯诸国外,还有日本、朝鲜、南洋群岛和印度各国。宋代的文化也极为昌盛,著名的史学家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中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的确如此,宋朝的科举使得大量读书人得以进入社会上层,在言论相对自由和文化事业相对发达的条件下,他们讲学论道,著书立说,热心于文化事业,促进了宋代文化的勃兴。哲学上,不仅涌现出范仲淹、欧阳修、周敦颐、王安石、李觏gòu、二程、朱熹、陆九渊、叶适等大家,还涌现出濂学、洛学、荆公新学、闽学等流派。文学上,则有可与唐诗比肩的宋词。谈及散文,人们熟知的唐宋八大家宋代就占了六家,而宋诗也别具特色,具有含义理、重意念的特征。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白话小说的“话本”,也在宋朝现身。此外,宋代的史学也非常发达。官修史书有政府组织专门机构修撰的起居注、日历、实录、会要、国史等,私家著述的质量也非常之高,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郑樵的《通志》等,而袁枢的“纪事本末体”则开创了史书的新体裁。宋代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其中三项——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在此时出现即为明证。另外,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了十一世纪我国在科学技术上的巨大成果,在世界科学史上亦具很高地位,被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宋代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央集权制在借鉴前朝经验的基础上得到高度强化,同时也给元、明、清的统治者提供了模板。而它在文化上的兴盛可说是整个封建王朝中最为突出的。只有军事可说是最软弱的,没有一个王朝在如此强大的经济文化背景下竟然出现这样一种几乎乏善可陈的军事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