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回答
如何培养小学生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所谓数据观念可分为下列三层:首先要经历数据收集的过程,并且分析体会数据中的蕴含的信息。其次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再者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并且能从足够的数据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一定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环境中,进行数据的分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去年春节的压岁钱是怎么用的,他们肯定兴趣高涨,因为他们都想让同学们知道自己在春节的时候有多风光。这样学生在进行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更加对数据的分析感兴趣。在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进行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观念。在平时的课堂教育教学中游戏就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当然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对游戏中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
齐晓勇2019-11-06 14:57:46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随着统计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渐认识到,统计学习的价值与目标不单单是形成“画统计表、求平均数”等技能,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数据分析问题形成“数据分析观念”。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统计与概率”强调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观念,让学生知道我们不是为了统计而统计,统计就是为了分析,这样的表述体现了统计的意义和价值。所谓数据分析,是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收集的数、信号、图像等信息进行分析,以求最大化地开发数据资料的功能,发挥数据的作用。数据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更像是一种方法、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引领着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选择分析方法和工具、作出推断、获得结论等一系列具体的体验过程。这种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创设引导情境,让学生能够从中悟出统计的价值,在交流讨论中逐步增强自己的数据分析观念。那么,如何使学生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提高数据分析等能力呢?一、设计情境,培养收集数据的兴趣。统计观念绝非等同于计算、画图等简单技能,而是一种需要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感觉。要使学生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他们有意识地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去。例如,在一年级“统计”的教学中,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看动画片,教师选取了四部动画片状况,调查统计学校食堂中最喜欢吃的菜,调查统计全班同学的压岁钱金额等,鼓励学生用多种手段整理和表示数据,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统计的作用、理解统计的概念、把握统计的内涵、形成统计的观念。三、合理质疑,理智的看待生活中的数据,。我们身处在信息时代,每天都要接触到大量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往往并不需要我们自己收集和分析,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都会给我们充分提供。那么,这些数据和解释都可信吗?在学习“众数”这个内容时,学生曾经接触过这样的问题:张三去找工作,看到两则招聘广告:甲厂招聘广告写着:………月平均工资1850元/人。乙厂招聘广告写着:………月平均工资3400元/人。根据两个公司提供的“平均工资”信息,判断该去哪个公司应聘。其中一个公司因为有少数高薪者,平均工资较高,有些学生不了解平均数的确切含义,想当然就选择了这个公司。由于总体数据中有少数几个偏大的数,造成平均数“虚高”现象,导致学生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因此,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进行理智选择和分析的意识,能对数据进行合理的质疑。首先,我们要指导学生读懂数据,理解它所代表的信息。例如上述例子中的“平均工资”,它很容易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它的高低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公司其他员工的收入水平。在本题中,应该看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情况,也就是“众数”更合理。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以理智的心态,进行合理质疑。当我们面对媒体公布的数据时,既要能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还要保持理智的心态,对数据的来源、收集数据的方式、数据的呈现方式、由此得出的结论要理智地看待生活中的数据,进行合理的质疑。四、分析数据,作出大胆而合理的判断。现实生活中经常遭遇逻辑推理无解而只能通过统计求解的情景,因此,要能运用数据作出大胆而合理的判断,这种判断,虽然不像逻辑推理那样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它可以使我们在常识范围内不能作选择的地方作出某种决策,从而提供足够的信心。如在调查最近播出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的儿童人物中,你最喜欢哪个小朋友?全班35名学生中,有10名学生最喜欢Kimi,有8人最喜欢Angela,有6人最喜欢森蝶,有5人最喜欢石头,有4人喜欢天天,。从统计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这个班的大多数学生最喜欢Kimi。从这个解释中又可以预测在这个群体中,Kimi将有较大的影响力。如果再进一步预测,那么投资Kimi将有巨大的潜力,或者说请他拍广告的人就多了。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数据,光看见了还不够,还要去思考、去判断、去预测。包括能否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能否解决其它问题、能否进行预测,为什么数据会呈现这种情况。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将数据与自己及周围世界统计数据相结合,从不同角度挖掘了数据的用处,能更加体会到统计的作用。总之,统计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很紧密,我们的教学就是使学生产生结数据的亲切感,愿意去分析数据提取信息,遇到问题时愿意去收集数据来帮助解决问题,真正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体会到数学为生活服务,从而培养统计中的数据分析观念,提高数据分析能力。从而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堵晓东2019-11-06 16:00:54
-
统计观念”的首要方面是能有意识的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即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如何培养小学生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提高数据分析能力。我个人认为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实践。首先要让学生自己投入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测,具体问题具体引导。先教会他们怎样去设想和分析,发现问题,再慢慢的培养这种有意识,由无意识状态的引导实践到有意识的分析再到无意识的分析,让最后的无意识分析形成一种习惯。一、首先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从统计角度思考有关问题,当遇到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1.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也将统计与概率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随着大家对统计与概率教学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要让孩子“亲近”数据,加强对孩子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体会到统计是有用的,数据是有信息的,也就是说统计能够帮助人们做出决策,能够帮助人们了解一些情况,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2.能从统计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能从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果提出合理的质疑。它绝非等同于计算、作图等简单技能,不能单纯看作是知识点的学习,而是一种需要在亲自经历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感觉,是逐步形成的。
齐春燕2019-11-06 15:54:49
-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主动积极地参与数据分析活动。数据分析必须面对一堆数据,别说是小孩,就是大人,都有可能感觉枯燥乏味。因此,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选择合适的素材。在素材的选择上,我们可以考虑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是以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作为引入的。老师问同学们平时喜欢看什么样的动画片,同学们的可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老师让学生初略统计出最喜欢看的几部,然后做一个统计图或者统计表。或者调查班级同学身高,体重情况等,这些素材都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二、鼓励学生思考,使学生在修正自己想法的过程中掌握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分析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数据分析,学生从中提取相关信息,根据不同的背景,选择不同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比如,我们还可以出示一幅“某商场一年四季衬衫和羽绒服销售情况统计图”统计图上分别罗列了衣服的销售情况和月份,只是没有表明具体是哪种衣服,然后让学生完成作业,根据销售情况说说随着季节的变化两种衣服的销售情况有何变化,那种衣服在什么季节销售最为火爆,很多学生会冒然答题,不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很有可能全军覆没。这时需要学生积极动脑,联系实际得出,衬衫的销售夏季是旺季,冬是淡季;而羽绒服则正好相反!从而轻松判断出事那种衣服!三、加强分类与比较能力的训练。分类与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数据分析观念。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形成一定得标准或特点,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分类,比较,整合,可以使学生的认知组成序列,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从而获得结构性知识,培养了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比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教师指导学生把百分数的意义,性质,运算和应用分别进行归类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这样,把百分数的知识纳入分数的知识系统中,使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由“泛华”走向“集中”,学起来自然就容易多了。四、重视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与综合是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两个面。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和基本能力。分析与综合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广泛的应用,通过分析可以理解某一数学知识的要素及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综合又对数学知识有了全面和整体的理解。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计算”时,教师应先让学生了解每个数的分解和组成;在教学“分数乘法”时,我们把知识细化分成“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分数乘分数”等几个简单的问题,并在逐一分析分析解决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整合成知识体系,找出异同点,概括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我们也必须使用用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广泛应用题的结构,对应用题进行归类,有条理,有依据,渐进式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米天增2019-11-06 15:05:57
-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这个载体包括数,也包括言语、信号、图像,凡是能够承载事物信息的东西都构成数据,而统计学就是通过这些载体来提取信息进行分析的科学和艺术。数据分析观念无论是概念的本身,还是它对于学生发展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从数据分析中获取信息,数据分析的思想本身并不难理解,困难的是数据分析过程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和运算,过程中不经意的失误都有可能引起分析结果的偏差,这要求学生不仅思路浅析,而且过程科学,结果准确。耐心细致的习惯必不可少。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和能力:1、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全过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也就是说分析数据能帮助我们做什么。2、常见的教学中,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都是教师布置的“任务”,只要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即可,而没有问一问为什么要做这些。3、让学生学会分类,分类是整理数据的开始,但孩子们调查了一大堆数据后,看起来很杂乱,很自然的想法是把他们分类整理。让孩子们产生分类整理的想法,讨论分类方法,经历分类过程对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4、励学生分析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注重学生从统计图表的数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数据分析观念是数学课程的目标点之一,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5、设计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需要收集数据。我们看一个案例:组织学生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情况,这是个很平常的情境。老师在同学把数据调查出来进行了分析以后问同学:看到这些身高的数据,想一想它们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有三个很有代表性的回答,生1:我可以了解到我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我可以知道我自己的身高在班内处于什么情况。生2:我们班有8岁的有9岁的,我今年8岁,看到9岁同学的身高我可以先预测一下我到9岁时的身高大概多高。生3:学校可以根据我们班的身高情况确定我们课桌椅的高度。7、收集和积累统计应用的例子。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自觉积累统计应用的例子,不管是教材中的例子也好,还是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能看到统计能帮人们做不少事情。8、开展实践活动。统计意识的培养,绝对不能仅仅靠课堂教学。因为它跟实际生活联系太紧密了,课堂教学中往往很难完全的展示一个统计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将课内外结合起来。所以说,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从小学生抓起。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统计时需要收集数据,应用数据分析,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从而感受统计的实际价值,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因此,我们要重视数据分析,把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赵风香2019-11-06 15:02:16
相关问答
思维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通过语言来完成,因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首先必须训练其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一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思考过程说出来,而且要说得正确、有条理。第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1,在计算教学中,教会学生思维的程序性、方向性,即从哪里算起,接着想什么,再想什么。2,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即如何分析数量关系,找出题中已知条件和未知问题,并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利用已知条件求出未知问题。具体做法:列表法、画流程图、线段图,通过这些方法来理清思维顺序,突出思维过程。第三,加强变式教学,培养发散思维。有的学生对见过的问题会解决,但问题稍一变化就不知所措,针对这种状况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一题多解6,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
抓住强化感知参与,运用直观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直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鉴于小学生的思维一般地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他们要接触并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却是抽象的,这就需要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设一座桥梁.直观正是解决从具体到抽象这个矛盾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拼一拼、分一分等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新知、获得表象,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的本质特征.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动手画、量、折叠、剪拼几何图形,做一些立方体模型,使学生感知几何形体的形成过程、特征和数量关系.如学生在用圆规画圆时,通过固定一点、确定不变距离、旋转一周等操作,对圆心、圆的半径、圆的特征和怎样画圆就会有较深刻的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