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中年人应该如何理财防老?

黄玉召 2019-11-06 15:13:00

推荐回答

关于人到中年,理财有什么技巧,众易贷理财平台给您列举以下几点:1、首先全面梳理自己的家庭财务状况既家庭资产负债表。2、扣除相关的支出,把剩余的资金进行投资理财。3、比如家里有房贷的,应根据房贷的还款期限和比例做单独的理财规划。4、比如家里有子女要接受高中、大学教育的,应拿一部分定投当作教育基金。5、中年阶段,特别是作为家庭顶梁柱的成员,一定要购买必要的补充性商业保险。
黄盼璐2019-11-06 15:37:37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第一、年龄在45岁左右的人理财方式:人到中年已经经历过了职场和事业的各种历练,在财务上也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也有了成熟的投资、消费观念。同时,子女教育、父母赡养乃至自身健康管理等各问题也开始接踵而至。因此,这一阶段的理财重点,需要在保障日常开销和保险保障的基础上,选择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方式以获得更多收益,实现财富的快速增值。由于这一时期有足够的资本积累,财务性收入也比较丰厚。大部分开销都用于改善生活和保障支出。对于投资理财而言,首要任务是平衡不同风险的投资,做到攻守兼备。至于具体的理财产品,可以考虑以银行理财、国债、互联网理财,优质基金的定投为主。为了避免发生大的投资风险,股票、黄金、房地产等高风险投资的比例要开始降低,防止发生“忙忙碌碌大半辈子,一朝投资失策回到解放前”的惨剧发生。第二、年龄到了65岁左右的理财这个年龄阶段资金的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这是保障晚年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到了这个年龄,已开始步入晚年生活。退休之后,收入将大部分来源于退休工资和财务性收入,日常生活的收支变得相对固定。从支出上看,除了必要的生活娱乐支出,这个阶段花钱的地方也没以往多了。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可能花大钱的地方,毋庸置疑,那就是是生病住院。因此,这一阶段的理财重点不再是追求高收益,而是主要趋向于资产的稳健增值。这一时期应当以国债、非结构性银行理财等低风险的防御性投资为主,对于中高风险的投资,应当尽量减少或者避免。
    童裕孙2019-11-06 15:55:54
  • 目前45岁,已经是中年,目前理财主要保守为主,适度增值,不易过多的投资高风险品种。我目前建议以下的理财方式。1.30%的资金投入到货币基金中。货币基金年化收益率约为3-5%,而且可以随时变现,不妨碍资金使用。2.30%的资金投入到兔子金服理财平台。这30%资金主要是升值作用。活期约为约6%左右的年化收益率,可以适当增值。定期约为6-12%左右的年化收益率,这部分作为升值手段。3.10%的资金购买保险。比较已经45岁,已经是中年,而且过几年后就迈入老年,应该购买重疾保险和住院保险,预防突如其来的事情。4.最多20%投入股票市场。目前情况不适宜太多高风险投资,但可以适当参与股票市场。好的股票会带来价值,而且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不过谨记,适度参与。可以购买一些绩优蓝筹股。5.其余10%左右的资金我建议适度参与p2p平台的理财产品。大型正规的,有银行存管的平台还是值得信赖的。
    齐月升2019-11-06 15:18:57

相关问答

有这样一群“金融从业者”看上去专业性极强“人模人样”却唯独对老年客户异常热情,力劝他们把钱放进所谓的理财公司进行投资,低投入、高收益,还送免费游轮旅游,产品利率超20%,临走前再送一桶油、一袋米??这年头,骗子比儿子更会哄老人家开心。而现实却是收益无法兑付、老板跑路,最后损失惨重。不管是亲眼所见,还是看新闻报道,总有许多老年人购买理财产品被骗。大都是因为禁不住业务员的“嘘寒问暖”被人叫几声“大爷大妈”就相信人家,最后稀里糊涂的就陷入了骗子的圈套。缺乏投资常识老年人之所以会掉入这种投资陷阱主要原因是缺乏理财常识。我们都知道一个铁律:收益越高,风险越大,风险与收益永远是成正比!那些年化利率高达百分之二十的投资产品怎么可能无风险呢?子女主动性不高我们的父母已经跨入老龄化的大潮,他们的群体特征决定其在理财过程中容易被“算计”。很多老年人都是被骗后,即使发现了还不敢和家人说。其实,那些平台业务员能得到老人的认可,除了本身的口才好外,把人说的晕头转向,还有关键的一点,他们热情啊!嘘寒问暖,排忧解难,要是再加上资金安全,这种信任感会无限倍增。父母为什么情愿相信别人的话也不愿意听从你的建议,这值得作为子女的我们反思。从众心理现在老人多半不与儿女同住,日常聊天唠嗑也都是老年朋友。由于圈子小,一来二去,大家也都彼此熟悉,骗子专攻一两个性格开朗的老人,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再加以小利引诱,轻而易举,这些老年人就成了他们下线。三下五除二,一个小圈子的老年人就全都被拿下。不知不觉,老人就把自己全部积蓄砸入。老年人在奋斗一生之后,或多或少会有一笔积蓄,容易被骗子们盯上;其次,老年人缺乏收入渠道,有意愿通过投资理财增加收入;最后,老年人局限于见识,往往对理财不够了解,缺少风险意识,易被迷惑。面对身陷骗局而不能自拔的父母,究竟管还是不管、如何去管,都成了子女的苦恼。究竟该如何防范?导正误区知识科普作为子女,一定要帮父母把好关,在第一时间导正他们“高收益和无风险可以并存”的风险辨识误区,防止他们因为贪图代理人和销售人员许诺的小礼品及片面计算方法下算出的“高收益”,而盲目购买不符合自身需求的理财产品。关爱父母鼓励消费一方面,对老人除了基本的饮食照顾外,适当的谈心也是需要的,定期电话联系,不然父母的困惑或心理波动我们一无所知,只怕他们陷入了骗局,我们都是最后一个知道的,这多可笑;另一方面,鼓励父母转换消费观念也是子女们“帮父母理财”的又一个重要任务。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许多新渠道改变了我们的消费生活,但却很少有长辈能和年轻人一样尽情享受到这样的生活便利。积极鼓励父母适度增加消费,体验科技便利。很多失联的投资公司大多都头顶着光环,除了在地段较好的写字楼设立办公场所外,无一例外都是装修豪华,有的还在公司显眼的位置摆出一些和名人的合影,这就给投资人造成很大的困惑,觉得这样的公司实力雄厚,连名人都来了,怎么会跑了呢?事实上,现在一些所谓的名人,只要是钱到位了,人也就会随时到位。所以大家选择投资时一定要慎重,多打听多了解。有句老话说的好“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面对高回报的投资项目,一定要擦亮眼睛,谨慎投资。
身为子女不仅需要对老人进行理性的说服,也需要给予父母更多亲情的依偎,才能防止他们在“情感营销”面前束手就擒。最近,公安部组织部分地方的公安机关,打掉了一个以“解冻民族资产”为幌子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该团伙曾编造一个名为“慈善富民总部”的机构,通过微信群鼓动大家到北京鸟巢参加所谓的慈善会议,声称与会者能从已解冻的海外“民族资产”中领取5万元。尽管警方反复辟谣,很多老年人对骗局仍深信不疑,并坚称辟谣的新闻是假的。子虚乌有的鸟巢慈善会议,再次将老年人容易受骗的问题放到了舆论聚光灯之下。事实上,从保健品骗局到理财产品陷阱,受害者大多是老年人,以至于很多微信公号发布辟谣信息时,会在标题中直接写上 “一定要转给父母”。鉴于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身处银发社会,如何防范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精准诈骗?老年人屡屡成为各种骗局的受害者,并不是一句“容易上当”就能解释的,而是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原因。某保健品传销组织的员工培训手册,对这个问题的分析颇有启发意义:一是老年人对死亡有恐惧,二是老年人爱贪小便宜,三是老年人缺乏倾诉对象,四是老年人大多有老年病。这些分析也许并不全面,但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展现出老人受骗的心理基础:对死亡的恐惧,对孤独的害怕,对陪伴的向往,对健康的渴望,种种心理诉求驱使之下,让老人更容易被那些空头许诺的骗局所迷惑。最好的孝顺,是让父母赶上这个时代。父母一辈,大多成长于物质不够丰富的时代,有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可能很难扭转。进入信息鱼龙混杂的时代,不少骗局都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借尸还魂。仅靠父辈过去的人生经验,应对诈骗已很难做到游刃有余。面对那些对谣言和骗局的免疫能力相对较低的父母,为人子女者,不仅应该帮他们正本清源,更应该帮助他们保持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状态。此前,一篇题为《我是怎么骗老人买保健品的》文章提到,骗子们向空巢老人推销保健品前,竟能做到每天8小时陪伴、过年过节嘘寒问暖,“比亲闺女亲儿子还亲”。这个反面案例说明,有时候上当受骗不仅是一个知识判断的问题,更是一个情感交流的问题。身为子女不仅需要对老人进行知识的普及、理性的说服,也需要给予父母更多温情的陪伴、亲情的依偎,才能防止他们在“情感营销”面前束手就擒。别等到父母的养老钱都被骗光,才后悔自己平时与父母的交流太少,对老人的关爱不够,让骗子们有了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