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一篇小学生概念论文,用小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两个生活中的问题

管爽爽 2019-11-06 14:48:00

推荐回答

关于“0”0,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我们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其中的没有便是0了,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记得小学里老师曾经说过“任何数减去它本身即等于0,0就表示没有数量。这样说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都知道,温度计上的0摄氏度表示水的冰点对“陶冶情操”的评价构想。人的智力商数是先天已有的,而情意商数却是后天的培养和努力的结果。科学界已提出:一个人的“智商”只占其成功要素的20%,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因此,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其核心素质是高尚的人格。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去陶冶学生应具备的道德情操、科学品质,已是当务之急。为此,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情意因素投入的质量与程度,应当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把“陶冶情操”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步进行,有机结合;是否做到为此不遗余力,持之以恒。总括起来说,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面。学生从事学习的正确认识是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的基础;良好的情感又能推进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而坚强的意志则能使学生锲而不舍地提高认识和陶冶情操,去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评价学生的“认识过程”,旨在界定学生揭示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的水平,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改革的信息,有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智力技能和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评价学生的“情感过程”,在于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情操的培养。评价学生的“意志过程”,使教师明确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在教学中加强砥砺学生意志的教学力度,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学习目的,在求知中胜不骄,败不馁,知难勇进,百折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据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围绕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去评价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比如说,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修房造屋总要画图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从这以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我就想,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吗?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她说,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不过算法是正确的。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正因为学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希望同学们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学深了,学透了,自然会发现,其实数学很有用处。
堵晓东2019-11-06 15:55:00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例子:《容易忽略的答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2.5=112.5。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辛培建2019-11-06 16:00:59
  •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通过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是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像水电费收取、储蓄利息的计算、日常购物等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也离不开数学。2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如在长正方形认识时,从生活中观察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用实物的表面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学生善于发现并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如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学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模型到课堂时,每个学生根据已有体验与同学交流,各抒己见,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在生活中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学习了简便运算后,走进市场,了解商人的口算技能……通过让学生走出去的方法,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黄盘明2019-11-06 15:06:10
  • 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应该为生活所用。小学生接触到的知识还比较少,所以如果要写这方面的论文,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行程问题的各种类型归纳小结;2.关于图形的镶嵌;3.关于空间图形的一些简单结论。等等。
    樊振萍2019-11-06 15:02:30
  •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育的重要性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结构中的根本资料,也是数学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育中,使学生准确把握数学概念是了解把握数学原理、构成根本技能的要害,也是培育学生数学才能、开展学生智力的根底。这就需求老师有必要十分重视小学数学概念教育,把它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二、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心理过程概念构成与概念同化,是孩童取得概念的两种根本方式。小学生数学概念构成的心理过程所谓概念构成,是指学生从许多详细案例中,以归纳的方法归纳出一类案例的本质属性,然后取得概念的一种方式。概念构成的心理过程首要包含区分、分解、笼统、归纳等心理活动。下面以“分数的开始知道”为例来加以阐明。
    黄盛润2019-11-06 14:58:02

相关问答

生活中的数学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坐在椅子上做作业,椅子由于年久,坐上去摇摇晃晃,爷爷知道后用一根木条斜着钉在椅子的两条腿上,并让我再坐上试一试,我竟然发现椅子一点也不摇晃了!我怀着好奇心“请教”爷爷,爷爷说:“椅子面、地面和一侧的两条腿组成了一个正方形,我在中间斜着钉上一根木条,不就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吗?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信你也试试。我怀着好奇的心动手用木条钉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我拿着三角形无论怎样使劲,也拉不动,而正方形轻轻一拉就变形了。我终于明白了爷爷为什么要斜着钉木条的道理。这就是我在课堂上所学的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看来、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呀。于是、我开始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我仔细观察,结果发现了生活中有好多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家里做饭用的锅架上有三角形,相机的支架上也有三角形,停放时的自行车非常稳固,是因为自行车支架、地面和轮胎形成一个三角形,......还有很多很多呢!由于我善于观察生活,数学课上,我发言积极、精彩,还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夸奖。有一天,妈妈给我买了一双新鞋,我试过后小心翼翼地想把鞋再装起来。可是我怎么也放不进去,最后只得向妈妈“求救”。妈妈真有办法,把左脚的鞋尖和右脚的鞋跟并在一头,一下子就放进去了。看我非常纳闷,妈妈对我说:“看,把这两只鞋所占的面积看做两个直角三角形,鞋盒底面是一个长方形。我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不是我们上数学课刚学过的三角形图形的拼组吗?原来还用到了这里。看,从这些实例中,我感受到,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和数学息息相关的东西?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处处留意数学会给人们带来智慧创造财富,可以说是,生活中处处包含着数学,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作为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老师,我们可能都有一个相同的“困惑”,就是在应用题方面,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如何较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是我们从事小学数学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激活学生思维,这一直是我从事数学教学探索的问题,并力求更好地解决它。解答应用题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活动。小学应用题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在引导学生正确解答各类应用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则是思维训练获得高效率的有力保证。面对学生对应用题的“苦恼”,自己一直在探索这方面的教学方法,现就自己的体会谈谈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激活学生思维。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把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编成适合学生学习的应用题,进行讲解或练习。这样的应用题,来源于学生身边,充满着生活情趣,学生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兴趣。例如: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就可以要求学生自己编一些生活中有关小数加减法的例子,把编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板书在黑板上,让大家共享。例如:一桶方便面3.5元,一包饼干2.45元。一共花了多少元?学生列式解答为2.45+3.5=5.5÷30,大部分学生也会用加小括号的简便方法进行正确解答。这样,不给学生现成的问题,而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自己解决问题,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所以学生自己也愿意去解答,提高了解题的积极性,提高了解题的效率。通过以上两个例题的教学,主要是想说明:我们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使学生能自由发挥,体现学生的个性思维。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能感受到成功带给自己的喜悦,有一定的满足感。课堂上,学生是主体,通过学生自己去探究、尝试,然后通过教师引导纠错,同学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我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喜欢自主的课堂,自己的课堂自己做主,这是学生所期待的,我们应该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机会。总之,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且要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重点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抓住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举一反三,精讲多练。在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课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对题目类型的判断能力及运算推理能力。因此,教师应精心设置好习题,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等思维训练,持之以恒地开展教学,就一定能够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1、数学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学已逐渐成为了设计与构图的主要工具,其不但属于建筑设计的智力资源,还是降低技术差错以及建设实验的有效方式。比例,以及和比例存在着紧密联系的布局、均衡以及尺度等均属于组成建筑美感的重要因素。正确、和谐的尺度与比例则属于体现建筑结构的主要条件,特别是对黄金分割比例的应用能够让建筑物所具备的美感达到极致。2、数学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科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资料,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的基础是统计工作,统计科学既是统计工作经验的理论概括,又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原理、原则和方法。3、数学不等式在购买中的应用去水果店买苹果,购买苹果方式不一样:每次花一样的钱,不管苹果的价格是怎样的,只买这么多钱的苹果;每次就买同样重量的苹果,也不管苹果的价格怎样。那么,可能就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了:在购买相同次数情况下,哪种方式的买苹果的平均价格最少,这就涉及到不等式的应用。4、数学概率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它反映随机事件出现的可能性(likelihood大小。随机事件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的事件。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抽奖、体彩、工厂次品率等的估算。例如,从一批有正品和次品的商品中,随意抽取一件,“抽得的是正品”就是一个随机事件。设对某一随机现象进行了n次试验与观察,其中A事件出现了m次,即其出现的频率为m/n。经过大量反复试验,常有m/n越来越接近于某个确定的常数。5、数学利率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信用卡渠道在银行规定的期限内归还资金,一旦超过了规定期限,则就是根据时间的长短对利息进行收取。在对利息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就会运用到数学利率,若熟练的掌握这方面的知识,那么就能够通过数学利率来计算各大银行信用卡在逾期利息方面的收费标准。
幼儿数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启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首先要给幼儿建立数学认知,把数学生活化、游戏化、儿童化,最重要的是趣味性。1、通过游戏进行数学启蒙游戏场景学数学是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最合适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因为游戏能对小朋友的规则意识、执行能力和策略意识进行综合锻炼。游戏都有规则,小朋友要听懂规则、服从规则,同时又要达到目的;当规则变化的时候,他们也要跟着变化自己的策略。这个过程,不是记住知识点就够的,它其实锻炼了小朋友对知识灵活应用的综合能力。2,通过绘本进行数学思维启蒙没有孩子不喜欢故事的,这种启蒙方法使得原本枯燥的数理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在听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吸收知识。绘本整个看下来,一点都不枯燥!听着像天书一样的数学知识,在绘本都能找到现实生活中的依据。以场景式代入的方式让孩子先融入到故事中,再从故事里发掘数学问题,进行解剖和分析。数学学习最主要的是要体会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毕竟知识是固定的,而背后的思维方法才是最具价值的。3,看动画片进行思维启蒙儿童动画系列,片中小人物热爱数学,用数学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障碍,将图案、数字和形状的知识融入动画,内容充满互动,帮助幼儿用数学方法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孩子能掌握对数字的认识、数学的技巧,同时发展孩子的思考性。
在小学数学中,学生的审题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解决问题准确率的高低。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针对学生解决问题时在审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和思考,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一、学生在审题中存在的问题数量关系,分析到位数量关系是指解决问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理解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所以从解决问题教学的一开始,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节。如爸爸的身高是170厘米,比丁丁高45厘米,丁丁的身高是多少厘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谁和爸爸在比,即把第二个信息补充完整,2.爸爸和丁丁的身高谁高,谁矮?3.爸爸的身高可以看成两部分,一部分和丁丁的身高一样高,一部分就是比丁丁多的45厘米。4.去掉比丁丁高的身高,就是丁丁的身高,所以得用减法计算。通过这样的分析和说理,使学生能够将数量关系从解决问题的情节中抽象出来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中去。那么学生就仅依靠对题中某些词语的臆断或盲目尝试来选择算法,比如看到多就想到用加法,看到少就想到用减法。在理解数量关系之后,让学生体验观察、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引导性的问题,有条理的分析过程。通过反复训练,既能发展学生分析和推理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解更复杂的解决问题打下基础。此外,在教给审题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审题能力。正确的解题,审题是关键,因此教学中必须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学生能认真细致、全面准确地审题,养成仔细审题的好习惯,为解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发现数学学得好的学生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是阅读理解能力较强,读得准,读得快,而且理解得也快。而考试过后分析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的原因,除了计算错误以外,不是漏掉了题目条件,就是画不出图形,甚至不理解题意。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要重视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加强数学阅读教育研究,探索数学阅读教学的特点,认识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特点1.语言抽象,内涵丰富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可见数学也是一门语言。数学语言具有抽象、简洁的特点,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符号、图形符号等,理解每个数学术语。而这些符号往往内涵丰富,与自然语言差别很大,要求在阅读中语言转换频繁,是一个内部语言的转化过程,最终要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数学定义或定理等,是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样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2。逻辑严密,思维严谨在数学阅读过程中,数学材料主要是以归纳和演绎的方式呈现,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记忆、理解、抽象、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当学生想要读懂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二.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鉴于数学阅读有别于其它阅读的特殊性,不能盲目照搬文科阅读模式来指导数学阅读教学,应加强研究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很少有学生会把阅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将数学阅读真正引进课堂,数学教师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循序渐进,使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但学生如果对阅读的对象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就会很糟糕,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先创设教学情景,展示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海上日出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然后提问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你能动手画出来吗?有哪些线段的数量关系决定着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于是学生主动地去画图探究。创设问题情境时注意问题要新而有趣,富有启发性。我们还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2.引导数学阅读示范,优化数学课堂模式。数学教师本身应掌握一定的数学阅读策略,努力借助于数学课堂阅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讲授阅读和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对数学新教材每个单元后的几篇数学阅读材料,当培养学生如何阅读数学材料时,教师最好先选择一篇书上的阅读材料,向学生讲述自己阅读时的做法以作示范。将数学阅读教学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去,改过去只讲练结合教学方式为讲读练三结合方式,积极探索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相应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切实有效的阅读策略。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3.引导数学思考,提高阅读效率。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新旧知识重新进行整合、同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善于捕捉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能否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转换和语句分析,是阅读理解的关键,也是阅读能力水平的标志。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要经常分析阅读速度慢的原因,纠正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出声阅读、默念等。其次要养成阅读的习惯,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的能量。在阅读前教师应对阅读材料中的重点、难点等要害问题,教师应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例如: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新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实际背景是什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对易混淆概念如何辨析,能否举出正反例?定理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条件是否可以减弱?结论是否可以推广?等等。阅读完一章一节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进行多向交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要理清脉络,疏通思维,消除障碍,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便于日后进行信息的检索和提取。4。数形结合,刻画条件。读一篇文章时,可进行跳阅性阅读,有时不用注意细节,但数学阅读时由于数学问题的逻辑严谨性,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数学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要求手脑并用,数形结合,即一边读题,一边在图形上将说明性语言刻画出来。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对重要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要求记忆,而数学教材对问题的叙述通常是非常简洁,有些数学推理的过程常省略,有时对一些定理的推论、性质自己还要进行推导,运算、证明过程比较简略,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打通关节,以便顺利阅读;还有在数学阅读时要对一些重要数据、解题格式、数学思想、知识结构等,要求学生以注脚的形式写在页边上,以便以后复习巩固。5、段章取意,随意联想阅读一篇文章需要读完才知道具体意思,而一道数学题目往往一句话就是一个意思。要想快速地理解题意,就要养成每读一句话就去联想与之有关的知识。在平日教学中,编一些好记的语言,如:见直径想直角,见切线连半径得垂直,见两边的中点想三角形的中位线等等。这些启发性语言会在解题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常用的数量关系式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1、正方形百分数1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用"%"来表示。百分号是表示百分数的符号。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即a+b=b+a。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即(a+b+c=a+b+c。3.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即a×b=b×a。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即a×b×c=a×b×c。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即a+b×c=a×c+b×c。6.减法的性质: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所有减数的和,差不变,即a-b-c=a-b+c。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份,是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一、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好恶,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一个老师最大的成功就是把他的学生教的喜欢学自己教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调控学生的情绪,使其自信地、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只有教师的教妙趣横生,学生的学才可能生动活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二、巧设导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利用一些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创设一种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情境,使学生的大脑处在最活跃的思维状态,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敏锐地探索。例如,在讲授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我这样设计了问题情境:现有一颗不可攀登的旗杆,怎样才能测出它的高呢?这样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可以图文并茂、声形同现。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处理工具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效果良好。例如,在讲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将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对应的三边的长度进行动画演示,学生很清楚的得出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的结论,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演示了其对应角,学生又很轻松的得出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的结论,从而深刻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两个性质。在讲授同类二次根式概念时,我设计了“找同类二次根式朋友”的游戏。事先准备好配组的同类二次根式卡片,上课后,每人发一张,让一个学生去找与自己卡片上同类二次根式的朋友,找对的同类二次根式朋友坐在同桌,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起来再找。学生在愉快专心的气氛中迅速掌握了确定同类二次根式的法则,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法则也在同座讨论中得到顺利解决。全班学生个个调动起来,也体现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互帮互学的精神风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四、密切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践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会富有生命力。巧妙设置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问题情境,创设自主参与的条件,就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乐意的投入教学活动中去,同时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抽象、枯燥的认识,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例如,在讲授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时:我先将学生分为8组,给每组准备了足够的一元和两元的纸币,看看共有几种方法能凑够十元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组同学各执己见,学习兴趣空前高涨。此时老师再适时对题目进行点拨分析,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事实证明,当一个学生真正认识到这门课成为他实际需要的时候才会对它产生兴趣,只有把所学的东西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掌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属于非智力因素,却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因,而课堂是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主阵地”,教师只有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激励措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