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经济萧条金价上升,为什么欧洲经济深陷债务危机金价还下跌呢?

赵风雷 2019-12-21 18:31:00

推荐回答

美国的债务危机以提高债务上限收场,但提高债务上限消减政府开支,只是解决美国债务危机的一个阶段,预期2019美国下次大选尘埃落定后,美国的债务危机会得到一定的平息,如果真的如预期一样。黄金价格会有一定的走低,因为美国经济现在整体向好。近期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减少28%,政府收支增加9%,美国的EQ2也是以国内公司健康发展为基础的。美元应该会重拾大家对它的信心。持有现金到时候也是不错的选择。所以黄金应该会跌一点吧,估计跌不了多少。
齐文艺2019-12-21 18:41:49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伴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走高,美、欧正承受着愈发沉重的通胀压力。如何抑制通胀?美国人明白,在经济大病初愈之时,靠加息手段控制价格是“作死”。那么又要管理价格,又没有利率的手段,怎么办?最近的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正在和欧洲联手,用非利率手段抑制通胀。在欧洲,希腊乃至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债务问题正在成为一种工具,经常被拿出来说事。这并不是因为所谓的“债务危机”有多严重,而是美、欧试图借此达到“有控制”地“压制欧元、挺美元”的目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一般都是以美元计价,美元升值可以有效抑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欧元贬值则可以提高欧元区国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其实,“欧元贬值、美元升值”的意图还可以从德国、法国、欧洲央行、欧盟以及IMF对“债务危机”一系列颠三倒四的表态中窥见一斑:他们一会儿说救,一会儿又显得十分犹豫;一会儿说提供1100亿欧元救助金,一会儿又说这是“预备金”;当市场出现大幅溃败之时,他们又拿出了7500亿欧元的一揽子计划。为什么这样?实际是,他们希望欧元贬值、美元升值,但又不希望市场表现太过分,不希望投资者失去对欧洲的信心。按沃伦·巴菲特的说法,希腊“债务危机”只是“一部很难看的电影”,他根本不屑一顾。因为与历史上一些国家发生的外债危机不同,希腊欠下的是“本币债务”,根本不会导致国家破产。
    贺黎黎2019-12-21 19:58:06
  •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以主权债务危机的形式出现——起源于国家信用,即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出现问题。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有其历史、体制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失去了“生产性”。在希腊发生的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居民消费,导致经济下滑,货币高估使得出口始终较差,而没有灵活的货币政策,政府不得不依靠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赤字不断累积。赤字与出口下滑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希腊的主权信用风险逐步积累,并在本次经济危机中完全暴露出来。就欧盟而言,他们面临着科技很难水平短期内提升和币值要保持稳定的双重挑战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以主权债务危机的形式出现——起源于国家信用,即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出现问题。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根本原因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美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CharlesKindleberger在其名著《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中曾意味深长的说,一个国家的经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生产性”,历史上的经济霸权大多经历了从“生产性”到“非生产性”的转变,这就使得霸权国家有了生命周期性质,从而无法逃脱由盛到衰的宿命。实际上,这种“生产性”不仅是霸权国家盛衰的重要基础,也是一般国家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基础。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有其历史、体制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失去了“生产性”。以希腊为例。作为欧盟援助计划的主要受益国,希腊曾在2003年至2019年经济快速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达到4%。高增长主要来自于财政和经常项目的双赤字以及加入欧元区后更容易获得廉价的贷款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以及信贷消费。但是,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居民消费,导致经济下滑,货币高估使得出口始终较差,而没有灵活的货币政策,政府不得不依靠大量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赤字不断累积。赤字与出口下滑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希腊的主权信用风险逐步积累,并在本次经济危机中完全暴露出来。就欧盟而言,随着全球制造业逐步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欧元区的制造业在全球化中渐渐失去了市场,非高科技产品处于价格劣势,市场不断被挤压。由于科技水平很难短期内提升,而币值又要保持稳定,不能以高科技产品占领市场的国家就无法享受贬值带来的益处。编辑本段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体制问题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体制问题是诱发主权债务危机,乃至蔓延为欧洲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仍以希腊为例。作为欧元区中较弱的经济体,希腊政府有动力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在未加入欧元区之前,希腊政府采取刺激政策时要考虑因此带来的通胀以及汇率的上涨对出口的影响、通胀以及出口下滑或将导致经济情况变差会严重削弱本国的信用状况,降低本国的融资能力。但是,在希腊加入欧元区之后,这些约束条件就被大大弱化了,因为在希腊看来,通胀压力可以被其他欧元区国家摊薄,而与欧元区其他国家的贸易和资本流动也不存在汇率风险,出口一定程度上有了保障,汇率风险大大降低。因此,在前几年经济状况较好时,希腊政府并没有完全遵守稳定与增长公约,优化其财政状况,而是不断保持宽松的财政政策,以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也就出现了经济学中的“负外部效应”的情况。另外,加入欧元区的国家,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使得成员国少了一个重要的进行宏观调控的工具。希腊政府调控经济就几乎完全依赖于财政政策,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希腊政府为挽救经济,避免衰退,不得不扩大财政开支以刺激经济,结果赤字更加严重。僵硬的欧元区制度,仅以通胀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合理性。欧洲各国的差异化国情没有得到充分考虑,财政政策与僵硬的货币政策存在矛盾,而其他方面的政策协调性缺乏磨合与一致性,监管也不够严格。欧元区成了一部零件不配套的机器,摩擦力大,运行缓慢,吱嘎作响。当然,对于希腊而言,主权债务危机还有重要的历史原因。2001年希腊加入欧元区,当时为了努力达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提出的要求:政府年度预算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未清偿债务总额不能超过GDP的60%,希腊通过与高盛等投行签订一系列金融衍生品协议,以降低财政赤字,2004年又曾向上修正2000-2002年的财政赤字,当时对于财政赤字情况的隐瞒,也为今天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黄真浩2019-12-21 19:39:08
  • 欧美债务危机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债务危机对经济的影响一般会通过两条传导路径:一是向银行业传导,使相关国家货币贬值,增高银行业风险,一国银行业的风险还会扩散至其他国家;另一条是向实体经济传导,使企业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抑制民间投资,减缓总体经济发展。因此,欧美债务危机对欧美国家及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当前,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欧美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美债务风险的发展必然会对中国与欧美国家的贸易往来产生重大影响,并影响中国整体对外贸易的发展。一使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更为复杂欧美等国的债务危机和债务风险使原本就疲弱的世界经济又添新伤,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欧美的债务风险一方面使其信用等级大为降低,另一方面使其发展实体经济的压力更为增加,从欧元区解决债务风险的措施来看,所投入的解困资金并没有流入实体经济,反而使金融领域的泡沫化更为严重,美国公布的首季经济增长回调至0.4%,第二季度仅增长1.3%,失业率仍超过9%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如果经济增速持续疲弱,通缩风险重现,将考虑推出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但如果不能增加实体经济的增长动力,美国的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仍是缘木求鱼。在欧美债务危机的冲击下,银行对私人部门的风险敞口大幅提高,将使本已疲弱的欧洲和美国经济增长更加艰难,并将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极大的挑战估计欧美经济低增长状态将维持较长时间,市场要求将受到压抑,世界经济会在摸索中前行,中国面对的国际贸易环境将更为复杂。二使中国的外需减弱问题更为严重欧美债务危机会导致两个最明显的结果:一是欧美国家采取紧缩政策,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盟迅速采取了紧缩政策,削减公共支出,美国在未来10年,也将分两步削减赤字约2.4万亿美元;二是欧美货币贬值,自2019年12月初以来,欧元从高位下跌,相对美元贬值超过20%欧元及美元的相对贬值将减缓欧美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削弱欧美国家的购买力,从而抑制自其他国家的进口这两个结果都会导致欧美国家居民和政府的购买力下降,使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所面对的外需减弱问题更为严重。美国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6月个人消费支出2019年9月来首度下滑环比下降0.2%,欧洲一些国家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也是大幅下降。物壮则老,本轮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皆说明发达经济体将进入较长的经济调整期,其“高消费”、“借债消费”的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而发展中国家依赖发达经济体的外需来扩大出口的外贸发展思路也同样需要予以调整。三使中国对欧盟进出口贸易有所减少欧洲债务风险爆发的国家已涉及“欧猪五国”,除意大利占欧盟经济总量的17%外,其他四国约占欧盟经济总量的14%,五国共占欧盟经济总量31%,五国一旦爆发债务危机,对欧盟经济将产生巨大影响。欧盟已连续七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19年中国对欧盟进出口4797.13亿美元,同比增长31.8%,约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16.1%,其中,“欧猪五国”约占2.77%希腊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对希腊的贸易明显减少,2019年1-6月,中国对希腊进出口增长率为-14.7%,对意大利、西班牙及葡萄牙的进出口增长率较2019年分别减少了14.3、16.7及13.2个百分点。根据相关模型测算,如果“欧猪五国”全面爆发债务危机,其占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比重会减少1%左右,而乘数效应将使欧盟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比重减少5个百分点,使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率降低3个百分点。即使不爆发危机,由于欧盟国家采取紧缩政策,中国对欧盟的进出口贸易也会受到影响。
    赵颜鹏2019-12-21 19:14:48
  • 欧洲债务危机即欧洲主权的债务危机。其是指在2019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希腊等欧盟国家所发生的债务危机。一、外部原因:金融危机中政府加杠杆化使债务负担加重金融危机使得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政策,高福利、低盈余的希腊无法通过公共财政盈余来支撑过度的举债消费。全球金融危机推动私人企业去杠杆化、政府增加杠杆。希腊政府的财政原本处于一种弱平衡的境地,由于国际宏观经济的冲击,恶化了其国家集群产业的盈利能力,公共财政现金流呈现出趋于枯竭的恶性循环,债务负担成为不能承受之重。评级机构煽风点火,助推危机蔓延评级机构不断调低主权债务评级,助推危机进一步蔓延。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不断下调上述四国的主权评级。2019年7月末,标普已经将希腊主权评级09年底的A-下调到了CC级,也存在南欧和北欧之间的问题。对于欧元区来讲,主要的矛盾体现在南北欧问题上。天主教在与百姓共同生活的一千年来,变得稍具灵活性,而新教是一个忠于圣经的严格的教派,所以信新教的北欧人比南欧人更严谨有序,在加上地理和气候因素,把这两种文化的人群捆绑在同一个货币体系下,必然会带来以下南北欧格局:北欧制造,南欧消费;北欧储蓄,南欧借贷;北欧出口,南欧进口;北欧经常账户盈余,南欧赤字;北欧人追求财富,南欧人追求享受。三、根本原因欧元区制度缺陷,各国无法有效弥补赤字第一,货币制度与财政制度不能统一,协调成本过高。根据有效市场分配原则,货币政策服务于外部目标,主要维持低通胀,保持对内币值稳定,财政政策服务于内部目标,主要着力于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失业问题,从而实现内外均衡。欧元区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区域货币合作最成功的案例,然而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欧元区长期被隐藏的问题凸现出来。欧洲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需要平衡各成员国的利益,导致利率政策调整总是比其他国家慢半拍,调整也不够到位,在统一的货币政策应对危机滞后的情况下,各国政府为了尽早走出危机,只能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许多欧元区成员国违反了《稳定与增长公约》中公共债务占GDP比重上限60%的标准,但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惩罚措施,由此形成了负向激励机制,加强了成员国的预算赤字冲动,道德风险不断加剧。具体传导路径为:突发美国金融危机Æ货币财政制度的不统一造成货币政策行动滞后Æ各国通过扩展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Æ主权债务激增Æ财政收入无法覆盖财政支出Æ危机爆发。第二,欧盟各国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各国不同的公司税税率导致资本的流入,从而造成经济的泡沫化。最初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是以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为前提,并以要素的自由流动来代替汇率的浮动。欧元体系只是在制度上放松了人员流动的管制,而由于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存在,欧盟内部劳动力并不能完全自由流动。从各国的失业率水平来看,德国目前的失业率已经下降到7%以下,低于危机前水平,但是西班牙的失业率高达21.2%。另一方面,欧盟国家只统一了对外关税税率,并没有让渡公司税税率,目前法国的公司税率最高为34.4%,比利时为34%,意大利为31%,德国为29.8%,英国为28%,其他边缘国家及东欧国家的公司税率普遍低于20%,这些税率较低的国家也正是劳动力比较充足的国家,资金和劳动的结合使得这些国家的经济不断膨胀,资金主要投资在支柱性的产业,比如加工制造业,房地产业和旅游业,从而导致了国内经济的泡沫化。从欧元兑美元走势可以看出,次贷危机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欧元一直是处于一个上升通道,出口是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南欧国家本来就不发达的工业和制造业更少受到资金的青睐,造成这些国家贸易赤字造成贸易赤字连年增加,各国通过发债弥补,同样是因为欧元的升值,欧债受到投资人的欢迎,举债成本低廉,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第三,欧元区设计上没有退出机制,出现问题后协商成本很高。由于在欧元区建立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退出机制,这给以后欧元区危机处理提出了难题。目前个别成员国在遇到问题后,就只能通过欧盟的内部开会讨论,来解决成员国出现的问题,市场也随着一次次的讨论而跌宕起伏,也正是一次次的讨论使得危机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欧元区银行体系互相持有债务令危机牵一发动全身近年来欧洲银行业信贷扩张非常疯狂,致使其经营风险不断加大,其总资产与核心资本的比例甚至超过受次贷冲击的美国同行。影响:对欧盟而言,主权国家经济地位急剧下降,欧元面临解体。对国际,以中国为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从目前来看是短期的和有限的。主要的影响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出口的冲击,危机会导致欧元区今年下半年增长下降。欧盟又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其目前占中国出口市场的比重约在18%至21%之间,所以如果来自欧盟外需下降,今年下半年中国出口情况不是很令人乐观。但是随着欧洲债务危机得到控制,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就会降低。其次欧洲主权债务爆发,加剧短期资本流动波动性。欧债危机导致全球避险情绪加重,资金纷纷回流美元。中国面临的不是短期资本由流入变为流出,相反有可能中国会面临更加汹涌的短期资本流入,因为跟美国相比,中国也算是一个安全港,今年我们GDP增速会超过9%,同时人民币对美元依然有升值的压力,而国内通货膨胀预期加大提高国内加息的可能,这样增加了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利差,这些原因综合说明中国也是一个能吸引避险资金,包括逃离资金流入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市场。
    齐春玲2019-12-21 18:57:51

相关问答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市场的矛盾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双重效应凸显。它适应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需要,在世界范围推进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升级,资本主义的国际协调和干预有所加强,延缓了资本主义的衰亡期;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经济扩张在地缘上达到极至,资本的增殖、商品贸易放量、生产扩大很难通过开辟新的处女地来实现。这表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依旧在经济全球化形态下发生作用。而且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连结成为一个巨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阻滞,都会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行,使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呈现出更大的脆弱性,爆发新的危机的可能性增大。概言之,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更新,扩大了资本主义的生存空间,但却不能使资本主义获得永生。资本主义的部分质变,改变不了资本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固有矛盾,最终会酿成资本主义的衰亡。一、经济全球化未消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全方位延伸的结果,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急剧扩张是其强大的推动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把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从国内推展到国外,只是扩大了矛盾作用的地域范围,并未消弭产生矛盾的社会经济关系。资本主义借助对经济全球化初期的主导虽可暂时缓解自身的矛盾,但却不可避免其固有矛盾再度激化和尖锐起来,使资本主义各国陷入危机四伏而不能解脱的境地。1.经济全球化并未化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历程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和尖锐化,是导致资本主义频繁发生周期性危机的总根源。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对经济加强了宏观调控和实行经济计划化,并在新科技革命的拉动下出现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经济繁荣。但好景不长,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又发生了以滞胀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危机,它说明,在资本主义体制框架内采取国家强力干预经济的办法并不能标本兼治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顽症。从80年代起,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另辟新径,新自由主义受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重新掀起私有化浪潮,并在全球拓展自由的市场经济。综观资本主义在其体制内进行的改革和调整的轨迹,在所有制方面,就是国有化和私有化的交替;在调节手段方面,就是国家干预和自由放任的反复。这样的转换没有改变整个社会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性质,不过是在私人制的范围内兜圈子,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危机和止住利润下滑。经济全球化从体制上说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在发挥资源配置全球化优点的同时,也把其弱点全球化了。市场经济固有的盲目性、滞后性和外部不经济等问题都加大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脆弱性。诚然,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通过国际经济协调,就一些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采取共同行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消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致命弊病,相反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全球层次上崩溃的可能性增大。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股票和游资猛增,截止到1998年3月底,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股票市值总额达34万亿美元,超过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之和。仅美国一家的股市总值就高达17万亿美元,是其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远远超过1929年经济大萧条前夜82%的水平。全球有游资7.5万亿美元,外汇市场上的交易额平均每天达1.5万亿美元,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控制这个巨大的市场。P.12三、经济全球化微观张力强劲与宏观协调机制滞后的矛盾愈益显露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来自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则充当了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而经济全球化的体制基础是市场经济。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中国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全球经济体制几乎都变成了市场经济。全球经济体制的统一,促进了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有效配置,节约了稀缺的社会资源,降低了劳动消耗。但全球经济体制的一体化也把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全球化了。市场难以有效地提供和满足社会公用性产品的需求,更难以做到对许多公用性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市场竞争导致垄断,垄断的发展则会反过来破坏经济活动主体间的平等竞争规则,造成市场效率下降;市场经济的调节在收入分配方面无法兼顾效率与公平,从而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正;市场的微观主体的活动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驱动,既不能自觉体现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目标,也不能自动保障社会总供求的平衡,盲目性十分突出。经济全球化扩大和发展了市场,引起的全球化问题也随之增多:1大国经济竞争剧烈。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日欧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最终确立,三方竞争激烈,冲突频仍。美国近年来经济强劲增长,止住了经济地位下滑的颓势,依然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日本经济虽持续数年低迷,但却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在各方面仍具有向美国挑战的能力;欧盟一体化取得明显进展,其经济实力总和超过美国,重夺世界经济主导权的愿望十分强烈。大国的竞争加剧了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时常发生你来我往的贸易战、投资战和货币战。2跨国公司的垄断和兼并趋势迅猛。目前跨国公司的购并浪潮此起彼伏,垄断进一步发展,这种势头虽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作用,但也加剧了世界市场的竞争,形成对世界经济一些领域的垄断,对各国的经济安全也构成了威胁。经济运行风险增大。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每个国家及其企业都是世界生产和经营有机体系的一个部分和环节。在这样的紧密联系和依存状态下,任何一个经济体或部分发生危机,哪怕是极小的经济体发生危机,都可能引起全球性的危机和灾难。4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范化。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劳动就业、财政货币、社会副利、国际收支等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这种相互作用关系越出国界扩展到全世界,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制约的解决单靠一国的能力是不够的,必须由相关国家的共同协调来解决。5全球性的公平问题突出。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使一些人通过对先进技术的持有或投机性的炒作,在短时间内暴富,而非技术熟练的劳动者和资本缺乏者收入很低,贫富差距在个人之间拉大。贫富差距在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在扩大,最不发达的国家被日益边缘化,国力脆弱,人民生活贫困。6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契机,把国内的资源、劳动力密集型、重污染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中的资源、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迁移到发展中国家,并从中获得巨额利润,金钱源源不断地流向发达国家,而把严重环境污染留给了发展中国家。以市场经济为体制基础的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上述问题,要求对世界经济运行实行全球性的宏观调控,由主权国家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实施宏观管理和干预。应当肯定,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动荡与滞胀后,从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在多边协调上取得了进展。首先是全球性多边协调,包括联合国名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贸发会议等相关国际经济协调机构、会议和世界贸易组织下的全球性多边贸易谈判,是世界经济多边协调的最高层次,它就有关全球性经济、贸易、金融问题展开磋商,其协调成果具有全球适用性。其次是以日美欧为核心,以西方八国首脑会议为主体的大国协调,是当今世界经济多边协调的实力派,他们在世界几乎所有的多边主要经济协调中担当着举足轻重角色,定期举行的西方八国首脑会议则是协调的常规形式。此外,区域化集团间和内部的协调,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在世界经济的多边协调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国际宏观协调机制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扩张的速度相比严重滞后,尤其是防范全球金融风险的监管体系并未建立起来,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没有改变,缩小南北差距问题没有切实的机制和措施,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中对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的重视远远超过了成员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看,它在稳定世界金融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受到的批评也日益增多。一是未能及时对危机发出警报;二是危机发生后反应迟钝,援助不力;三是为援助设置了一些不必要的附加条件;四是过分强调国际游资的优越性,并试图把成员国经常帐户可充换性的仲裁权扩展到资本账户,但却管理不良,结果使“金融病毒”到处传染。有鉴与此,改造货币基金组织势在必行,除转换其职能,应该着手组建类似“世界中央银行”那样的机构。或者仿效联合国安理会的样式,成立一个经济安理会,负责全球经济的安全,目的在于改善目前国际经济宏观协调滞后于经济全球化的状况,以便对世界经济的运行实行有效调控和监管。然而,加强全球经济宏观管理和协调的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许多措施是难以付诸实施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达国家的利率太高,西方八国应该协调行动降低短期利率,表现出加强全球经济安全的诚意来。但是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反对这么做。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微观经济成长张力强劲和宏观协调机制滞后的矛盾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的。因为,资本主义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形态,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还是由西方国家操作和控制的国际组织,其背后都受到垄断资本财团的左右。从本质上说,这些政府和组织是为资本家利益服务的,这就决定了他们采取的政策和协调措施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既不会从国内劳动阶层的利益出发,也不会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出发对世界经济的运行控制和协调。所以,现有的国际经济协调只是在某些方面修修补补,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对危机的防范和监管不力的弊端。由于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能对世界经济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不能防止危机及其在全球的迅速蔓延,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否定。综合上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生产社会化和分工的发展越出了民族国家的藩篱,把地方性的狭小市场联结为广阔的世界市场,无疑促进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和社会进步。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把自己的矛盾转嫁到别国,缓和了国内的矛盾,也加强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经济、政治联系,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资本主义秩序,延缓了资本主义的生命期。但是,经济全球化并未使资本主义固有的各种矛盾消失或从根本上铲除,也不是医治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弊病的灵丹妙药,而是具有了新的特点,况且旧的矛盾未解决,新的矛盾和冲突又产生了。它使资本主义体系爆发危机的可能性增大,增加了资本主义的脆弱性,使世界最不发达国家日趋边缘化,最终也会使发达国家难逃其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微观发展张力强劲与宏观协调机制滞后的矛盾,使资本主义难以有效地对付全球化下极易扩散的经济危机。这些都决定了资本主义推动和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1929年10月开始,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一场世界规模的经济危机。从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开始,此次经济危机很快波及了欧洲、日本等主要国家,还影响了很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经济。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垄断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各国也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发展时期。从此,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迅速发展时期,促使整个社会的生产盲目扩大。而社会财富则更加集中于几个大的财团中,洛克菲勒、卡内基、摩根等大家族的财富迅速增长。而在经济繁荣的后面,则是贫困人口的增长。1929年,占美国人口数量5%的富人的收入几乎占全部个人收入的1/3,全年收入低于两千美元的贫困家庭占了全部家庭的60%。此外,股票市场已经开始成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由于经济发展势头非常猛,股票市场的投机非常严重,股票价格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很多股票的价格高出价值几十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认为经济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从不怀疑经济会崩溃。因此,他们还是大量买进各类股票,期望通过股票价格的再次提升而获得收益。美国政府大部分经济学家也对这种经济形势过于乐观。总统胡佛甚至说:“美国已经达到了历史上最舒适的程度,接近于消灭贫困的最后胜利。美国财政部长安德鲁·W·梅隆也于1929年9月向公众保证:“现在没有担心的理由。这一繁荣的高潮将继续下去。但是在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发生了人们怎么都不会相信的事实。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开盘锣刚刚敲过,就有人大量抛售股票,一天之内转手的股票超过了1300万股,超过了平常的100万股。随着股票的大量抛出,股票的价格也迅速降低。整个交易所大厅内好像成了疯人院,一大批绝望的投资者在看到自己的财富一天之内化为乌有而发出了绝望的吼声。这个“黑色星期四”致使投资者损失了原来辛辛苦苦赚来的财富,很多投资者承受不了这个刺激而跳楼自杀。花旗银行、摩根财团等几个华尔街财团的总裁们在摩根大厦策划买进2.4亿美元的股票进行市场干预,期望能够阻止股市的下滑,但是无济于事。到12月底,纽约股市的股票价值缩水了40%,达到450亿美元左右。股票市场的缩水,带来了整个经济领域的衰败,一场空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开始了。由于股票市场的波动,动摇了企业界的信心,阻碍工、农业发展,缩小海外购买和投资,使经济陷入停滞状态。仅美国而言,从1929年至1932年,银行破产101家,企业破产109371家,全部私营公司的利润从1929年的84亿美元降为1932年的34亿美元;工业生产指数下降了53.8%;农业总产值从1929年的111亿美元,降低到1932年的50亿美元;进口总值从1929年的近40亿美元,降低到后来的13亿美元,出口总值则从53亿美元降低到17亿美元。1929年,通用汽车公司生产了550万辆汽车,但在1931年,它们仅生产了250万辆。经济的萎缩,导致大量工人的失业。到1933年3月,美国完全失业工人达1700万,失业率达到25%;约有101.93万农民破产,许多中产阶级也纷纷破产;1933年的商品消费额,下降到1929年水平的67%。危机期间,出现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一个经济现象:一方面企业的生产过剩,造成商品积压,最后不得不销毁大量农产品和牲畜;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却又缺少足够的食物和衣服。美国全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8%无法维持生计,这还不包括1100万户农村人口;200万人到处流浪。尤其是在早期阶段,由于当时受托负责救济的是一些资金不足的私人机构和地方机构,工人们的生活条件更是差。这是一个排队领救济面包、寻找施粥所、退役军人在街角卖苹果的年代。成千上万的男人,甚至还有些女人,从东岸到西岸来来回回地“偷乘火车”,希望找到工作。更多的人则离开了得克萨斯和俄克拉何马的干旱尘暴区,前往加利福尼亚州,期望获得工作。
坦率说,全球化在金融危机的叠加过程中功不可没。没有全球化,就不会有出口型国家、资源型市场,也就不会有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开放其金融体系,使得次贷风波转而快速蔓延到全世界。有学者以阿根廷为例认为,在没有向发达国家开放本国银行体系之前,阿根廷是能够从局部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的。从目前来看,全球性的货币和资本自由流动的确加剧了金融危机。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正是源于全球化,各国的利益才空前联系在一起。各国才会发现求助于国际合作可能更为有效。自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后,人类并没有出现过全球范围的经济萧条,这其中政府调节和国际合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各国在资本市场出现问题之后,可以通过合作监管或者对外开放来解决;比如转向海外投资,以跨国行为平衡本国金融困境等。当然,也正因为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经济上行和金融无节制衍生产生的利润,使得各国更加青睐新自由主义在经济领域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并非没有暴露过问题。墨西哥金融危机、韩国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都曾经发出过警告,金融自由化一旦安排不当,首先引发的是无法有效分配,其次则是财政赤字。但因为这些危机没有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就没有引起重视。近年来,改革世界金融体系的呼声虽也强大,但是也都被理解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争夺金融主导权的对抗。而如今,加速扩展深化的全球化使得金融危机轻易便蔓延全球,全球各国都已感受到威胁。然而,也正是因为各国经济金融的相互关联度远远要高于20世纪30年代。因此,解决金融危机的国际合力也要远大于全球化之前。这就使我们确信,正因为有了全球化这个理想主义的目标,像20国集团峰会这样的国际论坛才能够在解决全球金融危机中发挥团结作用。而且,最为关键的是,至少到目前为止,全球化并不是扩大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全球化中的无序或者恶性秩序才是加速器。这场危机缺少的恰恰是“有序全球化”———从金融体系开放、资本流动、到分配手段都需要秩序。或许,以上的论断远不能对全球化给出科学的评析。但是历史总是前进的。19世纪,恩格斯说,有了电报,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被消灭了90%,因为印度的商人再也不用担心生产的棉花在半年后送到英国时,突然发现市场已经过剩。100多年来的经验证明,如果技术能够缩短国际交往的空间,历史就能够缩短金融危机的时间。关键只是在于我们能用多快的时间,重构“新的秩序”。
释义:①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②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2019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典故: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例句:次贷危机重创全球股市,中国能否独善其身?关联词:信用体系 抵押贷款次级房贷危机subprimelendingcrisis1.次贷危机的概念次贷危机: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19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在2019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2.次贷危机的爆发2019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以及银行本身少量的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而遭到巨大损失。德国央行召集全国银行同业商讨拯救德国工业银行的篮子计划。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新世纪金融公司之后美国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抵押贷款机构。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倒闭,原因同样是由于次贷风暴。8月9日,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支基金,同样是因为投资了美国次贷债券而蒙受巨大损失。此举导致欧洲股市重挫。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日、韩银行已因美国次级房贷风暴产生损失。据瑞银证券日本公司的估计,日本九大银行持有美国次级房贷担保证券已超过一万亿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内的五家韩国银行总计投资5.65亿美元的担保债权凭证CDO。投资者担心美国次贷问题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强大冲击。不过日本分析师深信日本各银行投资的担保债权凭证绝大多数为最高信用评等,次贷危机影响有限。其后花期集团也宣布,7月份有次贷引起的损失达7亿美元,不过对于一个年盈利200亿美元的金融集团,这个也只是小数目。3.次贷危机的发展2019年4月,全美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地产业低迷时期最大的一宗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案。6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旗下两只基金,传出因涉足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市场出现亏损的消息。7月,标普和穆迪两家信用评级机构分别下调了612种和399种抵押贷款债券的信用等级。8月,为了防止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引发严重的金融市场动荡,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和澳大利亚央行等向市场注入资金。9月,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诺森罗克银行,因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出现融资困难,该银行遭遇挤兑风潮。10月,美林证券财报称,第三季度由于在次贷相关领域遭受约80亿美元损失。美林证券CEO斯坦·奥尼尔随后辞职。11月,阿联酋主权基金阿布扎比投资管理局将投资75亿美元购入花旗集团4.9%的股份,花旗因次贷事件受到重创。12月,美国财政部表示,美国政府已经与抵押贷款机构就冻结部分抵押贷款利率达成协议,超过200多万的借款人的“初始”利率有望被冻结5年。12月,美、欧、英、加、瑞士央行宣布,将联手向短期拆借市场注资,以缓解全球性信贷紧缩问题。4.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范围将有多广?这是目前世界经济界和金融界密切关注的问题。从其直接影响来看: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众多收入不高的购房者。由于无力偿还贷款,他们将面临住房被银行收回的困难局面。其次,今后会有更多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由于收不回贷款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被迫申请破产保护。最后,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许多投资基金买入了大量由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它们也将受到重创。这场危机无疑给国内金融业带来了不少启示。在金融创新、房贷市场发展和金融监管等方面———美国次贷风波爆发以来,无论从全球资本市场的波动还是美国实体经济的变化来看,次贷之殇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不容小觑。对于中国来说,这场风波为我们敲响了居安思危的警钟。美国次贷风波中首当其冲遭遇打击的就是银行业,重视住房抵押贷款背后隐藏的风险是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特别应该关注的问题。在房地产市场整体上升的时期,住房抵押贷款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优质资产,贷款收益率相对较高、违约率较低、一旦出现违约还可以通过拍卖抵押房地产获得补偿。目前房地产抵押贷款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中占有相当大比重,也是贷款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商业银行为房地产抵押贷款计提的风险拨备是较低的。然而一旦房地产市场价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贷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时出现,购房者还款违约率将会大幅上升,拍卖后的房地产价值可能低于抵押贷款的本息总额甚至本金,这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坏账比率显著上升,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资本充足率造成冲击。然中国房地产市场近期内出现价格普遍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从长远看银行系统抵押贷款发放风险亦不可忽视,必须在现阶段实施严格的贷款条件和贷款审核制度。事实上,本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就是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时期放松了贷款条件,推出了前松后紧的贷款产品。中国商业银行应该充分重视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第一应该严格保证首付政策的执行,适度提高贷款首付的比率,杜绝出现零首付的现象;第二应该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在次贷风波爆发之前,美国经济已经在高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的平台上运行了5年多,有关美国房市“高烧不退”的话题更是持续数年。中国与美国房市降温前的经济图景存在一定相似性。本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最大警示在于,要警惕为应对经济周期而制订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某个特定市场造成的冲击。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联储加息导致房地产市场下滑。当前中国面临着通货膨胀加速的情况,如果央行为了遏制通胀压力而采取大幅提高人民币贷款利率的对策,那么就应该警惕两方面影响:第一是贷款收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这可能造成开发商资金断裂;第二是还款压力提高对抵押贷款申请者的影响,可能造成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而这两方面的影响都最终会汇集到商业银行系统,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作为抵押品的房地产价值下降,最终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性甚至生存能力。人们需要认识中国和美国经济周期以及房市周期的差异性。美国是一个处于全球体系之下的有着悠久市场经济历史的国家,周期性很强,目前正处于本轮经济周期的繁荣后期。中国则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即使从改革开放算起到现在也只有30年的历程,从1992、1993年提出市场经济到现在更是只有15年历史。处于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的关键词是供需不平衡,固定投资需求大。这是区别于美国经济接近10年一个周期的重点所在;此外,中美房市的周期也有所不同。中国实施房改后,结束了此前多年无住房市场的局面,需求大幅飙升。虽然中国房市也存在投机因素的推动,但需求大而供给有限是促使房价走高的最重要原因。而且,对于中国房市,政府有调控余地。本次美国次贷危机也给中国宏观调控Macro-economicControl提出了启示。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纳入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的监测对象。因为一旦资产价格通过财富效应或者其他渠道最终影响到总需求或总供给,就会对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即使是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也很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的涨落作为制订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第二,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综合考虑调控政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美联储连续加息时,可能对房地产市场因此而承担的压力重视不够;第三,政府不要轻易对危机提供救援。危机是对盲目投资和盲目多元化行为的惩罚,如果政府对这种行为提供救援,将会导致道德风险的滋生。本次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在市场上联手注资,可能会催生下一个泡沫。
如果货币供给变化只是影响一般价格水平,一定量的货币供应增加减少只引起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下降,那么货币就是中性的;如果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引起实际利率和产出水平等实际经济变量的调整和改变,那么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中性指货币供给的增长将导致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长,对于实际产出水平没有产生影响。总体来看,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影响一般价格水平,不影响实际产出水平,因而货币是中性的。扩展资料相关背景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货币在其中调节作用的显现,货币中性论对现实经济的解释作用也不断下降,瑞典经济学家魏克塞尔将利率分为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其中货币利率是现行的市场借贷利率,而自然利率是指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当货币数量增加时,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企业家因此会扩大生产,增加产出。而随着收入增加、支出增加和物价上涨,就出现了积累性的经济扩张过程。魏克塞尔认为政府有必要采取一定的货币政策,以使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相一致,从而消除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有关货币中性的问题是理论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量的增减只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化,而不会带动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货币是中性的。魏克塞尔首先对货币中性的问题提出质疑,他认为货币只有在银行利率和自然利率相等时才是中性的,否则经济就会发生累积性扩张或者收缩,货币就不是中性的。哈耶克则认为货币只有在影响一般价格水平,而不影响相对价格水平的情况下才是中性的,否则也会影响经济运行,货币就是非中性的。根据这样的标准,凯恩斯理论中的货币是非中性的,因为货币供给和需求对实际收入是在充分就业水平,还是非充分就业水平的决定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帕廷金的“实际余额效应”分析说明在特定的条件下,货币存量的变动会引起一般价格水平同方向、同比例地变动。这就是说,帕廷金用与古典数量论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与古典学派相同的货币中性的结论。但是,帕廷金的分析突出了古典数量说没有展开的货币影响经济的过程分析,而在这个过程中,货币影响了实际经济的运行,因此是非中性的。真正指出货币对经济的巨大作用的人是凯恩斯。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文中指出,“古典”学派所谓充分就业的均衡只是一个特例,通常情况总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消费需求十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消费倾向,而投资需求取决于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要增加投资和消费,就必须降低利率,而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求关系。因此,在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看来,货币的作用是巨大的,货币是非中性的,国家应制定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克服经济危机和萧条。凯恩斯认为,价格和工资缺乏弹性,经济不存在一个自动矫正机制,经济就可能出现非充分就业下的均衡,但这种均衡低于充分就业下的潜在产出均衡水平。因此,只要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那么总需求的扩大就会使产出增加,影响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因此,凯恩斯主张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扩大总需求,以此消除失业和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增长。货币中性-货币非中性。
QE:QuantitativeEasing策简单理解就是“印钱”。其中量化指的是扩大一定数量的货币发行,宽松就是减少银行储备必须注资的压力。退出QE就是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是美国美联储每个月发行的货币政策,QE即每个月850亿美元的印钞,本周四凌晨美联储现任主席伯南克宣布每个月缩减100亿美元货币政策,原因是现在美国的经济在复苏,之前推出QE就是为了让美国的就业和经济好转,现在证明效果还不错,美联储将逐步缩减QE。那么美元就会上涨,相对的美元定价的黄金就会贬值。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後,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货币的干预方式。与利率杠杆等传统工具不同,量化宽松被视为一种非常规的工具。比较央行在公开市场中对短期政府债券所进行的日常交易,量化宽松政策所涉及的政府债券,不仅金额要庞大许多,而且周期也较长。在经济发展正常的情况下,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一般通过购买市场的短期证券对利率进行微调,从而将利率调节至既定目标利率;而量化宽松则不然,其调控目标即锁定为长期的低利率,各国央行持续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向市场投放大量货币。即量化宽松下,中央银行对经济体实施的货币政策并非是微调,而是开了一剂猛药。从美联储实施QE以来,美联储扭转经济颓势的思路的本质是通过短时间内向市场投入大量货币,构成“财富溢出效益”,进而期望传导至实体经济领域,促进美国经济的最终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