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会理财P2P网贷对金融业发展有何影响

连仰煊 2020-01-17 15:48:00

推荐回答

你一下P2P,本质就是个人对人的小额信用贷款,贷款金额基本在几万,除非信用较好的才会十几万,那些对接高额贷款的肯定就不属于P2P了,应该是P2C、P2B之类,就是对接项目、企业等。自己判断是把资金对接到几十万的项目安全还是对接到几万的个人安全,万一出现问题,这家公司的保障措施有哪些,能不能覆盖这些损失,都是需要自己考察的理财不是贪图较高的利息,是我们需要付出自己的知识与判断获得的。
赵香汝2020-01-17 17:00:39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P2P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创造了信息中介增值服务价值。降低了信用风险成本,创造了信用中介增值服务价值。降低金融、类金融服务盲区成本,创造了社会增值服务价值。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创造了产业及就业增值服务价值。P2P救急部分企业及个人“过桥”资金需求,创造了特定市场需求的增值服务价值。
    赵颖鸿2020-01-17 18:00:02
  • 从宏观方面:可以研究P2P网络信息中介平台对传统金融领域的影响;也可以研究互联网渠道对这个行业的影响;从微观层面:可以研究行业本身利率与风险的关系;可以研究平台之间成交量与用户的关系等。
    辛国秋2020-01-17 17:19:28
  • p2p只能贷20万是将出台的《办法》第十七条明确,同一自然人在同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在不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借款总额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同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在不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500万元。办法》称,网络借贷金额应当以小额为主,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应当根据本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控制同一借款人在同一网络信息中介及不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余额上限,防范信息集中风险。监管这样的安排会督促互联网金融成为真正的“普惠金融”,P2P进行风控过程中本来就要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而这也是普惠金融的要义之一。这条规定会对“大单”较多,比如涉及房地产项目融资的P2P造成影响,而有些所谓“大单”本来就是被银行“踢出来”的容易坏账的项目。
    黄眷杰2020-01-17 16:00:54
  • 普惠金融是指能够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实际上就是能够让所有的老百姓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务。几年的发展时间表明,P2P借贷能够有效地解决人格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可以说P2P借贷是目前普惠金融这一理念最有利的实施渠道。P2P借贷之所以能实现普惠金融,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的:首先,我国现有的正轨金融机构的经营体制难以使多元化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获得满足。由于规模效益和风险控制等多种方面的原因,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贷款曲线仍然是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中低收入阶层和规模较小的民营中小企业仍然难以得到足够的信贷支持。而网络借贷的出现刚好填补了个人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缺口,弥补了正规金融机构对个人和非公有制经济信贷服务无法全面覆盖的缺陷,让普惠金融这一愿景得到了实现。其次,紧缩型货币政策通常会对中小企业融资产生非对成型的负面影响。在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紧缩扩大了个人和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缺口的情况下,个人和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借贷吃从丰裕的民间财富中获得融资。最后,银行信贷集约化管理也为网络借贷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为了加强信贷管理,普遍实行了集约化经营策略。其中包括,取消与合并一些基层营业点,收缩一些基层管理权限,紧缩信贷供给等。这种战略必然促使信贷资金高度集中,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对个人和民营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减弱,广大的中低收入阶层和民营中小企业更加难以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为了寻求自身的出路,他们会将目光投向P2P借贷,这就为网络借贷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黄睿敏2020-01-17 15:56:02

相关问答

政府债务作为财政范畴具有悠久的历史。公债制度是在私债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而来的,产生于奴隶社会。到了封建社会,借债规模有所扩大,但发展十分缓慢。公债的快速发展是在商品经济和信用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今天,几乎所有国家都将公债作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重要形式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杠杆。日本公债比美国公债的发展史短得多,它只是30多年来的产物。1965年日本发生了战后第五次经济危机,工矿业生产连续下降,税收减少,财政出现赤字,日本政府不得不第一次发行了少量的公债。至此,日本由实行传统的均衡财政政策转为实行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1966年,日本开始发行国家建设公债。1972年以前,日本公债的偿还期一般为7年。1973年后延长为10年。自1974年以来,日本经济受到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民间资本支出急剧减少。为扩大政府支出,增加社会有效需求,日本政府开始大量发行赤字公债,进入了“财政主导经济时期”。公债利息支出仍然是日本政府财政支出中的主要项目。2019年4月9日,日本国会正式通过了政府提出的2019年度财政预算,这一总额为96.3万亿日元的预算成为日本历年额度最高的预算,其中的近四成将依赖政府债务。据《朝日新闻》报道,刚刚获得通过的2019年财政预算中的54.5万亿日元来自税收,日本企业业绩得以改善使得日本税收创下1991年度以来的新高。与此同时,新增国债的发行额与2019年度相比减少4.4万亿日元。日本预算赤字将有望实现财政再建的预定目标,即预算赤字相比2019年度减少一半。但是因为政府债务总额持续增长,2019年度末将达到1035万亿日元,与2019年度相比增加26万亿日元。日本2019年度财政预算中社会保障相关预算为31.5万亿日元,连续2年超过30万亿。此外,防务预算和公共事业预算自安倍政权上台以来已连续3年增加,而用于冲绳地方发展的支出在减少。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债券的发展经历了“50年代的发展,60年代的低落,70年代的复苏,80-90年代的兴起”这样一个历史发展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面临着旧中国遗留的生产凋敝、贸易萎缩、交通阻塞、失业严重、恶性通货膨胀的局面,为保证仍在进行的革命战争的需要和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我国政府先后发行了总价值约为302亿元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大约3546亿元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这一时期我国政府还通过向国外借款筹措资金,外债金额大约为51.62亿元。到了1958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不仅完全否定了利用外资的意义,拒绝接受外援,而且也全盘否定了内债。从1959年到1980长达22年中,我国没有发行过任何内债,并以罕见的速度在1964年提前还清全部外债,1968年全部还清内债,使我国成为一个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国民经济的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政府财政集中的资金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有所下降,企业和地方能支配的资金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增长较快,银行资金来源大量增加。这些变化使得中央政府财政收入无法满足财政支出的要求,财政开始出现赤字。政府为改变财政困难局面,决定重新向国内外发行政府债券。1993年以前,我国政府发行债券的规模并不很大,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府在发债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和借款来弥补财政赤字。1994年国家为理顺财政银行关系,根除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的直接联系,正式规定了财政部不得向中央银行透支借款,政府入不敷出的差额只能通过发行公债弥补。从此,发行公债就成为政府弥补财政赤字和还本付息的唯一手段,由此导致公债发行规模的迅速扩大,1994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发行额为1028.57亿元,2001年公债发行规模已达4483.53亿元。①政府债务已成为影响今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国际上一般认为3%是政府每年财政赤字的“天花板”,2019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政协无党派界别小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中国的国情是不同的。他认为,我国的“政府债务可以突破3%,只要它的去向好”。因为“发达国家政府赤字主要是用来支付社会消费,比如失业金、福利等,不会提高生产力;发展中国家债务绝大多数是用来支持投资的,中国的债务相当一部分作为消除基础设施瓶颈、环保、城市化等方面的投资,这些投资在短期会创造需求,也能增加就业,从长期来讲,能提高生产率、形成资产。我们是有资产的,所以净债务实际上不高。
一是在总体要求方面,提出了定量定性的硬目标。要求通过政企合力,加快推进全省建筑业转型升级、改革发展,促进建筑业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保持合理增长,到2020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以上,继续保持全国前列。这一目标,是根据我省近年来自身发展情况综合考量提出的,既遵循新时代建筑业的发展规律和客观实际,又体现了“跳一跳摘桃子”、自我加压、相互比拼的工作姿态,永不懈怠推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在改革方面,明确了深化“七项改革”的硬任务。这“七项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筑业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大框架,在市场规则、组织方式、招标制度、建造方式、风险管理、工程结算、用工制度等7个关键环节上,聚焦改革发展难题,根据我省实际,有针对性提出创新举措。如,提出的“放管服”改革,强调开展“承诺在先、动态核查”审批试点,旨在实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批;提出对列入省重点扶持范围内的企业,具备两个以上总承包一级及以上资质的,放宽其承担相关专业工程项目的限制。提出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强调政府和国有投资新建项目应带头采用工程总承包,装配式建筑全部采用工程总承包,到2020年,我省新建项目工程总承包占比,武汉市、襄阳市、宜昌市应达到30%以上,其他市州应达到15%以上;培育10家以上具有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能力的咨询服务企业,政府投资工程带头推行全过程咨询服务。提出的招标投标制度改革,强调进一步厘清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的职责,加强行业主管部门的标后监管职能;非政府投资工程由建设单位自主决定发包方式。提出的深化建造方式改革,要求从2019年10月1日起,全省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满足装配式建筑技术条件的,50%以上项目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2019年1月1日起,全面推行一体化装修技术;将装配式建筑优先纳入“鲁班奖”等培育计划,符合装配式建筑而未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的,一般不纳入评奖范围。提出的工程风险管理改革,强调任何单位不得拒收建筑业企业提供的银行保函、保险保单和担保公司保函,严格清理规范各类涉企收费,严厉打击工程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行为。提出的工程结算制度改革,强调建设单位不得以未完成审计作为延期工程结算、拖欠工程款的理由;对有拖欠工程款行为的建设单位不得批准新项目开工;2019年10月1日起,建设周期超过2年以上的项目,应按照经验收合格的分部工程,同步完成进行过程结算;2020年开始,所有工程项目实行工程价款按分部工程过程结算。提出的用工制度改革,强调适时取消省内劳务资质,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依法按月足额发放工人工资,对存在拖欠工资造成恶劣影响的企业列入“黑名单”。三是在发展方面,提出了“五个加快”的硬要求。当今时代,标准化建设的引领作用、信用体系建设蓬勃发展、人才建设首当其冲、科技创新日新月异,这既是新时代的重要体现,更是我们建筑业发展短板和瓶颈问题,必须加快步伐、加大力度、勇立潮头,引领和支撑建筑业发展。在加快推进工程建设标准化上,强调因地制宜提高标准对安全、质量、性能、健康、节能等强制性指标要求,在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实施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地方标准,鼓励企业制定更加细化、更加科学的企业标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加快推进勘察设计咨询业发展上,创新建筑设计事务所等业态模式,基本完成“事转企”改革及国有勘察设计企业改革,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深度推进新技术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的集成应用,实现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提高工程建设综合效益。在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上,提出制定实施建筑行业诚信评价办法,实现发改、建设、交通、水利、工商、国土、税务、人社、金融、司法等各类信息共享互认;实施建筑市场主体“黑红榜”制度,推行信用信息与行政审批、招标投标、监督抽查、评优评先、工程担保等关联机制。在加快建筑人才培养上,提出建筑人才要尽快适应当前建筑业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和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新方式,加强建筑业高端人才和国际性人才培养,把建筑业领军技术人才纳入“千人计划”;突出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考核,对长期在一线从事工程技术、管理的人员优化调整考试科目;获得重大表彰项目负责人可破格申报参加职称评审;组织开展湖北勘察设计大师、建造大师评选;将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纳入“阳光工程”。在加快建筑科技创新与运用上,提出要大力推进先进建造方式、智能设备、BIM等技术的研究应用,鼓励创建精品工程,对获得市级以上工程质量奖的,招投标中对企业及项目负责人实施加分奖励;对获得“鲁班奖”项目的总承包企业,省政府给予100万元奖励,获得国优奖工程、省优“楚天杯”工程及省勘察设计优质工程奖的建筑企业,分别由项目所在地政府给予适当奖励;鼓励符合条件的建筑业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对企业发生的研发费用,按规定执行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四是在服务方面,提出了“四个着力”的硬措施。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务服务,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帮企业之所需、解企业之所困,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我省建筑业企业数量多、“鱼龙混杂”的现状,意见提出,要着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支持高等级资质企业、专业企业加快发展,依法处置“僵尸”企业;完善重点企业培育制度,提供“直通车”服务,着力打造以中建三局创新发展为引领的湖北建筑业“十大品牌”、建筑业20强、装饰装修10强和勘察设计10强企业,着力培育湖北工程总承包20强、全过程工程咨询10强、建筑全装修10强企业。针对我省民营建筑企业相对江浙一带、相对央企国企而言,发展明显落后且有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势,要着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强调按照“非禁即入、非禁即准”的原则,支持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不得对民营企业设置限制、附加条件和禁止、歧视性条款;支持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发挥各自比较优势,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针对我省建筑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大的普遍性问题,要着力创新金融服务,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信用保险业务;允许建筑业企业以建筑材料、工程设备等作为抵押进行反担保;大力开展工程总承包金融创新;对企业在省内外承接政府投资项目,凡符合信贷政策和贷款条件的,凭建设、交通、水利等行业主管部门核发的施工许可证,可在我省的开户银行申请贷款;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针对我省建筑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要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各级政府要积极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推动我省建筑业资源整合、企业联动、项目合作、互利共赢;支持企业申请国家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专项资金,积极引导我省企业与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合作;对于我省各级政府推动的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工程项目建设,优先对接我省企业,带动我省勘察设计、咨询、施工、监理等企业“抱团出海”、共同“走出去”。五是在管理方面,提出了“四个强化”的硬规定。意见从行业管理部门职能角度,逐一明确关键性重大问题和重要规定。强化建筑市场管理,全面推动建立建筑市场统一开放,各市、州、县不得变相设立审批、备案等准入条件,杜绝以行政权力不当干预市场竞争;强化市场与现场联动,依法给予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单位停业整顿、限制招投标、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资质证书等行政处罚并予以公示,给予注册执业人员暂停执业、吊销资格证书、一定时间直至终身不得进入行业等处罚。强化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全面实行“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工程质量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竣工工程永久性标牌制度;整治规范工程质量检测市场,严厉打击虚假检测、虚假报告;开展监理单位向监督机构定期报告工程质量情况的试点工作,落实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调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要依法承担安全生产责任,严禁违规压缩工程工期,严禁降低安全条件;全面落实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管理制度,深入推进“六位一体”的施工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安全执业人员联网监管,建立全覆盖、多层次、经常性的安全生产培训制度,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监督层级考核制度。强化监管能力建设,加速监督模式转变,将差异化管理、重点监控与“双随机”检查方式有机结合;各级政府要着力加强建设工程市场、质量、安全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切实保障执法监督机构和人员配备,并将其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监管力量不足的,可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参与建筑市场、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提升监管效力。官方电话官方网站向TA提问。
如果说2019年是云计算全面爆发的一年,那么2019年则将成为云计算深入应用的一年。在Gartner不久前发布的预测数据也显示,2019年全球公有云服务市场预计增长18%达到2468亿美元。同时,Gartner也预计,2019年云计算市场的增长将达到峰值,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逐渐平缓下来。在中国,云计算市场的这一发展态势往往再后延数年。就目前而言,中国的云计算市场其实才刚刚起步,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充分认识到云计算在敏捷性、可扩展性、成本效益、创新和业务增长等方面的优势之后,云计算的应用正在从传统的中小企业应用、大型企业的非关键业务应用,逐渐深入到大型企业的核心应用中。为什么说2019年将是云计算全面普及、深入应用的一年;面对如此的大好形势,云计算还有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呢?云计算已经成为新兴技术的基础相比较过去两三年来说,舆论对于云计算的探讨正在逐渐减少,而大数据的话题则变得炙手可热。这并非意味着云计算已经过时,大数据时代真正到来。恰恰相反,云计算在这两年所表现出来的爆发力已经远超IT行业的其他细分领域。而大数据产业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则是得益于云计算的发展。因为不断增长的数据量正在让用户从中获得更大的价值变得更加困难,而云计算所提供的强大计算能力,则大大降低了用户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其价值的成本。不止如此,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与其说是人工智能的新纪元,倒不如说是云计算、大数据的时代。因为现在的人工智能距离真正的智能还有不小的距离,更像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从这一逻辑来看,云计算成就了大数据,也成就了人工智能。从当下业界领先的科技巨头来看,不管是亚马逊还是微软、谷歌,抑或是国内的阿里巴巴、,这些行业的领头羊们在技术的发展路径上同样遵循了这一规律,他们在深度布局云计算的同时,也在积极涉足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除此之外,物联网、区块链等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同样要以云计算为基础,应该说,云计算推动了新兴技术的发展,反过来,新兴技术的发展又再次拉动了云计算的市场需求。云计算正扮演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动机云计算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其技术的发展路径上,在应用逻辑上也同样如此。今年年初,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都纷纷发布了自己在云计算业务上的巨大成绩,这些成绩的实现,更多是源自于行业、企业对于云计算应用的深入。而对于各行各业来说,面对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持续提升等,选择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他们的新出路。从用户互动到产品研发,从管理控制到营销服务,几乎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借助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以实现数字化转型。正如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在全国两会上所说的那样,传统金融、教育、医疗等产业与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进行了深度融合后,爆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在IDC对2000位跨国企业CEO做过的一项调查结果也显示,有67%人认为,截止2019年底,数字化转型将成为所在企业的战略核心;预计到2019年底,全球有超过50%大型企业将拥有完善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应该说,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从应用角度为云计算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当云计算在2019年迈过“奇点”,企业用户采用云计算技术的广度不仅在快速扩展,其应用深度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能源、电信等IT应用的高密度行业扩展对云计算的应用,更加证明了云计算的“冻土层”正在加速解冻。云计算生态仍有待完善尽管从技术和应用角度都表明,云计算在2019年将会迎来更大的爆发,但这一过程中也并非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能够赚得盆满钵满。以数字化转型为例,作为当下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大势所趋,虽然也为云计算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并非某一两个厂商就能够完全满足。而对于企业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供应商,而是深度合作的伙伴。因此,对于云计算厂商来说,如何构建庞大的云生态圈,既是满足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自身最终在云计算领域脱颖而出的关键。尤其在面对细分行业的应用上,云计算更需要借助生态伙伴的力量,很多传统的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都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在云计算时代,这些经验可以很好地帮助各行各业上云,进而实现数字化转型。不仅如此,云计算本身也是一个庞大的生态圈,从底层的IaaS到PaaS再到SaaS,几乎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覆盖整个云计算领域,通过与生态伙伴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加完善的云计算服务已经成为云计算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几乎所有的云计算巨头都在布局自己的云生态圈建设,不管是阿里巴巴还是华为,抑或是腾讯、等,这些云计算行业的领头羊们都在积极推动云生态的建设。这同时也给云计算厂商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为更多的生态伙伴带来更大的价值,将是云生态圈建设的关键,秉承开放、合作、共赢的心态和做法将成为云计算行业的主流。云计算是否安全可靠的思辨尽管云计算作为分布式系统具有高可用的优势,但云计算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也放大了安全风险:用户对数据、系统的控制管理能力减弱;一些用户可能由于数据和业务的外包而放松安全管理;云计算平台更加复杂致使风险和隐患增多;云计算平台间的互操作和移植比较困难……《2019云计算白皮书》也指出,物理设施故障和系统安全漏洞正在成为云安全的最主要威胁。首先,由于云服务商数据中心资源的规模化和集中化,数据中心、网络链路等物理设施的人为破坏和故障造成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对服务商的运维水平提出巨大考验。其次,公共云服务提供商向用户提供大量一致化的基础软件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资源,这些基础软件的漏洞将造成大范围的安全问题与服务隐患。因此,对于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来说,在云计算全面普及、深入应用的当下,如何保障云服务的安全可靠就变得至关重要。不管是亚马逊AWS,还是微软等云计算巨头,都曾遭遇过云服务故障,给用户带来不小的影响。不过,这并非是用户不采用云服务的借口,相反,在云计算这样的新生事物发展过程中,面临偶发的安全问题,不管是用户还是云计算厂商,都应该理性面对。如果企业不采用云计算,而是选择自建数据中心,并自己掌控计算和数据,有可能更不安全。企业自建的数据中心在基础设施、用电、节能等方面很难满足苛刻应用的要求;而在安全性上,鉴于技术投入等问题,企业自己构建的网络安全体系也很难拥有更强的安全性。相比较而言,借助第三方专业云计算供应商的服务更加安全,他们会建立更加专业的数据中心,并在数据中心运营管理中遵循严格的标准。除此之外,在可靠性上,还没有哪一家云服务提供商敢承诺自己云服务的可靠性是100%,目前,阿里云、腾讯云、亚马逊AWS、微软Azure的云服务器承诺的可用性都是99.95%,这就意味着在一年中大约有0.1825天,即4.38小时的时间,云服务器ECS是可能会出问题而导致服务中断。对于用户来说,要进一步提升云服务的可用性,就需要在云服务购买时进行合理配置,将故障发生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以上由物联传媒转载,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近年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都是行业专家讨论的热点话题,在“2019年经贸热点论坛”上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曲维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等智库专家就国内外经贸热点,一致认为,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如“工业互联网”“5G”“数字科技“等新概念、新技术将作为平台和工具发挥巨大作用,为实体产业创造新机遇。对于提高效益,有效投资,增强工业供给能力等热点问题,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表示,中央多次强调推进制造强国建设重大工程,制造业迫切需要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特别是绿色、智能改造、数字化转型,要做强做大做优,从而提升工业经济的供给能力。智能改造、数字化转型代表着我国实体经济的升级发展方向,工业互联网与5G同作为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又首提“工业互联网”,强调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关于工业互联网,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表示,工业互联网一方面可以优化存量,降低企业综合成本,另一方面又可以做大增量,通过全面的互联互通,带动一系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催生新动能,最终实现转型升级的目标。当前备受关注的5G商用落地,李毅中指出,发展5G第一要积极,但也不能太急,还得一步一步走扎实,5G并不是隔断历史,而是在4G基础上发展,不断改进改造。李毅中特别指出,工业互联网应当与5G结合起来,共同发展,“要把5G建立到工业互联网里面去,提升工业互联网的能力,充分赋能工业企业”。他认为,国家对5G技术应用高度重视,同时国内工业两化融合基础雄厚,5G在工业制造业运用的时间不会落后服务业和消费领域太多。
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定义,FinTech指的是技术进步推动的金融创新,它涵盖了各种新型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并对金融市场、机构、金融服务提供商产生重大影响。1、FinTech对传统金融服务价值链的挑战传统意义上的全能银行服务链条包括客户关系、零售和商业存贷款以及一系列货币、资本批发市场的众多活动,FinTech对上述各个组成部分都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支付结算主要采取现金、借记卡、信用卡以及电汇方式。FinTech公司则借由“数字钱包”或“电子钱包”来提供大规模的国内与跨境支付服务,虽仅有少量结算收入,但借助交易所收集到的全部数据,公司就可向客户兜售非银行产品和服务。新型发展模式加上希望规避监管,使得FinTech公司无意涉足常规银行业。传统银行业以构建客户关系作为发端,而现在这一历史特性也正在悄然改变:客户可通过电子聚合器来比较价格并交换服务,依靠智能投资顾问的数学运算获取投资建议。随着客户越来越愿意将其投资决策委托给机器,其资金及贷款也更易于与最优利率相匹配。如果公共政策举措和新技术能够结合并创造出普遍适用、持久和可靠的数字凭证,那么这些流程将会更加顺畅。在零售和商业银行领域,FinTech公司通过提供新的借贷平台,加剧了市场竞争。在一些G20国家,新型商业模式利用大数据和高级分析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和服务批发银行和市场已经从中间交易即交易商通过语音或电子方式发展到非中介、完全电子化的交易。数学算法和多边交易场所的增长导致了高频交易的出现。本世纪初期,高频交易规模尚小,但目前已发展到分别占股权和外汇交易量的75%和40%。分布式账本等技术或将促进批发支付和清算基础设施领域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更好地符合监管合规性要求。这些进步可节省数百亿美元的成本,并改善金融体系的弹性。2、FinTech涉及的公共政策考量在分析金融技术运用及对金融体系的影响程度时,G20当局需要牢记的公共政策考量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必须要解决新产品和服务带来的诸多行为问题,如客户适用性、反洗钱和打击资助恐怖主义等。监管机构要努力确保财务咨询和服务标准得到遵守,金融体系的完整性得到保护。第二,具有更大包容度和更多竞争力的双重特性必须能够体现出数字身份的价值。在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中,仍有数十亿人无法享受到应有的银行服务,仍有部分国家被隔离在全球金融系统之外。新技术或可提供解决方案,如生物识别和密码学已被用于验证客户身份,从而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反洗钱和反恐融资尽职调查成本。第三,必须重视数据保护等基础性问题。一直以来,金融机构依据完善的法律监管框架,保护并使用其客户数据;相比而言,社交媒体公司则定期收集却时常共享客户的海量信息。未来,FinTech还将从更广泛的渠道汇总、共享数据,但对于是否应该搭建数据管理的适当框架,人们仍争论不休。3、FinTech对金融稳定的影响FSB通过识别与新型、现行金融机构及金融活动相关的风险,来评估FinTech的发展将如何影响金融体系和市场基础设施的弹性。阳光之下,并无新事。即使是不同机构的相同行为,只要是危害到金融稳定,监管部门就应该统一处理。不能仅仅因为它是新事物就被区别对待,也不能因为它游离于监管范围外就意味着必须被纳入监管。目前,为解决支付创新带来的监管问题,英国行为监管机构已经先行一步,原因在于:一方面FinTech支付服务提供商还没有推出银行业务,另一方面这些提供商尚未达到系统性的级别。展望未来,当虚拟货币和FinTech提供商加入中央银行支付系统后,它们或将逐步取代传统的银行支付服务和支付系统。这种多样性有其积极意义,毕竟现行的分层化和高度集中化的系统已经出现了单点故障风险。同时,监管机构需要监测集中度的任何新变化。正是基于这种认知,英国《数字经济法案》建议将支付系统的定义拓宽至银行之外,以涵盖每一家系统性重要机构。支付结算与客户关系的变化对金融稳定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虽然FinTech有利于常规银行业提升竞争力、优化效率和丰富客户选择,但客户界面和支付业务的放开可能也标志着全能银行业的终结。另外,如果全能银行零售资金来源不够稳定、长期客户关系较弱,那么其存款波动性和流动性风险可能会增加。客户关系的淡薄也使得交叉销售无法深入,最终影响到银行盈利水平。整个金融体系虽不一定面临风险,但银行的审慎标准和处置机制都将需要调整。融资方式的多样化还意味着,当零售银行业无法提供贷款时,P2P等新型融资服务或可取而代之,为消费者和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部分借款人也将越来越依赖这种资金来源。当前,由于承销标准和贷款人对损失的容忍度均未经过经济低迷的检验,这种融资模式在整个经济周期中的稳定性仍未可知。受现有规模和业务模式所限,P2P贷款目前并不足以引发重大的系统性风险,但仍需密切关注其承销标准降低和过度借款增长等问题。此外,在不具备银行业务模式或者运用资产证券化模型的情况下,P2P究竟能够发展到何种程度,目前还无法作出判断。如果形势发生变化,监管机构需要及时弥补新出现的漏洞。批发银行业和市场需要注意的是,智能投资顾问和风险管理算法可能导致羊群效应下的过度波动或顺周期性——尤其当基础算法对价格变动高度敏感或与之高度相关时。算法交易者业已成为众多主要市场的流动性重要来源,它们更倾向于在市场平稳期频繁交易,由此可能导致人们会认为当市场最需要流动性的时候,这些资金将迅速离场。在批发支付、结算和清算基础设施方面,分布式账户等FinTech创新不管是已被采用或仍被作为替代品,都需要满足最高标准的弹性、可靠性、隐私性和可拓展性要求。对所有金融机构而言,FinTech的出现大大改变了运营和网络风险。监管机构需要警惕新的单点故障风险,如银行是否过度依赖网上银行或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公用主机。近年来,随着金融机构信息化水平的持续推进,网络对金融体系的威胁也在增加。FinTech设想未来在更广泛的各方间共享数据,加上交易速度与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数据保护和系统完整性等问题可能会更加严重。官方电话官方网站向TA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