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会对我国经济转型产生什么影响?

黄真军 2019-12-22 00:04:00

推荐回答

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定义,FinTech指的是技术进步推动的金融创新,它涵盖了各种新型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并对金融市场、机构、金融服务提供商产生重大影响。1、FinTech对传统金融服务价值链的挑战传统意义上的全能银行服务链条包括客户关系、零售和商业存贷款以及一系列货币、资本批发市场的众多活动,FinTech对上述各个组成部分都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支付结算主要采取现金、借记卡、信用卡以及电汇方式。FinTech公司则借由“数字钱包”或“电子钱包”来提供大规模的国内与跨境支付服务,虽仅有少量结算收入,但借助交易所收集到的全部数据,公司就可向客户兜售非银行产品和服务。新型发展模式加上希望规避监管,使得FinTech公司无意涉足常规银行业。传统银行业以构建客户关系作为发端,而现在这一历史特性也正在悄然改变:客户可通过电子聚合器来比较价格并交换服务,依靠智能投资顾问的数学运算获取投资建议。随着客户越来越愿意将其投资决策委托给机器,其资金及贷款也更易于与最优利率相匹配。如果公共政策举措和新技术能够结合并创造出普遍适用、持久和可靠的数字凭证,那么这些流程将会更加顺畅。在零售和商业银行领域,FinTech公司通过提供新的借贷平台,加剧了市场竞争。在一些G20国家,新型商业模式利用大数据和高级分析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和服务批发银行和市场已经从中间交易即交易商通过语音或电子方式发展到非中介、完全电子化的交易。数学算法和多边交易场所的增长导致了高频交易的出现。本世纪初期,高频交易规模尚小,但目前已发展到分别占股权和外汇交易量的75%和40%。分布式账本等技术或将促进批发支付和清算基础设施领域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更好地符合监管合规性要求。这些进步可节省数百亿美元的成本,并改善金融体系的弹性。2、FinTech涉及的公共政策考量在分析金融技术运用及对金融体系的影响程度时,G20当局需要牢记的公共政策考量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必须要解决新产品和服务带来的诸多行为问题,如客户适用性、反洗钱和打击资助恐怖主义等。监管机构要努力确保财务咨询和服务标准得到遵守,金融体系的完整性得到保护。第二,具有更大包容度和更多竞争力的双重特性必须能够体现出数字身份的价值。在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中,仍有数十亿人无法享受到应有的银行服务,仍有部分国家被隔离在全球金融系统之外。新技术或可提供解决方案,如生物识别和密码学已被用于验证客户身份,从而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反洗钱和反恐融资尽职调查成本。第三,必须重视数据保护等基础性问题。一直以来,金融机构依据完善的法律监管框架,保护并使用其客户数据;相比而言,社交媒体公司则定期收集却时常共享客户的海量信息。未来,FinTech还将从更广泛的渠道汇总、共享数据,但对于是否应该搭建数据管理的适当框架,人们仍争论不休。3、FinTech对金融稳定的影响FSB通过识别与新型、现行金融机构及金融活动相关的风险,来评估FinTech的发展将如何影响金融体系和市场基础设施的弹性。阳光之下,并无新事。即使是不同机构的相同行为,只要是危害到金融稳定,监管部门就应该统一处理。不能仅仅因为它是新事物就被区别对待,也不能因为它游离于监管范围外就意味着必须被纳入监管。目前,为解决支付创新带来的监管问题,英国行为监管机构已经先行一步,原因在于:一方面FinTech支付服务提供商还没有推出银行业务,另一方面这些提供商尚未达到系统性的级别。展望未来,当虚拟货币和FinTech提供商加入中央银行支付系统后,它们或将逐步取代传统的银行支付服务和支付系统。这种多样性有其积极意义,毕竟现行的分层化和高度集中化的系统已经出现了单点故障风险。同时,监管机构需要监测集中度的任何新变化。正是基于这种认知,英国《数字经济法案》建议将支付系统的定义拓宽至银行之外,以涵盖每一家系统性重要机构。支付结算与客户关系的变化对金融稳定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虽然FinTech有利于常规银行业提升竞争力、优化效率和丰富客户选择,但客户界面和支付业务的放开可能也标志着全能银行业的终结。另外,如果全能银行零售资金来源不够稳定、长期客户关系较弱,那么其存款波动性和流动性风险可能会增加。客户关系的淡薄也使得交叉销售无法深入,最终影响到银行盈利水平。整个金融体系虽不一定面临风险,但银行的审慎标准和处置机制都将需要调整。融资方式的多样化还意味着,当零售银行业无法提供贷款时,P2P等新型融资服务或可取而代之,为消费者和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部分借款人也将越来越依赖这种资金来源。当前,由于承销标准和贷款人对损失的容忍度均未经过经济低迷的检验,这种融资模式在整个经济周期中的稳定性仍未可知。受现有规模和业务模式所限,P2P贷款目前并不足以引发重大的系统性风险,但仍需密切关注其承销标准降低和过度借款增长等问题。此外,在不具备银行业务模式或者运用资产证券化模型的情况下,P2P究竟能够发展到何种程度,目前还无法作出判断。如果形势发生变化,监管机构需要及时弥补新出现的漏洞。批发银行业和市场需要注意的是,智能投资顾问和风险管理算法可能导致羊群效应下的过度波动或顺周期性——尤其当基础算法对价格变动高度敏感或与之高度相关时。算法交易者业已成为众多主要市场的流动性重要来源,它们更倾向于在市场平稳期频繁交易,由此可能导致人们会认为当市场最需要流动性的时候,这些资金将迅速离场。在批发支付、结算和清算基础设施方面,分布式账户等FinTech创新不管是已被采用或仍被作为替代品,都需要满足最高标准的弹性、可靠性、隐私性和可拓展性要求。对所有金融机构而言,FinTech的出现大大改变了运营和网络风险。监管机构需要警惕新的单点故障风险,如银行是否过度依赖网上银行或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公用主机。近年来,随着金融机构信息化水平的持续推进,网络对金融体系的威胁也在增加。FinTech设想未来在更广泛的各方间共享数据,加上交易速度与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数据保护和系统完整性等问题可能会更加严重。官方电话官方网站向TA提问。
黄盘明2019-12-22 00:19:41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神州信息不错啊,服务覆盖金融科技全生态,涵盖业务及IT,业务以数据驱动业务决策为主,IT涵盖基础设施建设及智能运维、私有云及混合云管理服务、应用软件开发、SaaS等全方位的服务。
    连丽艳2019-12-22 01:54:02
  • 1.平安财产保险该公司主要经营的是对企业还有家庭的财产损失的处理以及各种人生意外险的理赔还有追偿等相关的事情。公司整体评分3.6,公司的平均工资为4158元。在2019中国十大金融公司排行榜中排名第一。2.中国人保财险中国人保财险股份公司2003年就成立了目前已经有15年的历史,是世界500强的企业之一。该公司在国内和国外都享有很好的声誉。曾经和我国的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成为合作伙伴,为他们提供保障服务。公司整体评分3.6,公司的平均工资为3559元。3.汇丰银行汇丰银行是香港最大的注册银行也是香港三大发钞银行的其中之一。该银行在当地拥有崇高的地位。曾经被《环球金融》杂志评为是全球最安全的50家银行之一。公司整体评分3.9,公司的平均工资为6600元。4.招商银行招商银行是2019中国十大金融公司排行榜中大家最熟悉的一个银行在我国几乎各个街头巷尾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该公司总部在深圳市中国内地市值第五大的银行。公司整体评分3.7,公司的平均工资为5272元。5.太平人寿太平人寿属于是一家保险公司,总部设立在上海。该公司拥有悠久的历史主要负责对医疗、生存、教育以及意外伤害相关的保险。公司整体评分3.3分,公司的平均工资为4000元。6.花旗银行因为上海市民习惯对该银行叫做花旗银行因此而得名。前身是“纽约城市银行”是美国最大的银行之一。我国的分行设立在上海市是全球一致认同的最成功的金融集团之一。公司整体评分3.7分,公司的平均工资为7068元。7.工商银行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1984年成立,公司设立在我国首都。是中国的四大银行之一在2019中国十大金融公司排行榜中排名第七。公司整体评分3.6分,公司的平均工资为5800元。8.建设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拥有很多的客户资源,与多个优秀企业保持着紧密的业务往来。在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中国建设银行排名在28位。公司整体评分3.7分,公司的平均工资为5365分。9.宜信宜信公司属于是一家进行风险评估于管理以及财富管理等相关服务的现代服务企业。公司推出的P2P业务大家应该都是十分熟悉。公司整体评分3.8分,公司的平均工资为5404元。
    龙巧云2019-12-22 00:54:03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真实太有水平了,以题主说的金融科技为例,现有的金融科技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金融科技之移动支付:移动支付可以说是近几年发展迅猛的技术之一,将原来的购买商品以现金结算的方式发展至刷手机、扫描二维码的非现金支付方式,不知你有没有感觉到,跑银行取钱的次数少了,身上不带钱也敢下馆子的次数多了?对银行来说,现金投放量减少了,柜面取钱的业务压力少了……金融科技之清算系统:近几年随着央行不断拓展支付渠道、畅通汇路,先后建立了大小额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网联清算平台等,将在途资金缩短至实时到账。快捷的支付服务,有效的提高了银行的服务水平和资金的利用效率。金融科技之大数据:现在几乎所有的银行业务都离不开计算机,不同企业,不同客户的任何一笔贷款、一次交易、一笔转账都在银行有据可查,银行通过这些大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企业行业属于朝阳产业还是夕阳行业,使贷款投资降低风险,更有准确性,省去了银行的贷前调查、贷中管理等管理;评估客户的经济能力、消费习惯,采用对应的策略,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信用卡的后期管理就采用了这样的模式,根据上市银行2019年年报,信用卡不良率均成下降趋势。金融科技之远程开户、金融科技之生物识别等。这些本来都想说说,都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可这样这个问答就太长了,估计也没人看,先到这里吧。金融科技的发展只会使银行的服务更贴心、资金利用率更高更精准。
    龙小英2019-12-22 00:37:18
  • 善林金融表示,金融科技丰富的应用场景,让更多人享受到了便捷的金融服务,移动支付就是金融科技发展的成果之一。善林金融认为,金融科技产业今后还会在更多方面影响我们的生活。
    齐新良2019-12-22 00:07:24

相关问答

政府债务作为财政范畴具有悠久的历史。公债制度是在私债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而来的,产生于奴隶社会。到了封建社会,借债规模有所扩大,但发展十分缓慢。公债的快速发展是在商品经济和信用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今天,几乎所有国家都将公债作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重要形式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杠杆。日本公债比美国公债的发展史短得多,它只是30多年来的产物。1965年日本发生了战后第五次经济危机,工矿业生产连续下降,税收减少,财政出现赤字,日本政府不得不第一次发行了少量的公债。至此,日本由实行传统的均衡财政政策转为实行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1966年,日本开始发行国家建设公债。1972年以前,日本公债的偿还期一般为7年。1973年后延长为10年。自1974年以来,日本经济受到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民间资本支出急剧减少。为扩大政府支出,增加社会有效需求,日本政府开始大量发行赤字公债,进入了“财政主导经济时期”。公债利息支出仍然是日本政府财政支出中的主要项目。2019年4月9日,日本国会正式通过了政府提出的2019年度财政预算,这一总额为96.3万亿日元的预算成为日本历年额度最高的预算,其中的近四成将依赖政府债务。据《朝日新闻》报道,刚刚获得通过的2019年财政预算中的54.5万亿日元来自税收,日本企业业绩得以改善使得日本税收创下1991年度以来的新高。与此同时,新增国债的发行额与2019年度相比减少4.4万亿日元。日本预算赤字将有望实现财政再建的预定目标,即预算赤字相比2019年度减少一半。但是因为政府债务总额持续增长,2019年度末将达到1035万亿日元,与2019年度相比增加26万亿日元。日本2019年度财政预算中社会保障相关预算为31.5万亿日元,连续2年超过30万亿。此外,防务预算和公共事业预算自安倍政权上台以来已连续3年增加,而用于冲绳地方发展的支出在减少。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债券的发展经历了“50年代的发展,60年代的低落,70年代的复苏,80-90年代的兴起”这样一个历史发展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面临着旧中国遗留的生产凋敝、贸易萎缩、交通阻塞、失业严重、恶性通货膨胀的局面,为保证仍在进行的革命战争的需要和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我国政府先后发行了总价值约为302亿元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大约3546亿元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这一时期我国政府还通过向国外借款筹措资金,外债金额大约为51.62亿元。到了1958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不仅完全否定了利用外资的意义,拒绝接受外援,而且也全盘否定了内债。从1959年到1980长达22年中,我国没有发行过任何内债,并以罕见的速度在1964年提前还清全部外债,1968年全部还清内债,使我国成为一个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国民经济的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政府财政集中的资金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有所下降,企业和地方能支配的资金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增长较快,银行资金来源大量增加。这些变化使得中央政府财政收入无法满足财政支出的要求,财政开始出现赤字。政府为改变财政困难局面,决定重新向国内外发行政府债券。1993年以前,我国政府发行债券的规模并不很大,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府在发债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和借款来弥补财政赤字。1994年国家为理顺财政银行关系,根除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的直接联系,正式规定了财政部不得向中央银行透支借款,政府入不敷出的差额只能通过发行公债弥补。从此,发行公债就成为政府弥补财政赤字和还本付息的唯一手段,由此导致公债发行规模的迅速扩大,1994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发行额为1028.57亿元,2001年公债发行规模已达4483.53亿元。①政府债务已成为影响今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国际上一般认为3%是政府每年财政赤字的“天花板”,2019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政协无党派界别小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中国的国情是不同的。他认为,我国的“政府债务可以突破3%,只要它的去向好”。因为“发达国家政府赤字主要是用来支付社会消费,比如失业金、福利等,不会提高生产力;发展中国家债务绝大多数是用来支持投资的,中国的债务相当一部分作为消除基础设施瓶颈、环保、城市化等方面的投资,这些投资在短期会创造需求,也能增加就业,从长期来讲,能提高生产率、形成资产。我们是有资产的,所以净债务实际上不高。
如果说2019年是云计算全面爆发的一年,那么2019年则将成为云计算深入应用的一年。在Gartner不久前发布的预测数据也显示,2019年全球公有云服务市场预计增长18%达到2468亿美元。同时,Gartner也预计,2019年云计算市场的增长将达到峰值,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逐渐平缓下来。在中国,云计算市场的这一发展态势往往再后延数年。就目前而言,中国的云计算市场其实才刚刚起步,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充分认识到云计算在敏捷性、可扩展性、成本效益、创新和业务增长等方面的优势之后,云计算的应用正在从传统的中小企业应用、大型企业的非关键业务应用,逐渐深入到大型企业的核心应用中。为什么说2019年将是云计算全面普及、深入应用的一年;面对如此的大好形势,云计算还有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呢?云计算已经成为新兴技术的基础相比较过去两三年来说,舆论对于云计算的探讨正在逐渐减少,而大数据的话题则变得炙手可热。这并非意味着云计算已经过时,大数据时代真正到来。恰恰相反,云计算在这两年所表现出来的爆发力已经远超IT行业的其他细分领域。而大数据产业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则是得益于云计算的发展。因为不断增长的数据量正在让用户从中获得更大的价值变得更加困难,而云计算所提供的强大计算能力,则大大降低了用户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其价值的成本。不止如此,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与其说是人工智能的新纪元,倒不如说是云计算、大数据的时代。因为现在的人工智能距离真正的智能还有不小的距离,更像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从这一逻辑来看,云计算成就了大数据,也成就了人工智能。从当下业界领先的科技巨头来看,不管是亚马逊还是微软、谷歌,抑或是国内的阿里巴巴、,这些行业的领头羊们在技术的发展路径上同样遵循了这一规律,他们在深度布局云计算的同时,也在积极涉足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除此之外,物联网、区块链等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同样要以云计算为基础,应该说,云计算推动了新兴技术的发展,反过来,新兴技术的发展又再次拉动了云计算的市场需求。云计算正扮演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动机云计算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其技术的发展路径上,在应用逻辑上也同样如此。今年年初,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都纷纷发布了自己在云计算业务上的巨大成绩,这些成绩的实现,更多是源自于行业、企业对于云计算应用的深入。而对于各行各业来说,面对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持续提升等,选择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他们的新出路。从用户互动到产品研发,从管理控制到营销服务,几乎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借助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以实现数字化转型。正如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在全国两会上所说的那样,传统金融、教育、医疗等产业与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进行了深度融合后,爆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在IDC对2000位跨国企业CEO做过的一项调查结果也显示,有67%人认为,截止2019年底,数字化转型将成为所在企业的战略核心;预计到2019年底,全球有超过50%大型企业将拥有完善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应该说,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从应用角度为云计算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当云计算在2019年迈过“奇点”,企业用户采用云计算技术的广度不仅在快速扩展,其应用深度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能源、电信等IT应用的高密度行业扩展对云计算的应用,更加证明了云计算的“冻土层”正在加速解冻。云计算生态仍有待完善尽管从技术和应用角度都表明,云计算在2019年将会迎来更大的爆发,但这一过程中也并非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能够赚得盆满钵满。以数字化转型为例,作为当下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大势所趋,虽然也为云计算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并非某一两个厂商就能够完全满足。而对于企业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供应商,而是深度合作的伙伴。因此,对于云计算厂商来说,如何构建庞大的云生态圈,既是满足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自身最终在云计算领域脱颖而出的关键。尤其在面对细分行业的应用上,云计算更需要借助生态伙伴的力量,很多传统的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都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在云计算时代,这些经验可以很好地帮助各行各业上云,进而实现数字化转型。不仅如此,云计算本身也是一个庞大的生态圈,从底层的IaaS到PaaS再到SaaS,几乎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覆盖整个云计算领域,通过与生态伙伴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加完善的云计算服务已经成为云计算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几乎所有的云计算巨头都在布局自己的云生态圈建设,不管是阿里巴巴还是华为,抑或是腾讯、等,这些云计算行业的领头羊们都在积极推动云生态的建设。这同时也给云计算厂商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为更多的生态伙伴带来更大的价值,将是云生态圈建设的关键,秉承开放、合作、共赢的心态和做法将成为云计算行业的主流。云计算是否安全可靠的思辨尽管云计算作为分布式系统具有高可用的优势,但云计算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也放大了安全风险:用户对数据、系统的控制管理能力减弱;一些用户可能由于数据和业务的外包而放松安全管理;云计算平台更加复杂致使风险和隐患增多;云计算平台间的互操作和移植比较困难……《2019云计算白皮书》也指出,物理设施故障和系统安全漏洞正在成为云安全的最主要威胁。首先,由于云服务商数据中心资源的规模化和集中化,数据中心、网络链路等物理设施的人为破坏和故障造成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对服务商的运维水平提出巨大考验。其次,公共云服务提供商向用户提供大量一致化的基础软件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资源,这些基础软件的漏洞将造成大范围的安全问题与服务隐患。因此,对于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来说,在云计算全面普及、深入应用的当下,如何保障云服务的安全可靠就变得至关重要。不管是亚马逊AWS,还是微软等云计算巨头,都曾遭遇过云服务故障,给用户带来不小的影响。不过,这并非是用户不采用云服务的借口,相反,在云计算这样的新生事物发展过程中,面临偶发的安全问题,不管是用户还是云计算厂商,都应该理性面对。如果企业不采用云计算,而是选择自建数据中心,并自己掌控计算和数据,有可能更不安全。企业自建的数据中心在基础设施、用电、节能等方面很难满足苛刻应用的要求;而在安全性上,鉴于技术投入等问题,企业自己构建的网络安全体系也很难拥有更强的安全性。相比较而言,借助第三方专业云计算供应商的服务更加安全,他们会建立更加专业的数据中心,并在数据中心运营管理中遵循严格的标准。除此之外,在可靠性上,还没有哪一家云服务提供商敢承诺自己云服务的可靠性是100%,目前,阿里云、腾讯云、亚马逊AWS、微软Azure的云服务器承诺的可用性都是99.95%,这就意味着在一年中大约有0.1825天,即4.38小时的时间,云服务器ECS是可能会出问题而导致服务中断。对于用户来说,要进一步提升云服务的可用性,就需要在云服务购买时进行合理配置,将故障发生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以上由物联传媒转载,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这个问题挺复杂,我试着回答一下。这都是我在实际投资过程中总结的经验,肯定有不当之处,请见谅。股票和公司的经营是否有联系,要看你的投资周期的长短了。短期来看,比如一年之内,股票价格的波动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例如:货币的宽松与否,庄家的炒做,股民情绪的波动、国家政策的变动,其中也包括公司的经营业绩。也就是说,公司的经营只是影响短期股价波动的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并不起到决定性作用。短期来看,股票和公司的经营业绩确实关联度很低。但是站在长期来看。至于股市整体和实体经济的联系,就国外市场来说和个股一样,短期和实体经济联系很低,长期来看精确的反映着实体经济走势。至于中国股市为什么和实体经济关联度这么低,有很多原因。有的说是中国的上市公司少,不能反映经济整体;有的说中国是政策市,人为操纵性太强;有的说中国的流动性泛滥,大量资金堆积到股市;等等。但是我认为这都不是主要原因。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的股权分置造成的。国家和法人股这些大股东的股票不能上市流通,导致的结果就是实业资本不能在股市上卖股票演变为金融资本,金融资本也不能通过买股票来收购公司,演变成实业资本。实业和金融之间不能实现正常交流,导致股市脱离了实体经济乱涨乱跌。不过股改以后,这种局面会逐步消失。我们想个简单的例子:以前的时候,牛市下垃圾公司也能涨到天价。但是股改以后,大股东的股票也能在股市上买卖,谁再炒垃圾公司炒到天价,我要是大股东肯定毫不留情的卖掉手里的股票。既然有傻子愿意用黄金的价格买垃圾我为什么不愿意卖给他呢?这样,股市就逐渐反映实体经济了。文章很短,很多问题说不清楚,我只能尽力说到这个程度了。请多指正。
想识得庐山真面目:要站在庐山外看,也要站在庐山内看。我们看看“投资”。一、站在外面看:“投资、出口、消费”是一个经济体得3大内容。它们3者的健康程度,决定了经济体的健康程度。二、站在内部看:我觉得从外国投资者的资金性质来解答这个问题就很好。两种性质的资金: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然后,突然抽走这些资金,会如何?中国经济就骤然降温,崩溃。所以说帝国主义“无耻”+“阴险”。那么,中国人有能力应对吗?看下五。五、中国对金融市场的管制。帝国主义国家要求中国全面开放金融市场,中国坚决不同意,只是小部分的开放。所以,国际热钱流入中国的途径、渠道是有限的。到这里,可以给出对你问题的全面回答:国际投资者做空中国,是一个有预谋的“货币战争”行为,是极其危险的,中国对于这个问题的是高度重视的。国际投资者首先通过唱衰中国,然后希望产生一种羊群效应,致使大量投资中国的“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流出中国,从而实现做空中国的目的;再做空之后回过头来“抄底”,最终实现盆满钵满!我坚信中国能够抗住外国投资者的做空,因为中国对此是有高度防备的。结合你的补充问题:对奢侈品行业的冲击?只要中国金融市场不乱,中国奢侈品行业将有N个十年的“黄金期”。
电商到底是不是实体经济的敌人,还是本身就是实体经济?这是困惑很多人的问题,也在事实上让电商一直处于舆论场的风口浪尖。3月19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报道《浙江实体经济正质变》,认为“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新实体经济正在迅速崛起”。报道称,“浙江不遗余力扶持新实体经济。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新实体经济正在迅速崛起,集团去年合计纳税238亿元,带动平台纳税至少2000亿元,相当于4000家大型商场的销售体量,创造了超过3000万个就业机会。门户网站在转发时,甚至用了“《人民日报》为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定性:新实体经济”的标题。把电商称为新实体经济,这句话很有新意,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是今年主要经济工作任务之一,也是我国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稳中求进的关键性政策部署。但对于什么是实体经济,却有着不同认识。其中一个流行观点,把实体经济视为实业经济,甚至等同于制造业,从而把电商与实体经济对立起来,认为电商阻碍和破坏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电商是不是实体经济,直接关系着电商的发展。仅仅就在十年前,恐怕很少有人相信,电商会获得这么迅猛的发展。资料显示,我国有7亿网民,4.7亿参加网购,去年电商营业额超过5万亿,增长26%,是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6%。虽然有着这么高的群体参与,有着这么大的市场份额,但电商一直面临“身份危机”,一直缺乏“价值认同”。在重视实体经济的背景下,如果把电商视为实体经济的对立面,显然影响电商阔步前进。实体经济是一个相对于虚拟经济的概念,不是仅仅包含制造业,而是涵盖着一二三产业,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都是实体经济。电商从事着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通活动,实际上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在为实体经济服务,显然不是虚拟经济,而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张茅也表示,网络经济特别是网购,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因为买东西买的是实物,它是一个新的流通方式,把消费者和生产者更好地连接起来。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请记住电商也是实体经济,而这必将辐射到传统实体经济身上。电商不是传统实体经济的敌人,事实上带动了实体工厂的发展。2019年阿里巴巴的网上销售额3.7万亿,这3.7万亿实际上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电商甚至也不是实体商业的敌人,只是竞争对手。电商确实抢了实体商业的阵地,但传统商业面临的问题,主要还在自身不硬。在美国,传统零售才是主流。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的传统零售形成了服务体系,做到极致。反过来讲,我们的实体商业在过去发展中,渠道创新和增值服务做得远远不足。承认电商也是实体经济具有双重意义。对于电商而言,解决了身份问题,会获得更多社会认同,实现更大发展。传统实体经济不应把电商视为敌人,而是要作为朋友,在适应电商发展中,争取新的发展空间。市场足够大,容得下实体商业与电商共同发展。作为实体商业来讲,应从电商发展中汲取经验。解决了自身问题,一样有可能凤凰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