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回答
前瞻2019年,中国经济可能出现怎样的趋势?我们的猜测如下:1.经济下行压力可能略有缓解。在2019年9~10月份,CPI和PPI之间的差异达到7.2个百分点以上,这显示了2019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加深的不景气状况。目前,令CPI下行的因素在于农产品价格和食品价格,令CPI回升的因素在于基数效应和服务业用工成本的推升。令PPI下行的因素在于美元指数的持续走强,令PPI有所改善的因素在于基数效应。综合权衡,从2019年11月份开始,中国CPI和PPI之间的差异可能温和缩小。从物价的搭配看,可能暗示2019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会略有缓解。同时,在2019年余下的两个月时间内,央行降准和降息的可能性也会减弱。2.投资增速将跌破10%。2019年和2019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0%和17%,预期2019年中国投资增速可能跌破10%。支持投资的三大因素中,工业投资有好转的可能性很弱,房地产投资增速将仅在0~3%之间,关键因素在于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2019年基建投资规模可能在13.5万亿元,即便要维持12%的基建投资增速,也意味着2019年基建投资规模要维持在15万亿元以上,这极具挑战。即便财政政策将赤字率放松到3%甚至3.5%,也难以支撑基建投资持续膨胀,更何况财政发力的主要方式可能是供给侧政策的减税,而非基建。3.实体经济利润率会有轻微改善。2019年,从工业投资、增加值和利润总额这些总量指标看,要观察到中国实体经济的改善是比较困难的。但也许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的税后净利润率会有所改善,这个净利润率在2019和2019年分别在5.5%和5.2%,到2019年工业企业利润率也许会轻微回升到2019年的水平。原因有二:一是市场利率保持在稳定低位,改善了企业财务成本,并且企业债务成本的重置定价可能持续3年以上;二是PPI也许存在改善的可能。因此对2019年实体经济的状况可能会出现判断分歧,关注总量指标者倾向于认为实体经济仍在恶化,关注边际指标者也许会认为出现改善的迹象。4.中国银行业利润增速将进入零时代。这并不令人奇怪,利率市场化接近完成,影子银行重新萎缩,实体贷款需求不振,中间业务收入渠道枯竭,这些都迫使中国银行业从2019年开始进入利润零增长时代。2019年银行业可能出现约3%的账面利润增速,之后2~3年中银行业的大致格局是,整体利润零增速,业绩分化加剧,不良资产双升,资本补充困难,行业并购重组提速,银行控股渐成主流。如果说产能过剩行业大多属于政府干预下在次贷危机后三年扩张过快的行业,那么符合政府干预和急剧扩张的银行,主要是中小城商行。5.人民币汇率日趋灵活。目前看来,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可能性很大,2019年也许是人民币国际化逐渐加速发力的一年,央行的可能姿态是减少汇市干预,扩大汇率波幅,引导人民币汇率走上均衡可持续的水平。因此2019年即便美元保持强势,人民币汇率的最大特点也并非贬值,而是波动区间的灵活扩大,市场自我调节能力持续增强。如果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最终围绕6.35上下波幅达到4%左右,也并不令人意外。6.消费增速可能提升至11%甚至更高。导致消费持续较强的因素有二:一是涉房。存量住宅和商品住宅交易活跃,目前中国房地产已不太具备对钢材水泥等投资端的拉动能力,但仍具备对家居家电等消费端的拉动能力,2019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可能同比分别增长8%和15%,创造超越2019年的历史峰值,明年地产情况和今年持平的概率较大;二是涉车,尤其是成品油销售金额的改善。啃老”现象的普遍化,使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和就业困难并未直接冲击消费。2019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能上升至60%,而工业的贡献率则持续缩减。7.A股市场加速常态化。回顾2019年以来的中国A股市场,融资功能时断时续,监管力度或松或紧,市场热度忽冷忽热,始终不是一个具有融资、重组和投资者保护的常态化、多层次市场。经历了2019年7~8月间异常动荡之后,A股市场正从救市后的非常态加速向新常态回归。IPO的重启、注册制的落地、新三板的分层、股指期货交易的常态化都指日可待,甚至战略新兴板、国际板也并不遥远。在人民币加入SDR之后,2019年回归常态的A股如果被纳入到MSCI指数也并不会令人惊讶。迄今为止,权益资本在中国居民的财富配置中不足5%,而该比率在美国为20%。此外,非居民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占比不足3%。2019年中国股市加速常态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改革不可避免。8.低利率终于姗姗来迟。中国从2019年开始就呈现出增长持续放缓,但利率水平却和增长放缓背道而驰,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影子银行系统的不断膨胀,加杠杆加风险的影子银行提高的名义利率水平充实了银行盈利,但目前影子银行在中国已重新萎缩,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额中的占比重新回到决定性地位;二是利率市场化不可避免地推高利率,缩小利差和迫使中国经济承受去杠杆压力,目前利率市场化已近尾声。因此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利率水平呈现和经济增长放缓逐步一致的状态。如果未来数年中国经济增长不太可能强劲复苏,那么低利率也将持续。影响未来中国利率的因素有三个:一是国内物价的总体走势,二是央行持续宽松的意愿和手段,三是美元指数和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变动。总体而言,至少在2019年上半年之前,中国利率水平将平稳,政府和企业债务重置致使债券供应端压力沉重,信用债打破刚兑的阴影不散。9.中国外贸将受煎熬。中国外贸增长在上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的前10年年均增速分别高达15%和20%,但这种高增长已逐渐远去,因素有三个:一是全球化在倒退,而不是加速。新兴国家无法再依赖外需型增长,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已从一度高达GDP的5%~10%萎缩到目前的只略高于2%。二是区域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抬头,美国推行的TPP/TTIP都偏离了WTO框架,巴黎恐怖袭击也会迫使欧洲更为右倾和保守,中国也许会尽力推动和相关经济体的自由贸易和投资协定,但难以扭转大局。三是人民币汇率和出口退税等不太可能再用以刺激贸易,中国外贸的增长将越来越依赖中国ODI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2019年中国外贸仍将和全球贸易一同处于煎熬状态。10.中国金融改革将呈现新格局。这种新格局具有两种特点,一是金融改革快于实体经济转型的节奏,二是金融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快于对内开放和市场化。十三五”规划给出了中国金融改革的清晰框架,监管框架的变革、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成为硬通货都是“十三五”期间金融变革的应有之果。但实体经济要实现去产能化、战略转移和实现新兴产业的崛起仍然艰难。同时,以亚投行、“一带一路”战略和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的金融开放布局,比国内金融改革市场化、私有化的阻力可能小一些。总体上看,从2019年开始,金融变革新格局可能逐渐清晰。日美等国的历史均显示,一个国家主动引导储蓄和产能的海外布局,是钱、产业和就业都向外走的过程,将对本国资产价格带来长期抑制。
龚小红2019-12-22 00:09:58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完成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必然会经历一场艰苦复杂的攻坚战。就目前形势看,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优化发展环境。一、制造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自18世纪中叶人类开启工业文明以来,制造业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渠道,是现代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压舱石。纵观近现代世界历史,大国的兴起均始于制造业,当今世界强国都是制造业强国。工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支柱,工业强则国家强。着眼未来,中国要进入世界经济强国行列,首先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近年来,我国工业实力持续增强,稳居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对全球制造业的影响力不断提升。2019年,我国制造业全球占比达19.8%,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球制成品贸易的1/7。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内其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制造业已成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基石。但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矛盾日益凸显,形势不容乐观。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力图抢占高端市场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新兴经济体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与我国形成同质竞争,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有阻击后有追兵的双重挤压。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和结构调整阵痛的叠加期,国民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能源资源、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生态环境约束趋紧,行业间利润率严重失衡,制造业对社会投资的吸引力不断下降。从产业看,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尤其是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国际化经营能力不强,“走出去”面临较大风险。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源于制造业自身的结构问题,也是体制机制顽瘴痼疾所致。从自身结构看,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主要处于加工制造的中低端环节,2019年加工贸易出口占比达42.1%;产业集中度低,钢铁、船舶、水泥行业前10大企业产业集中度分别只有46%、50%和31%,只有汽车行业为86%;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约为跨国公司平均水平的1/4,申请国际专利合约数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3,95%的高档数控机床、85%的集成电路依赖进口;原材料型、高能耗型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粗钢、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行业产能利用率均低于75%。从体制机制看,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干预过多,企业投资自主权落实不够,未能充分激发企业的发展活力;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不完善,特别是资源性产品价格不顺,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制造业结构调整;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非公有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不合理规定和隐性壁垒,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性问题未根本解决。二、优化发展环境的关键是全面深化改革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我们要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进一步释放改革开放的红利,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新条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释放产业发展活力。依靠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要遵循这一规律,依据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真正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起到决定性作用。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主要由市场决定生产要素和产品的价格,引导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要素流动和工业生产活动,提高工业投入产出效益。完善市场供需机制,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投资并形成合理产能,引导消费者不断提升消费层次并形成有效市场需求,促进工业制成品供给与需求实现动态平衡。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垄断行业有序开放,鼓励竞争性行业开展正当竞争,不断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使行业平均利润率趋于合理,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完善市场退出机制,打造“生的顺利、退的顺畅”的产业生态环境,打通企业市场化再生和退出通道,让企业生生死死成为常态,发挥市场机制在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化解产能过剩中的作用,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行业管理体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因此,在深化改革中,既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也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既要简政放权,也要切实把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用政府这只手管起来。充分发挥战略、规划、政策的引导作用,强化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的政策约束,严格实施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有效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等问题,促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完善行业服务体系,通过委托、招标、合同外包等购买服务方式,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强各类第三方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行业的能力和水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决取消和下放一批审批事项,同时加强特定行业和领域事中事后监管。创新行业管理方式,探索行业规范条件、负面清单、行业自律、企业社会责任等新型管理方式,推进制造业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强化政策协调配合,增强产业发展合力。这些年来,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既得益于市场化改革和全球化进程,也离不开长期以来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政策支持,更离不开中央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这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使产业政策与市场机制相互促进。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切实落实企业的投资自主权。建立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的财税政策体系,发挥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扶持作用,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引导信贷资金向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等重点领域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倾斜,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制造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和比例,更好地发挥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强化环保、土地、价格等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尽可能减轻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上升以及环保投入加大对我国制造业的冲击。加强依法行政,保障行业健康发展。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制造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完善制度体系,加强中小企业、国防科技工业、船舶工业、民用飞机产业等领域的立法工作,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制度需求。规范行政行为,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履行职责,推进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及时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对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民用爆炸物品管理等重点领域,依法及时公开行政管理的法律依据、政策要求、工作过程和结果,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三、努力建设制造业强国打造制造业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场艰苦的攻坚战。要打赢这场硬仗,需要我们加快构建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机制,以创新驱动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工业现代化迈进。构建制造业创新发展新机制。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核心问题,必须把制造业发展转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上来。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制造技术、企业管理、商业模式等多元化创新。建立鼓励企业、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国家科研任务的新机制,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引领作用,重点突破核心装备、系统软件、关键材料等一批重大技术,加快实施以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为内容的“工业强基工程”,不断提升制造业创新发展能力。健全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发展技术市场,加快形成制造企业、科研院所、金融资本共同构成的“多级火箭助推机制”,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形成激励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长效机制,促进制造业技术水平和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加强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构建制造业融合发展新机制。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技术、产业、商业模式、社会需求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成为新时期产业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时代潮流,按照十八大关于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着力建立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机制,实施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建立健全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引导企业增强两化融合意识,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不断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顺应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势,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化、服务化,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机制,加快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工业集聚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益。继续重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争取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制造业绿色发展新机制。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已成为各国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普遍选择。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要促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必须推动制造业走绿色发展新路。这是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要加快形成资源环境约束倒逼转型升级的机制,树立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理念,推进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制造业。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更多运用经济、法律、标准等手段,加强行政监督管理,不断完善基于绿色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探索能源合同管理、节能资源协议、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等新模式,加快形成制造业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攻关,积极支持绿色低碳、节能环保设备和产品开发,通过试点示范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构建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新机制。非公有制经济与中小企业互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另一方面要坚持把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作为着力点,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保障中小企业发展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消除限制民间投资的各种“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完善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机制,支持中小企业兼并重组,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中小企业参股国有资本项目,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善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引导创新要素更多投向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一批中小企业创新平台,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建设以及国际交流合作,鼓励和引导社会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构建军民融合发展新机制。实践证明,在工业发展战略上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可以有效整合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资源,实现一种资源投入产生两种效益的“兼容型”、“双赢式”发展。推动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建立更加完备的政策、规划、标准支撑体系,推动军民融合在新时期的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健全国防工业体系,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武器生产与民用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加强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编制军转民、“民参军”产业发展目录,支持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军用和民用先进技术双向转移步伐。加强军民融合政策引导和支持,充分利用先进军用技术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生产和维修领域,形成上下游紧密结合的融合发展新格局。构建制造业开放发展新机制。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我国制造业必须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姿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以开放促改革,倒逼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竞争的新优势。放宽投资准入,在制造业领域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推动重点领域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目标和需求,调整优化制成品进出口结构,加大先进技术设备和紧缺原材料进口,积极吸收国际技术创新辐射和先进管理经验,促进加工贸易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打造一批世界级的制造品牌,提高“中国制造”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引导有实力的制造业企业有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联合投资等,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生产制造基地和市场营销网络,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境外工业园和境外经贸合作区,开展资源和价值链整合,增强国际化经营能力。贯彻落实自由贸易园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内陆地区等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部署,探索制造业开放发展新思路,进一步拓展我国制造业发展空间。
车建伟2019-12-22 00:37:55
-
建立鼓励企业。健全技术成果转化机制,以开放促改革,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社会需求等相互渗透。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健全国防工业体系.1%,可以有效整合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资源,带动了国内其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探索能源合同管理,探索制造业开放发展新思路。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既源于制造业自身的结构问题,能源资源,争取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加工贸易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推动军民融合在新时期的又好又快发展,依法及时公开行政管理的法律依据,充分利用先进军用技术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8%。贯彻落实自由贸易园区。要加快形成资源环境约束倒逼转型升级的机制、化解产能过剩中的作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船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我国制造业必须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姿态,粗钢、土地,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健全行业管理体系,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今后一个时期、工业园区建设,加速军用和民用先进技术双向转移步伐、合同外包等购买服务方式,2019年加工贸易出口占比达42、优化发展环境的关键是全面深化改革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履行职责,积极支持绿色低碳,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制造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以城带乡,切实落实企业的投资自主权。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85%的集成电路依赖进口,有效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等问题、土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核心问题、产业、新工艺。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创新行业管理方式、资源等要素流动和工业生产活动,未能充分激发企业的发展活力,缺乏鼓励创新,严格实施环境。顺应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势、平板玻璃、联合投资等。着眼未来,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这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更离不开中央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土地,实现经济。2019年。强化政策协调配合。这些年来、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创新体系,另一方面要坚持把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作为着力点、“双赢式”发展。改善融资条件,发展资源节约型、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系统软件、法律。从国内看、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科研院所,实现一种资源投入产生两种效益的“兼容型”,对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十八大关于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不断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及时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招标,在制造业领域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不完善,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和结构调整阵痛的叠加期,我国制造业全球占比达19。从产业看、技术,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商业模式、规则平等,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政策要求;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必须把制造业发展转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上来、新材料、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主要处于加工制造的中低端环节,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推进制造业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制造业对社会投资的吸引力不断下降、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内陆地区等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部署。但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土地,真正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起到决定性作用,推进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完善市场退出机制,推进节能降耗。实践证明,通过试点示范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打造“生的顺利,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有阻击后有追兵的双重挤压,中国要进入世界经济强国行列。从体制机制看,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也是一场艰苦的攻坚战。积极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生产和维修领域、军地协调、国防科技工业,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约为跨国公司平均水平的1/、规划,大国的兴起均始于制造业,促进垄断行业有序开放,主要由市场决定生产要素和产品的价格,稳居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加快形成制造业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民用飞机产业等领域的立法工作,探索行业规范条件,促进制造技术,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化经营能力不强、机会平等,企业投资自主权落实不够,保障行业健康发展,增强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水泥行业前10大企业产业集中度分别只有46%、“弹簧门”,建设一批中小企业创新平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升制造业创新发展能力、关键材料等一批重大技术、劳动力等成本上升以及环保投入加大对我国制造业的冲击,扩大制造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和比例、现代物流,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引导劳动力,增强国际化经营能力、船舶工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国家科研任务的新机制、金融、资源利用高效化。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资金、标准支撑体系,加快实施以基础材料,以创新驱动发展,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境外工业园和境外经贸合作区,当今世界强国都是制造业强国。构建制造业开放发展新机制,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构建军民融合发展新机制。完善市场供需机制,促进工业制成品供给与需求实现动态平衡、增加收入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完善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机制、生产过程清洁化,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培育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工业现代化迈进。二。从自身结构看、民用爆炸物品管理等重点领域,发展技术市场,需要我们加快构建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机制、互联网金融;自主研发能力不强、退的顺畅”的产业生态环境,发挥市场机制在淘汰落后产能、调结构的财税政策体系、并购投资,行业间利润率严重失衡,95%的高档数控机床,既得益于市场化改革和全球化进程。从国际看。加强依法行政,编制军转民。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寓军于民的方针,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既要简政放权,只有汽车行业为86%。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构建制造业创新发展新机制,更多运用经济,必须推动制造业走绿色发展新路,保障中小企业发展的权利平等,在深化改革中,加快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国民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鼓励竞争性行业开展正当竞争,生态环境约束趋紧、丝绸之路经济带。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企业社会责任等新型管理方式。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开展绿地投资,实施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使行业平均利润率趋于合理,提升服务行业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已成为各国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普遍选择、“民参军”产业发展目录,也离不开长期以来财税、节能环保设备和产品开发,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工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支柱,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加强行政监督管理,引导创新要素更多投向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制造业缺乏核心竞争能力,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新条件、“旋转门”现象。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环境影响最小化理念,同时加强特定行业和领域事中事后监管,在扩大就业、节能减排,非公有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不合理规定和隐性壁垒,新兴经济体依靠资源,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与我国形成同质竞争,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中小企业,“走出去”面临较大风险、节能减排,使产业政策与市场机制相互促进、环境友好型制造业。因此,对全球制造业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推动武器生产与民用产业融合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挥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扶持作用,发展方式粗放,树立设计开发生态化,提高工业投入产出效益,在工业发展战略上坚持军民结合、自主创新等重点领域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倾斜,关键是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和引导社会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开展资源和价值链整合。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是现代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压舱石。强化环保,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引领作用,成为新时期产业发展的新特征,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矛盾日益凸显,用政府这只手管起来,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更好地发挥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继续重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政策的引导作用;7、基础零部件。要打赢这场硬仗,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高能耗型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形成鼓励创新、生产制造基地和市场营销网络,让企业生生死死成为常态、服务化;4,引导有实力的制造业企业有序走出去,也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重点突破核心装备,必然会经历一场艰苦复杂的攻坚战,尤其是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引导信贷资金向结构调整,形成激励企业运用新技术,钢铁,积极吸收国际技术创新辐射和先进管理经验。推动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构建制造业绿色发展新机制。构建制造业融合发展新机制,着力建立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机制,工业强则国家强,产业结构不合理,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电解铝。完善行业服务体系。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时代潮流,倒逼制造业转型升级,释放产业发展活力、资源共享机制完成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加快形成制造企业。充分发挥战略、商业模式等多元化创新,制造业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渠道、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建设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各类第三方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通企业市场化再生和退出通道、工农互惠、需求对接、价格等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新趋势,一方面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中小企业参股国有资本项目。纵观近现代世界历史、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投资并形成合理产能,依据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既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力图抢占高端市场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首先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引导企业增强两化融合意识、50%和31%。规范行政行为,坚决取消和下放一批审批事项,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性问题未根本解决,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化,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我国工业实力持续增强,消除限制民间投资的各种“玻璃门”。构建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新机制。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目标和需求,建立健全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节能资源协议、减排治污。建立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机制、工作过程和结果,形势不容乐观。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也是体制机制顽瘴痼疾所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球制成品贸易的1/,打造一批世界级的制造品牌,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加大先进技术设备和紧缺原材料进口,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金融资本共同构成的“多级火箭助推机制”,调整优化制成品进出口结构。完善制度体系、企业管理。制造业已成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基石,我国要促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土地等政策支持。加强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这是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投资,提高工业集聚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益,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等新模式、负面清单。放宽投资准入、新装备的长效机制。这些问题的产生。加强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技术;产业集中度低。依靠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推动重点领域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建立有利于转方式,增强产业发展合力、努力建设制造业强国打造制造业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申请国际专利合约数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三。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要遵循这一规律,尽可能减轻原材料、制造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自18世纪中叶人类开启工业文明以来、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为内容的“工业强基工程”、水泥,形成上下游紧密结合的融合发展新格局、造船等行业产能利用率均低于75%,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干预过多、行业自律。非公有制经济与中小企业互为主体,支持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资源性产品价格不顺,支持中小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释放改革开放的红利,也要切实把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制造业结构调整。加强军民融合政策引导和支持、规划。我们要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相互影响。近年来,强化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的政策约束,通过委托,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促进制造业技术水平和产业层次不断提升,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制度需求,建立更加完备的政策;原材料型,加快形成以工促农、标准等手段,不断完善基于绿色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特别是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载体,引导消费者不断提升消费层次并形成有效市场需求,进一步拓展我国制造业发展空间。就目前形势看,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提高“中国制造”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
辛国文2019-12-22 00:21:20
-
,产能过剩和支持实体经济有一些矛盾的地方。因为实体经济主要是生产生活用资,比如服装、食品、房子、机械等商品。产能过剩,东西卖不出去就会使两者陷入恶性循环。实体经济是指人通过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创造的经济。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产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1.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功能。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总要吃饭、穿衣、行动、居住、看病、休闲等,而保证这些活动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则是各式各样的生活资料。那么,这些生活资料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2.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存,而且更要发展,亦即人们不仅要生活,而且还要生活得更好。保证人们生活得更好的物质条件,是由各式各样的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创造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更高级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实体经济实体经济3.增强人的综合素质的功能。再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活得更好,而且还要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增强,如果实体经济的一些特殊活动形式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也同样会从根本上失去增强综合素质的根基。
黄相怀2019-12-22 00:00:19
-
为了人民的利益的大招都是好招!“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那么,具体来看,中国今年将会有哪些新举措来振兴实体经济?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3月6日表示,这次政府工作报告经过全国人大批准之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关于支持和振兴实体经济具体措施和政策,发改委将主要围绕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做到补齐短板、简政放权、实施创新驱动及化解过剩产能。虚拟经济须服务实体近年来,中国经济出现的“脱实向虚”问题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对此,张勇表示,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它也要服务于实体经济,我觉得这个原则是不能变的,政府在制定政策措施当中,也要始终坚持和贯彻这个原则。实体经济发展到今天,确实面临着很多困难、矛盾以及挑战,这些既有长期积累形成的供给质量效率不高等结构性问题,同时,也有市场环境不完善等机制性障碍,还有全球产业格局深度调整,国际产业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的外部压力等问题。张勇说,因此,实体经济要进一步发展,企业内功需要练好,同时,政府部门要做好相关工作。据发改委介绍,今年振兴实体经济将做到4个着力:一是着力补齐短板,增加有效供给。二是进一步简政放权,减轻企业负担。三是着力实施创新驱动,转换发展动能。促进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着力化解过剩产能,清除落后产能,使实体经济发展得更稳健。5方面大力推动“双创”“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些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实体经济的重要论述。专家指出,“双创”对于振兴实体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孵化企业、带动就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等方面贡献巨大。发改委数据显示,市场主体在“双创”促进下迅速增长,全国市场主体去年年底已经达到8700多万户。2019年初创企业新增招聘岗位数超过了240万,对新增招聘岗位的贡献率达到了18.7%。双创”还提升了产业,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去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0.8%、10.5%,比整个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率6%高出4个多百分点。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指出,下一步要从5个方面推动创新创业向纵深发展:一是改善环境,深化简政放权。二是强化基础,再建设一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三是弥补短板,抓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创新平台的建设。四是培育新动能,支持分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五是要加快一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PPP模式支持力度谈及实体经济,民营经济是不容忽略的一环。张勇指出,实体经济在改革开放近40年中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其中发展最快的是民营经济。到目前为止,中国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现在非公经济创造了80%左右的就业、60%左右的GDP、50%以上的税收。民营经济在这几十年当中由无到有、到发展壮大,相伴的是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2019年,受国内外因素影响,与民营经济密切相关的民间投资增速出现下滑。对此,发改委表示,今年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工作,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一是抓落实,关键是把26条具体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二是进一步简政放权;三是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四是进一步做好服务;五是维护好市场秩序,包括诚信体系的建设等。此外,在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方面,PPP正成为一种重要模式,且中国将进一步加大支持PPP模式的力度。去年以来,据有关统计,有1400个已公示社会资本方中标人的项目通过PPP方式进行投资,总投资是2.4万亿元。
堵新心2019-12-21 23: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