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投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哪些政策措施

樊方园 2019-12-21 23:39:00

推荐回答

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平民百姓,举国关注,共谋大计。来自方方面面的讨论与争鸣,可谓如火如荼。但是,眼下至少有两个不争的共识:一是坚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公路建设。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基础。农村公路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通道。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消除贫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陕西省农村公路的现状,仍然可以概括为“欠账甚多、任重道远”。目前,我国仍有4万个建制村尚待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30多万个建制村还没有通沥青路。陕西所占比例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喜的是,发展农村公路的有利因素,大于历史上任何时候,其突出特点是政策好、人气旺。今年5月24日,陕西省与交通部共同签署了《陕西省人民政府—交通部关于落实中央1号文件农村公路建设任务的意见》。李盛霖部长高度评价:陕西省政府和交通部联手共建农村公路,是贯彻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重大举措,对于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陕西省代省长袁纯清强调:农村公路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基础工程、第一民心工程、第一富民工程。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揭开了新时期划时代的一页。意见》深刻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需求和重大方针政策。正像《人民日报》社论所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加强“三农”工作,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用5句话20个字为我们概括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要求,勾勒了一幅令人向往的现代化乡村社会的美丽图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我认为,农村公路建设就像这幅美丽图景的画布一样,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和载体。公路是农村脱贫的必要基础设施长期以来,贫困与农村孪生,弱势与农村齐名。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可为扶贫开发事业、农业长效发展机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三农事业”奠定物质载体,增强造血功能。2004年3月,国际农村公路焦点组织IFG第四次技术交流会议在我国的昆明召开,会议主题是“农村公路改善与扶贫”。大会有一个可喜的研究共识:农村公路建设是脱贫的必要因素之一,农村公路在通达、教育和医疗设施、增强农业收入、刺激商业活动、加强联系与沟通、提高旅行速度、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这里应当特别指出的是:扶贫与公路改善之间应当如何保持平衡、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是各国政府和咨询公司考虑的首要问题之一。来自亚洲的研究表明,如果有较好的农村公路,化肥成本会降低14%,农民收入增长12%,而农业产品产值则上升32%,而且方便的运输条件可促进农副产品的精加工、附加值。来自非洲的研究表明,在目前非洲的公路条件下,只有5%的肉类通过卡车运输,多数运输活动靠步行,有时耗时数周,导致食品重量丢失、质量下降。研究表明,400公斤食品在12、24、48和96小时的运输途中所丢失的重量分别为6%、8%、12%和14%。有专家指出,美国农产品全国的差价只有5美分,关键是公路的发达与运输的快捷。由于交通不便引起的价格差异十分突出,在发达地区只卖几元钱的半导体,在农村却要数十元甚至上百元。市场上热卖的一种土豆片,英文称“PRINGLES”,中文名叫“品客”,190克卖价12元,在西安卖13元。美国人制造了“品客”,分厂却设在交通发达的广州,而其原料不外乎是陕西盛产的土豆,价格翻了100多倍,若按当地市值计算,剩余价值高达千倍。要想富,先修路”的意义就在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的深加工,都离不开公路交通提供的基础保障。我们对未来的憧憬是,便捷的农村公路会吸引类似“品客”等诸多的外企,像建设“坑口电站”一样,把厂子搬到农民的田间地头,那时候我们的一颗土豆也会变成“天价”。有研究认为,农村道路在综合扶贫与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贫困地区落后的基础建设导致其与其他地区的贫富差距拉大;公路改善增加了村民收入,使他们容易获得教育与医疗;促进了人口、货物和服务的流动;加强了农村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在全面提升综合国力的过程中,对改变相对薄弱的农村面貌都有一段集中并快速的发展阶段。韩国在“二元经济”转型中,政府斥资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970年11月,韩国政府首先拨款20亿美元启动“新村运动”,主要用于修建乡村道路等。该国中央政府免费向全国3万余个村庄发放水泥,平均每村335袋,每户4袋,每袋50公斤,并明确规定这些水泥只能用于村里的公共事业。地方政府则提出了修建桥梁和村级道路等20种乡村基础建设项目,交给农民自己开发。为了鼓励、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政府还确定了“先动先扶,不动不扶”的扶持政策。对那些达到政府要求的村庄,第二年每村加拨500袋水泥和1吨钢筋。如果基础工作面貌发生了改变,政府第三年再为该村再追加1000袋水泥用于鼓励等。综上所述,农村公路的发展,无疑可以改善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可以增加农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促进“生活宽裕”;可以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激发农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善村容村貌,促进“村容整洁”;可以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从而向新型农民的时代过渡,提高参政的意识,促进“管理民主”。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最近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诸多方面取得成果,使建设新农村的过程真正成为不断带给农村群众实实在在好处的过程。努力实现农村公路发展的历史跨越“十一五”时期是农村公路建设的新时期,中央明确要求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一项重大任务,这是新时期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交通部部长李盛霖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以往的经验,认真审视和准确把握新时期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新变化。我们可喜地看到,农村公路建设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农村公路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今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把农村公路建设摆到“十一五”交通工作的突出战略地位,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近期,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对全省农村公路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抓住我省列入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试点先行省的机遇,把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切实加强起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基础工程。要科学规划,坚持质量第一,确保‘十一五’时期实现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和农村公路建设的双胜利、双丰收。十一五”陕西省农村公路发展的目标是:县乡公路里程达到4.6万公里,其中沥青水泥路里程达到3.5万公里,等级公路3万公里,村公路达到6.9万公里,每年安排不少于1万公里的通村沥青水泥路建设。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力争乡镇、建制村通班车率分别达到100%和95%。为实现上述目标,目前我们主要做的五项工作是:第一,大力建设通村公路。按照“县组织验收、市审查上报,省公路局核准、交通厅拨款”的程序以及“据实补助、先干后补”的办法实施。凡达到交通厅颁布标准的通村沥青路,关中地区每公里补助10万元,陕南、陕北地区每公里补助12万元;凡达到交通厅颁布标准的通村水泥路,全省统一按每公里15万元给予补助。在整个建设中,要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四项制定”,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质量控制,确保建设质量。严格资金管理,公示资金使用,保证国家补助资金真正用到农村公路上,防止截留、挤占和挪用。第二,动员各方积极力量。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政策引导作用,紧紧依靠地方政府、农村群众及社会力量,坚持“国家投一点、地方筹一点、群众自愿出一点”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各地交通部门要积极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和密切合作,形成多方支持、建设农村公路的合力。要认真总结延安市修建农村公路经验,坚持以往“乡村群众打底子,交通部门铺面子”等做法,依法用好“一事一议”政策,引导农村自愿出工投劳,合法筹集建设资金。要尊重农民的选择,不修农村不需要和不愿意建的路,不搞强行摊派和集资,决不能增加农民的负担。第三,坚持经济节约的原则。农村公路的设计、建设、养护和管理,要按照量力而行、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进行,修实用之路、安全之路、资源节约之路。要合理把握标准,适当简化程序,标准规范以及线型选择等要因地制宜、因路制宜,推广就地取材、经济耐用、易于养护的路面结构。不搞大改线、大拆迁,保护沿线农村利益。注重环境保护和节约用地,最大限度地保护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土源和料场,不得乱采滥挖,防止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第四,加强改善养护管理。认真实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建立、完善以县为主、乡村配合的管理体制,统一规范管理机构,市设农村公路管理处,县设农村公路管理站。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资金渠道,特别是要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和地方财政预算资金投入。健全养护机构,完善养护模式,推行专业养护与群众养护、常年养护与季节养护相结合的养护方式。加强对农村公路的技术指导,做好全省农村公路通达以及技术状况普查工作。第五,积极发展农村客运。把农村客运网络作为支农、惠农、兴农的实质性举措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农村公路效益。按照“路、站、运”一体化发展原则,修建简便、经济、实用的停靠点或招呼站;积极进行农村客运公交化试点,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方便和实惠。
龚家贱2019-12-22 00:54:34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仅是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还具有多方面的经济意义。本文在多角度透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内涵的基础上,详实地论证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启动内需的重要性,提出了调整财政政策趋向,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建议目前,我国以短缺经济和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已经结束,国民经济正在向以买方市场和整体素质提高为特征的新阶段过渡。这种以大调整为特征的时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结构升级,受到了需求不足的严重制约。而在我国独特的经济社会结构之下,要扩大内需,刺激经济,首要的任务是要采取切实的办法,改变农民收入增加过缓甚至下降的局面。增加农民收入,无疑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投资,为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小农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和获利机会,降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的风险和成本,扩大农村的能量与容量。就像“十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那样,中国需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今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措施。
    赵首永2019-12-22 00:38:27
  • 2019年11月29日,新华社刊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一系列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齐景坤2019-12-22 00:22:09
  • 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 农田水利建设;2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 基础设施建设;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扩展资料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基础设施规划是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力支撑。科学的基础设施规划,可以有效落实国家政策,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规划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和农民百姓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村基础设施。
    齐春影2019-12-22 00:11:01
  • 加快农村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涉及到很多方面,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根据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不断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二是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三是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具体来讲,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就是要:加大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力度;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大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赵韵韵2019-12-22 00:01:34

相关问答

我国面对贸易摩擦应对办法:1、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耐力,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勠力同心,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化压力为动力,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努力维护国家发展的国际环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2、保持战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应对美国挑起贸易战的行为,关键是不受对方干扰,保持战略定力,避免犯颠覆性错误。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4、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全力增强创新能力。牢牢把握新技术革命的战略机遇,加速技术追赶,加强前沿技术研发,用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6、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建设贸易强国。扩展资料:贸易摩擦背景:2019年,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加剧,中国连续14年位居全球贸易摩擦目标国榜首,全年共有21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16起,涉案金额27亿美元。从涉案产品看,钢铁、轮胎、鞋、玩具、铝制品等已成为贸易摩擦的“重灾区”。经济贸易领域的矛盾和摩擦,成为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矛盾和摩擦最集中的领域,且在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中有较突出的表现。近年来,我国摩擦产品种类一直在不断增加,机电、高科技产品出口增长迅速,成为新的摩擦热点,例如汽车、医药产业等。并且大有从单一产品延伸到整个相关行业之势。贸易摩擦。
新型智慧城市就是在一个城市中将政府职能、城市管理、民生服务、企业经济通过新型智慧城市这个大平台融为一体。采用信息化、物联化、智能化科技,将城市所涉及的社会经济、综合管理与社会服务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和充分利用,为城市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城市综合管理和社会民生服务,为保障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提供一个可实施途径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新型智慧城市作为现代信息社会城市发展的最新形态,其理念已被大多数地区和居民接受和采纳。新型智慧城市应以人为本,借助智慧技术主动征询并及时响应市民的需求和意见,促使政府从发号施令的命令者转型为以民生为本、以市民满意度为本的服务者,实现城市决策的人性化和高效率。当前国内主要新型智慧城市实践取得的效果十分明显,但其中存在群体“数字鸿沟”明显、监控与评价环节缺失、政府角色定位不准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当下新型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为此,需要从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保障、加强项目建设流程的监管与服务以及灵活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等层面有针对性地解决当下国内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各种问题。一、从实际出发,合理战略定位,缩小“数字鸿沟”群体“数字鸿沟”体现了不同群体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认知和态度差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久性的复杂系统工程,群体“数字鸿沟”影响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环节与价值目标。一方面,需要在一定的战略高度综合考虑和统筹规划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宏观方向,结合各地区自身的经济文化水平、居民诉求、信息技术基础和人才储备情况,缩小区域、城乡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定位差距;同时各地区也要着眼实际,积极开发一些适用于老年人、低受教育程度群体、残障人士等群体的智能型产品与服务,关注和保障弱势群体的诉求和利益,增强公共服务的特色性和适用性,缩小不同群体对新型智慧城市认知的差距。在教育层面,要加强新型智慧城市相关背景知识的宣传、受教育和推广,让新型智慧城市的理念和实践进入更多群体的视野。二、市场多元化,完善监控和评价环节1、鼓励多元化建设鼓励企业、技术人才、城市居民等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到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加快和提高信息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通过依托技术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发挥企业对新兴技术和市场需求敏锐感知的独特优势,建设网格化的筹资渠道,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经济和技术基础。2、加强科技创新研发人才的培养对不同部门和行业的人才资源进行整合,以鼓励性政策加快新型智慧城市重点领域的技术研究,对优秀人才给予全方位的福利激励,为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监管、评估等环节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3、拓宽各方市场主体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意见反馈渠道促进不同群体的信息交流、互动和反馈,加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监控和评价,从而更加高效地为需求多样化的居民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三、发挥市场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源泉与活力来源于完善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而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是要创造健康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发挥市场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前提。目前,各级政府在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大都扮演着领导者、建设者、监管者、评估者等多重角色。在提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责任和权限难以区分和准确界定,这就需要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科学地认识自身角色,做好“掌舵者”而非“划桨者”,明确自身权力和责任清单的具体内容,尊重和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总的来说,国内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虽是最初从国外借鉴的新兴概念,但在我国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注入了本土元素。新型智慧城市所勾勒的愿景是美好的,而具体实践过程的问题却是多样的,需要在今后的规划建设中不断总结经验,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政策需求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个性化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战略,鼓励多元利益相关主体的参与,以真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和谐发展。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是通过顶层规划、专项规范、工程设计,制定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宗旨、方针、目标、任务、方法、实施的方向性、路线性、纲领性的可实施文件。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指导、规范、约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要素和资源的网络融合、信息交互、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以“互联网+智慧城市”的思维,全面提升新型智慧城市创新管理与民生服务的能力。金鹏信息新型智慧城市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