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回答
扶贫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扶贫对象中国的贫困线主要以是否达到温饱为标准来确定。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1985年农民的消费水平,以年人均收入在150元人民币以下者为贫困型。以后各地实行的标准有些上升为200元,有的发达地区多至1000元。列入贫困线内的扶贫对象分为两类:第一类,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全国有18个片,包括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这类地区生活条件差,生产力发展缓慢,经济、文化落后,部分农民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第二类,零星的贫困县和贫困户。造成贫困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多、劳力少,或家底薄,缺少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料。扶贫的意义采取积极扶持措施,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致富,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加强社会安定团结,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发扬革命传统,巩固国防都有重要的作用。扶贫在构架和谐社会,增进城乡居民亲情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更为突出。扶贫“硬伤”多年来对扶贫工作开展中,各种不符合规定,各种人为原因造成的失误都是硬伤。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四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认为扶持到户很难出“成绩”。导致有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一年时间,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一些镇政府未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本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为精准扶贫工作,县上派的有工作队,自然由工作队负责,政府只催催进度,过问过问就行了,考核追责首先是追工作队的责。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和实施覆盖面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到户产业项目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难度大,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实。扶贫工作队则认为,工作队是到镇入村协助当地政府、村两委开展扶贫工作,希望得到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对目前的现状觉得工作无动力、无信心,感到彷徨和无奈。合力攻坚的氛围未形成。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社会各界捐资捐物,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贫困户,当问及打算发展啥产业、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二是就业观念严重落后。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以全县开展的修脚师培训为例,一些贫困户子女不参与,认为这项工作不体面、名声不好、不愿干。其择业标准与自身素质能力极不相符。三资金投入滞后,到户产业实施难。一是投入精准扶贫资金总量小。从2019年精准扶贫项目实施情况看,贫困村面上基础设施项目部分得到了落实实施,而到户扶持项目除移民户享受陕南避灾移民搬迁项目支持外,对贫困户产业扶持微乎其微。二是扶贫到户的扶持政策有待完善。目前出台的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对产业规模的要求与贫困户的自身能力,生产水平不相匹配。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如现行的产业奖励扶持政策要求养羊50只以上、养鸡1000只以上,魔芋种植20亩以上等,这种标准无疑将贫困户排除在受扶持行列之外,难以获得产业发展扶持。三是精准扶贫项目落实严重滞后。截止5月中旬,贫困村项目计划、建设规模、扶持标准还未下达到镇村,时间过半,计划未下达,将会影响年度目标的实现。四社会参与度不高,氛围不浓。一是一些集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老板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识,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新建产业兴趣不浓,认为做这项公益活动时间跨度长,见效慢、成效难以短时间内显现。二是对社会扶贫的认识模糊,认为办公益就是社会扶贫的全部内容,忽视了支持农户发展,增加造血功能这一重内容。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确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公益事业可以通过申报争取国家基础设施项目解决,而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才是开展扶贫工作最大短板。这一短板并未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倾力支持。
籍巍巍2019-11-15 16:45:20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国电、华电、华能、大唐、中电投集团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是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国务院颁布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及时组织移民安置验收。建立健全移民安置专项验收制度,工程截流、蓄水、竣工前应先对移民安置进行专项验收。截流、蓄水阶段移民安置验收时,应做到移民新址具备对外通行条件;新址内规划的道路、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投入正常使用;规划的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具备使用功能,或者移民就医和子女入学均已解决;移民生产安置已按规划实施;安置房屋满足入住条件,移民搬入新址。竣工阶段移民安置验收时,应全面完成移民安置规划确定的移民安置任务,移民补偿补助费用已兑付到位,移民工程已经通过验收。未进行移民安置专项验收或者移民安置专项验收未通过的,不得进行工程相应验收。
齐新萍2019-11-15 17:00:21
-
六个“到村到户”:1、结对帮扶干部到村到户。与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结合起来,组建精准扶贫工作队,发挥好驻村干部的积极作用。同时鼓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对口帮扶和定点帮扶长效机制。2、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扩大农户参与和选择扶贫项目的自主权,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快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村、种养户,把扶持资金真正落实到每村每户的产业项目上。3、教育培训到村到户。一是加大义务教育力度,确保每个孩子按时完成学业。二是加大职业教育力度,利用教育“9+3”计划,将中职招生向贫困家庭倾斜,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三是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通过“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方式,对有劳动力的贫困对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产业化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就业技能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4、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坚持“危险房屋鉴定到户,改造任务落实到户,设计图纸提供到户,施工技术指导到户,补助资金拨付到户,竣工验收具体到户”的原则,按照“群众自建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的要求,切实改善农村困难群众基本居住条件真正让困难农户受益。5、生态移民到村到户。按照“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要求,科学规划选点,集中安置生态环境脆弱、生活条件落后、交通不便的移民户,坚持尊重群众自愿的原则,确定移民搬迁对象,注重移民后期扶持和产业发展,使移民群众走上致富路。6、基础设施建设到村到户。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和小康寨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展资料精准扶贫要做好四“领”四“扶”:1、做好组织“领导”,确保扶有“后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带领全体党员发展“五个文明”建设的坚强堡垒。打好脱贫攻坚战首先要先扶强基层党支部,以基层党支部为领导,强化核心作用不动摇,让农民群众脱贫攻坚的底气越来越足,着力建优配强基层党支部,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使其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牢“后盾”。2、做好干部“领头”,确保扶有“后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推动工作健康快步发展的“驱动力量”。在脱贫攻坚战中要钉牢“干部桩”。领导干部既做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既要决策,又要执行。3、做好党员“领先”,确保扶有“后援”。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是服务群众的“排头兵”、攻坚克难的“急先锋”,是处处领先的“示范榜样”。党员要要自觉践行担当精神,始终按照“三严三实”要求,把精准扶贫责任扛在肩上、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要提前谋划,发散思维,针对贫困村实际情况定制扶贫措施,真正尽心尽力。要努力学习与精准扶贫相关的知识和政策,主动思考致富路子和脱贫金点子,认识自身责任,充分调动主观积极性、尽职尽责。通过广泛开展“党员示范户”、“党员示范区”、“党员示范岗”、“党员志愿者”等多种形式,搭建党员服务贫困户的平台,在信息、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使党员成为帮助贫困户脱贫的有力“后援”,提高贫困户脱贫的速度和效率。4、做好制度“领引”,确保扶有“后劲”。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是落实工作责任制。责任机制是规范约束激励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强化落实执行的有效“武器”。要充分发挥县、乡镇党委“前线指挥部”作用,完善扶贫领导小组,落实扶贫分级责任制,建立一支“不脱贫、不脱钩”的驻村帮扶工作队,深入贫困地区一线,进村入户开展了精准扶贫调研。共产党员网-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精准扶贫要做好四“领”四“扶。
连东英2019-11-15 16:5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