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女王的一生有什么经历?

齐新颖 2019-12-21 18:59:00

推荐回答

“第一,我可以被取代,但你不可以.”“第二,你是也将永远会是我唯一的妻子,你是我存在的意义,我爱你至死不渝.”苏醒后的阿尔伯特,无力地回答妻子。不、不、不,对我而言你是不可以被取代的.”泣不成声的维多利亚俯下身,把湿润的脸颊紧紧地贴在阿尔伯特的胸脯。二年轻气盛的维多利亚继承英国王位后,她的顽固、不忍耐等性格引起一些国民的反感。某天与丈夫阿尔伯特因事乘马车离开白金汉宫不久,途中,突然从暗处飞来一颗子弹,如果不是阿尔伯特手疾眼快、机智和勇敢,奋不顾身地用自己的身子挡住了横飞而来的子弹,维多利亚女王很难逃此一劫。当场阿尔伯特就晕倒了。为此,维多利亚对丈夫的这种举措很是吃惊和感动。然而,夫妇俩面对的不只是一个家庭,而且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他们都生于1819年,只相差三个月,是至亲的表姐弟。维多利亚的父亲肯特公爵是英国乔治三世国王的第四个儿子,在她八个月时就去世了。她的三个伯父——乔治四世、约克公爵和威廉四世都没有合法继承人,所以她在威廉四世死后继位。阿尔伯特是德国萨克森·科堡·哥达公爵的小儿子。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一世是他们两人共同的舅舅。利奥波德和维多利亚的母亲是兄妹,他们早早就筹划好了两个小人儿的婚事。阿尔伯特从未对自己的婚姻作过设想。年轻的维多利亚起初却心怀抗拒,不想放弃在终身大事上自己作主的权力。他们的婚姻最终成为英国王室历史上无可匹敌的爱情传奇,但这传奇并不像童话中的王子和公主那样完美。17岁那年,他俩第一次相遇,各自却留下了不同的印象。当时维多利亚还是一位被母亲管得很紧的公主,她来自一个以无教养和爱吵架的作风著称的汉诺威王朝,继承了家族那种顽固、不忍耐的特点。她非常有主见,但却没受过什么正规的教育。阿尔伯特却是美德、才学与自律的楷模,与他的父亲科堡公爵及哥哥欧内斯特完全相反。他很聪明,作为一个理想的王子,在语言、文化、哲学、音乐以及所有其它方面,都受过良好的教育。17岁的阿尔伯特骄傲自负,他尽管知道自己从小就与维多利亚订亲,但对她漠不关心甚至很瞧不起。维多利亚却认为阿尔伯特善良、可爱、聪明、英俊之极。三年之后两人再次见面,此时的维多利亚已是英国女王。在这桩安排好的婚姻中,女王需要生下继承人,而阿尔伯特则不情愿地发现自己是那个将使这一目的达成的丈夫。维多利亚一想到会有一个外人来支配、忤逆和反对她,是多么可怕啊!她爱他,但她也爱权力。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她也许会是他的妻子,但将永远是英国的国王。当他穿着漂亮的制服重新出现在她的眼前时,她的犹豫如薄雾遇到阳光一般消逝了。因为他们的身份和地位悬殊,求婚是不需要的。在他们将要步入婚姻殿堂之前,生性敏感的他,并不开心,并陷入了一生中最严重的抑郁期。三1840年2月10日,他们成婚了。一个全新的从未想象过的世界展现在她的眼前——他多好啊!简直太好了!她怎会想到要把自己的愿望凌驾于他的智慧之上、以她的傲慢压倒他的知识、以自己的爱好反对他的品味?他却不像她这样开心。他在情书里说“我相信天堂给我送来了一位天使,照亮我的生命”,但总不像她爱他那样爱她,他的生活也远不能令人满意。英国历史上的女王寥寥可数,王室从来就没有为一位执政女王的夫婿准备好一个合适的位置。阿尔伯特没有正式的职务,没有特别的称号,没有确定的地位。维多利亚的臣民总将他看作一个偷走了他们女王的外来者。尽管在维多利亚眼中他就是英俊男子汉的样板,她的臣民却不这样想。对他们——特别是那些经常见到他的、上流社会的男男女女来说,他那非英国的长相真是糟糕之极。他天生腼腆,不喜与人亲近,又务求完美,因此他的举止态度异常呆板而拘于礼节。而他对英国也没什么好评,这里的天气真坏,她的家族真没教养,这些人只晓得打猎和星期日礼拜而已……他与这些人实在没什么共同点。他注定像是要处在一个没权力的位置上。她像个追星族的小女孩,紧紧地跟着他,以崇拜的眼光看他,喊着“亲爱的阿尔伯特”。但她并不打算让他参与国家事务。他离国事最近的时候,是帮她给文件上的签名贴上方格纸。他不是没有野心的,他来这里并不是为了使自己高兴,而是为了做得更好,处处表现得高贵、有男子气、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国事的确是忌讳外来干预的,而他们的家庭里也同样存在障碍。为了维护好夫妻俩的关系,维多利亚不惜把自己相处多年的老家庭教师勒珍,一个狡猾、支配欲很强的女人,支付一笔养老金,打发她回德国去了。因为,阿尔伯特在英国遇到许多不开心的问题都源于勒珍对年轻的女王施加的不良影响,而可怕的勒珍从未消减维多利亚对阿尔伯特的爱。通常是维多利亚产后处于忧郁症的时候,两人就会为些鸡毛蒜皮的无聊小事吵架。她发脾气,责备他,而他则逃走,去作自己的研究。她会追上来,仍然争执抱怨不休。然后,她的态度又会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用道歉和许诺把他给淹死。他会原谅她,和好如初。勒珍的离去使阿尔伯特解放出来,能够参与到她的生活与国家事务中去。他努力克服困难,去对英国和他的妻子施加非常有益的影响。维多利亚读得很困苦的国事文件,阿尔伯特轻易就能理解并向她解释。她没耐性的时候,他以她的名义向大臣们发手谕,对国事作备忘、评论或建议。他是女王的私人秘书,秘密顾问,她的分身。他经常参与她与大臣们的面其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随着维多利亚越来越对他的才智表示绝对服从,他也就越来越深地陷到机械化的政治事务中,一个庞大帝国无休无止各式各样的事务。阿尔伯特最终对英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一点过去、现在都没有其他王室成员能比,事实上将来也不会有。他几乎是一手对王室参与外交和国内事务及科学、艺术与工业的活动进行了改革,给从前孤独地高高在上的王室创造了全新的形象,把他们带到公众面前,树立起非常关心臣民之福祉的领袖形象。他访问那些贫穷的家庭,为失业者呼吁。在他的影响下,维多利亚开始知道,在她的宫外,有太多人面临着不安全、穷困、传染病、早死的威胁,需要王室关心。他发起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1851年伦敦世博会,向公众展示工业革命的奇迹,有力地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威望。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欢迎阿尔伯特进入政治圈,但大臣们以及其他掌权者的确在他的帮助下,出于道德而不是政治或个人利益地,拓宽了政府关心的事务范围。这成就要依靠女王愿意服从她丈夫,而维多利亚合作得不能再合作了。从1842年以后,她就无原则地崇拜起丈夫,这种过分的爱情有时候也使他无法应付,阿尔伯特缺乏自信、不喜招摇的性格与维多利亚感性、喜怒无常的性格就完全相反。英国国王的职责现在是被一个外来者、一个真正的无冕之王行使着。他是她的夫婿,自然会对她有影响力,但这并不能减少那种外来的异样感。这个男人帮助形成了大英帝国维多利亚时代高得惊人的道德标准,而他根本不是英国人,英国人也不愿忘记这一点。这个“身居至尊之位的外国人”,经常是英国高层社会嘲笑的对象,以及国家政治危机时的替罪羊。他扰乱了英国大宪章古老、微妙、被掌握得极好的平衡,这在伯特谨小慎微地开始他的政治生涯是未曾预料到的。他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孤独中。维多利亚极端崇拜他,在家里,他的话就是法律。女王教导她的9个孩子,父亲就是他们做人的典范,也是唯一的典范。有几个孩子并不听话,特别是后来的爱德华七世,一个彻底的浪子。维多利亚会责怪他们不肖父亲,而不是对他们本人表示难过。1857年,她打破先例,给他加“王夫”的尊号。这种盲从使她在阿尔伯特42岁早逝时受到巨大打击。她的悲伤,如同她的爱与崇拜一样,极端过分而自私,身为女王的她一辈子穿丧服在19世纪并不常见。她自己甚至不想活了,并作好了死的准备。阿尔伯特曾经住过的房间,一直保持着他离去时的样子,从此王宫里禁止欢笑和娱乐。他死前不久,20岁的王子爱德华,她的继承人,正闹出一些风流不愉快的事。这消息使阿尔伯特非常痛苦,几星期后他死于伤寒。但维多利亚责备爱德华杀死了父亲,从此再也没有真正原谅过他,并且始终不许他履行职责。她自己隐居起来,无视自己作为女王的职责,甚至作为母亲的职责。她长时间不在公众场合露面,这大大损害了她的威望,以至于民间多次出现改制为共和国的呼声。她将他视作圣人,一个这俗世不配有的超自然的圣灵,因此才过早离开。她为他写的传记简直就是一部圣徒传,称他为“善良的阿尔伯特”,仿佛他是一位天使。寡居40年后,维多利亚于1901年去世,葬在阿尔伯特的身边。陵墓前摆着1862年制作的一座雕像——阿尔伯特朝上望着,好像看着上面的天空;而她望着他,她所有的爱、虔诚和悲伤都凝固在石头里。这座雕像,说尽了他和她之间的一切。
龚崇权2019-12-21 19:42:15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她的丈夫是阿尔伯特亲王,是他母亲的兄弟的儿子德国萨克斯科堡家族的王子。他们感情很好,伯特死后布朗是维多利亚女王身边惟一能够安慰她丧夫之痛的人。她一直把布朗视为第二任丈夫。她9个儿女把布朗称作妈妈的情人。
    赵风臣2019-12-21 20:40:57
  • 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Victoria,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女王统治时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她在位的60余年正值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由方兴未艾到鼎盛、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君主立宪制得到充分发展,使维多利亚女王成了英国和平与繁荣的象征。http://baike.baidu.com/view/5397.htm。
    赖鸿华2019-12-21 20:23:24
  • 维多利亚女王也从那时候开始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追逐仿效的了就对象。维多利亚时代”被许多英国人所怀念。
    章行远2019-12-21 20:00:39
  • 维多利亚时期,是大英帝国对外领土扩张最辉煌的时期,为了扩张领土,英国不惜使用一切手段。1857年,英法两国争夺苏伊士运河的统治权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但是一场设计巧妙的阴谋使英国获得了苏伊士运河的控股权,法国只能乖乖地退让。次年,在大英帝国殖民地的版图中又增加了印度,这可是大英帝国王冠上的一颗明珠。英国还让俄国在1877~1878年与土耳其的战争中的胜利果实几乎化为乌有。当时,俄国军队离伊斯坦布尔只有一步之遥,俄土双方签订协议,将巴尔干半岛的一部分土地归属俄国。而维多利亚不希望看到俄国势力深入到巴尔干半岛,她以武力和外交双重施压,迫使俄国做出退让。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英国的经济迅速成长,不断繁荣强大。女王登基的时候,英国只有几条铁路,但她去世的时候,英国已经拥有一个连接各大城市的发达铁路网。为了展示英国的昌盛和强大,第一次万国博览会于1851年在伦敦开幕,成为当时的举世盛事。在文化和科学方面,世界闻名的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和英国博物学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都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风云人物。由于经济和工业的不断发展,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逐渐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便利,伦敦的污水排放系统和伦敦街头出现的白炽灯都是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时候实现的。在1891年,也就是女王去世之前的十年,英国已经实行对所有小孩进行免费教育。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虽是君主立宪制度,维多利亚女王对大臣们的影响力依然很大。她在位期间,大英帝国极度扩张,达到空前的繁盛,深深影响中国历史的鸦片战争也是在她刚即位不久发生的。直至今天,世界上许多河流、湖泊、沙漠、瀑布、城市、港口、街道、公园、学校、建筑物等都是以维多利亚命名的,包括有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加拿大维多利亚市,新加坡维多利亚纪念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香港的维多利亚公园,塞舌尔群岛首都维多利亚,非洲最大的湖泊维多利亚湖,还有很多很多。维多利亚女王的初恋情人是俄罗斯尼古拉一世沙皇的长子---亚历山大二世。1839年,21岁的亚历山大二世在周游欧洲时抵达英国,1839年5月7日,亚历山大二世与维多利亚女王初次见面,当时年轻的维多利亚女王正值20岁的生日。初次见面,身穿军装的亚历山大二世的英俊潇洒就深深的吸引住了维多利亚女王。维多利亚女王在她的日记中写道:“在6点40分左右,我见到了皇储,他在我的窗前行礼,我们在圣乔治大厅用餐,皇储挽着我进入大厅,我真的爱上了皇储,他是那么亲切友好的一位年轻人,我们一起跳舞,一起大笑,一起分享快乐时光,我以前从未如此快乐过,我于2点半上床睡着,但兴奋得直到5点才睡着。第二天这对恋人再次相见,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写道:“皇储说他永远不会忘记这段快乐的日子,我想我也永远不会忘记,我真的很爱这位可爱亲密的年轻人,他的微笑非常迷人。英国逗留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亚历山大二世与维多利亚女王共坠爱河,他们一起看赛马,一起在白金汉宫跳舞,并曾有多次私人约会,有一次在剧院亚历山大二世还独自进入了维多利亚女王的私人包房,呆了半个多小时。维多利亚女王曾十分激动不安的告诉顾问的妻子,她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位可爱的深情的俄国皇储。然而维多利亚女王对亚历山大二世的爱意却引起了英国议会的不满,墨尔本勋爵十分明确的表示反对英国与疯狂扩张的俄国产生任何瓜葛,要求维多利亚女王立刻划清与亚历山大二世的界线。另一方面远在俄罗斯的尼古拉一世沙皇也听说了这对恋人的爱情,他要求亚历山大二世返回俄国。在国家利益和政治考虑的双重压力之下,这对恋人不得不痛苦的选择放弃爱情,分别那天,维多利亚女王在她的日记中写道:“皇储紧握着我的手,他的手是那么温暖,他看起来很苍白,他说他永远不会忘记这段日子,我吻了他的脸,他也十分深情的吻了我。与这位深情可爱的年轻人的分离使我感到非常悲伤,我是真的爱他。这对恋人在此后的35年间一直没有再次相见,直到1874年亚历山大二世再次拜访维多利亚女王,二人才再次相见。维多利亚女王与旧爱亚历山大二世的爱情最终在国家政治利益的考量下以失败告终,不久,她宣布与母亲和舅舅安排的结婚对象---来自德国萨克森-科堡-哥达的阿尔伯特结婚。阿尔伯特,1819年8月26日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公爵昂萨克森-堡-哥达的小儿子,哥哥是欧内斯特。当他7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他母亲因为通奸,被送到瑞士居住,并且禁止见她的孩子。阿尔伯特在波恩大学受过教育。在1840年,他娶了他的表姐维多利亚女王为妻。他们都生于1819年,只相差三个月,是至亲的表姐弟。维多利亚的父亲肯特公爵是英国乔治三世国王的第四个儿子,在她八个月时就去世了。她的三位伯父——乔治四世、约克公爵和威廉四世都没有合法继承人,所以她在威廉四世死后继位。维多利亚的母亲和利奥波德早早就筹划好了阿尔伯特与维多利亚女王的婚事。阿尔伯特从未对自己的婚姻作过它想。年轻的女王起初却心怀抗拒,不想放弃在终身大事上自己作主的权力。他们的婚姻最终成为英国王室历史上无可匹敌的爱情传奇,但这传奇并不像王子和公主的童话那样完美。他与她在1836年初相遇,都是17岁,两个人要多不同就有多不同。维多利亚当时还是被母亲管得很紧的公主,她来自一个以无教养和爱吵架的作风著称的汉诺威王朝,继承了她的家族的特点:顽固、不忍耐。她非常有主见。阿尔伯特却是美德、才学与自律的楷模,与他的父亲科堡公爵及哥哥欧内斯特完全相反。他很聪明,并在语言、文化、哲学、音乐以及所有其他作为一个理想的王子应该学的方面受过极好的教育。谈到结婚,维多利亚是十分的厌恶而且恐惧,她甚至听也不愿意听。她不止一次地对梅尔本勋爵说:“此时,我的情绪对结婚十分反感”,谈到与阿尔伯特的事,她在给舅舅的信中说:“我们之间并无婚约。即便她喜欢阿尔伯特,她“今年也不能最后定约,因为最早,这种事情也要等两三年以后再说”。她还说她“非常讨厌”改变自己目前的生活;并且声称,如果她不喜欢他,她也十分渴盼能得到理解,她并没有负约的疚愧,因为他们之间从未有过“任何约定”。这分明是一条缓兵之计,她已在为自己寻找退路。而对梅尔本勋爵,她说得更加明白,毫不掩饰,她告诉他说自己“不怎么想见阿尔伯特,因为整个事件是桩讨厌的事”。不管维多利亚是如何的逃避,阿尔伯特的造访却如期而至。这一年的10月10日晚上,奉利奥波德舅舅的安排,阿尔伯特在哥哥欧内斯特——萨克思·科堡大公的继承人的陪伴下,来到了温莎。第二天是星期四,早上,阿尔伯特和欧内斯特终于来拜见女王。女王默默地伫立着,两位王子依旧是那么漂亮、英俊、风度翩翩。这使她回忆起几年前那三个星期的快乐时光,划船、骑马、画画、弹钢琴,那坚实的臂膀与宽阔的胸膛。是的,他们真的再见了,但他们的分离却是太漫长太漫长,这漫长的分离几乎使她把一切都忘得一干二净。现在,所有的记忆重新召回。她仔细地打量着眼前两位青年,特别是阿尔伯特,她感到十分的惊奇,阿尔伯特不仅保留了少年时代的风采,而且岁月又给他添加了几分成熟与稳重,还是那张俊美的脸,只不过在嘴边上出现了纤细的髭须,白皙的脸上也散布了稀松的颊须,而身量也更加高大匀称,阿尔伯特完完全全已经是个成熟的男子汉了。女王竟有些激动起来,她那少女时代用沙筑的堡垒竟是如此的脆弱,仅仅在一刹那间便轰然坍塌。所有的厌恶与恐惧在眼前这位英俊青年的那双蓝眼睛的光芒照耀下,在那张迷人的嘴边的微笑中烟消云散。他们一块儿骑马,一块儿跳舞,一块儿谈天,一切是那么的完美,她仿佛被引进了一方全新的领地,在这片领地丝毫也找不到梅尔本勋爵的影子,她得以在比较中获得对于过去生活的反省:那些快乐,那些依恋原来只不过建筑在一种肤浅的消遣之上,它们是多么的矫情。两三天的时光一晃即过,星期日的早晨,当她重新站在梅尔本勋爵的面前时,她似乎重新变了个人似的,那份幼稚、那份期盼、那份崇拜的表情已全然不见,代替的是更多的坚定与成熟:“我已大大地改变了对结婚的看法,我已经决定和阿尔伯特结婚。下一个早晨,她单独召见了这位表弟。这一次女王把帝王的尊严和规矩全然抛在脑后,她深情地说:“假如你能满足我的愿望将成为他的妻子,但不知什么原因,他从小对异性就有一种本能的厌恶。5岁的时候,在一次儿童舞会上,别人将一个小女孩领到他面前来做舞伴,他厌烦恼怒地叫闹起来,虽说后来他学会掩饰自己这方面的情感了,但这种情感却依旧未变。 也许这应该归过于他那深爱着的漂亮的母亲?在他的印象中,母亲是美丽而温和慈爱的,但是在5岁时,他和母亲便永远地分开了。传说大公是个风流之人,而公爵夫人也学了丈夫的样子,她与一位宫廷大臣混上了,然后便是分居、离婚而最后隐居巴黎直到1831年郁郁寡欢地离开人世。诚实善良的阿尔伯特无法接受这份情感的打击,他被无垠无尽的矛盾的情感所吞噬——一面是对母亲的绵绵不绝的思念,另一面又对母亲的丑闻抱着莫大的羞耻。于是他逃避所有的女人。使阿尔伯特对维多利亚并不十分在意的另一个原因是阿尔伯特对于政治毫不感兴趣,他从不读报,他渴慕的是一种悠闲自在的艺术化的生活,他不像利奥波德,他没有舅父的执着的野心,也缺乏他那追求自身伟大的自负,他善良纯正,聪明而又有教养,但这一切按常规将更多地把他导向一个个性清高而无足轻重的人,一位热心文化却用心不专的艺术爱好者,一位毫无影响或权威的宫廷附庸,很显然,做一个女王的丈夫,这个在他人看来最能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位置对于阿尔伯特并没有多少的诱惑。更何况,他已知道,此时的维多利亚正满怀崇拜地仰视着她的梅尔本勋爵,所以,当1839年10月他被安排前往伦敦时,他已打定主意彻底退出此事,他对一位朋友说,再不会有什么能引诱他去做那暧昧的等待,他将立即结束这一切。与维多利亚的情形几乎一样,当他与他的那位漂亮娇小的表姐的目光碰撞在一起时,整个的局面都完全被改变了。面对眼前的这个女人他竟不曾涌起丝毫的厌恶,甚至心灵深处那股从来不曾涌动的陌生而热烈的情感却一下奔涌而出,泛滥在他整个身心,在维多利亚的臂弯里,他发觉自己无可抗拒的命运已经毫无余地的确定下来了。我愿意与你结婚,亲爱的⋯⋯”他的声音里流淌着无限的幸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这对年轻的男女在碰到一起时,刹那间改变主意,而决心永远携手而行?如果肯特公爵在世,他也许又该去找那个吉卜赛预言家了。也许,他是对的,命运总是那么的神秘,那么的不可抗拒。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感情很好,但1861年,阿尔伯特亲王在女王中年时代去世,这时维多利亚女王受到英国人的普遍敬重,大臣们也开始主动询问她的意见。然而,丈夫的去世让女王郁郁寡欢,她曾长时间离开伦敦隐居,即使公开露面,也不戴王冠,而总是一种寡妇的打扮。由于维多利亚长期隐居,导致首相无法事事请示女王,因此首相的权力渐渐增大,促使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更趋完善。维多利亚女王经历长时间的离群索居后,1870年代后期,她重新活跃起来,1897年举国庆祝女王登基60年的盛大庆典使得女王和王室的威望大大提高。1840年,维多利亚女王结婚时,穿上了一袭由漂亮的中国锦缎制作而成的白色礼服,拖尾长达18英尺,并配上白色头纱,从头到脚的纯白色惊艳了全场。而在维多利亚女王大婚之前,英国皇室成员的结婚礼服均是头戴宝石皇冠、配上镶满珠宝银饰的晚礼服、外披一件毛皮大衣的传统装扮。她的这一惊人之举,在令人惊艳之余,更迅速成为一大风尚广泛流传,西方婚礼上新娘身穿白色结婚礼服也逐渐成了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白色婚纱代表内心的纯洁和孩童般的天真无邪,后来逐渐演变为童贞的象征。一战后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也使婚纱的风格大大地改观,逐渐出现了短裙设计的婚纱。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因为二战的缘故,新娘的结婚礼服转为简单朴素,许多母亲也将自己的婚纱当做传家宝,传给女儿当嫁妆。约翰布朗是女王和夫君生前的好友。在阿尔伯特王子去世后,女王经过三年多的时间仍无法从悲痛中走出来。于是她的子女们便把约翰布朗介绍到宫中。约翰布朗之前曾陪伴女王和阿尔伯特王子在苏格兰高地度过愉快的时光。当女王再次见到这位昔日旧友时,往日的时光历历在目,女王便像这位好友尽情倾诉了对亡夫的思念。女王发现,约翰布朗是最能理解自己对夫君情感的人,因此,她与约翰布朗的友情也日益加深。约翰布朗服侍女王十分用心周到,时刻为女王的安全着想。然而,约翰布朗为人粗鲁傲慢,当他得到女王的宠信之后,对女王的子女,尤其是威尔士王子表现出极为不尊敬的态度。约翰布朗的弟弟,由于约翰布朗受到宠信,成为了女王小儿子利奥波德王子的仆从。然而,这位仆从却时常虐待身患血友病的利奥波德王子,他甚至用勺子去击打利奥波德王子的鼻子,辱骂王子是没用的东西。而血友病患者一旦受伤就会血流不止,利奥波德王子是不能受到任何伤害的。仆从的虐待利奥波德王子痛苦不堪。女王的子女们极为厌恶约翰布朗及他的弟弟,他们多次向女王高发约翰布朗和弟弟的恶行,但女王仅仅把这些事视为子女因嫉妒所编出来的谎话。女王和子女们的矛盾也越来越深。威尔士王子患了伤寒大病之后,女王决定不再隐居,面对公众。她与大病初愈后的威尔士王子一起去教堂为王子祈福。在马车行驶过程中,女王频频向人群招手,人民热烈欢迎女王的复出。这时,一名暗杀者起了歹心,意欲行次女王,约翰布朗及时发现并抓住了凶手,避免了一场灾祸。女王的子女们这才接受了约翰布朗,对他的英勇表示感激。当约翰布朗去世的时候,女王在日记中写道:“他的离去让我十分悲伤。但是,发现的女王亲笔信却首次披露了她对约翰布朗更深刻的友情。维多利亚女王在信中写道:“布朗是她最好的、最忠心的仆人,也是她最值得信赖的朋友,他的辞世令她悲痛欲绝。1884年维多利亚女王出版了《日记留影——我们的苏格兰高地生活》一书,书中女王特别描写了布朗,并且高度赞扬了他。同时维多利亚女王还专门为布朗建造了一座齐人高的雕像。
    齐改琴2019-12-21 19:18:21

相关问答

1977年7月14日晚8点30分,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出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王宫。在丈夫、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的陪伴下,平民出身的瑞典王后西尔维娅头戴面纱,以挡住瑞典和外国记者的镜头。这对年届30的夫妇正准备迎接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根据当时的瑞典法律,如果这个孩子是男孩,他将是未来的瑞典国王。9点45分,西尔维娅顺利生下了一个体重3.25公斤、身长50厘米的女婴。在第二天召开的内阁会议上,国王古斯塔夫向大臣和全国宣布,他们已经为这位公主取名“维多利亚”。在瑞典历史上,一直遵循着长子继承王位的制度,而维多利亚的降生在瑞典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震动。随着男女平等意识的普及,瑞典民众和政府都呼吁摒弃已显得过时的王位继承制度。早在1975年12月,瑞典政府就已经着手考虑王室女继承人的问题。维多利亚出生后,瑞典议会里的绝大多数人都表示,愿意接受一位女国王。1979年秋季,瑞典修改了宪法条款,公布了新的《王位继承法》,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宣布不论男女,只要是第一个出生的孩子就可以继承王位的君主制王国。翌年1月1日,刚刚两岁多的维多利亚公主正式成为瑞典第一位女王储,也将是继玛格丽特一世、克里斯蒂娜女王和乌尔丽卡·埃利诺拉之后,瑞典第四位女王。在两岁多时,Victoria公主正式成为瑞典第一位女王储,除了接受正规教育外,在上中学的时候,就被安排在斯德哥尔摩的国家文物馆和瑞典皇家收藏学会当实习生,以深入了解瑞典历史以及宫殿里的各类收藏品。从2003年起,两度在瑞典军队中接受军事训练。大地色系的妆容非常适合Victoria公主稳重端庄的气质,淡淡的鼻影和橘色的腮红让公主的五官显得更加立体,珊瑚色的唇妆和整个妆容的色调高度统一。已经24岁的维多利亚公主和其他在宫廷中娇生惯养的公主不同,她早已习惯了远离宫廷的独立生活,维多利亚也因此成为各国王室中不多见的颇有主见的公主。也许是与她的出生日7月14日有关,维多利亚与法国结下了不解之缘。1996年,国王夫妇为将爱女培养成为具有文学素养及亲和、独立的人,将不满20岁的维多利亚公主送到法国学习法语和文学,同时多接触平民生活。维多利亚就读于法国昂热的天主教西方大学,并寄宿在普通法国百姓家中。在假期里,维多利亚还到德国和美国等地去学习当地的语言。这位来自北国的公主时常穿着一件毛衣和一条工装裤,和寻常年轻人一样朝气蓬勃。她还酷爱骑马和滑雪等体育项目。在法国期间,维多利亚只有一个房间和一套卫浴设备,每天早上8时起床到学校上课。她总是主动配合房东一家人的生活习惯,从不要求特殊待遇。房东太太对维多利亚的表现大加赞赏:“维多利亚是个标准的好学生,除了和同学逛街、看电影外,她都乖乖地呆在家里,令人难以相信她贵为公主。从法国毕业后,22岁的维多利亚公主回到瑞典。这时的维多利亚已经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她绯红的面孔总是带着调皮、诱人的微笑。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回国后不久,维多利亚就逐渐消瘦下来,即使是上好的佳肴,也引不起她的食欲。这可急坏了公主的亲人,也难倒了王室的厨师和御医。医生们认为,她像当年的英国王妃黛安娜一样得了厌食症,这是代谢失调或精神负担过重而引起的一种症状。但是维多利亚公主对自己的病却不以为然。当亲人们为给她治病寻医问药时,她却拿定了去美国学习的主意。公主认为,自己的英语、德语和法语都不错,去美国学习没有任何语言障碍。另外,维多利亚公主还认为,换个环境,也许对身体还有好处呢。她的决心和理由得到了亲人的认可。经过一番准备,维多利亚公主在1998年春天隐姓埋名地来到美国。在大学里,她和别的学生一样,穿T恤衫、牛仔裤和旅游鞋,就连同窗好友也不知道她是王室成员。2年后,困扰维多利亚的厌食症竟然奇迹般的痊愈了,连职业模特和女影星也羡慕她的苗条绰约。国王因外游或其他事故未能履行国家元首之职责时,身为王储的维多利亚公主须代行其职。其他职责包括国事访问中接待外国来宾、代表瑞典和王室出席公开场合等。维多利亚公主协助国王处理事务,贡献包括国际维持和平运动和支援残障青年。2019年8月,南奥塞梯战争爆发时,瑞典议会外务委员会召开特别会议,由维多利亚公主首次担任会议主席。作为未来的瑞典女王,维多利亚公主也需要学习一些必备的知识。她先是在斯德哥尔摩的国家文物馆当实习生,接着又到瑞典皇家收藏学会里了解家传的宝藏。1997年,在国王夫妇的亲自指导下,维多利亚公主参加了一个专门为她设计的“学习班”,目的是让这位未来的女君主深入了解瑞典议会和政府的运作方式。与其他国家的王室成员一样,维多利亚也是从小就生活在万众瞩目的公开生活中,她过去患过的厌食症,以及她与一位瑞典著名银行家之子的恋情都为瑞典媒体提供了不少新闻。不过,维多利亚认为,瑞典的媒体和人民已经逐渐理解了她对保护自己私生活的需要,公众和公主之间已经达到了一个令双方都比较满意的平衡。维多利亚说:“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生活。我还要经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接触很多人。我对于自己所代表的国家非常自豪。
哥伦比亚是美国的别称。美国是一伙强盗建立的国家美国是一伙强盗建立的国家,华盛顿就是一个强盗头子,美国的制度是强盗制度,美国的一切对外行为都是强盗行为。有文化伪军说,美军进入伊拉克,如入无人之境,还受到了欢迎,欢迎美军进入伊拉克输入民主。为什么还有200万伊拉克人民被美军屠杀?为什么美军要强奸成千上万的伊拉克妇女?有文化伪军说:“美国是由不爱自己祖国的千万个人组成的国家、但他们都很爱美国。他把这个现象归功于美国的制度。是的,确实是美国的强盗制度吸引了很多人。美国社会有个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就是,“美国的精英剥削阶级更懂得利用民族的强大,利用国家的强大,做掠夺全世界弱国的工具,使自己掠夺到的财富。美国的剥削阶级更喜欢把本国的普通百姓也变成剥削弱国穷人的剥削阶级。这就是美国精英阶级与人民群众阶级的一致对外掠夺的价值关系。而中国的专制剥削阶级从来就喜欢窝里斗,“对内,抢光养秽,对外,掏光养美”,内霸外奴,当带路党汉奸,”他们先富起来了,就搞投资移民。共同对外掠夺,共同富裕是美国的强盗制度,美国的每次对外掠夺战争都受到了美国人的支持,美国全民都是全世界弱国的剥削阶级,一致对外掠夺,他们有统一的价值关系,就像占山为王的土匪,当然土匪们在内部也会用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价值统一关系凝聚人心,一致对外掠夺。美国就是一个世界最大的土匪帮,当然美国对原来本土居民就不搞价值统一了,印第安人被美国人屠杀了几亿。在美洲大陆,白人越多的国家,印第安人越少,这个数据在美洲国家的人口统计数据中是可以查到的。这个事实证明了美洲大陆上的白人是最恶毒的土匪。第一,美国的独立战争就是建立了一个法西斯帝国美国的白人从入侵美洲大陆殖民美洲印第安人开始就是法西斯,他们用武力屠杀,病毒屠杀,用各种法西斯恶毒方式屠杀印第安人。美国人为了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就研究掠夺性的病毒科学技术,用病毒生物武器毒杀屠杀印第安人。我查过所有美洲国家的历史人口统计数据,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就是白人人口越多的国家印第安人越少。白人人口越少的国家印第安人越多。美国、加拿大、巴西的白人人口最多,印第安人最少。白人占比例越少的国家,印第安人越多。证明白人越多的国家屠杀的印第安人最多,加一起能屠杀了上亿人。因为在土地肥沃印第安人的农业技术非常好的情况下,在美国加拿大的广大领土内肯定会有上亿印第安人。印第安人首先栽培了玉米、马铃薯、向日葵、木薯、可可、烟草、棉花等农作物,农业技术非常优秀,土地也肥沃,美洲大陆上的印第安人人口肯定会有几亿。第二,美国总统比希特勒更凶残一、GeorgeWashington 乔治·华盛顿:用印第安人的人皮可以制作出优质长统靴1779年,乔治华盛顿指示JohnSullivan少将攻打Iroquois人民时说:假如将“垃圾”,美国人根据麦迪逊颁布的>林肯颁布的《宅地法》屠杀印第安人的活动达到高潮,许多印第安人村庄在一夜之间变成鬼域。在当地民兵的配合下,美国联邦正规军采取分进合击等战术,集中发起了1000多次不同规模的军事行动,到189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灭绝印第安人的作战任务。美国历史学家在有关著作中叙述这段历史时写道:“美国向西、向南、向北叁个方面猛烈推进时,不仅排挤了阻止它前进的国家,并且残暴地粉碎了这些土地上原来的主人──印策安人──的反抗。这种残酷地驱逐印第安人的行动是美国历史上最可耻的污点之一,而当时美国许多杰出的民主领袖也曾积极参加这种行动。曾积极参加和推动这种“残酷地驱逐印第安人的行动”的“当时美国许多杰出的民主领袖”之一,就是提出“所有的人都是生而平等的”天赋人权说的美国《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美国第叁届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美国1803年从拿破仑手中购买路易斯安那即从密西西比河西岸到洛基山麓之间的广大地区以后,随着疆土大步向西推进而大规模驱逐和屠杀印第安人的一系列事件,就是在杰斐逊的总统任内开始的。如此长期军事征剿、屠杀的结果是什么呢?据美国一些诚实、严谨的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依据史料重新做出的推算,当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时,在现在美国境内居住的印地安人总人口在3000万至l亿之间。到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被迫分散聚在美国全国各穷乡僻壤的“保留地”里的印地安人总人口还剩下了多少呢?据美国官方统计,还不到80万人。现在美国的精英们在比尔盖茨等最富有的财团精英领导下又开始借助美国强霸的政治势力,财富势力,武力势力,公开的耀武扬威的要研制屠杀人类的生物武器。他们研制转基因粮食,研制灭绝人类的疫苗,研制各种生物武器,基因武器,病毒武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1862年7月,威克斯堡战局陷入拉锯状态,而大量的北方平民被南方军无端炸死,使得联邦军彻底地愤怒了!战地最高指挥官格兰特给谢尔曼将军下达了命令,明确要求谢尔曼对战局重镇亚特兰大进行毁灭性集体屠杀而不计后果,不惜代价的摧毁。即不仅消灭分裂势力的军队,还要摧毁分裂势力的经济基础和支持他们的敌方居民的战斗意志!而成千上万名支持南方当局的老人和妇女为阻止联邦军火烧亚特兰大,坚决拒绝撤离。他们天真地以为只要他们还在亚特兰大,联邦军会顾及他们的性命。当军队准备纵火时,老人和妇女们跪在地上,死死抱住联邦军士兵的大腿,放声大哭,声嘶力竭哀求士兵们看在上帝的份上,饶恕他们的城市和家园……但士兵们一脚踢开他们,对他们进行集体扫射!……“我就是要让整个乔治亚州都鬼哭狼嚎!我就是要让整个乔治亚变成地狱!我就是要让所有乔治亚人——不管男女老少,不管穷人和富人,都感受到刻骨铭心的痛苦!我的军团将毁灭乔治亚州而后快!”1864年秋,被任命为西部方面军最高司令官谢尔曼对他的部下继续发出动员令:“要求所有居民必须离开市区,开始火烧亚特兰大!”他命令军团将遇到的民房一路烧下去,同时杀死所有遇到的一切牲畜和反抗的人! 熊熊大火足足延烧了半个月之久,夜晚,翻腾的烈火窜起一百多米高,把整个天空烧得如同白昼;白天,从整个城市翻滚而上的巨大浓烟遮天蔽日,使得周围200平方英里内如同黑夜!曾经是南方无比繁荣无比美丽亚特拉大城市,就这样全部化为废墟……此后,谢尔曼的军队每攻下一座城镇,都进行集体大屠杀。在1864年12月23日,谢尔曼占领了南方著名的港口城市萨瓦纳,并发电报给总统说这是给他圣诞礼物。报告完毕,立即将城市付之一炬,片瓦不留。接着军团又一路向北屠杀,一直杀到南卡罗来纳的查尔斯顿。当查尔斯顿进行疯狂的抵抗时,谢尔曼便以数百门重炮对该城进行密集型炮击,数十万计的平民死于炮火。破坏最严重的是南方总统戴维斯家乡密西西比州,该州80%的白人青壮年被杀,90%的城镇和种植园化为灰烬……后来有记者问他为何有如此的疯狂行动,对南方的民众为何下如此毒手?谢尔曼语惊四座:“我就是要让南方人和他们的子孙后代得到刻骨铭心的教训,永远不敢再想要独立!永远不敢诉诸战争!”一语惊醒梦中人!………… 第四,美国的侵略历史1900年,出动包括海军陆战队在内的5000兵力,参加“八国联军”,占领我国北京,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斗争;1903年,出动海军陆战队入侵洪都拉斯;1903年,出动海军陆战队入侵多米尼加共和国;1903─1904年,出动海军陆战队,占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1903─1904年,出动海军陆战队入侵巴拿马;1904年,再次出动海军陆战队,入侵多米尼加共和国;1904─1905年,出动军队占领朝鲜汉城;1907年,再次出动海军陆战队,入侵洪都拉斯;l910另一说为1912年,出动海军陆战队,入侵尼加拉瓜,镇压人民革命;1910─l911年,再次出动海军陆战队,入侵洪都拉斯;1912年,出兵占领伊斯坦布尔土耳其;1912年,出动海军陆战队,入侵古巴从1903年起,古巴的关塔那摩即成为美国军事基地,以迄如今;1913另一说为1914年,出动海军陆战队入侵墨西哥,镇压人民斗争;l914年,出动海军陆战队,入侵海地5镇压人民起义;1914年,出动海军舰队,进攻多米尼加共和国的革命武装;1914年,出动海军陆战队,占领法国巴黎,1915一l934年,再次出兵海地,在此期间,海地被置于美国军队的管制之下;1916一─l924年,再次出动海军陆战队、占领多米尼加共和国;1917年,出兵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一1919年,先后9次出兵,人侵墨西哥;。1918一1920年,出兵13000余人,参加对十月革命后新生的俄罗斯苏维埃政权的14国武装干涉;1919年,再次出兵洪都拉斯,镇压人民起义;1920年,再次出兵入侵古巴,镇压人民起义;1920─1922年,出动海军陆战队,占领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战;1924─1925年,再次出动海军陆战队,入侵洪都拉斯,镇压人民起义;1926一1933年,出动5000兵力入侵尼加拉瓜,镇压尼加拉瓜民族英雄塞萨尔·奥古斯托·桑地诺领导的反美斗争;1941年,出兵占领冰岛;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远东慕尼黑阴谋失败以后,宣布参加对日作战,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1947一l949年,建立美国、希腊海防空军联合作战司令部,镇压希腊人民革命;1950年3月,出兵南朝鲜同年6月27日,美军正式入侵朝鲜,麦克阿瑟9月15日率部从仁川登陆;1954一l955年,出动5艘航空母舰入侵我国大陈岛;1957年,出动海军陆战队人侵印度尼西亚;1958年,出动海军陆战队,进遏委内瑞拉;1958年,再次出动海军陆战队,入侵印度尼西亚;1958年,出动海军陆战队14000人,占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1959──1960年,在古巴沿海部署海军防战队,反对古巴人民革命;1961年,派出海军和喷气式战斗机,在多米尼加近海巡逻,威胁人民起义;1961年,派出雇佣军在吉隆滩登陆,入侵古巴;1961─1973年,举行大规模侵越战争;1962年,在加勒比危机期间,在临近古巴的海面上部署了180艘海军肋艇和携带核炸弹的B一52战赂轰炸机;1963年,在海地近海水域部署海军陆战队,威胁海地人民起义;1965一1966年,出动20000名军队入侵多米尼加共和国,镇压人民起义;1967年,在阿拉伯,以色列六·五战争期间,派遣美国海军第6舰队,进入叙利亚领海海域;1970年,出动1500名海军陆战队,进逼黎巴嫩。1977年到1988年,为第叁阶段。美国东部时间1989年12月20日凌晨1时,在布什总统下达的命令之下,在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科林·鲍威尔将军和美军驻巴拿马运河区的南方司令部司令马克斯韦尔·瑟曼将军的联合指挥下,以“正义事业”为代号,美国出动南方司令部所属部队和从美国本土空运的陆军第7步兵师、空降师、海军陆战队,并首次出动8架F一117A隐形战斗机,向一个只有220万人口的小国──巴拿马发动突然袭击,并予以占领。在此次战役中,根据布什总统的命令,美军将巴拿马政府首脑、国防军司令诺列加将军抓到美国,交美国法院审讯、判刑,投入监狱。美利坚合众国最高法院还为此作出裁决说,美国政府有权在国外绑架外国人,对那个国家的抗议可以不予理睬,直接在美国提出起诉。诺列加将军为人品德不佳。但布什总统之所以要大举入侵巴拿马,将诺列加捉拿到美国审判,主要是因为巴拿马运河区战略地位重要,而这位诺列加将军又与美国对立,不愿继续服从美国的指挥棒。大举出兵入侵一个小国,将它的领导人抓到美国审判,完全剥夺这个国家的主权,如此赤裸裸的霸权主义行径,在“美利坚帝国”史上尚屑首次,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也是空前的。1990年8月一l991年2月,布什总统以“沙漠盾牌”、“沙漠风暴”为代号,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湾战争。这是一场打着“解放科威特”的旗号、表面上看来是一场正义战而实际上是一场为从军事上重新控制海湾战略要地及其石油资源的、地地道道的非正义战争。拙着《叁说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危机》已经对这场战争的性质作了若干具体分析,此处就不复述了。按照《纽约时报》关于从1898年美西战争以来美国的发展经历了叁个“帝国”阶段的观点,按照该报关于这叁个阶段的分期,“美利坚第叁帝国”的基础主要是由布什政府打的这一场海湾战争奠定的。l991年2月22日,即在海湾战争的“沙漠风暴”阶段即将结束时,合众国际社在一条从华盛顿发出的电讯里就说过:“布什总统将以''战争总统’的称号而名垂青史”。洛杉矶时报》在评论布什总统时也说:“在准备使用武力作为国家政策的一种标准工具方面,他超过了本世纪以来的任何一位美国总统。然而布什总统并不是只有对外使用武力这一手。早在1990年4月18日,即在海湾战争的“沙漠盾牌”阶段开始的3个多月以前,布什总统在回答《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的提问时,就曾经宣称:“我希望成为一个帮助巩固全世界正在出现的民主变革的总统。在回答关于“共产主义队伍正在渍散、我们的新作用是什么”的问题时,布什总统说:“我们的新作用是继续在全世界提出人权和民主的标准”。这就说明,他是文武两手同时并用;这也说明,“美利坚第叁帝国”运用“橄榄枝”与“箭”同时并举的战略,主要是从布什政府时期开始的。现在说克林顿政府时期。本章上一节已经提到,在原南斯拉夫联邦境内历时5年的内战,其火种由布什政府开始播下,然而它主要是由克林顿政府点燃的。本章上一节提到,以克林顿政府为首的北约曾先后多次大规模轰炸波黑和克罗地亚境内的塞族控制区,其中包括1994年2月一9月轰炸波黑塞族部队,1994年11月轰炸克罗地亚塞族阵地,1995年5月再次轰炸波黑塞族阵地,1995年8月再次轰炸克罗地亚塞族部队,1995年8月一9月再次对波黑境内的塞族阵地实行空袭。1996、1997、1998年,对伊拉克先后3次以“沙漠打击”、“沙漠惊雷”、“沙漠之狐”为代号,实行空中轰炸或军事威胁,至今仍未停止。1998年8月20日,克林顿总统下令对阿富汗和苏丹实行空袭,名日打击“恐怖组织基地”。事后证明,至少是对苏丹的轰炸是炸错了。情况没有搞清楚,就轻率下令对一个主权国家实行轰炸,充分暴露了美国统治集团的霸权主义面目。难道一个主权国家,一个联合国成员国,是美国想轰炸就可以轰炸的吗?是谁授予了克林顿政府这种权力7难道这还不是“美利坚第叁帝国”的对外侵略野心的恶性膨胀吗?如本章上一节所述,以克林顿政府为首的北约从1999年3月24日起对南联盟实行了历时79天的狂轰滥炸。中央情报局1953年在伊朗颠覆摩萨台政府,1973年在智利颠覆阿连德政府,l966─1996年在危地马拉幕后策划了历时31年的大屠杀这历时31年的后一个事件特别残酷,在危地马拉被称为血腥年代,一共屠杀了20余万人。第五,美国的侵华历史美国在1900年出兵参加“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以外,还有:1911年,出兵侵略中国福建;1916年,出兵侵略中国南京;1918年,出兵侵略中国重庆;1920年,出兵侵略中国九江;1920年,出兵侵略中国河北;1922年,出兵侵略中国通州;1923年,出兵侵略中国浙江省马屿岛l925年,出兵侵略中国上海;1927年,出兵侵略中国汉口;1927年,再次出兵侵略中国上海;1927年,再次出兵侵略中国南京;1927年,出兵侵略中国广州;1932年,再次出兵侵赂中国上海。1946─1949年,出钱、出枪还有出动海军陆战队帮助蒋介石举行大规模反革命内战,企图一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1950一1953年,即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伟大革命取得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就在我国东北国门前打了一场大规模侵朝战争;1950年6月27日及其以后,出兵占领我国台湾;1954年,组成“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组织”,从军事上包围我国;1958年,在我军炮击金门期间,出动6艘航空母舰战斗群,向我国实行军事威胁;1961─1973年,在我国西南国门前打了一场大规模侵越战争这场战争延伸到老挝、柬埔寨。1973年美军主力撤走后,主要采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方式,把这场战争一直打到l975年;1980─1999年,违反中美叁个《联合公报》的规定,一直向台湾当局提供武器,竭力阻挠我国统一;1996年3、4月,出动两艘航空母舰战斗群到东海海面,对我国实行军事威胁;1999年8月,出动两艘航空母舰战斗群,在南中国海大部属于我国拥有主权的海域从事军事演习,对我国大陆实行军事威胁,为李登辉的“两国论”擂鼓助威。在林则徐领导的广州禁烟运动中,美国鸦片贩子的利益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他们于1839年5月联合上书美国国会,要求美国政府与英、法、荷等联合起来对付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美国派加尼率东印度舰队来中国沿海护侨,保护美国利益。而加尼在得知《南京条约》签订的消息后,径自致函两广总督祁填,要求最惠国待遇,未果。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华盛顿,美国总统约翰·泰勒于1842年12月咨会国会,要求派遣代表来华商谈建立新的经济关系。1843年5月,美国政府派顾盛为特使来华,其使命就是要求中方给予美国与英国同等的通商条件。1844年2月,顾盛到达澳门。6月18日,清钦差大臣、两广总督耆英与顾盛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进行会谈。在谈判过程中,美方软硬兼施,采用讹诈的手法,胁迫中方谈判者。耆英屈服于压力,抱着“一视同仁”的宗旨,接受了美方所拟定的条约草案。7月3日,双方正式签订了《中美五口通商章程》和《海关税则》。因签约地在澳门望厦村,所以又称《望厦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共34款,并附有海关税则。主要内容为美国在通商、外交等方面,享有与英国同等的权利。也就是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获得的特殊权益,除割地、赔款外,美国全部获得,而且在许多方面危害中国更厉:1.协定关税。条约规定:“倘中国日后欲将税率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此为《南京条约》规定“协定关税”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经济。2.扩大领事裁判权范围。条约规定:中国国民与美国国民发生诉讼事件,美国国民由美国领事等官员捉拿审讯,按照美国法律与惯例处理;美国国民在中国与别国国民发生争议,“应听两造查照各本国所立条约”,中国官员无权过问。由此,清朝对美国国民的逮捕、审讯定罪、惩治的司法权力全部丧失。3.侵犯中国的领海权。美国兵船可以任意到中国港口“巡查贸易”,清朝港口官员须“友好”接待。停泊在中国的美国商船,清朝无从统辖。4.规定了12年后可以“修约”的条款。此外,条约还同样规定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如中国日后给他国以某种优惠,美国应一体均沾。美国在鸦片战争前已经向中国贩卖鸦片,1817年,在输入中国的鸦片总额四千五百箱中,这个国家一国就占了一千九百箱,占42﹪。
维多得亚时代主要是英国文学中的一个时期,从时间上讲,维多利亚文学时期恰好与维多利亚女王1836年至1901年执政期相吻合,这一时段是英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段。维多利亚执行初期,英国面临着飞速的经济发展及严重的社会问题。1832年改革法案通过后,国家政权从腐朽没落的贵族手中移向新兴的中产阶级工业资本家,不久,大工业革命高潮迭起,各种科技发明与技术创新为国家经济带来新生力量,如火车、蒸汽船、纺织机器、印刷机器等。英国一度成为"世界工厂",通过向海外发展市场与剥削殖民地的各种资源积累了大量财富。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全世界的经济第一强国。但在这繁荣与财富下掩盖的是工人阶级的贫困与不幸,为了谋生连妇女和儿童都要受雇到艰险肮脏的工厂矿山去卖苦力。日趋尖锐的阶级矛盾终于引发了1836至1848年著名的英国宪章运动。工人阶级团结一致推出《人民宪章》,要求政府保障人权,改善生活与工作环境。运动席卷了几乎所有城市。这次运动尽管在1848年衰落下去,但却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也标志着工人阶级的觉醒。接下来的20年,英国相对繁荣稳定。中产阶级的生活显示出有前途、受尊敬、很富有的特点。人民整体也追求一种热情、自尊、谦逊、爱国的民族精神,而维多利亚女王也正是这些品格的榜样。这时道德与常理这些被浪漫主义时代遗弃多年的主题,又回到了文学主流中来。但19世纪最后三十年中,大英帝国与维多利亚价值观都逐渐走向衰落。在海外英国虽然还是最大的殖民者,有着不可敌胜的经济、军事实力,但它的领袖地位已经开始面临正在崛起的德国的挑战,与美国的竞争也伤害了英国的经贸垄断地位。国内的爱尔兰民族问题悬而未决,日益壮大的无产阶级打破了辉格党与托利党之间的政治制衡。维多利亚价值观在世纪末失去了光彩,原先谦和、体面的生活方式也被放纵与挥霍所取代。这种世纪末伤感在唯美主义者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与沃尔特·培特1839-1894的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这些唯美主义文学家都极力推崇"为了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在意识形态方面,维多利亚时代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与各个领域的新发现打破了人们过去坚定的宗教信仰,宗教大厦开始坍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与《人类的进化》1871都是动摇了传统信仰的理论基。诗人丁尼生在长诗《悼念》中就明确表述了自己对宗教与上帝的怀疑。另一方面,实用主义大行其道,任何事物都要经过实用的检验方可定其价值,由于物质进一步战胜精神。圣经》与《福音书》等宗教经典都被认为是过时的迷信,或干脆也要接受实用主义的检验。这些观念都使得资本家进一步残酷剥削劳动人民,不再有精神道德上的顾虑。狄更斯、卡利尔、拉斯金及许许多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们都极力批驳实用拜金主义,尤其是它对文化道德的贬低及对人类情感的漠然。维多利亚文学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自然带有宏大与多样性的特点。它是多侧面而且复杂的从各个角度,包括浪漫的与现实的反映了人民生活中的各种巨大变化,这个时代也诞生了一大批顶天立地的文学巨人。这个时期,小说广泛流行,繁荣发展。著名小说家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狄更斯、萨克雷、勃朗蒂姐妹、哥斯凯尔夫人1810-1865〉与特罗洛普1815-1882等人。这些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一方面重新倡导18世纪的现实主义,一方面又肩负起批判社会,保卫人民利益的责任。尽管他们的创作角度与风格各不相同,但共同特点是关心广大百姓的生活与命运,他们为不人道的社会机构、堕落的社会道德、拜金主义的盛行及大面积的贫困与不公深感愤慨。他们作品中对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对社会制度的无情批判唤醒了公众对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在19世纪末还出现了一位勇敢的女性小说家乔治·埃略特与一个不仅揭露批判社会丑恶现象,还大胆向维多利亚传统道德观发起攻击的文学家哈代。维多利亚时代还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散文家,如托马斯·卡利尔1795-1881、托马斯·B·麦考和j1800-1859、马修·阿诺得1822-lg88、约翰·亨利·纽曼〈1801一」1890、约翰·斯图亚特·米尔1806一1873、约翰·拉斯金〈1819一1900以及托马斯·亨利·哈克斯雷1825-1895等。其中许多人与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一道揭露抨击社会阴暗面,并在意识形态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们创作了大量重要的历史事件评述、宗教论文、散文及各种主题的演讲稿,同时他们将英国的散文与文学评论发展到一个新高点。当时最有名的散文作品有卡利尔的《法国革命》1837与《宪章主义》1840,麦考利的《英国历史》1849-1861拉斯金的五卷《现代画家》1843一1860及哈克斯雷的部分演讲稿。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具有风格标新、表达立异的特点,尝试这种改革的诗人有罗伯特·布朗宁,他创造了一种诗体小说,即把小说中对人物的塑造方式引用到诗歌中。这使得诗体小说重点,从单纯对故事的叙述向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究转变,使得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带有心理分析的因素。其余诗人,如丁尼生、马修·阿诺得、爱德华·菲兹杰拉德1809-1883、但丁·G·罗塞提1828-1882及他的天才妹妹克利斯蒂娜1830-1894、杰拉德·M·霍普金斯1844-1889和阿尔杰农·查尔斯·斯温伯思1837-1909都在诗歌改革方面大有尝试,为二十世纪的现代诗歌开辟了道路。维多利亚时期文学,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现实与精神。其中体现出的高度的活力,脚踏实地的精神,善意的幽默与无羁无绊的丰富联想都是空前的。在所有文学领域,这一时期的作品都为新世纪的到来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