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移民了,父母在中国可以随时移民回来吗

黄琴艳 2019-12-21 22:40:00

推荐回答

暂时来讲,挪威的法律就是这样的。挪威的法律是子女18岁后就与父母脱离关系,而夫妻就是相互照顾的,所以只要你父母二人依旧在世,那么照挪威法律他们就应该互相照顾而不是子女照顾。这和你是不是独生子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当他们其中一个不在了,那么你这个独生子就是唯一血缘关系的亲人,就可以接你的父亲或者母亲过来和你同住。如果你不是独生子,只要你有兄弟姐妹在中国,依旧不可以全文。
黄盛杨2019-12-21 23:57:49

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其他回答

  • 我记得以前听别人说,先想办法把你父母送到那边去,然后就一直待在那儿好像待了多少年,就能成那儿的正式居民了。不知道挪威是不是这样。全文。
    龙岚珺2019-12-22 00:19:23
  • 在及优上帮咨询了一下专家,按照您的描述父母是在国内退休之后移民去的美国,这种情况您父母的退休金收入是需要报税的。但是报税不一定需要缴税,还要看退休金的金额是否超过了免税额,通常退休金金额都不会很高。但是如果不主动申报将会面临罚款,所以在每年的4月15号之前,需要填写报税表格,如实申报收入来源。
    米培英2019-12-22 00:07:51
  • 如果你现在还经常回国,或将来还可能回国发展,不要入籍。你移民的身份保证你无论在居住国还是回中国都能享受本国公民待遇,最起码出入境没有任何麻烦。入了外籍之后就是法理上的“外国人”了,回国从申请签证开始到国内居住工作都麻烦。其实就是个收益和支出的平衡,看更倾向于哪边吧。拿外国护照的好处:免签国多,可以投票和参选,即使犯罪也不会丧失国籍,只要申请的时候材料没有作假。其他的和本地移民几乎没有区别。
    龚少锋2019-12-21 23:38:15
  • 可以的,只要公民年满21周岁就能为父母申请IR5签证,不过需要公民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担保父母,否则需要联保人,现在移民的方式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是选择投资移民,不过这样的成本很高,其实移民也是很简单的,也可以通过工作来移民,比如对外汉语教师官方电话官方网站向TA提问。
    赵馨惠2019-12-21 23:04:46
  • 父母已经拿到加拿大国籍了吗,如果拿到了在申请直系亲属移民就很快了。
    齐新玉2019-12-21 23:01:02
  • 移民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相当大的决定。在决定移民之初,父母就一直是决定的考量因素。澳洲对于中国老人来说,并不算太难的环境。气候适宜,华人聚集,买东西有亚洲超市,不想做饭有中餐厅。身边很多朋友的父母来澳,平时帮忙带带孙子孙女,逛逛公园买买菜。闲着时候去图书馆去小广场跟大伙儿聊聊家常,在哪都是这么过日子吧。说到家里的亲戚,在国内的时候也没常聚,平时打电话多,逢年过节聚一次。所以,隔几百公里和隔几千公里了没多大区别。对于移民一代的我们来说,最紧要的还是赚钱。并不是自己多物质,只是希望父母在往返中澳的时候,坐飞机能舒服点。自己常年飞,每次看到老人家在经济舱辛苦的飞行十来小时,很心疼。就算真的回国发展,我们的适应能力也绝对比老人家强吧。有缘分成为一家人,如果可以,就多点陪伴,一辈子也就那么长。加油,我们。
    路言莉2019-12-21 22:55:17

相关问答

我国婚姻家庭制度区际法律冲突的法律适用之间创设父母子女关系的一种制度。国际私法上的收养关系的法律适用,就其形式要件而言,大多数国家主张适用收养成立地法,而对收养的实质要件,一般适用法院地法、收养人的属人法、收养人和被收养人的各自本国法、被收养人的本国法。香港的法律对收养关系成立的实质要件规定适用法院地法。依照我国大陆的《收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及司法部、民政部于1993年11月10日联合发布的《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实施办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的“外国人在华收养子女,应当符合收养法的条件,并不得违背收养人经常居住地国的法律”来看,我国大陆对涉外收养关系的法律适用,实质上是要求重叠适用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各自的属人法。因此,对于涉港的收养案件,对收养的实质要件应适用收养人和被收养人的各自的属人法,对收养的形式要件应适用收养行为地法。综上,我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区际法律冲突,是我国国际私法研究中的一个新的课题,更成为民法学研究的重心,其中的法律适用问题存在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解决这些区际法律冲突,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但对具体问题的具体操作,应着重我国的实际,参考国际私法的规范,以妥善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http://www.3help.com.cn/lawyer5/szls420/作者:罗时文,张松涛  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新加坡家属移民:男性永久居民申请者可以为合法妻子及21岁以下的儿女提出申请。女性永久居民申请者只能和21岁以下的孩子一起申请;其丈夫则必须另行申情。永久居民申请者之21岁以上的儿女,父母及兄弟姐妹若想移民新加坡,必须另行申请,其申请将被视为个别个案看待。已批准之移民若想带父母移居新加坡,其父母可申请长期探亲证,一般上长期探亲证有效期为五年。新加坡公民可以为其父母提出申请永久居民资格。配偶或子女申请新加坡原则上永久居留权。所需文件申请表格一份及以下副本文件,申请表格可向本公司索取或携带以下文件直接亲临本公司,本公司会有专人为您填写.申请人必须提交香港身份证正面及背面原则上批核信及AIP绿卡护照1至5页及末页结婚证明书配偶身份证正面及背面护照出生证明如在中国出生,须提交出生公证书,公证书内须例名父母姓名,出生日期,出生地点及中英对照黑白近照一张若配偶结婚前已获得居留权,请呈交其居留权批准信子女护照出生证明如在中国出生,须提交出生公证书,公证书内须列父母姓名,出生日期,地点及中英对照黑白近照一张*18岁以上之子女,必须呈交最高学历证明及工作聘用信若他已受聘备注保证人及申请人曾经离婚或丧偶,欲将前一段婚姻之子女加入申请,应呈交离婚证书或配偶死亡证以及孩子抚养权证明;申请人或保证人曾改名亦须出示改名证书。
谢邀。我初步扫了现有答案一圈,其实我是反对所有说“孩子融入比大人快得多所以主张不用担心”的答案。这些答案给人一种好像不用管小孩也自然会好的感觉,然而却忽略了题主孩子的感受。我说个例子,最近一次出国时身边坐了一个二十多岁的美女,聊起天时,发现她从小出来读书,已经在当地金融行业工作,并且取得了绿卡。照说人生已是足够圆满。然而这位美女说自己从小被家里人“扔”到美国,在孤独中读中学大学,结果导致她极度厌恶美国生活,每次从中国去美国,都在机场哭得死去活来,将来也不想在美国待下去。可见,即使是接受了先进的教育,父母如果放任导致家庭教育缺位也可能产生很糟糕的影响。四岁的孩子已经可算是小大人,心里对很多事情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而且也开始形成长期性的记忆了。如果把孩子直接扔到幼儿园去练习英语,刚开始的那个阶段孩子是非常孤立无援的,容易形成比较长期的痛苦。所以如果爱孩子,就不要让孩子觉得被父母忽略。还有一个点,是四岁小孩的特殊性,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刚刚好是在一个学业的关键点。我以美国为例,2019年出生的小孩,到了16年下半年就可以进入公立学校,上pre-school了。这是小朋友一生中第一次进入学校开始认真的学习文化知识。这个时候如果孩子的英语掌握不好,那么他就不可能在课堂上冒尖,或者自如地与他人社交。而小孩子的世界其实也是比较暗流涌动的,不被大家接纳的小孩心理会格外郁闷。国外的老师我感觉也比较职业化,不会投入太多的情感在学生上面。所以最好能在进入公立学校之前就尽快度过适应期,免得对小朋友打击太大。我承认孩子迟早都会融入,但是融入过程中的痛苦,有一些是可以通过家长的干预来避免的,融入过程也是可以通过干预来缩短的。那么说回孩子的教育,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可以供参考。第一,英语教育仍然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关系先于教育的原则仍然成立。不要一上来就忙着思考该怎么灌输知识,首先要做的事是保证孩子的自信心、观察力和好奇心、安全感。自信心:要多表扬孩子在生活中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而且夸要夸到点子上,要真心实意。观察力:带着孩子去分辨事物之间的共同与不同。好奇心:不打断孩子的探索。安全感:通过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和约定,让孩子形成“规则”的概念。这里着重说一下安全感。我家里比较典型的规则包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麻烦别人、打扰别人需要经过别人同意。比如我的孩子有一阵子不吃饭,我就告诉她半个小时后收碗,到时候想吃也没了。咬牙坚持了一次之后她就再也没超时。还有她最近开始喜欢用哭闹来解决问题,我就告诉家里人不要因为哭闹而妥协。现在她嚎两嗓子以后看没人理她也就闭嘴了。正是这种规则之外的不允许让她明白,规则之内的都是被允许的。比如她看见邻居喜欢打招呼,见人就用英语问AmIbeautiful?一个人在海滩上挖了半个小时沙子,诸如此类各种搞怪行为我都视而不见,有时候还和她一起玩。最近感觉她变得更加开心了,不再像刚来时那样一个人在托儿所闷头玩玩具。有时候还偷偷亲我。第二,在具体学习英语方面,我的建议是家长带着孩子学。我们家我和我老婆英语都凑合,出国前考雅思6.5和7分。当然现在如果再考的话应该有7到8分,因为听力和口语在使用中上来了。我们在家里会教小朋友英语。一开始是教字母表,后来有一些单词卡片让她照着念,这段时间在学习一些单词的拼写,然后下一阶段为了纠正我们原先带给她的中国口音,打算让她学习音标。在了解单词拼、写之后,就可以教她怎么用字典去自己读书了。这期间也给她念过一些英文故事书。这些教学我觉得既是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时间,也是孩子的学习成长时间。实际上国外小朋友尽管会和她说话,但是并不会教她我们所教的这些东西。不过我还是要强调,基本原则和良好习惯的建立,比学习知识更重要。最近刚刚跟她约定,每天晚上拿出一小时来学习英语,这条规则要坚持下去,让她养成一个概念就是有一些时间要固定做一些事情,有一些时间可以自主安排。然后父母自己的以身作则也很重要。我在出国前是公务员。考虑到孩子教育问题,干脆就辞职了,曾经做过在线教育的工作,那时候我在知乎上申请开通了一个非商业性的专栏美国教育观察-知乎专栏。我在这个专栏中不做广告,主要分享自己对美国教育体系的理解,在美国选校的经历,带着孩子学习的经验等等。虽然这份工作持续时间比较短,不过对留学、考试的理解帮助我自己DIY申请到了一家商学院的全奖offer,也算比较有意义。总之,我希望我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她更好地度过初来乍到阶段的适应期。至于题主夫妻双方所说的对孩子教育时间少,那我觉得要做的就是增加“有效陪伴”的时间。我的确不知道怎么样在不陪孩子的情况下还能让孩子幸福成长。希望会有所帮助。